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15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八十七)

釋傳道講述

 

北傳〈惡行品第十七〉
二十有二章
南傳〈惡品第九〉
一一六∼一二八頌

 

二、釋頌義及因緣
 

【北傳】
5. 妖孽見福 其惡未熟
  至其惡熟 自受罪酷
  
孽,音giat4語傑切
  
熟,音(俗)sio̍k8時局切
  
酷,音(哭)khok4去谷切

【南傳】
119.惡業未成熟 惡者以為樂 
   惡業成熟時 惡者方見惡 
  
  北傳第五、六兩章,與南傳一一九、一二○兩頌,同樣是以善惡對舉的方式來說明義理的。
  我們先講北傳第五章,「妖孽見福」,是說他現在作出害人的罪孽,卻沒有得到惡報,反而得到福報,這樣叫做「妖孽見福」。「其惡未熟」,你不要誤以為他作惡得福,不是的,是他所作的罪孽這個「惡」業還「未」成「熟」,而以前,可能前生前世作的善業先成熟了,所以才感得眼前的福報。「至其惡熟」,等到他這一生所作的惡業成熟了,那麼,「自受罪酷」,「自」然要遭「受」慘「酷」的「罪」報。
  對應的南傳一一九頌說:「惡業」還「未成熟」的時候,作「惡者以為」自己作惡,並沒有得到惡報,反而得到福報,因此覺得快「樂」。等到哪一天「惡業成熟」的「時」候,作「惡者方」始「見」到自己受「惡」報,那時就嚐到苦果了!

【北傳】
6. 禎祥見禍 其善未熟
  至其善熟 必受其福
 
禎,音(丁)teng1地經切
【南傳】
120.善業未成熟 善人以為苦 
   善業成熟時 善人始見善 
  

   北傳第六章與第五章相反,是講善的。「禎祥」,「禎」,是福、善之意;「禎祥」,就是吉祥,也就是指善者、賢者。「禎祥見禍」,是說作善者本應得到善報才是,卻反而遭遇災禍。那是因為現在所作的「善」業還「未」成「熟」,而前生前世所造的惡業,現在先成熟了,所以不要懷疑!等到(「至」)所作的「善」業成「熟」,「必」能領「受其福」報,任誰也搶不走。
  南傳一二○頌說:當「善業」還「未成熟」的時候,作「善」的「人」得到惡報;他「以為」自己作善卻得到「苦」果,其實不是。等「善業成熟」的「時」候,作「善」的「人始」能「見」到自己為善所得的「善」報。
  南傳一一九與一二○這兩頌有一則因緣,名為『給孤獨長者與守護精靈』。給孤獨長者須達多是個樂善好施的慈善家,也是虔誠的佛弟子,祇樹給孤獨園就是他與祇陀太子共同敬獻給佛陀的。每天,他都會前往祇園精舍三次,除了向佛陀頂禮問訊外,也會獻上食物、醫藥、花果等供養。雖然後來家道中落,但是因於對佛法的信心,他仍堅持每日的例行供養。
  一天夜晚,住在他家的守護精靈現身在他面前,告訴他:『我是你的守護精靈,你知道你現在為什麼會落得如此窮困嗎?就是因為你長久以來一直供養佛陀,從不為自己打算的緣故啊!我勸你從今以後不要再供養佛陀了,好好照顧你的事業,再把財富累積起來吧!』
  但守護精靈並不了解佛法的信仰,對給孤獨長者有多重要,所以在他說出這番話後,長者就要求他離開。精靈無法違背長者的要求,可是離開後又無處可去,正在進退維谷之際,想想,不如去找帝釋吧!
  帝釋給他的建議是:作一些善事來回報給孤獨長者,然後再去請求他的原諒。『例如有些商人向長者借錢,一直沒還。長者的祖先也埋藏了很多財富,卻被沖入海底;還有一些無主的財富,被藏在某某地方,你就去把這些財富全部找回來,塞爆長者的財庫吧!』
  守護精靈按照帝釋的話去做,很快地給孤獨長者又富有起來了!當他告訴長者這一切都是自己為他所做的以後,長者不但允許他回來,還帶他一起去見佛陀,佛陀就慈示兩人說:『人可能在很長的時間內無法享有善業的果報,也沒有受到造惡的業報,但是善惡業果終有成熟現前的一日!』

