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寺院巡禮與觀音信仰
  
 

藍吉富

 

 

一、前言

   西元2001年,筆者曾得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基金會的補助,到日本做過四次佛教寺院的實地考察,當時考察的是當代日本佛教的全面生態。觀音寺院巡禮也是其中一部分。之後,在2003到2005年間,筆者又得到淨土宗文教基金會的補助,到日本再作數次寺院實況考察。本文就是在這些基礎之下,所做的綜合報告。
  日本佛教綿延一千多年,迄今仍盛。當代日本佛教寺院多達七萬八千寺;重要宗派團體有二百餘;佛教界興辦的大學有二十餘所。這樣驚人的數據,舉世之中,恐怕沒有一個具有佛教信仰的國家能出其右。
  然而,遺憾的是,漢傳佛教界及海峽兩岸學術界,對日本佛教是相當陌生的。對日本佛教的重要性及文化特質,也大多茫然無知。作為一個佛教研究者,對這一現象似乎有省思的必要。
  拙文的提出,多少有促使海峽兩岸學術界注意日本佛教的意圖。因此,雖然只是一篇初步的調查報告,仍然斗膽提出來就教於方家。
 

二、日本的寺院巡禮

  「佛教聖地巡禮」原本是古今印度、中、日等國佛教徒的常見活動,不足為奇。但是,日本的寺院巡禮卻與其他各國有若干差異。它的主要特點有下列幾項:
  (一)巡禮的地方都是寺院,這些寺院是經過古今日本的佛教界人士或社會人士選擇過的。他們把這些值得巡禮的寺院叫做「靈場」或「札所」。
  (二)巡禮的寺院是多數的,並不是單一寺院。而且,被視為「靈場」的寺院是被組織過的。並不是漫無規準地巡禮。例如:「四國八十八所遍路」是巡禮四國地區之與弘法大師
(空海)有關的寺院。「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是巡禮京都、大阪、奈良、滋賀、和歌山等地的三十三所觀音寺院。依《現代佛教を知る大事典》所載,從北海道到鹿兒島之間,總共有112個「寺院巡禮」模式。每一模式,多則包含百座寺院(如:「大東京百觀音」巡禮),少的也有六處(如:「最初建立江戶六地藏」參禮)。這112模式之巡禮寺院的總數,大約有三千座。
  (三)巡禮的目標是禮拜寺院內的某一佛菩薩或古代高僧。以上述112個巡禮模式所包含的近三千座寺院為例,其中被巡禮的對象有: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弘法大師及法然、親鸞等。除了《現代佛教を知る大事典》
1所載者外,另外還有藥師佛、不動(明王)尊、愛染(明王)尊等相關寺院的巡禮。
  (四)巡禮時往往成群結隊前往。而且,有一定的裝扮、規矩與儀式。
  (五)在上引112巡禮模式的近三千座寺院中,以觀音菩薩為參禮對象的寺院為數最多,共有2449座。其次是弘法大師的相關寺院,共有549座。此外,供奉地藏菩薩的寺院有278座,位列第三。
由上述數據可知,在巡禮活動中,觀音菩薩是最被重視的信仰對象。供奉觀音菩薩的寺院,在所有巡禮寺院中所佔的比例是八成以上。這樣的數據,應該可以凸顯觀音信仰在日本佛教界所佔的比重。
 

