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座談會(下)
傳道法師 主講於台南市法雲文教協會
時間:1993年9月9日 郭 恆 志整理
問:心理學家主張的李廣效應是腎上腺作用,佛學是否也贊同此種說法
﹖
答:李廣效應有其故事背景:漢李廣之父被虎咬走,做兒子的想為父報
仇,前往山
上,森林中看見有虎前來,李廣張弓射中該虎,就近察看時,卻
發覺箭是射中石頭,其
石似虎而非虎,但深覺訝異自己怎能將箭射入石頭,
後再試射卻再也射不進該石頭。古
諺所云:誠之所至、金石為開。心理學家
的詮釋,認為此事乃當事者體內的腎上腺素受
到強烈刺激後,產特殊無比
的力量,強大無比,瞬間的爆發性,才能將箭射入石頭;若
無那種潛在能力
的激發作用時,就無法做到如是狀況。以佛教角度來講,任何東西、事
物的
產生,皆有其個別原理存在,有因有緣才有果。至於到底是生理那一部位,
受到
心理刺激才會達到如是地步?在佛教中的看法是居於保留態度,非以心
理學、生理學、
解剖學的角度所能完全敘述清楚,乃依基本原則:一定有原
因,但非只固定一個原因,
社會新聞也有些實際的例子驗證不爽;但心理學
或解剖學只依一個原因、一個角度詮釋
之。
李廣是受到刺激後,將內在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產生這個事實。至於
內在、外在
因素各有多少成份,則尚難以界定。
問:「尊重生命不可自殺」,為何海明威及三島由紀夫這些諾貝爾文學
獎的人卻自
殺呢﹖
答:「尊重生命不可自殺」,是佛教的精神,但卻無法阻止不尊重生命
而自殺的
人。至於海明威等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人,既非遵守佛戒,為何自殺
,不得而知。佛教徒
不可無緣無故而自殺。但能否自殺﹖《阿含經》中曾提
及相關記載:有位修行者,身得
重病不起,甚為嚴重,其痛苦之鉅,超出常
人可忍的程度,萌生自殺之意。釋迦佛前往
詢問之:「對再來世、投胎出生
有無把握﹖自殺時會不會覺得痛苦﹖道理已通曉﹖解脫
了嗎﹖證果了嗎﹖」
病者答:「可矣」,佛陀再加以勘驗,確實其已開悟證果了,告
之,若已開
悟證果,而身軀又不再產生困擾、阻礙時(不執著、愛戀此身軀),那樣的
話可即自殺了。
此例與現今的「安樂死」頗為雷同,名為「尊嚴死」似更恰當,自己可
以決定要如
何死;但有一前提:不是無緣無故的死去,大乘佛教當中更有「
殺身成仁」的典故,問
題癥結在於死與否當取決予自己。當今社會,有關「
尊嚴死」的問題,則須通過立法程
序,確定後再施行較為恰當;否則易流於
濫行,引起社會弊端。 瞭解佛教的精神不是呆板、僵硬的,佛教的戒律是會隨著時間地點而調
整,而尊重 生命的原則永不改變的。
問:曾聽聞唸佛號即可往生西方淨土;如果罪業深重者,臨終前也唸十
句「阿彌
陀佛」是否也可往生西方淨土,不受其罪業果報﹖
答:假使我們已做了許多罪業會墮落時,一定隨罪業受報;不要說只唸
十句,縱使
唸千百句「阿彌陀佛」也不能往生西方淨土。往生──前往轉生
之意,勿以斷章取義的
方式理解事物,釋迦牟尼佛起初介紹《彌陀經》的淨
土法門所為何來﹖乃針對那種生前
未做過善事,未聽聞過真理,或雖聽聞而
意志薄弱的人,以及胡做非為,臨命終前,最
後的補救方法乃權宜措施。若
平時生活嚴謹未做惡事,當其突然獲知罹患重症將不久人
世時,將會變本加
厲、脾氣暴躁、消沉恐怖有加。凡正派宗教永遠給予人不會絕望的,
於此佛
教有方便法門念佛救濟。也非唸十句佛號就可消多少大罪業,善與惡本不能
相
抵消。《阿彌陀經》中講述之意: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時,須具備清淨業
