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8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八十四)

釋傳道講述

 

北傳〈述千品第十六〉
十有六章
南傳〈千品第八〉
一○○∼一一五頌

  

二、釋頌義及因緣

 

【北傳】
12.若人壽百歲 邪偽無有智
  不如生一日 一心學正智
 
偽,音(魏)gui7語跪切
【南傳】
111.若人壽百歲──無慧無三昧
  不如生一日──具慧修禪定


   先解說北傳第十二章的「邪偽」,「邪」,是不正、偏邪;「偽」,是虛假、不真。「邪偽無有智」,南傳譯作「無慧無三昧」,二譯略有不同。「三昧」乃正定,意同前頌,是指修禪定而言。
「一心學正智」,「一心」即專心,如何能專心?那就必須修習禪定,才能精神專注而一其心。此句南傳譯作「具慧修禪定」,二譯意思相近。不過在次第上,要在禪定中修習觀慧,才能得正智。
  偈文說:假「若」有「人壽」命長達「百歲」,講的、做的,都偏「邪」不正、虛「偽」不真,又「無有智」慧,這樣的話,即使活在世間一百年,都沒什麼價值。還「不如生」在世間「一日」,「一心」專注修「學」禪定,從而引發「正智」。這樣的話,壽命不必多長,一天就已足夠。
  對應的南傳一一一頌說:假「若」有「人壽」命活到一「百歲」,卻「無」有智「慧」、不修禪定(「無三昧」),講起話來顛三倒四,做起事來精神又不能集中,這樣還「不如生」在世間「一日」,「具」足智「慧」又「修」學「禪定」,有定有慧,來得有價值!
  南傳此頌也有一則因緣,名為『喬達那尊者化度搶匪』。連著兩個故事都講到搶匪,可見印度以前土匪一定很猖獗。這個因緣的主人翁喬達那尊者,在從佛陀的教示中得到指定的禪修業處後,就獨自到森林裡去修行,沒多久就開悟證得聖果。證果後,他就準備回精舍去向佛陀稟白致敬,來到半路,眼見天色已晚,他就在林中找了一塊大石頭,在那打坐入定。
  不久,來了一群剛剛打家劫舍完的搶匪,也在大石上坐著休息。由於尊者的衣著簡單,皮膚黝黑,又進入禪定不動一動,讓這群搶匪誤以為他只是根樹樁,就把搶來的珍珠瑪瑙什麼的,掛在他身上,和放在他四周。
  第二天,天一亮,他們才驚覺原來把活生生的人當樹樁了,但是人,怎麼不動一動呢?八成是惡魔吧!就嚇得想逃走。喬達那尊者就說:『來!來!來!不必跑!別害怕!我不是樹樁,也不是石頭,更不是惡魔,我是比丘。』接著就對搶匪講了一番做人的道理。搶匪們領悟到自己過去的行為不端,就想跟喬達那尊者一樣出家修行。
  尊者答應了他們,並且在他們的陪伴下,返回精舍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聽喬達那講完事情的經過,就告誡這群新學比丘說:
  『假使一個人的壽命長達一百歲,卻愚痴沒有智慧,盡做些壞事,比方殺人、搶人之類的,這種人活一百年,就沒什麼意思,還不如有智慧地活一天。佛教的道理你們已經懂了,應該從此精進修行,那麼活著一天,就比胡作非為一百年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  ※  ※  ※