三、觀音靈場巡禮

(一)引言
  在上引112個巡禮模式中,有61個是「三十三所觀音靈場巡禮」,有3個是「百觀音靈場巡禮」。設定「33」所寺院為巡禮目標的原因,係源自《法華經》〈普門品〉所載之觀音33種應化身的觀念。「百觀音」靈場的設計,當係「100」有圓滿、至高無上的意義所致。
  在這64種觀音巡禮行程中,最著名的是下列三種:
  (1)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相傳是在718年,由奈良長谷寺的德道上人所創始。在十世紀時由花山法皇(968-1008)所光大。但也有學者認為是在1161年由三井寺覺忠大僧正所創始的2。這一巡禮行程的第一號寺院是和歌山縣的「那智山、青岸渡寺」。第33號寺院是岐阜縣的「谷汲山、華嚴寺」。
  (2)
坂東三十三所觀音巡禮:這是在西國巡禮風行之後,關東地區所興起的巡禮行程。第一號寺院是鎌倉市的杉本寺,第33號是千葉縣館山市的那古寺。
  (3)
秩父三十四所觀音巡禮:15世紀下半葉興起的巡禮活動。巡禮的寺院都在琦玉縣秩父市內。最初只有33所。在1536年,新增「真福寺」而成為34個巡禮靈場。增加成為34寺的原因,是為了要與西國33所、坂東33所合計成「百觀音」之故。
(二)巡禮服飾及隨身用具
  巡禮者的衣著打扮,最顯著的就是穿白衣,戴斗笠,與手持木杖。他們主要的隨身物品與衣著,如下所列
3
  (1)
金剛杖:是一個直徑2公分、長1.2公尺的杉木杖。巡禮者須將此杖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分身。在巡禮途中的住宿處,必須像是為觀世音菩薩洗腳那樣,洗淨此杖。並將它直立地放置在「壁龕」(日式房間之陳列裝飾品處)上。
  (2)
菅笠:斗笠。與早期台灣農村中所常見之斗笠相同。巡禮者須在斗笠上面寫上「同行二人」及「迷故三界城,悟故十方空。本來無東西,何處有南北」字樣。此處所謂的「同行二人」是指「巡禮者與觀音菩薩同行」之意。
  (3)
納札:木片或紙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年齡與住址。巡禮時繳一枚給寺院人員。
  (4)
其他物品:念珠、佛經課誦本、納經帖(帳)、及日常用品等。其中,「納經帖」是到每一寺院時須請寺方蓋寺印及寫上毛筆字的巡禮手冊。
  (5)
衣著:穿白衣。背後印有「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字樣。自兩肩披向前胸的紫色帶子是「輪袈裟」。比較講究的還另有一些白色的隨身衣物(手套、布製鞋套等)
(三)巡禮須知及參拜方法
  (1)應以修行之心前往巡禮寺院參拜,並一心奉持觀世音名號。
  (2)禁殺生,不飲酒,不調戲異性,不與人口角爭吵。
  (3)進入巡禮之靈場時,需先在「水屋」淨手、漱口。
  (4)在鐘樓敲鐘
(但在參拜之後不可敲鐘)
  (5)先在「本堂」
(大殿)禮拜,然後在所定場所獻上「納札」並奉上寫經。
  (6)點燈,燒香,投「賽錢」入賽錢箱。
  (7)念本尊
(觀音)名號,並合掌讀經(《心經》、《觀音經》、《十句觀音經》及觀音名號、回向文等)
  (8)在「納經所」繳付納經費用,並請寺方在納經帖上蓋朱印,寫上相關書法,並請領納經軸等物。
(四)巡禮組織及巡禮時間
  由於對佛教各「靈場」的巡禮,已經在日本佛教界形成風氣,因此,也隨之形成了不少籌辦此類活動的各種組織。這些組織依巡禮對象而有不同。包含有觀音、弘法大師、藥師佛、不動尊、地藏等相關靈場的巡禮籌辦單位。其中,與巡禮觀音靈場有關的組織有:西國札所會、坂東札所靈場會、美濃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會、巡禮之會、秩父札所連合會、無畏參拜團……等佛教組織。此外,也有社會上的旅行社所附設的巡禮部門,如:「朝日旅行會」、「讀賣旅行」、「每日新聞旅行」……等旅遊公司。
  由世俗旅遊公司的介入,可以看出這種活動已經逐漸具有一般旅遊活動的性格了。
  透過各巡禮組織的安排,巡禮活動有一定的巡禮順序與時間。巡禮順序的安排有依照巡禮寺院番號
(由①號到㉝號)的,也有依交通路線作安排的。
  巡禮時間依各行程而有不同。最著名的三種觀音巡禮,其所須時間,如下所列:
  (1)
西國觀音巡禮:一般行程是9日。也有安排6日或7日的。交通工具是電車或巴士等。
  (2)
坂東觀音巡禮:搭自用小汽車約須9日。搭公車或電車約須12日。徒步旅行約須40日。但是也有搭車巡禮,而在2日或3日巡禮一周的。
  (3)
秩父三十四觀音巡禮:由於這34所寺院都在秩父市區或近郊,因此耗時較少。一般都安排在2至4日間巡拜全程。
(五)靈場巡禮的文化特質
  要理解日本之佛教聖地巡禮的文化特質,最好的方法之一,當是透過比較方式來彰顯。因此,筆者先列出幾種古今各國的巡禮方式,然後再取來與日本的靈場巡禮相比較。希望藉此能凸顯出日本式巡禮的文化性格。
  (1)
一般巡禮
  這是古今中外對佛教聖地或靈山道場的一般性參訪與巡禮。任何佛教徒,或是單獨一人,或是三五成群地前往他們心目中的聖地或道場去朝禮,都屬於這一類型。譬如:印度八大聖地
4的朝禮;藏傳佛教徒從青海、甘肅等地三步一拜,前往拉薩朝禮佛教聖地;漢傳佛教界對四大名山(普陀、五台、九華、峨眉等四山)的朝禮等等都是。
  這種巡禮活動是個人
(或少數人)的自發性宗教行為。巡禮對象與個人的信仰或體驗有關。不是由某一組織所規劃,也較缺乏定型的儀式。
  (2)
印度密教二十四聖地的「外座巡禮」
  這是印度密教勝樂系怛特羅所設的特殊修行法。有「內座」、「外座」之分。「內座」指體內的二十四脈。「外座」則指印度境內的二十四個巡禮地。修行者依秘密教法所示,到巡禮地尋覓與自己相應的瑜珈女,然後在屍林或女神廟等一般人所不常去之處,進行雙身瑜珈
(性瑜珈)。在「外座」修行完成之後,則再進行「內座」的修持5
  這種怪異的修持法,是否可信,固非吾人所能置喙。然而,這種修持法的提出。當可以推測為是印度密教聖地說與印度教性力派男女雙修理論結合之後所衍生的理論。這也是在「聖地巡禮」的基礎上,所建構形成的密教實踐體系。從「巡禮」的角度來看,它的意義是:「巡禮」已經被賦予特定的修持功能。在修持勝樂系怛特羅的這一法門時,「巡禮」並不是初入門信徒之激勵信心、可有可無的活動,而是一種特定修法的儀軌內容了。
  (3)
台灣佛教界的「朝山」活動
  台灣佛教界的「朝山」活動,是近三十年來常見的寺院朝禮活動。其大略內容如下所列:

(a)信眾在清晨聚集在寺院附近的山腳下。

(b)舉行簡單的朝山儀式。儀式內容有:誦觀音(或彌陀等佛菩薩)名號、大悲咒等。

(c)開始三步一拜,慢慢地向山上朝禮前進。在禮拜的同時,也口念觀音名號(或「懺悔偈」等)

(d)大約三、四小時後抵達寺院之朝禮處。在該處舉行三歸依儀式,並作迴向。

  像這樣的活動,在各大寺院分別、零散地舉行。每次都僅半日即告結束,不像日本寺院巡禮那樣陸續朝禮三十三所靈場。不過,由於須三步一拜地逐漸上山,所以,在氣氛上較為莊嚴。
  (4)
日本靈場巡禮與上述三類巡禮的比較
  顯然的,與上述三類相比較,日本的巡禮方式是有若干獨特之處:

(a)將33(或34)所寺院串連組織起來,成為一個巡禮活動的連鎖體。

(b)巡禮時有一定的服裝與用具(如:白衣、錫杖、斗笠……等)

(c)有獨特的儀式及過程。(如:在水屋淨手、漱口。鐘樓敲鐘。備置納經帖,蓋朱印。在殿前唱念寺院專屬的「詠歌」及經句……等)

(d)具有集體旅遊的氣氛。

  可見日本的靈場巡禮活動,較具組織性、人間性、儀式性。當然也加入不少日本獨特的文化氣質。
 

四、從靈場巡禮看日本的觀音信仰

(一)引言
  日本的觀音靈場巡禮是組織重要觀音寺院之後,所從事的巡禮活動。由於那些寺院是經過某些信徒抉擇的,因此,其歷史地位、宗教影響力、或景觀等條件當必有其特殊之處。加上長年以來的不斷被人巡禮,乃使這些寺院在日本全境的觀音信仰圈中,逐漸具有代表性。所以,將這些寺院作為觀音信仰的抽樣,再輔以其他史料來考察日本觀音信仰的特質,在研究方法上應該是可行的。本文所以從事的,就是這一方向。
(二)觀音崇拜的多樣化
  以一個漢傳佛教徒來看,日本觀音信仰的第一項顯著特質是:觀音的種類甚多。日本各寺院所分別供奉的十一面、馬頭、如意輪、不空羂索等觀音,確實易使漢傳佛教徒在初接觸時不能立刻適應過來。
  依筆者所搜集到的巡禮札所資料來考察,日本佛寺所供奉的主尊,有下列多種觀音:
  (1)
西國33札所

(a)千手千眼觀音:15寺(包含供奉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之6寺)

(b)十一面觀音:6寺。

(c)如意輪觀音:6寺。

(d)聖觀音:3寺。

(e)准胝觀音:1寺。

(f)馬頭觀音:1寺。

(g)不空羂索觀音:1寺。

  (2)坂東33札所

(a)十一面觀音:14寺。

(b)千手觀音:12寺(含十一千手觀音1寺)

(c)聖觀音:6寺。

(d)延命觀音:1寺。

  (3)秩父(琦玉縣西部)等十模式的觀音崇拜(僅列最受尊崇的前三尊)

(a)秩父34所巡禮:21寺供奉聖觀音。6寺供奉十一面觀音。供奉如意輪與千手觀音者,各為2寺。

(b)武藏野(關東平原西部)33札所:12寺供奉聖觀音。7寺供奉千手觀音。6寺供奉十一面觀音。

(c)奧州(岩手、宮城、福島三縣)33觀音:11寺供奉聖觀音。9寺供奉千手觀音。8寺供奉十一面觀音。

(d)仙台33觀音:20寺供奉聖觀音。5寺供奉千手觀音。4寺供奉十一面觀音。

(e)三陸(宮城、岩手二縣):12寺供奉聖觀音。7寺供奉十一面觀音。供奉千手與如意輪觀音者,各有3寺。

(f)秋田33觀音:16寺供奉聖觀音。9寺供奉十一面觀音。4寺供奉千手觀音。

(g)最上(山形縣)33觀音:19寺供奉聖觀音。8寺供奉十一面觀音。4寺供奉千手觀音。

(h)庄內(山形縣)33觀音:16寺供奉聖觀音。11寺供奉十一面觀音。6寺供奉千手觀音。

(i)置賜(山形縣)33觀音:17寺供奉聖觀音。9寺供奉十一面觀音。4寺供奉千手觀音。

(j)會津(福島縣)33觀音:14寺供奉十一面觀音。11寺供奉聖觀音。6寺供奉千手觀音。

  (4)對上列數據的解讀

(a)「西國33札所」與「坂東33札所」所包含的寺院,大多係古今名剎。因此,其中所顯示的信仰趨勢,可以被視為日本觀音信仰史的主流。這66寺院中所包含的觀音信仰,有下列幾項特點:
  其一,所供奉的觀音共有8種。其中,聖觀音
(觀音信仰的主體)與千手觀音是當代漢傳佛教界所常見的。此外,准胝觀音雖然也是明代以來中國佛教界的熱門信仰之一,但是漢傳佛教界大多不視之為「觀音」,而逕稱之為「佛母」。到底「佛母」是菩薩?或是佛?這在漢傳佛教界是沒有明確劃分的。
  其二,8種觀音之中的如意輪、馬頭、不空羂索等三種是源自印度的密教觀音類本尊。在當代漢傳佛教界是不流行的,罕見有人供奉。此外,延命觀音相傳是586年
(用明天皇時)中國人傳來的觀音信仰。可以視為觀音信仰的民俗化。
  其三,「西國」加上「坂東」的兩個巡禮場域,總共66寺。其中,被最多寺院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觀音,總共27寺。其次是十一面觀音,總共20寺。居第三位的是聖觀音,共9寺。第四位是如意輪觀音,共6寺。