※  ※  ※  ※

  有業有報,報必由業,是佛說的世間正見之一。善惡有報,多數人是相信的,不過往往希望現生就看到,就得到果報。而其實,因果業系十分複雜,單從造業到受報的時間來看,就可以分為三時業:(一)現報業;(二)生報業;(三)後報業。
  現報業,是現生作善,現生就得善報;現生作惡,現生就得惡報。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輕業,所以現作現報。另外一種是重業──大善大惡,如殺人放火、弒殺父母之類的大惡,現生就抓去槍斃,這叫『華報』,像開花一樣;但不是這樣就完了,還有果報(結果)在地獄。
  生報業,是現生造業,要等死後,次一生才受報。後報業,是現生造業,有可能在第二生、第三生,甚至百千萬劫以後,因緣成熟才受報,所以叫做後報業。
  若從受報的時間與內容來說,又可分為決定與不定二類,有的是時間定了,可是受什麼果報還未定,這是時定報不定的一類。有的是報定時不定,也有時、報俱定,或時、報俱不定的。不管如何,在正覺解脫之前,諸業是不會失壞的,因緣會遇自當受報。
  可是我們凡夫眾生多半既膚淺又短視,無論什麼,都非得親自見到不可。看到別人『作惡作毒,騎馬轆』,壞事作絕,卻飛黃騰達,內心就滿滿的不是滋味了。所以佛陀才會對我們這些愚痴凡夫說:「
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啊!
  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也告訴我們:『諸苦由惡業,樂由善業集。苦樂隨業盡,修善宜積極。』
我們現生所有的憂苦,都由自己作惡業來的;而所有的福樂,也都因自己作善積集而來。受苦也好,享福也罷,都是有限有量,而終於要過去的,佛弟子有此正見,就會不管自己或他人眼前的苦樂榮枯,但知孳孳行善,以累積福德資糧。有了福德資糧,保住人身不失,智慧也才容易修學成就。
 

【北傳】
7. 擊人得擊 行怨得怨
  罵人得罵 施怒得怒
 
擊,音(革)kek4求激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這一章南傳並沒有相對應的偈頌,而且頌意一目了然,頌文說:攻「擊」別「人」的,就會「得」到別人的反「擊」。在言「行」上「怨」害別人的,就會「得」到別人的「怨」害相報。常常謾「罵人」、毀謗人的,到頭來也會「得」到別人的回「罵」。常常對人「施」展瞋「怒」的,自然就會「得」到別人的瞋「怒」以待,這是因果報應,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則。

※  ※  ※  ※

  我常常講一個山谷原理,你如果對著山谷說:『你很美』!山谷回應你的,也一定是『你很美』,不會說『你很醜』。你如果對著山谷喊:『你很差』;它回應回來的,也不會說『你很雋(讚)』呢!同樣是說『你很差』!
  我們一個人如果遇到什麼事都往好處想,往好的方面看,想的是美好的事,做的是美好的事,說的是良言善語,那你不美也難啦!有的人就不是這樣,一遇到事情就往壞的方面想,往牛角尖裡鑽,弄得自己整天烏煙瘴氣、愁眉苦臉的,連帶地也影響了周遭的人和事。
  其實有很多時候,事實並不如我們單方面認知、想像的那樣;但我們卻讓情緒、想像,帶著我們偏離事實而不自覺。所以有事情自己無法解決,有時不妨找個信任的朋友傾訴一番,人家客觀地幫我們分析,也比較能看清楚自己的盲點,至少不會一個人悶著鬧胃潰瘍嘛!
  世相本來多變化,不論是一個人也好,一件事情也罷,都有種種不同的面向,看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他,去定義他。但這不是自我麻醉,將惡的都看作是善的,邪的都看成是正的。相反的,知善是善,知惡是惡,知是為是,知非為非,才是佛說正見世間有善有惡的真義。當我們對自心的貪、瞋、痴、慢、嫉等煩惱,有過多一分的了解,對別人的貪、瞋、痴、慢、嫉等煩惱,就會有多一分的同情,你不必勉強自己往好的方面想,自能在如實正觀因緣中寬待一切,一如對己。