;且要有
「信」、「願」、「行」三資糧,缺一則不能到達。對於臨終者,
信願行其皆知曉,並
具有懺悔之心,知道自己以前種種不妥行為,而懼怕墮
落惡處,彼時能誠懇、真切的懺
悔持誦佛號時,當會往生淨修。平時信願行
具足,並且發菩提心,孝順父母,不做五逆
十惡之事,這樣的話,當可往生
西方淨土繼續進修。
所謂念佛號可消業乃對於臨命終者或不能再聽聞經教,無法修定者的方
便設施,授
其三皈五戒、懺悔、唸佛,至少可令其心情安詳、和緩下來。最
後的寧靜,也是人類的
基本權利之一,也是一種尊重的對待,此意義較恰當
。
問:宗派與佛教前途之發展如何﹖
答:宗派之意仿如一所學校裡設有許多科、系別,佛教中只有一原則,
雖道理內容
甚為繁多,當可含括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
佛教」,也就是止惡、
行善、清淨心。惡者:所說所做皆會傷害或障礙到別
人之事;反之,利益別人、自己的
就是「善」。合己之身份,合乎事實合乎
道理,不貪心、生氣(瞋恨、愚癡)這就是
「清淨心」;與「無我」相應,
不以自我為中心。
每個人根機不同,有的人聽聞音樂就會產生愉悅之情,聞「唱念」即歡
喜而生信
心,進而造就佛教音樂內容,亦有由此而入道者。有的人個性較適
合「內觀」的方式著
手,也就漸衍生出「修觀」的宗派產生,也有人崇尚念
佛適合淨土宗法門,有人喜由唯
識、心理學契入的唯識法門。這些派別如同
一座城,它有東西南北門,由任何一門進入
皆可到達城內。學習任何宗派皆
可,能將貪瞋癡袪除,以達止惡、行善、清淨心的目
標。佛教的發展宗派愈
多等於適應的方法也愈多,這是正面意義。
反方面而言,若只堅持某一宗派、法門為最優,最直接、最佳時,就會
產生排他
性。各宗派皆如此的話,對於佛教發展阻礙也愈大。所以不可只以
自我為中心,佛陀亦
曾引喻一則故事:有位老師,他有兩個門生,平日侍奉
老師恭敬備至,老師腳不良於
行,學生各分擔照料一腳,互別苗頭,各不願
對方比自己做得更好,於是趁機先後將老
師的腿敲斷,被侍奉的老師成為受
害者。若各宗、派相互指陳短處、叫罵時,其結果必
會無人要信奉佛教。宗
派的形成,緣由多數人共同意趣漸匯集而成的共識,後人再冠上
宗派之名稱
而已。
問:佛法所說「緣起無我」,又說「一切唯心所造」。請問其間有何差
異﹖
答:無我的「我」,通常容易曲解其本意。「我」為何意,在印度有專
有名詞,
「無我」名稱來自印度,就依印度本意而言,(暫不以中國文意詮
釋)我──生命、靈
魂、命者、作者、受業之人,簡言之:有一個永遠不變
的本體。在哲學上來講,本體、
一元論,任何東西皆由此而衍生出來。佛教
中認為它是不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存在
於許多條件當中,所以沒有單獨
存在的,稱為「無我」。單獨存在的叫「我」,我們的
軀體也是由許多條件
和合而來的,佛教叫做「假我」,由許多條件組合起來不是單獨存
在的我,
這即是──「緣起無我」。凡條件、因素組合而成的,就不是單獨存在,它
會變化的。
關於「一切唯心造」,源於唯識宗。唯心──真常唯心、如來藏的體系
漸孕化而
成,其中已經產生本體論,主張有一本體存在,此與佛教原有本意
差別太大了!但是真
正的悟入、證入以後就「無我」了。平常,普通人最怕
的就是無我,佛陀與此對應才產
生「有一個我」的說法,包括有涅槃四德,
常、樂、我、淨,使之生起信心,開始學習
而開悟、證果得解脫。至此他也
是證到「無常」、「無我」、「離執得樂」、「空無自
性」,「空」的別名
──淨,緣起的就不是唯一,唯心,心以外別無他物,若唯心專指
