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妙心法雨﹛第 11 期〔85('96).11.01〕﹜

         印公導師探求佛法的信念與態度(上)

 傳道法師 主講於嘉義妙雲講堂

 ◎1996年4月19日  德志法師 整理


        

    壹、前言

        去年( 84 )四月一日,在台北法鼓山安和分院,由財團法人法鼓山文 教基金會和佛教青

年文教基金會主辦「慶祝 印公導師九秩嵩壽學術座談會 」,傳道有幸被邀參加宣讀「談印

順導師思想與人間佛教」反應熱烈。

    印 公導師的思想和人間佛教,來自他老人家超過一甲子(七十幾年)的研究及 體驗,可

稱得上「博大精深」、「悲深智廣」,那裡是孤陋寡聞、晚生初學 如我,用短短的二十分鐘

的時間,就能介紹備盡的呢?只不過是將自己所知 道的一鱗半爪、簡單的向大家報告而已。

隔日( 84 年 4 月 2 日)承蒙慧 理法師及常光法師的邀請,亦約傳道在此(妙雲講堂)以大約

二小時,而且 也用台語向各位報告同一題目:「談印順導師思想及人間佛教」,以信解「 佛

出世間」,以「人類為本」,實踐人菩薩行,淨化自他身心,來恭祝 印 公導師的嵩壽,特

別具有深義。佛教中常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最 恭敬的是以法供養,而法供養者,

即如法修持佛陀教我們做的、師長教我們 學的。幾十年來承蒙 導師法雨之恩,妙心寺及台

灣全省很多道場,已開始 弘揚人間佛教的淨土思想。

  印公導師在修持、修證上的成就,可謂是深不可測,就他的悲智流露出 來,其言教、著

作,以及身教而言,又是那麼的平易近人、平實可親,是令 我們稱讚的一位最平凡而又最平

實的高僧,是四眾弟子學習的最佳楷模。到 現在為止, 印公的著述流行在社會上共有 41種

,其中有六種在三年前被 編入了《華雨集》。他是一位以著述貢獻佛教的大德,在佛學上的

成就和地 位,不只是被大部分的華人佛教徒,仰望為當今的泰山北斗,尤其是在整理 《雜

阿含經》方面的成績,也得到了國際學者的認同。如日本向來在佛學研 究方面是居世界的領

導地位,然日本原始佛教的權威學者水野弘元,即曾撰 文讚揚 印公在這方面的成就。如果

以慧皎《高僧傳》的十科分類來看,他 應該屬於「義解」科上的高僧。

貳、獨特個性與佛學成就

  印公佛學的成就,與其獨特的個性有關。例如好學問者找好學問的朋友 ,好喝酒的找好

喝酒的朋友,愛好唱歌的就找愛唱歌的朋友,愛賭博的就找 愛賭博的朋友。因此當我們讀某

人的著作,對其個性、特殊貢獻以及心裡的 價值觀念不了解,就永遠無法了解其真正的意涵

,甚至會曲解其意。所以佛 教歷史學者藍吉富教授,將 印公導師的個性特質歸納成五點,

推論這是使 他能夠累積如是功力、成就巨大佛學成績的主要因素:

一、冷靜、理性、喜歡獨處以及不擅應酬的生活習慣

  假使一個人整天忙於應酬,怎有時間反省、做學問?頂多只能爭得文人 、名僧而已。印

公則不然,他很冷靜、理性,又喜歡獨處、反省,所以思 考周延獨特,體會深刻高明。於其

著作、言行裡,自然流露其特行卓見的風 格。

二、治學時一味求真、求實,期能研究出真正的佛法

  他不迎媚時代的流行、更不為中國既往的傳統所拘囿,即使面對的是他 心目中所最欽仰

的太虛大師,如果在佛學領域中有不同看法,他也不致因為 彼此的情誼而扭曲己見的指鹿為

馬。他能保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這就叫人格 。他說:叫我不說話可以,若叫我說謊,那是不

