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編輯室整理

 





浴佛法會燈師父開示
  今天要與大家分享〈浴佛讚〉及〈浴佛偈〉,再談學佛三大心要及其他。
〈浴佛讚〉
  
九龍吐水,沐浴金身,天上天下獨為尊,七步寶蓮生,威德光明,法界永沾恩。南無天人師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本師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是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子,出生於藍毗尼園。此讚描述其出生的情境及意義:「
九龍吐水,沐浴金身」,本師出生時,天上有九條龍吐水,為祂淨身。「天上天下獨為尊」,在《修行本起經》提到:(本師)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意味著是要來成佛,唯獨佛是天上天下最為尊貴。「七步寶蓮生」,出生後走七步,走一步一朵蓮花顯現,走七步七朵蓮花。蓮花象徵著出汙泥而不染,正代表祂生此濁世而始終離染清淨。「威德光明」,祂因過去生中無數次即在娑婆世界度眾生,修了很大的威德,光明即是智慧意,威德就是福德;祂的福德、智慧皆非常殊勝。所以「法界永沾恩」,十方法界眾生永能沾受佛陀的恩德。
  釋尊為什麼誕生在娑婆世界?《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陀出現於世,就是為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我們依照佛陀所教的佛法去修行,即能斷煩惱、了生死、福慧增長、圓成佛道。簡單的說,福慧具足圓滿就是佛。福慧不是求來的,而是要自己修學而來的。我們要創造修福、修慧的因緣。
  修慧,要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修福就是佈施。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有人以為要有錢才能行佈施,其實,行有餘力,用體力、時間都能佈施,如:到醫院當志工,關心病患也是佈施;慈眼視眾生的噓寒問暖,帶給人溫暖也是佈施。有人行動不便,主動的上前攙扶;有人嗅覺不好,不知食物已變質,我們適時地告知,避免對方誤食。所以,善用五根——眼、耳、鼻、舌、身都能行佈施。還有,運用自己所長,傳授知識、技術,幫助生活困頓者,能有謀生的技能。
  用佛法與眾生結緣,這是法施。無畏施,眾生在恐懼時給與安慰,受到威脅、不平等的對待無助時,透過正常管道來幫助他解決,這都是佈施。所以,佈施是非常廣闊,除了金錢以外有很多方式都可以行佈施。
  「
南無天人師菩薩摩訶薩」,是讚美佛陀,祂是天上人間的導師。菩薩摩訶薩,菩薩是覺有情。摩訶是大的意思,菩薩中的大菩薩,即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以佛法的智慧到達解脫的彼岸。
〈浴佛偈〉
  我們進行浴佛時,會一邊用香湯浴佛,一邊唱誦〈浴佛偈〉——
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海,五濁眾生離塵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
我今灌沐諸如來」,我用虔誠清淨心意來浴佛。「淨智莊嚴功德海」,佛陀的清淨智慧莊嚴無比,功德如大海般深廣。
  「
五濁眾生離塵垢」,我們所處的是娑婆世界,眾生有五種渾濁不淨之法。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期望五濁惡世的眾生都能脫離煩惱。離塵垢就是離開煩惱。「同證如來淨法身」,如同佛陀一般證得清淨法身。
修學佛道有三大心要及廣結善緣
  我們修學佛道的三大心要:發菩提心、動大悲心、無所得為方便。依此三心修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四攝──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修六度萬行等才能成佛。達七地以上的菩薩,證無生法忍後,現種種化身去度眾生。如:觀世音菩薩現三十二應身度眾生,地藏菩薩現種種不同的身份度眾生,普賢菩薩也是現種種的身份,彌勒尊佛也現不同的身份。
  還有,要與他人多結善緣,因為與眾生結善緣,有機緣與對方分享佛法時,對方相對的較易接受。若是都與人結惡緣,仇人就愈來愈多,你的人生就愈來愈窄,你的苦惱愈來愈多。所以,當遇到不論順我意或不順我意的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佛陀,多世受提婆達多的陷害,卻視他為善知識。如果沒有提婆達多,佛陀不會那麼快成佛。所以,逆境對我們不見得不好,就像梅花歷經寒徹骨,才能開出美麗的花朵。因此不要怕遇逆境,俗語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看佛陀,在《本生經》裡的記載,為了求法得半句偈捨身給羅剎鬼;為了救鴿子,割肉餵鷹。還有,佛陀佈施是沒有差別心的選擇對象,而是當下遇到需要救助的眾生,即伸出援手;對方需要什麼,就給予什麼。所以,要成佛要有這種功夫,這種功夫不是忽然間就有,平時培養寬容心看所有的人,不論好人、壞人都要包容感謝。這些順境、逆境都是使我們生起道心及增長福慧的因緣。能這樣思維,不管何時何地都能保持法喜充滿。如果你學佛卻時常憂愁滿面,這樣學佛是不及格的。所以,當面對順境要知恩感恩報恩;遇逆境要警惕,自己要改善,這是佛教徒應該要學的。
  以上簡單與諸位分享,祝大家福慧增長。

5月18日護法會聯誼善師父開示:

人身難得、人道成佛
  雖然上星期日母親節已過,在此還是向諸位為人母或你的同修,以及諸位的母親們,補祝福母親節快樂,身心平安吉祥。
  我們都要非常的感恩母親,她是讓我們出生人間最大的主緣,經由辛苦的十月懷胎,將我們平安的生下來。
人身難得的精義
  說到人身,佛經多次提到「人身難得」,怎樣的難得?經中舉了頗為傳神的比喻,例如:盲龜遇浮、須彌穿針。「盲龜遇浮」,在《雜阿含經》大意:佛陀告訴比丘們:譬如所有的大地都是大海,在大海中有一隻瞎了眼的海龜,牠的壽命長達無量劫。每隔一百年,牠就把頭浮出水面一次。而大海中有一塊只有一個圓孔的浮木,隨著海浪漂來漂去。像這樣,這隻瞎龜每一百年把頭浮出海面一次,牠能夠恰好穿過浮木的圓孔嗎?」
  阿難回答:「很難!佛陀!因為這隻瞎龜如果游到大海東邊,此時浮木可能已隨著海浪漂到西邊。如此互相漂流不定,瞎龜與浮木能夠相遇的機會實在是非常渺茫。」佛陀告訴阿難:「瞎龜與浮木雖然都在大海中漂流不定,但是還有相遇的可能。愚痴的凡夫漂流在五趣苦海中,欲得人身,是比瞎龜穿過浮木的圓孔還困難呢!」「須彌穿針」,如有一個人在須彌山上丟下來一條纖細線,而另一個人在山下手持著針,這條線下來中間有狂猛的颶風,它要正好穿進針孔,而要得人身比這樣還難。
  在六道中,人道是最為可貴。因為唯有得人身,修學佛道才能成就。《增壹阿含經》: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以三惡道來說,「地獄」有寒熱苦,太苦也無力追求真理;「畜生」有殘殺苦,有的在暗中不淨糞尿垢穢之處。今人不生孩子,飼養動物,特別的寵溺,嬰兒車推的不是小孩,而是貓、狗等。高雄有一間狗狗學校,有專車接送,還有排課程活動,就像幼兒園一樣。即使這些動物有福報,得到呵護與寵愛,但不能改變畜生道的愚昧,不能學習佛法的事實;「餓鬼」有饑渴苦,饑餓不堪,那會發心學佛?有人以為三惡道太苦,無法學佛是可想而知。但是「天道」眾生可以學佛啊;其實不然,阿修羅猜疑心大,不能堅信佛所說的法,又加上瞋心強,好鬥爭。天界,分: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與無色界陶醉精神定樂,欲界享受欲樂都來不及,更沒有心學佛。經典記載:佛陀的時代,有一位傳奇神醫耆婆,他有極高超的醫術,甚至有開顱、破腸等開刀的記錄。在他皈依佛陀之後,屢次為佛陀及佛弟子們治病療傷,甚至勸說弒父禁母、奪取王位的阿闍世王向佛陀懺悔,皈依三寶。
人道學佛最易成就
  如此救人無數、又虔誠信仰佛教的神醫,自然是得到善終的往生忉利天
(即三十三,又名帝釋天)。有一天,目犍連尊者因弟子生病,於是上忉利天詢問神醫耆婆醫治的方法。當時正好遇到天人們入歡喜園,目犍連尊者只好先站在路旁,沒想到一行人經過時,都沒人回頭看尊者一眼。後來耆婆路過,雖然有回顧尊者,卻也只是舉手致意後就乘車而過。目犍連尊者心想:「神醫耆婆本是我的弟子,竟然也因耽著天樂而退失道心。」即以神通力將車子停下。耆婆下車後頂禮目犍連尊者,尊者喝斥耆婆,提醒他不可為種種因緣而退失道心。耆婆回答:「我因過去是尊者的弟子,所以才向您舉手問訊,您有看到其他天人這樣做嗎?因為當天人實在太快樂了,貪著於此,不得自在。」後目犍連尊者表明來意,告知其弟子的病情,問耆婆:「該如何醫治?」耆婆回答:「要以斷食為醫治的根本。」
  後來,目犍連尊者順道見忉利天的天帝釋提桓因,並勸說:「佛世難遇,何不多親近佛陀,習學正法?」釋提桓因為了讓尊者明白原因,於是派人喚一名天子來,但連喚三次,天子皆藉故不來。釋提桓因告訴尊者:「此天子只有一天女,只會一種伎樂,即因染欲情深,即使天帝敕令,也無法斬斷情欲前來。」後來這位天子因為沒有見到天女,才前來覲見天帝,天帝問:「你為何遲遲不來見我?」天子只好據實回答。
  釋提桓因向尊者解釋:「此天子只有一天女、一種伎樂,就如此自娛而無法自拔,更何況天王有種種天宮、無數的天女,還有自然可得的天廚美味、百千伎樂。雖知佛世難遇、正法難聞,但因染樂纏縛,不得自在,又能如何?」
  由上可知,天上太樂,生活僅剩下玩樂,躭著其中不能自拔,連善念都難生起,他們的福報享盡,即容易墮入惡道。而畜生、餓鬼、地獄──三途太苦。太樂容易墮落;太苦也無力追求真理與自由。相對人道,苦樂交織而不致太沉溺。又加上人有三種特勝:一、憶念,人的憶念,比什麼都強,能從經驗的記憶中,啟發抉擇、量度等慧力,能設法解決問題。而且有更高的智慧,欲探求人生的祕奧,到達徹底的解脫。
  二、梵行──人有慚愧心,要求改善的向上心;這樣的心,能息除煩惱眾惡的動力。進而為了他人的利益,寧可犧牲自己。由梵
(清淨)行而來的道德,是人類的一大特色。
  三、勇猛──人生存在這娑婆世界,什麼苦都可以忍受,無論怎樣困難都可以克服。為了達到某一目的,犧牲在所不惜,非達到目的不可。這樣的決心與毅力,是人的特勝。但是,若為惡即害人害己。如以佛法引導,使之趨向自利利他的善業,即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直達圓滿至善的境地。
結語
  古德常言: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人身是十分難得的,此生已經得到人身,佛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今生有幸得遇,若是不知道珍惜善用人的特勝來修行,要等到那一生才能再獲得可以修行的人身呢?我們要好好把握這短暫的人身,精進培福修慧,累積修學佛道的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