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夢僧
侯宜君
《高山上的夢僧》是由日本第一位榮格分析師河合隼雄所寫的,書中記載了明惠法師探索自己夢境的旅程。這是很奇妙也很罕見的歷程。明惠法師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修行者,記錄自己的夢境長達三十年,當他在修行時產生困惑,不知如何再前進,夢境就會給予他啟示。
明惠法師是屬於華嚴宗的僧人,他大約出生於西元1173年,卒於西元1232年。而河合隼雄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遇見的老師都是西方人,沒有一個老師是來自於自己的國家和文化(日本),此時,他對佛教和佛經也還沒有深入地研究。當他有機會開始閱讀明惠法師的夢記,驚為天人,進而開始閱讀佛經,並發現原來自己在心理治療工作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其實和佛經要解決的問題有深刻的關聯,對他的心理工作產生重要的改變。他因此開始結合自己到瑞士留學的經驗,深入探究自身所在的宗教與文化影響。
夢境和心理狀態是很有關聯的,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佛洛依德認為我們所做的夢透過象徵和各種符號透露潛意識所想表達的內容,他將夢境分為顯夢和隱夢,也重視夢中出現事物的性象徵。榮格認為分析夢的時候,認為比較重要的是去瞭解做夢者的意識狀態,即使類似的夢境,對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詮釋和意義。
而河合隼雄在另外一本著作《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中提到,有個拒學症的男孩個案,在第三次治療時,講了一個怪夢,男孩說:我走過一片地,那裡的苜蓿比我還高,忽然我看到一個巨大的肉體螺旋,或是漩渦,我差一點被吸了進去,這是我就被嚇醒了。
這個夢讓河合隼雄意識到日本人文化中,母親原型的支配力量,個案夢中的螺旋有兩面,一面是再生,一面是毀滅,此象徵為偉大母親的原型。在古代日本地母女神神像上就刻有螺旋花紋。這個夢暗示個案面對母親原型時的軟弱無助,孩子的矛盾在於想和母親在一起,又想反抗她。
日本文學大師夏目漱石所寫的短篇小說《夢十夜》中,〈童年〉這個短篇故事,在拍成電影的時候,導演將故事作改編,內容描述夏目漱石夢見自己收到一個演講的邀請,一個年輕女生寫信邀請他到鄉間演講,他坐火車到站時,發現火車站的柱子上刻有四道木痕。後來夢中的他忽然生病咯血,也化身為小孩子的模樣,他忽然想這裡是他小時候因肺結核養病的地方,原來童年的同伴因為意外已經過世,自己並沒有參加旅行,因而倖存。成年後的他,將這段回憶放在內心深處,想不起來。夢中想起前因後果的他,最後在柱子上刻上第十五道木痕,就是缺席的自己。
在這個夢境中,可以看到夢境會偽裝,會涵容我們的內在衝突,過去潛抑的情感和焦慮,讓死亡變得不再那麼難以接受,飛機失事事件在夢境中轉化為孩子們走向大海,想看老人如何將手帕變成蛇,有趣的未來。同伴告訴夏目漱石,為何要向前走,並留下海螺,讓夏目漱石聆聽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聲音,也是來自他年少內心的聲音。遺忘的拼圖在夢境中重新拼湊,成為另外一幅風景。
從這些例子可知,我們的內在,其實擁有開啟潛意識的鑰匙,那就是夢境,藝術作品藉著將夢境具象化,讓人一窺潛意識的秘密花園。如藝術家盧梭的夢,達利的記憶的永恆,作品的意象,穿梭夢境與現實間,我們的夢境,亦像是一幅接一幅的畫作,透過實際創作,把影像具象化能讓我們更清楚象徵與意象是什麼,進而探索內在的意義。
我們可以嘗試長期記錄自己的夢境,不管是用文字敘述或是圖像創作,都可能會找到自己內在的轉變,也能透過探索夢、藝術、宗教和神話以及隱喻象徵對個人的意義,來達到內在的療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