可能的。所以這點是作為他 的弟子,或有心向他學習者所應明記的。

三、毫無宗派的成見,絕不落入傳統宗派的窠臼

  假使有黨有派,對事物的看法就不會正確,而且容易淪為「黨同伐異」 。 導師是以整

體佛教來研究,研究佛教對身心社會有貢獻的是什麼?佛陀 真正的本懷是什麼?本義是什麼

?假如不是佛陀的真正法義、不適合人生社 會者,他就不客氣的說出來。就拿做學問來說,

首先求真,其次求善,再來 求美。真排在第一,若一個人說話不真,看得不真、思考不真,

則一切免談 了!「真」者就是客觀、無成見,也就是從整個佛教看教理,這點我感同身 受,

當有人問我信的是那一宗時,我回答他:「釋迦宗」。 導師有句名言 :「應有冷眼 ( 冷靜

的心眼 ),熱腸 ( 古道的熱心腸 ) 處事」。

四、具有歷史意識

  他雖然未曾受過學院的史學訓練,但他仍具有過人的史識,和精審的歷 史方式。他的治

學特色(研究佛法及修行),是先探求歷史發展的真相(如 佛教在印度如何發生、如何發展

、如何興盛,又如何衰微滅亡)。當他研究 出它的經過、真相後,再給予各義理體系作客觀

的批評。比如說佛教在印度 初期叫原始佛教,再來則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分初期及後期

),最後和 外道結合變成密宗,稱祕密大乘佛教;密教興則佛教滅。這些都是歷史的事實,

必須接受的。(就如自己有二子,其中一智一愚,當我們承認聰明的那 個兒子的同時,也必

須要承認較愚笨的那個兒子一樣)

五、不迎合信徒

  不走世俗經營寺院的路線,能夠甘於枯淡,而將「研究佛法」作為畢生 堅持的目標。要

堅持一日並不困難,堅持一星期也不算艱苦,堅持一年也是 小事情,若要堅持一生,確實不

簡單。最近最熱門的社會新聞人物「周人蔘 事件」一些原本很正派的人士,最後,也無法堅

持下去,「沒法度」因為人 蔘湯太補了,終於被誘補(捕)。所以說 導師能堅持到底,實

在很值得我 們學習。

  導師這些個性上的條件,加上他曾累積甚多傳統佛教學者所應具備的資 糧,他曾數次通

閱大藏經,從第一本看到最後一本,而且看了許多遍後再把 它融會貫通,例如《佛法概論》

,就是他將四阿含融會貫通所寫出來的。他 的著作成就,就是三十年也說不完。他對大藏經

看過後,所寫出來的著作, 很受國際間的肯定,實在不簡單。關於這點我要在此附帶說明的

,有人自稱 大藏經看三遍,強調其說法絕不會有錯。然而因為他只看三遍就如此狂妄自大,

已是大錯特錯!要知道愈是有真才實學、內涵、有德行的人,是更應謙 虛才對,就如稻穗,

愈是飽滿的則愈低頭;如裝滿水的瓶子,搖晃起來是不 會有聲音的。一個人若大藏經看過三

遍,就驕傲得到處向人家說看了多少遍 ,像這種人的人格是可想而知了。看大藏經最重要的

是要理解,理解後才能 受用,這並非死背得來的,而是道理融會貫通後的成果。

     導師對二十世紀 新式的佛學研究法,新的西洋文化、文獻學、歷史學、及舊的傳統研究

法, 都有資用,融會新舊佛學的研究精華於一身,所以使他在未受過學院的歷史 訓練,而且

不通曉外文的情形下,仍然能著述等身、卓然有所樹立,實在難 能可貴,這和他的個性有關

參、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印公研究佛法的立場,是以佛弟子的角度──亦即是信仰與修證的追求 ,探究佛教本身

思想的根本特質,和在歷史上的演變過程,釐清流傳中的迷 信、訛傳等混淆佛教面目的障礙

,使世尊的本義能夠重現人間。為使正法普 及, 印公於七十四年(一九八五)三月出版《

遊心法海六十年》這一小冊 子,是 導師深怕人們因他的著作太多而看不懂,所以慈悲再寫

的。在《遊 心法海六十年》中,他都一一點出他每一本書的主旨在說什麼,但仍然有一 些讀

者看了,不太了解 他老人家的思想宗趣,所以於七十八年(一九八九 年八月)又寫了《契

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一書來加以說明,他的用心實在良 苦。這本書一共九十六頁,分作十節

,現在我就簡單介紹每一節的意思。

第一節:〈探求佛法的信念與態度〉:

表明 印公四十多年來的信念, 和一生致力於探討印

度佛教史的用意。

第二節:〈印度佛教思想的判別〉:闡明他對印度佛教思想的分期,以 及與一般學者不同的

地方。

第三節:〈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臺賢教判〉:他比較中國古代大德判教 ,並指出他們所判的

教判,與印度佛教史實不符的因由。

第四節:〈印度佛教嬗變的歷程〉:明示印度各期佛教思想和行為的蛻 變。早期印度人較消

極,佛陀為了提升他們,自己能淨化自己,修成阿羅漢 ,這是第一期。第二期是:因佛陀到

處去度化眾生,所以激發其弟子發菩提 心去關懷社會。然而在面對不同的學術和宗教的辯論

時,因明(邏輯)及聲 明成了重要的弘法工具,結果大家反而停頓在這些範疇上研究,卻忽

略了修 行。(就好像空唸藥單菜名,而捨不得吃一樣。)以致漸漸的讓別人取而代 之,吸收

了佛教的長處而專挑佛教的毛病。佛教為了向人看齊,於是也吸收 一些別人的東西,結果人

家吸取了佛教的精華,而佛教卻吸收到別人的殘渣 、垃圾,諸如:男女雙修、比手印、念咒

……等等,所以佛教才會滅亡。 導師把這些情形一一說明出來。

第五節:〈佛教思想的判攝準則〉,依四種宗旨判攝印度佛教的時代適 應。

  例如:是為了什麼理由才說這部經,又為什麼才說這種道理。有時前後 好像有矛盾,其

實不是矛盾,而是因為所對待的人不同,程度不一所以才「 因才施教」,這叫做「方便」。

但方便是有階段性的,就如我們面對嬰兒的 哭和面對成人的哭,我們所給予的安慰方法不同

一樣,所以說方便有階段性 ,前階段用過的方法不見得就適合後階段。故說:「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 義。」「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第六節:〈契理又適應世間的佛法〉:解說在第一節裡,作者所提出的 ,對印度三期佛教的

態度。

第七節:〈少壯的人間佛教〉:說明提倡「人間佛教」的宗旨意趣,探 求現代佛教的適應之

道。

第八節:〈解脫道與慈悲心行〉:澄清一般人對根本佛教的誤解,和部 派佛教發展的缺失。

第九節:〈人菩薩行的真實形象〉:是以發菩提心、具大慈悲心、及性 空正見,而行十善為

基礎修菩薩行。若非如此,則將可能變成鬼神化、庸俗 化而墮落。

第十節:〈向正確的目標邁進〉:提醒「人間佛教」的開展,可能因不 當的適應,或有名無

實,而導致如印度佛教一樣的衰滅。

  大致上說,前五節是檢討從印度到中國的過去,後五節是展望未來,而 真正的宗趣是要

我們把握現在,也就是現在該如何去做。總之,全書十節, 就是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把握

現在。

肆、探求佛法的信念與態度

  印公導師在民國三十一年所寫的《印度之佛教》〈自序〉就說得很明白 ,可是有些人卻

沒注意到,他曾如此說:「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傳中 期佛教之行解(梵、天化之機應

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 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這種觀點極為重要

)。

  導師表明他不是復古的,也絕不是創新的,他是主張不違反佛法本質, 從適應現實中振

興純正的佛法,所以在三十八年完成的《佛法概論》〈自序 〉就這樣說:「深深覺得,初期

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真 諦的。大乘佛法的應運而興……確有他獨到的長

處。……宏通佛法,不應為 舊有的方便所拘蔽,應使佛法從新的適應……著重於舊有的抉

發,希望能刺 透兩邊(不偏於大小乘、而通於大小乘),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逐漸能取 得

新的方便適應而發揚起來。」──這是我所深信的,也就是 印公導師所 要弘揚的佛法。

  這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的第六節「契理而又適應世間的佛法」中 有更進一步的說

明。 印公一生為這信念而盡力,他是從修學中引發決定的 ,他是去體驗這現實的社會,以

慈悲心去思維要如何保持這純正的佛法、要 如何使這人類能夠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所以在