  很多人你要他講正確的,他沒辦法;但是講那些亂七八糟、誨盜誨淫的,他卻很在行。有些人在罵人、講是非,都不必打草稿呢!他可以一直講,講得讓人聽了腦中風。但是你要他去演講,去勸人或做個什麼正當的事,他卻雙手一攤:『我沒辦法啦!我記憶力不好!我口才不佳!』這常常有的。
  就有一個故事說到有個人,他正格的詩不會作,打油詩他倒很在行。平時他是不講話則已,一開口就可以氣死人的。他家隔壁住了個女孩子,就要成親了,古時候女孩子從小就得把腳纏成三寸金蓮,這樣走起路來婀娜多姿,據說比較美!偏偏隔壁這個女孩子是個大腳婆娘,大腳婆娘就大腳婆娘,干他底事!人家洞房花燭夜,他就寫了一首打油詩,貼在通道讓過往的賓客看:
  『隔壁一嬌娘,金蓮三寸長,云何這般小?──橫量!』
  大腳ㄚ本來就很怕人家講,經他這麼一調侃,更讓她無地自容,一氣之下就上吊自殺!家人氣不過,就告到縣令那裡去了!
  縣老爺找他去問話,他還理直氣壯地說:『我作我的詩,她要自殺,那是她的事!』
  縣令說:『好!好!好!你既然會作詩,我的名字叫胡西波,你就用我的名字作一首詩,作得好,就賜你無罪;否則就將你飭配充軍!』
  『這太簡單了!』不過這縣令品行不端,是個貪官,叫他陡然想起宋朝的蘇東坡,學問好,道德好,修養又好,他就說了:
  『古有蘇東坡,今有胡西波,這波比那坡──差多!』
  縣令哪堪他這般揶揄:『好!好!好!你膽子不小,怪不得那女孩子會氣到上吊自殺!你就飭配到遼陽去充軍罷!』
  行前,舅舅來送別,甥舅倆抱頭痛哭,『哎呀!你這個傻外甥,人家作詩,是有官好當,沒有一官也有半職,哪像你?以後不要再這樣了!』
  他連忙稱是,卻突然發現瞎了一眼的舅舅,一眼流淚,一眼不會流淚,他的詩興又來了:『身遠在遼陽,見舅如見娘,兩人雙流淚──三行!』
  這真的是叫人氣結呢!有些人就是這樣,講話、做事,都是無明無智的,一天這樣做,一百年也這樣做,那就如同作了一百年的罪惡。那活那麼久,有何價值可言呢!

【北傳】
13.若人壽百歲 懈怠不精進 
  不如生一日 勉力行精進

  懈,音(害)hai7喜代切
  怠,音(大)tai7地害切
【南傳】
112.若人壽百歲──怠惰不精進
  不如生一日──勵力行精進

  惰,音(道)5地賀切
  勵,音(麗)le5柳系切

  這兩頌的意義很淺白,北傳第十三章說:假「若」有「人壽」命長達「百歲」,卻放縱自己,「懈怠」懶散「不精進」;那還「不如生」在世間「一日」,勤「勉」努「力」地實「行精進」。
  對應的南傳一一二頌說:假「若」有「人壽」命活到一「百歲」,卻「怠惰」因循「不精進」;那還「不如生」在世間「一日」,勤勉(「勵」,勤勉之意)努「力」地實「行精進」。
  南傳此頌的因緣,題作『自殺時證得聖果的沙帕達沙』。
這位沙帕達沙比丘,出家也很長一段時間了,可是平時就有點懶散,不大用功修行,所以一直無法證得聖果。對於自己的學道不成,他心想如果就此還俗去嘛,恐會遭人恥笑,不如乾脆結束自己的生命算了!
  於是他就把手伸進裝有毒蛇的甕子裡,可是甕裡的毒蛇並沒有咬他。他又拿起刀子想要割喉自盡,可是正當他把刀子放在喉嚨,準備割下去的時候,佛陀的教示就如暗夜明燈,驟然自心中亮起。佛陀曾說修道不應厭離這個身體,應該厭離的是對這個身體的愛著,離自我愛著就沒有罣礙,沒有罣礙就清涼自在!他若有所悟!
  放下刀子後,他又想:我現在既然可以不執著於一死,那麼我也可以不執著地勇猛精進,就再進觀這個身體是五蘊假合,是無常、苦、無我的,於是就證了阿羅漢果!
  當他回到精舍時,其他比丘問他到哪裡去了?他回答說他企圖結束自己的生命。
  『那你現在怎麼還在這裡呢?是遭遇了什麼事嗎?』
  沙帕達沙就說:『我本想用刀子割喉自殺,但我終究用智慧之劍斬斷所有煩惱,得到大自在!』
  比丘們不可置信,就去請示佛陀:在企圖自殺的當下,真的可能證得聖果嗎?
  佛陀回答眾比丘說:『對一個精進修習止觀的修道者來說,這確實是可能的;甚至當比丘經行時,腳底在著地前的一剎那,都可能開悟證果。』而後佛陀就宣說了本頌:『若長命百歲,卻怠惰、不精進,還不如只活一天而精進禪修!』