(b)秩父等十個巡禮模式的觀音靈場,是東京以北到秋田之間,大約是日本東北地區的信仰場域。與「西國」、「坂東」兩個主要信仰場域比較,屬於日本的支系,是地方性的。

  這十個巡禮模式所包含的觀音寺院共計330寺。其所供奉的觀音數量,較重要的有下列幾尊:
  (1)供奉聖觀音的寺院:共計157寺。
  (2)供奉十一面觀音的寺院:共計78寺。
  (3)供奉千手觀音的寺院:共計50寺。
  (4)供奉如意輪觀音的寺院:共計22寺。
  (5)供奉馬頭觀音的寺院:共計8寺。
  (6)供奉其他各種觀音的寺院,數量甚少。
  由上列數據可知,這一地區的觀音寺院,供奉聖觀音的最多,其次是十一面觀音,第三位是千手觀音,第四位是如意輪觀音。
(三)各宗派的觀音崇拜
  日本佛教的特質之一,是宗派意識相當強烈,以及不同宗派之間的壁壘分明。這與漢傳佛教之並無強烈的宗派觀念,確有相當程度的不同。
  有關日本佛教宗派與觀音崇拜的關係,我們可以從下列各宗派所供觀音的數據窺見端倪。
  (1)
西國33觀音札所