他的《遊心法海六十年》說 :「佛法和現實的佛教有距離,是一向存在於內心的問題」,印

公出家多年 來的修學,知道(佛法)為中國文化所歪曲固然不少,「而佛法的漸失本真 ,在

印度由來已久,而且越來越嚴重。」例如佛法中說:「依法不依人」, 不論什麼人講的,只

要講的道理是符合緣起三法印或一實相印,我們就接受 。可是到了密宗時期就變成「依人不

依法」了!只要是上師講的,不論有理 無理,還是要相信,即使所說的與經律論相違的仍然

要信。他叫你把財產賣 掉貢獻給上師,你不能懷疑、絲毫都不能懷疑,你若懷疑,他則說枉

費你修 了幾十年,如今算是破功、化為烏有了。當他對你有過分的要求時,則稱為 對你的考

驗。「所以不能不將心力放在印度佛教的探究上」, 導師在佛法 的探求中,「直覺得佛法

常說的大悲救濟世間、六度的首重布施,物質的、 精神的利濟精神與中國佛教界是不相吻合

的」。中國所重的大乘,自稱是大 乘中的最上乘,又說得很圓融,明明說錯了的也不能說它

不對,不能批評, 還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把分辨是非當成說是非;把說明是

非 當成挑撥是非。所以說中國人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後來卻變成「一軀椎椎 」,想要改變

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叫我們不要批評、不要思考?說穿了 ,還不是因為這樣好統治,好

管制的愚民教育。

  「中國所重的大乘,自稱為大乘中的最上乘,其實是小乘精神的復活, 急求自了自證,

所以有『說大乘教,修小乘行』的現象」,在中國佛教每說 起來都說是圓融,有的明明說得

不對,卻硬說是佛教的,有的根本就不是佛 教徒,只要剃掉頭髮,也幫人算起命來,成天只

會說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話 ,如:通靈等……和佛法不相關的言語。更有佛教會某長老還