 

【北傳】
8. 世人無聞 不知正法 
  生此壽少 何宜為惡

 

  這一章同樣沒有相對應的南傳偈頌,所以單就此章作解說。頌文說:「世人」少有機會聽聞佛法真理(「無聞」),所以「不知」什麼是中道「正法」。我們「生」存在「此」世間,時間「壽」命已經很短「少」了,不宜(「何宜」,反問的語氣,意即「不宜」)再任性自由,造作(「為」)種種罪「惡」;而應把握機緣,及時行善修福!

※  ※  ※  ※

  我們人活在世間,充其量活到一百歲,算很長壽了吧;但是一百歲,真正可用的時間沒有多少呢!小時候不懂事,就是『愛哭愛隶路(跟路)』。老了以後眼力差了,體力衰了,做起事來也不如從前那樣得心應手了。扣掉老、小的時間,一生就去掉差不多三分之一了。一天二十四小時,睡覺睡掉八小時,如果再生個病、鬧個脾氣、使個性子,……七折八扣,算一算,一生裡可以好好運用的時間,不到一半呢!不好好做事,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所以說「生此壽少,何宜為惡」。
  〈普賢警眾偈〉也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是日』,就是今日,今天已經過去了,生命也隨著減少一天了,如同一泓沒有活水源頭的池水,每天被太陽曝曬,一天蒸發掉一些,地面又吸收掉一些,水是一天比一天少,越來越乾了。而我們,就像那水池中的魚,離死期是越來越近了,有什麼值得快樂的呢?
  面對一天少過一天的生命,我們更應『當勤』奮『精進』,來改惡從善,『如救頭然』。如同頭髮著了火,就得趕快把它撲滅一般,會不會說:『明天吧!』或者『等我吃飽再說吧!』可能不會有人這樣啦!一定是所有正事、正餐都放下,趕緊把火給滅了。所以要有這樣的警覺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人命無常呼吸間,一般人總說我都活幾歲了,其實不論老少,今天晚上一覺睡下去,明天早上起不起得來還不知道呢,真的!如果知道今晚睡下就不再醒來,那還有什麼好爭的呢?所以每天早上醒來,眼睛一睜開,都應該感恩:喔!幸好自己還活著,還有一天可活,所以今天一定要好好地活,好好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要活得很充實!否則一息不來就隔世,不知要墮到驢胎或馬腹中去了!
  這樣講起來,就不可以放縱自己的欲望,而應該勤修一切福報和善法,否則就沒機會了!要改個性、改觀念,從現在開始;要幫忙別人、服務別人,從現在開始;要修養自己、充實自己,從現在開始,把握當下,精勤做去!因為無常啊,所以『慎勿放逸』!這講得很好,我們要深自惕勵!

 

【北傳】
9. 莫輕小惡 以為無殃
  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
  凡罪充滿 從小積成
 