(a)屬於真言宗(含:豊山派、醍醐派、高野山真言宗等8派)的寺院:16寺。

(b)屬於天台宗的寺院:9寺。

(c)因觀音信仰而成宗的宗派:救世觀音宗、粉河觀音宗、與善峰觀音宗等3宗。

  (2)坂東33觀音札所

(a)屬於真言宗(含:豊山派、智山派等5派)的寺院:15寺。

(b)屬於天台宗的寺院:11寺。

(c)因觀音信仰而成宗的宗派有:聖觀音宗。

  (3)東京以北的五個巡禮靈場

(a)武藏野33札所:真言宗(智山派與豊山派)18寺。曹洞宗11寺。

(b)奧州33札所:曹洞宗12寺,天台宗7寺,真言宗(智山派與豊山派)6寺。

(c)三陸33札所:曹洞宗13寺,臨濟宗(妙心寺派)8寺,真言宗(智山派)6寺。

(d)秋田33札所:曹洞宗24寺。其餘諸宗所屬各寺皆甚少。

(e)庄內33札所:曹洞宗16寺。真言宗(智山派、豊山派與醍醐派)13寺。

  從上面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得到下列初步的認識:
  在傳統宗派中,真言宗、天台宗、曹洞宗、臨濟宗等四宗,是與觀音信仰的關係較為密切的宗派。這四宗之與觀音信仰的關係也可以從它們的修持內容與法會中看出端倪。
  真言宗的修法體系內,有佛部、佛頂部、經部、觀音部、菩薩部、明王部、天部等類
6。以觀音為主尊的修法,從「菩薩部」中被單獨提出為一類7,可見觀音被重視的程度要比其他菩薩為高。在真言宗的修法典籍《白寶口抄》所載修法內容中,觀音部修持法,包含有:聖觀音、千手、馬頭、十一面、准胝、如意輪、不空羂索、白衣、葉衣等9種觀音法。這些觀音,除了葉衣觀音外,其餘諸尊都曾在上引巡禮靈場中被奉為主尊。可見真言宗與觀音巡禮信仰之間具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此外,由於巡禮靈場所供的各種觀音,幾乎與前引真言宗之諸尊完全相同。因此,我們也可以有一個合乎情理的推測,此即:普及全日本、而且已經民俗化的觀音信仰,可能是從「密教的觀音部修法主尊」這一基礎上逐漸發展出來的。日本觀音信仰之不同於漢傳佛教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日本以密教的觀音信仰為基礎,而漢傳佛教界則以顯教為基礎的緣故。當然,日本的密教,除了主流是真言宗之外,也應包含天台密教與修驗道。這三類宗派都有以觀音為主尊的修法,因此,它們的發展,當然會共同促成觀音信仰的流傳。
  其次,有關日本天台宗的觀音信仰,可以從該宗所包含的顯密二種成分去觀察。在顯教方面,日本天台宗的思想淵源是《法華經》與中國天台宗著作。《法華經》中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俗稱《觀音經》)。中國天台宗內曾流傳若干與該經有關的作品,如《觀音玄義》、《觀音義疏》等。日本天台宗承繼此一尊重觀音的傳統,在一般信徒的課誦儀式中,也課誦〈普門品〉偈(另有〈十句觀音經〉)
  由於日本天台宗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密教化
(台密),因此,也逐漸與中國天台宗的顯教方向不同。在台密的修持內容中,包含有以觀音為主尊的多種密法,如:聖觀音、千手、不空羂索、如意輪、葉衣、青頸、白衣等觀音修持法。
  由此可知,由於天台宗之顯密雙軌都在弘揚、修持觀音法門,因此,其所屬寺院之多有供奉觀音為主尊的殿堂,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關於日本曹洞、臨濟二宗之崇拜觀音,也是有跡可尋的。曹洞宗的課誦內容中,包含〈普門品〉偈、《心經》、〈大悲咒〉與〈十句觀音經〉
8這幾種內容都與觀音有關。此外,曹洞宗的開山宗祖道元,與中興祖師瑩山紹瑾也都崇拜觀音,並推崇〈普門品〉。由於這些基本條件,乃使後世各地之曹洞宗寺院,供奉觀音者為數甚多。