心單獨存
在,這與佛陀所說「一切存在都是眾緣和合」相互矛盾之處至為明顯。
唯心、唯識論者,並非徒有理論而已,也有實驗、實證的,在修證過程
中,仍有些
許執著,且也認為一切唯心所造,尚未開悟,還有一個我:「我
以為」、「我感覺」,
真正開悟的人是證得「無我」,不是「唯心」。若還
有「心」,就有「境」,心與境對
立,就有「我」、「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不能得解脫,既知境
妄心(識)真,則境滅心(識
)泯,則證入唯識性,或如來藏性──空性而解脫。簡言
之:一切外境都是
由心識而來,心泯境不生,此為唯識、真常行者的體驗;尚處於未開
悟的階
段,所以才說一切唯心所造。
問:「人間佛教」的內容是如何﹖ > 答:人間佛教可分二方面來講:
( 一 ) 佛所教導,是在人間教導; 佛是覺者──覺悟的聖者,所教導
的內容與方
法、實踐的體驗,以及所教的對象──眾生,都在人間,所以叫
「人間佛教」。人間佛
教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於二六一六年前誕生於印度
迦毗羅衛國,於二五三六年 ( 西元
五四三年 ) 前滅度。他吸收古印度的文
明,加上自己特殊的體驗而形成的精緻文化──
佛教文化。它是「覺」的教
育:覺悟自己──將自己的長處、優點加以發揮,覺悟到自
己的短處、缺點
將之改正。覺悟到宇宙真理的實相──以合乎自己的身份,在何時、何
地、
合道理去做,才不會妨礙到別人、障礙自己。能自己教育自己、教育別人─
─到
達自他圓滿境地,此即「佛」一般的成就,都是在人間完成。
( 二 ) 「人間佛教」的內容,就是此地、此時、此人的關懷與淨化;
此人──關懷
最需要的人;此時──於受苦、受難最需要援助的時候;此地
──受苦、受難者最需要
幫忙的地點。儘管有十方世界之廣,最主要著重於
此世界;現世間──此地;過去影響
現在,現在影響未來,最重要的是把握
現在──活在當下。因為現在是過去的未來,未
來是現在的延申,所以若現
在的思想、言行正確,未來必定是理想、美好;此時──
「現在」是有希望
的;若說立志度化眾生,最主要以人為本,人有人的特性,在人間無
論要上
升、墮落、超凡入聖,皆在人間,上升與下墮的樞紐──道德質素──心,
在
三界六道中,人類的「心力」最強、盡心為善,無微不至;居心為惡,無
所不用其極!
所以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類為本,此即為人間佛教最主要
的闡述。
佛陀一生將近五十年行教化於人間,也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自他覺悟、
圓滿,感情
得以淨化,生活品質不斷提升。處於人世間,人與人、人與環境
,人與動物植物,提昇
到圓滿的境地,稱之為「人間佛教」。此是佛陀之「
人間淨土」的理想、願望,也是希
望每個人都能共同締造此人間佛教的淨土
。
問:現今有捐贈器官奉獻給醫學界供解剖研究,但有死後不可移動、初
四五天還會
有聽覺的說法,是否正確﹖
答:有所謂死後八小時方可移動,此於經律論中皆無根據;依法律規定
為開立死亡
證書 24 小時以後才可以埋葬,目的是預防其未真正死亡卻冤枉
被埋葬致死,並非死後
三、五天還有意識反應、不可移動,這些說法都是子
虛烏有;何況社會新聞中偶聞死後
復活、誤死活埋的情事發生,其皆可尋求
醫學相關知識得到解答。
死者身體供研究解剖,已毫無知覺作用,況且活人、病患於開刀動手術
時,經麻
醉注射後,短期有效時段內亦毫無痛苦感覺。至於死後身軀不可移
動……,此觀念乃受