輕,音(卿)kheng1去經切
 
殃,音(央)iong1英恭切
 
盈,音(榮)êng5英擎切

【南傳】
121.莫輕於小惡 謂「我不招報」
   須知滴水落 亦可滿水瓶
   愚夫盈其惡 少許少許積
  
瓶,音(朋)pêng5邊玲切
  
許,音(府)2喜矩切


  北傳第九、第十,與南傳一二一、一二二頌,同樣是一惡一善相對舉的,我們先來說明北傳第九章與南傳一二一頌。
  北傳第九章說:切「莫輕」忽「小惡」的過失,「以為」那不致(「無」)招來災「殃」,就只是小事一樁嘛,何必叨叨絮絮地念個半天呢!譬如簷前的「水滴」,一滴一滴落下來,「雖」然「微」不足道,但是滴久了,「漸」漸也就「盈」滿整個水缸之類的「大」容「器」。就如同積小惡成中惡,積中惡就成大惡,但「凡罪」業的「充滿」,莫不是「從」微「小」一直累「積」而「成」,而不是一開始就造作大惡。臺灣話也說:『細漢(小時候)偷挽瓠(偷採瓜),大漢(長大了)偷牽牛』,是同樣的道理。
  對應的南傳一二一頌說:切「莫輕」忽「於小惡」小過,以為(「謂」,認為、以為)「我不」會「招」受罪「報」,這不過是小事啊!「須知」一「滴」一滴的「水」不間斷的「落」下,「亦可」注「滿」整個「水瓶」。「愚」痴凡「夫」一點一滴的造作小惡,終至「盈」滿他的「惡」業,也是由「少許少許」這樣累「積」起來的。
  南傳此頌的因緣是講到一個粗心大意的比丘,這位比丘每次從精舍裡拿了床鋪或是長凳、小凳出去使用,就把它留在外面,任它在那受風吹日曬雨淋。有一些比丘告訴他不可以這麼不愛惜福報,他瞧了人家一眼,就說:『不過是一把矮凳忘了拿進來而已,你就大驚小怪的!』
  人家一次又一次跟他講,他都如如不動、依然故我。佛陀知道後,就請他來,然後告誡他說:『比丘啊!你不要以為小事無關緊要,你這個壞習慣一次無關緊要,兩次無關緊要,要改就難了!壞習慣不改,你就要受惡報了!所以不要輕視小過失,小過失日積月累,終會變成大過惡!』

※  ※  ※  ※

  很多人對常住的東西,都不懂得珍惜,有一句偈頌就說道:『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所謂『常住物』,就是寺院的東西。一般人對自己的東西,都知道要珍惜;但是對別人的、公家的,就不愛惜。這句偈說要以保護自己的眼珠子那樣的心情,來愛護常住的東西。我相信這樣做,這個人的人緣、福報都會很好,甚至主管也會委以重任。你如果看到一個人在用別人的東西,像在糟蹋什麼似的,即使他能力很強,要拔擢他都還要考慮考慮。
  以前有一位禪師,去到一間寺院掛單,每當他看到椅子在那曬太陽,或是桌子在外頭淋雨,他都會趕快去把它收進來。後來,住持讓他擔任庫頭,掌管庫房;庫頭就相當於寺院的經濟部長。有一回住持生了病,需要生薑來作藥引,就命侍者去向庫頭要一些。沒想到侍者去了,竟被他呵斥一頓,不但沒拿到生薑,還要住持和尚拿錢來買。侍者忍不下這口氣,就對他說:『你今天有這個地位,還不是住持栽培你的嗎?我去講給住持和尚聽,看你是怎麼回報他的?』
  侍者回去就大抱不平地說:『和尚,你看錯人了!』
  住持和尚不疾不徐地說:『對,我竟然忘了拿錢給你,公歸公,私歸私,本來就應當公私分明的啊!』
  後來,江西的一間寺院要請住持,地方官來信要住持和尚推薦,大家都以為和尚會推介他的徒弟去,沒想到他竟說:『找那個賣生薑的漢子去!』所以才有『寶壽生薑辣萬年』這句禪話留傳後世。公私分明,正是叢林的精神,這非常好的!我們一個人應該懂得惜福,而不是作作樣子,表演給人家看,那種用心就很不好了;應該發自內心,真心誠意、適當地去做,這就很可貴!(待續)(謝杏熏整理)

 

【注釋】:
➊印順導師,〈五乘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