  至於臨濟宗方面,由於該宗與曹洞宗一樣,都源自中國禪宗叢林。因此,對觀音的信仰也大致與曹洞相同。在課誦內容方面,與觀音有關的〈普門品〉偈、《心經》、〈大悲咒〉都是日常法事的主要素材。在每年的法會活動中,也有與觀音有關的項目,如:觀音懺法會
(六月十七、十八日)、觀音講(八月十日)9
  有一點似乎值得附此一提。此即:有些日本宗派並不重視觀音信仰。譬如日蓮宗。該宗的基本宗典是《法華經》。該經中的〈普門品〉又稱《觀音經》,正是觀音信仰的思想源頭。而且,在日蓮宗的課誦內容中,〈普門品〉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在巡禮寺院中,供奉觀音的寺院卻出奇的少。在上列八個巡禮模式
(西國、坂東、奧州、三陸、秋田、庄內、武藏野、秩父)的265寺院之中,只有三陸靈場中的三個寺院屬於日蓮宗。可見日蓮宗對觀音靈場巡禮或觀音崇拜,並未特別提倡。
  此外,淨土真宗內的觀音崇拜氣氛也並不熱烈。在前引265巡禮寺院中,沒有一個寺院屬於淨土真宗。在真宗的二大派:本願寺派與大谷派的日常課誦內容中,也沒有與觀音有關的經典。從該宗的活動中,也可以看出該宗對彌陀、親鸞的重視程度,遠超過觀音。
  在日本宗派之間,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現象,這就是他們也有奉觀音為主尊的宗派。這些宗派是
10
  (1)
聖觀音宗:總本山在東京、淺草寺(坂東巡禮第13番)。淺草寺原屬天台宗。1951年獨立。並成立聖觀音宗。所供主尊是聖觀音。
  (2)
觀音宗:總本山在大阪大聖觀音寺(本寺不是巡禮靈場)。主尊為聖觀音。該寺原屬真言宗山階派。1946年獨立,成立觀音宗。
  (3)
救世觀音宗:總本山在和歌山市紀三井寺(西國巡禮第2番),主尊是十一面觀音。該寺原屬真言宗山階派。1948年獨立成宗。
  (4)
粉河觀音宗:總本山是在和歌山縣那賀郡的粉河寺(西國巡禮第3番)。該寺原屬天台宗。1951年獨立,成立粉河觀音宗。主尊是千手千眼觀音。
  (5)
鞍馬弘教:總本山在京都•鞍馬寺(西國33靈場第19番)。該寺原屬天台宗。1947年「鞍馬弘教」立教開宗。1949年以鞍馬寺為總本山,該寺並即脫離天台宗而獨立。主尊是融合千手觀音、毘沙門天、魔王尊等三尊於一體的「尊天」。
  這五個宗派的前四個,都是以某一寺院為主,在二十世紀中葉脫離所屬傳統宗派而成立的新教團。它們原來所屬的宗派是天台宗與真言宗
(山階派)。由這兩個宗派的所屬寺院發展成為專門弘揚觀音信仰的宗派,這也印證了前面所曾提到的:天台、真言二宗與觀音信仰的密切關係。
  這四個宗派的另一共同特色是:民俗信仰的氣味較濃;沒有複雜、深入的教義體系;與日本古代歷史人物的關係甚深。所凸顯的是與日本文化交互影響之後所形成的民俗觀音信仰。
  第五個教團「鞍馬弘教」的文化特色,大致與前四者相同。所差異的是該宗所供奉的主尊不是單純的觀世音菩薩,而是千手觀音與其他二尊的合體。這一怪異的主尊,也彰顯了該宗的民俗信仰特質。
  除了上列五宗之外,在近代形成的新興宗教中,也有兩個教團與觀音有關。其一是桐山靖雄在1976年所創的「觀音慈惠會」
(後改為「阿含宗」),這一新教團所奉的主尊是準胝觀音。此外,妹尾公運在1968年所創的「未生蓮華會」也奉十一面觀音為主尊。這一教團在1984年還改名為「觀音聖教」。
  從這兩個新興教團的興起,更可以窺見觀音信仰不只在古代日本廣為流傳,即使在現代,仍然是日本人創立新教團的思想泉源之一。
(四)觀音淨土
  新譯《華嚴經》
(卷六十八)11,曾敘述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說法處──補怛洛迦山的經過。經中形容該山云:
  「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靜。
   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
   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