※  ※  ※  ※

  有的人說他很認真精進,不過他的精進是連續三天三夜不睡覺,打坐、誦經或念佛。結果把自己弄得太疲憊了,接著就放假一個星期!這樣怎能說是精進呢?
  精進是什麼?精進就是四正勤:已生惡令斷──已經產生的惡念、惡行為,令他斷絕不再生起;未生惡令不生──還沒產生的惡念、惡行為,令他不產生。未生善令生──還未產生的善念、善行為,促使他產生;已生善令增長──已經產生的善念、善行為,令他增長廣大。能夠這樣去止惡、行善,才稱得上是真精進。
  精進修習止觀,確實可能在一剎那間證阿羅漢果。因為證阿羅漢果是精神的層次;是觀念的提升、心靈的淨化,和我們世俗的時間、空間,沒有絕對的關係,那只是一個執著的突破!
  譬如一個髒杯子,你如果沒有去清洗它,擺了十年、二十年,它也不可能自己變乾淨;一定要有人去清洗它,洗過就乾淨了。同樣道理,我們如果有一個壞觀念、壞習慣,執著了三、四十年,也不是非得改個三、四十年,才改得掉啊!那就只是一個觀念的轉換而已。
  我以前還在家時,先是在唐榮鐵工廠當學徒,出師以後,又考進臺灣機械公司當技術人員。因為都是在鐵工廠工作,旁邊又造船、拆船,機械運轉轟隆轟隆地很大聲,所以在那裡工作的,個個都養成大嗓門,而且都不自覺。
  我出家以後,有一次,家師開證上人就客客氣氣地,當著很多人面前告訴我:『講話不必那麼用力!』我聽了很難為情,心想:確實,我們這種粗人,講話是大聲了點!就忍啊忍啊,忍了兩、三天,忘記了!嗓門又大起來了!
  家師第二次講的話就不一樣了:『講話不必那麼大聲!』我更難為情了!幸好我的臉黑黝黝的,要不然一定滿臉通紅!我就又忍、忍、忍……,很謹慎地控制自己的音量,但是功夫用忍的,畢竟不是辦法,那是強忍!
  一個星期後,有一次我不知跟人家在爭論什麼,爭論得很大聲,家師的臉就拉下來了!這次同樣當著大眾,用大眾加持力對我說:『講話不必那麼粗魯啦!做工的就是做工的!』這次我真的是羞愧得無以復加,就到旁邊去拜佛懺悔。從此,我改掉了這個大嗓門的壞習慣!
  現在,我和兩個人講話,就兩個人聽到;對十個人講話,就十個人聽到;對一百個人講話,就讓這一百個人聽到,收放自如!所以,一個習慣的養成,也許數年,也許數十年,但是改掉它,也不是非得要同樣的時間呢!
  就好比把一壺水燒開,也不是一定得燒多久呢!那是一直加熱一直加熱,加熱到溫度抵達沸點,那一瞬間水就開了!如果水快燒開了,你卻熄火休息,等多久再回去燒,那當然還要多花一些時間才能沸騰嘛!
  你不要在那計算時間,說我這壺水燒了多久呢!瓦斯用掉幾桶呢!時間多久,量多少,那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加功用行,快要開悟的那個瞬間,你有沒有加足馬力去精進。所以為什麼有的人似乎沒修多久就開悟,而我們修了很久都沒消息?這除了與累生累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關,自己是否能如細水長流那般持續精進,或者得過且過、因循怠惰也有關。如果一個人對自我的要求不高,抱著反正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的態度,那無論做什麼,都不可能成!

【北傳】
14.若人壽百歲 不知成敗事 
  不如生一日 見微知所忌

  忌,音(技)ki5求忌切
【南傳】
113.若人壽百歲──不見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得見生滅法