說:「是啊! 從前釋迦佛身邊也有外道」(殊不知人家的外道是改信佛教,他卻說外道也 是

佛教),連這樣也叫圓融?這應該叫做圓滑吧!所以有的師長老說我不圓 融,其實我是學導

師的、學佛陀的,假使這就叫不圓融,那我寧願被指為不 圓融而不願被稱為圓滑。(錯把圓

滑當圓融,錯把隨便當方便)明明是不好 的,偏要說成好,明明是錯誤的卻不能說它不對,

這是非常可怕又嚴重的事 實。學佛就是追求真理實相,想求真,反而不能求真,這就是中國

的官場文 化──醬缸文化的影響所致。所以說「中國佛教為圓融、為方便、真常、唯 心、他

力、頓證之所困、已奄奄無生氣、神祕欲樂之說自西(西藏)而東來 ,又日有泛濫之勢」。

諸如:不必持戒、不須茹素,而且又能求官求財、求 男女得男女、無所不能,且念完經後又

能吃肉,又提倡男女雙修,至於說要 度眾生嘛!等下輩子再說,若說要成佛,在這世就要成

佛。然而只知成天發 脾氣、起瞋心,最要不得的,還是為自己的這些過失找藉口,更要自己

的眷 屬包容、牽就。試想,那有學佛愈學愈沒有修養,愈學脾氣愈暴躁?就像生 病看醫生、

吃藥,那有醫生看了、藥也吃了,病卻愈來愈重的道理,除非是 看錯醫生或吃錯藥。可是我

們中國的文化很奇妙,明知醫藥罔效卻還不死心 的為他自己辯解,如說:「可是那位醫生很

慈悲」,或說「我家祖上三代, 一直都是讓這位醫生看的」,抑或「這位醫生算我的醫藥費

特別便宜」等等 不是理由的理由。(包括我在內,各位如果跟我學,學到最後貪心愈重、脾

氣愈壞,那麼就應趕快換個法門或換位老師),因為學佛是依法不依人啊。 中國佛教向來喜

說他力,曾有三次在拜見導師時, 導師都和我提起摩 竭魚的事,令我印象特別深刻。尤其

在《大智度論》由於大家稱念佛名,免 除摩竭魚王的險難時,他說:「有一條大魚,名為摩

竭魚,常在大海中出沒 ,遇到人就張開大嘴把船弄翻然後把人吃掉,有一次那魚又出現了,

大家都 非常害怕,其中有一個信佛教的人站起來向大家說:大家不必害怕,我們快 合掌,稱

『南無佛』(即:皈依佛),原來那條魚的過去世曾修行過,由 於瞋恨及貪心太強,尚未開

悟、未解脫,終成妖怪魚;終變成妖怪魚,當牠 張開大嘴時,正好聽到『南無佛』,而驀然

間引發他過去世的善根,也使牠 起了慚愧心,因此不敢再殺生並馬上就溜走了,由於這樣才

得保住全船人的 性命。

  原始的事如此,叫「自力」。這條魚王曾經修行過且是佛弟子,只是暫 時忘記,今適逢

有人念一聲「南無佛」才又引發其善根,所以是引發慚愧心 而離開的。到了弘揚法華經者卻

說:「南無佛」是指皈依有無限威力的佛, 所以當牠一聽到就嚇死了,那裡還敢不把嘴合起

來並迅速離開呢?這就是「 他力」,由原來經義的「自力」變成「他力」。

  假如你們來聽經,聽到最後我的學問及修養會變成你們的,那麼要趕快 告訴我,我則很

樂意每天來講,但是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事,每個人的修養、 每個人的學問不同,也就是說聽

了後,要去學,學了後要去實踐,這叫自力 。他力只是啟發作用而已,唯有自力才能達到真

正的解脫。

  在國難教難最嚴重的時刻, 導師讀到了《增一阿含經》所說:「諸佛 皆出人間,終不

在天上成佛也。」又從《阿含經》與各部廣『律』中確切深 信佛法是「佛在人間」,「以人

類為本」的信念,也就決定了探求印度佛法 的立場與目標。如《印度之佛教》〈自序〉所說

:「深信佛教於長期之發展 中,必有以流變而失真者。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抉擇而洗鍊之

,願自治印 度佛教始。察思想之所由來,動機之所出,於身心國家實益之所在,不為華 飾之

辯論所蒙(蔽),願本此意以治印度之佛教。」所以 導師著作雖多, 而主要是在作印度佛

教史的探討,而佛教思想之探究不是一般的學問,而是 「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抉擇而洗鍊

之。」他說:佛法的宗旨是什麼,根本 思想是什麼,他的特色是什麼,他和外面的宗教所不

同之處在那裡,在流傳 中,那些是變質的佛法,要抉擇而洗鍊之,把不好的捨棄,把好的留

起來用 。

  這是剛才所介紹過的特色,理性、冷靜、悲心;否則,只有自己了解放 在心中即可。他

也告訴我們,使佛法能成為適應時代,有益人類身心的,「 人類為本」的佛法,呼籲佛弟子

要放棄過了時的「方便」,探求新的適應, 開創佛教的新機運。從前的歷史不會重演,但是

我們要知道,我們只要具備 相同歷史條件,同樣類似的事情也會再發生。比如說:佛教在印

度是怎樣而 衰亡,現在又再具備這些衰亡的條件時,佛教照樣衰亡。只不過是人事不同 、時

空不同、衰亡的結果是相同的。佛教說因緣觀,或許有人會說:現在是 末法時代,所謂的

「末法」,這是意味著一種「危機意識」的高揚,如果人 人都有危機意識,明白若不認真研

究、實踐佛法,佛法則可能會成為末法而 滅亡。大家的身心觀念見解行為都一致,那麼就成

了「正法」。相反的,如 果現在是正法時期,人人都認為正法有一千年,於是慢慢的磨,磨

到最後也 就變成末法了。

  末者,尾也。此時要看我們是否有危機意識,如果我們把它當作時間的 標竿,那就大錯

特錯了。或者說,現今已是末法時代了沒辦法修,無法改變 了,而甘於認為這是大家的共業

者,那就更無可救藥了,這種人若增多時, 佛教必定衰亡!相反的,若人人都意識到:末法

時期不快來修行,就會來不 及。倘若人人都有此「末法危機意識」的話,那麼佛法的長存就

有希望了。 可是偏偏人們都不是這樣想,就有一些愚笨弟子,當他們聽說末法時期到來 後,

《楞嚴經》先滅時,就一窩蜂的籌錢借錢來印《楞嚴經》,以為這樣做 ,末法時期就不會到

來,真是離譜、愚蠢到了極點!