  當善財進入此山之時,所見的景象是:
  「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

   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

   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
  經中敘述善財向觀音菩薩請教如何修菩薩行。菩薩則教以「大悲行門」。
  《華嚴經》這段記載,影響所及,乃形成了「中國的普陀山、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等地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淨土」的傳說。在日本,呼應這一觀音淨土信仰的場所,就是和歌山縣那智勝浦町一代的濱海地區。西國33觀音巡禮的第一號靈場「青岸渡寺」就是在這一區域內。附近濱海的「補陀洛山寺」就是古代日本人前往觀音淨土
(補陀落山)的起點。依鎌倉時代(十二世紀末至1333年間)歷史書《吾妻鏡》的描述12,一位名叫智定房的出家人前往補陀落山的過程是這樣的:
  他先在附近的熊野山讀誦《法華經》〈普門品〉。然後到那智浦渡海出航。行前所備妥的船就像房子一樣。他進入船中之後,便叫人從外面將船上住屋的出口全部封閉,以便讓自己不能出來,並且遮住陽光或月光,只在船屋中點燈度日。船上準備的糧食大約30日左右的份量。然後,讓船航行。他一心祈求能到觀音淨土──補陀落山。
  這樣的信仰行為,日本人稱之為「補陀落渡海」,也稱為「入水往生」。從868年到1722年間,據說有20人左右從事這一有去無回的「入水往生」行為。
  有些人,生前信仰觀音,但又不敢在生前渡海去尋找觀音淨土,因此,在他死後,親友就將他的屍體用上述方式出航。形成另一種方式的水葬。
  用這種方式去追尋觀音淨土,可以說是觀音信仰的極致。與經典上所記載的「焚身供佛」的情況相同。都是宗教狂熱的一種類型。
 