到中國人由來已久的「全屍」影響,接著佛教東傳,其
中的八識摻合一起,關於靈魂的
理念本有不切實際之處,加上近人不斷將之
渲染、穿鑿附會,以訛傳訛至今,因此聽者
本要慎思、明辨。「菩薩」活著
時能當捨即捨,需要何者,給予何者,捐贈器官、身軀
供醫學研究、應用,
其精神形同「菩薩」,此舉值得世人鼓勵、讚揚。
問:佛教如何生活化﹖
答:佛教著重「此地、此時、此人的關懷與淨化」;所以自己的角色、
功能先認清,
在於何時、何地與何人,該說該做的實在的如是說如是行;即
六根(眼、耳、鼻、舌、
身、意根)與外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與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識)三和合接觸時,與明相應。明即智
慧。如何相應?合乎自己的身份,合理、合事實
的去做,不再有貪瞋癡的障
礙,有責任、有擔當,該做的做,做到恰到好處,該說的
說,說得很得體,
如此就是生活化。將佛陀的無我、奉獻的精神、智慧,運用於生活當
中,學
過的道理、應當要實踐,譬如誦經過程中,友朋來訪,可暫停,並隨機說明
教
化誦經的意 義,讓其明瞭,無形中也達教化的功用。其他各盡自己的職
責、本份,提
升正面、建設性的貢獻服務,這就是生活化。
問:為何古代高僧要修「金剛不壞身」﹖是否為修行最高境界﹖
答:所謂金剛不壞身是全身舍利。舍利印度之意「堅固子」,死後未腐
壞、火化存
留之骨即是舍利。另有修行戒定慧加上願力,死後火化產生的結
晶體──舍利,其為要
證明給他人看,修行確實有效果,令人生信心起而效
法學習,具有模範作用。死後身軀
不壞,並不是修行最高的境界,也未必已
開悟、證果;佛陀在世時,有阿羅漢者,能以
三昧真火由體內往外自燃,燒
燼至一切烏有全化為空中,省卻許多世俗喪葬的繁文縟
節。若認為金剛不壞
身此舉是崇高神聖的話,就與學佛真正意義漸遠矣。想做到不壞之
身,有其
步驟可循,次第漸進至臨終坐缸。歷代禪師常有知其時至者,生、死、來、
去皆自在,未必要留下不壞之身。
師父開示:
學佛要具有信心,建立信心有許多方法;要有願力、志願。徒有信心而
無願力就不
會履行、實踐。信心、願力加上智慧(缺乏智慧時,雖積極的做
,卻易錯誤百出,不妥
善)。學佛的次第──信、解、行、證,相信──理
解──實踐──體證;以行驗解,
願力就產生自度度他之大行,到達信、智
一如,悲、智交融,定、慧均衡,理、智平等
而解脫自在。人的個性可分為
幾種:一、從信願法門進入佛教,較著重信願的,別人怎
麼說、我怎麼信;
較重感情的,或初接觸師長怎麼教毫無理解就全盤接受,依人不依
法,容易
被邪師所誤而步入歧途,不易再導正。二、慈悲門入,未信佛教前已具同情
心,待接觸佛教後,慈悲心擴大關懷層面更廣,積極從事慈善工作。三、智
慧門入,遇
事較理智型,冷靜、不衝動,遇事況會審慎思考、推量後再做;
此類型者,若認識清
楚、明瞭緣由,做起事來會比任何人衝刺得還快、還積
極。
初學時,由各門進入皆可,待學佛一段日子以後,則必須信願、慈悲、
智慧三樣具
足。每尊佛、菩薩皆如此成就的,龍樹菩薩曰:「有智慧份,名
為菩薩」,都具有智
慧、慈悲度化眾生,(有智慧而未度化眾生的獨覺者、
緣覺乘,)不度生不稱為菩薩。
每尊佛、菩薩、羅漢,皆具足信心、願力、
智慧,此亦是學佛的全部法要。目前,依自
己的個性較適合那一法門入,皆
可,以後要通局兼顧,三樣具足,成就圓滿;如此就能
學成像佛的圓融無礙
。日常生活待人處世、面對自己皆和合融洽圓滿。個人如此,當會
直接影響
社會漸趨理想、和諧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