  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研究, 印公是為佛法而研究不是為研究而研究的( 有些人確實是為

研究而研究,以為這樣才顯得自己有學問,更有為賺錢或打 知名度的)。研究的方法是以佛

法最普遍的法則──三法印作為研究佛法的 方法,(在於世間的史實、文字、制度)的方

法,主要是「諸行無常,諸法 無我,涅槃寂靜」,涅槃寂靜是研究佛法者的終極理想,「諸

行無常」,「 從佛法演化的見地中,去發現佛法真義的健全與正常的適應」。「諸法無我 」

又分為:人無我及法無我。人無我是「在佛法的研究當中,不固執自己的 成見,不預存一成

見去研究。」而法無我是:「在輾轉相依相拒中成為現實 的一切,所以一切法無我,唯是相

依相成的眾緣和合存在。」(比如說:今 晚法緣殊勝,有這麼好的環境又有這麼多的人來聽

經聞法,這不僅僅是某一 個人的力量:不是慧理師父的力量,不是傳道的號召力,也非 導

師威德所 感召,總之不是單一的條件,而是有很多的因緣相成及許多的助緣──「順 、逆增

上緣」來促成)。因此要從「自他緣成」,「總別相關」,「錯綜離 合」中去理解。

  假如一個人沒有個性、沒有脾氣、成日懶懶散散,若再以讚美的話保護 著,那他將永遠

沒機會成長;假使讓他受到言語的刺激,激發出他的衝勁, 這也是一種因緣,不論是順的、

或逆的,對這些因緣我們要作如實觀。「我 」指單獨存在,自主不變易之意,所以「自我」

,是獨存性的、主宰性的、 不變性的。許多人曾說:「妙心寺若非你傳道法師在那,那有可

能會如此之 興盛?」但我把它當成一種鼓勵的話,總不會為那些讚美的言詞而迷失自己 。照

因緣觀來說,適應我所說的法者自然會來,相反的他們則會到別處去; 假使今天不是因為眾

緣和合大家才在妙心寺,那麼就不可能會有今日妙心寺 的景況。假如我傳道不在那裡,換一

位趕經懺的師父住那裡,盛況將比現在 好上十倍。若是再換成專喜打香板、搓圓仔湯,一包

紅包即可消災的,我相 信一定超過二十倍的信徒;若再加上幫人相命改運的話,則一定超過

一百倍 !所以興不興盛,不能以信徒之多寡為準則,而是要看是正信抑或是迷信的 ,正見或

邪見?若真要比形式的興盛,還有比迎媽祖更盛況的嗎?放眼看去 人山人海的!

  若要談到身心、哲學、修養的就沒有幾人了。 我們通常只去注意順的因緣,反而是對逆

的因緣很少注意。根據這點, 我必須感謝許多人,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因為我的一生,從

小至出家到現 在,多半是在逆增上緣上前進,所以我的腦子轉得比別人快,眼睛所看到的 也

比別人清楚,每當我說了一句話,看對方的反應我立刻就明白他的心意。 緣起的事實存在,

這叫做「法無我」,就是因為如此,所以自己和別人 ,這項和那項,都有互相緣成、有總別

相關、錯綜離合的關係。例如:有時 候失去一份職業也未必不好。

  我有一位信徒他們夫妻都在教書,都是台大畢業,先生再到成大攻讀碩 士,夫妻倆都在

中部某學校教書,該校長一直暗示他們,見他們毫無反應後 ,改以明示態度說:「八月十五

日快到了,人家○○都會來送禮,他的禮盒 下面都放一包,而且還有黃黃硬硬的東西(黃金

)藏在下面。」他們還是沒 有反應,以後校長便常找他們的麻煩,夫妻倆私下決定等過完農

曆年,領了 獎金後便要離職。有一次,在過年前一個星期,這位先生對於校長的作為實 在看

不過去,於是和他產生正面衝突,校長說:「不然你滾蛋!」他說:「 滾蛋就滾蛋。」於是

當場遞辭呈,而校長也馬上批准。他離職後到妙心寺來 找我,我告訴他:「這也不一定不好

,這表示你的生命力很活躍,他這樣說 你,你還有很強的反應,精神狀況還算不錯。」(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