五、結語

  從上面的考察報告與分析,我們多少可以看出日本的觀音信仰文化確與漢傳佛教有明顯的不同。日本佛教的淵源,絕大部分是漢傳佛教。所用的經論也是漢譯本。但是發展到後代,却與漢傳佛教有如此鉅大的歧異。這樣的歷史發展現象,確實值得研究者注意與深思。
  一項單純的「聖地
(或名剎)朝禮」宗教行為,在日本會發展成這種具有組織性、儀式性、人間性的「集體移動式」宗教活動。同樣是淵源自漢譯經典的觀音信仰,在當代漢傳佛教界只剩下顯教觀音、與千手觀音被信仰,但在日本卻仍有八、九種觀音在教界流傳。
  在漢傳佛教界,觀音是所有佛教徒不分宗派地崇奉的對象,也是「大悲」的象徵;但是,日本佛教界主要卻是真言、天台、曹洞、臨濟四宗在信仰與弘揚。最具有日本特色的兩個宗派──日蓮宗與淨土真宗,則並不熱中。
  此外,對觀音淨土的嚮往,居然會發展成「補陀落渡海」的自殺式狂熱信仰。這也是其他地區的佛教徒所無法想像的。
  上述這些獨特現象,都反應出日本佛教文化的某些特質。不論是站在比較文化的立場、或文化類型學的立場來看,上述這些文化特質都是值得研究者重視的素材。筆者希望,這些素材的展示,可以引起國內學術界對日本的佛教文化,作較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附註

1.《現代佛教を知る大事典》237—242 頁。昭和55 年東京.金花舍版。

2. 見:清水谷孝尚〈坂東札所案內〉文中第一節〈觀音札所之創始〉。收在《坂東三十三所觀音巡禮》7-9頁。1999 年日本大阪.朱鷺書房第一版第20 刷。

3. 此下所載,參閱:(一)平幡良雄《西國觀音巡禮》16—17頁。1993 年千葉縣滿院寺發行。(二)後藤博《奧州三十三觀音の旅》158-159 頁。2001 年仙台.河北新報社版。

4. 亦即與世尊有關的八大聖地。即:佛誕生處(迦毘羅衛城)、佛成道處(菩提伽耶)、初轉法輪處(鹿野苑)、現大神通處(舍衛國衹陀園)、三道寶階處(曲女城)、聲聞為佛化度處(王舍處)、宣告即將捨壽處(廣嚴城)、入涅槃處(拘尸那城)。參見《八大靈塔名號經》。

5. 參閱:津田真一〈サンヴァラ系密教におけるpitha 說の研究〉(一)(二)。收在《豊山學報》第⑯期(1971 年3 月)、17、18期合刊(1973 年3 月)。拙文此處所述。係依據平川彰之轉述。見:平川彰《印度佛教史》莊昆木中譯本505—506頁。2002年10月台北.商周版。

6. 見《白寶口抄》目次。收在《大正藏》〈圖像部〉⑥、⑦冊。

7. 也有將文殊類單獨歸為「文殊部」的。見《覺禪鈔》目次。收在《大正藏》〈圖像部〉⑤冊。

8. 見:中野東禪《曹洞宗のお經》目次。2000 年東京.双葉社。

9. 見:藤井正雄《うちのお寺は臨濟宗》198、226 頁。1997 年東京.双葉社。

10. 下列這五個宗派的資料,取自:齋藤昭俊、成瀨良德合編的《日本佛教宗派事典》82—87 頁、188 頁。昭和63 年東京.新人物往來社。

11. 《大正藏》⑩冊366頁下。

12. 拙文此處所載,轉引自:田村宗爾〈補陀落信仰〉一文。收在《日本佛教總覽》94 頁。1995 年.東京.新人物往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