  北傳第十四章說:假「若」有「人壽」命長達「百歲」,卻「不知成」功是 如何成功,失「敗」是如何失敗等因緣果報「事」;那還「不如生」在世間「一日」,「見微」細的意念初起,剛要犯錯就立刻警覺:這樣做會招感什麼果報,因此「知所忌」憚而不犯。如此,什麼事該做不該做,什麼話該說不該說都明了,這樣子活一天,就比活一輩子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相對應的南傳一一三頌說:假「若」有「人壽」命活了一「百歲」,卻「不」能如實知「見」因緣「生滅法」;那還「不如生」在世間「一日」,「得」以如實知「見」因緣「生滅法」。
  南傳此頌的因緣,名為『因家破人亡而悟道的波她卡娜』。波她卡娜是舍衛城一個富翁的女兒,長得十分漂亮,父母又對她疼愛有加;不過,她卻愛上了家裡的一個男僕。父母當然不贊成他們的婚事了,所以兩人就私奔到離舍衛城很遠的一個村子去。
  後來她懷孕了,按照印度的習俗,女兒是要回娘家去生產的。但她幾度提出請求,都遭到丈夫的拒絕,因為他怕回去會遭到丈人的毒打。事實上,這也可能只是他的自卑感在作祟!
  有一天,波她卡娜趁著丈夫不在家,就偷偷地動身回返娘家。丈夫也很精明,知道她會偷跑回去,於是就在路上攔截她。她拒絕回家,可是臨盆在即,不得已只好在路邊的草叢中生下兒子,然後與丈夫一起回家。
  後來她再度懷孕,這次她又要求丈夫讓她回娘家生產,但丈夫仍然不同意。眼見預產期快要到來,她就帶著大兒子偷跑回家。由於這次多帶了孩子,目標更明顯,所以很快就被丈夫追上了。
  當丈夫追上她時,她的陣痛加劇,即將分娩,偏偏這時又開始下起雨來,丈夫就忙著找乾草來鋪地,好讓波她卡娜有個乾淨的地方生產。不料正在整理場地時,竟被一隻突然竄出來的毒蛇咬到,當場死亡!此時,波她卡娜已經生下孩子了。
  第二天,她到處找尋丈夫,沒想到找到的竟是丈夫的遺體。她內心十分悲傷,認為丈夫是因自己而死的,但眼前也只能忍住悲傷,繼續帶著兩個兒子返回舍衛城投靠父母。
  由於下了一整夜的雨,溪水暴漲,她又剛生產完,沒辦法一次帶著兩個孩子涉水,就把大兒子留在河的這岸,先抱著初生的小兒子渡河到對岸,再折回來接大兒子。
  當她安置好小兒子,再度涉水來到河中央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隻老鷹,俯衝下來要叼走小兒子,任憑她怎麼聲嘶力竭地呼喊與作勢驅趕,都阻止不了牠。而這岸的大兒子聽見母親的呼喊,誤以為是在叫他,就自行涉水想來到母親身邊,不幸很快就被溪水沖走了!波她卡娜就這樣在一天之內,同時失去丈夫和兩個兒子,可以想見她遭受的打擊有多大!
  後來,她遇到一位來自舍衛城的人,打聽之下,才知昨晚的那場暴雨,毀了父母所住的房子,父母和唯一的哥哥都被壓死在倒塌的房子裡,並且已儘速火化了。
  聽到這悲慘的消息,這次她真的徹底崩潰了!失心瘋似地滿街狂奔,也顧不得身上的衣服掉落,就厲聲哭喊著:『老天啊!為什麼這樣對我?可憐的我啊!可憐的我啊!誰來可憐可憐我!』
  正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的佛陀,知道她此刻正在外面,就運用神通使她加入聽法的大眾中。人們見到衣衫不整的她,紛紛想阻止她繼續前進,但是佛陀制止了他們,等她來到可以聽見佛陀說話的距離時,佛陀就對她開示說:
  『波她卡娜,如何控制妳的心,使心穩定下來;並且轉移妳的情緒,使自己不再悲傷,這是當下最重要而且對妳最有意義的事!妳可知道生生世世以來,妳為了與丈夫、兒女、父母兄弟生離死別所流的眼淚,遠比這條河的河水還要多得多?』
  她聽到佛陀這樣的開示,霎時回過神來,才驚覺自己的裙子不知何時掉到哪裡了,就羞赧地蹲了下來,有人就拿了一塊『紗龍』讓她圍起來。
  佛陀於是進一步對她宣說《無始相應經》,並且勸勉她說,人不應過度為往生者悲傷,而應清淨自己,精進努力,才能證入貪、瞋、痴永滅的涅槃。
  從自身的生命經驗,去印證佛陀所說的法,波她卡娜頓時明了生命的無常,而對可以引人解脫生死輪迴的佛法,生起清淨的信心,於是就在佛陀座下出家修行。
  有一天,她正好在洗腳,第一次把水潑出來,因為地面是乾的,所以水只向前流了一下子就消失了。第二次潑水出來,比第一次流的距離稍遠一點;第三次又比第二次潑出來的水,流得更遠一點才消失。當她看到這三次不同的水流距離,恍然明白了生命的三個階段: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生死死生,相續不絕,也明白身心與世間悉皆無常的道理。
  在祇樹給孤獨園的佛陀,了知波她卡娜此刻的體會,就放光對她說法:
  『波她卡娜,妳的觀察是正確的,妳已確實了知五蘊的實相,如果有人長命百歲,卻不明白五蘊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那麼他就虛度此生!』波她卡娜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所以從這個因緣故事去看,遇到逆境不一定壞,逆轉危機,就成為生命的轉機,端看我們如何運用。波她卡娜遭遇家破人亡的劇變,結果卻開悟證果,這種堅心向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待續)(謝杏熏整理)

 

【註釋】:
本故事經道師父改編,與原譯所述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