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台灣佛教、專題報導﹛第 43 期〔88('99).07.01〕﹜


台灣佛教 《臺灣佛教辭典》選刊/編輯部

成教講座 演化學與人生/主 講:林俊義教授

台灣文學 台灣本土文學的發展必須扎根於兒童少年文學/林政華


台灣佛教


《台灣佛教辭典》選刊

                              文/編輯部 
 
成佛之道 
 
    書名。印順著。1960 年台北•正聞出版社初版,1993 年再版增注本 
。全書除以偈頌為核心之外,作者並自撰偈頌的解說。至於增注本,則針 
對原書各章之中的引文,在各章之末增注所引典籍的書名、卷次與頁次。 
 
   全書共分五章,略如下列: 
(一) 歸敬三寶 
(二) 聞法趣入 
(三) 五乘共法 
(四) 三乘共法 
(五) 大乘不共法 
 
 本書有下列幾項特色: 
  (一)本書是為佛教徒所撰的入門佛典,猶如佛法概論。但是性質是信 
仰性的而非學術性的。類似古代論師所撰的論典。 
 
  (二)本書是大小乘佛法的統貫條理。 依作者自序可知,本書的撰寫 
方式,曾受到太虛「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 
的啟迪,並曾參考宗喀巴「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 
菩提道次第」的論述方式。擬綜貫一切佛法,以歸於一乘。 
 
  (三)作者雖然「擬綜貫一切佛法」, 但是全書內容,大抵包含在印 
度原始佛法,部派佛法與大乘佛法範圍內。至於印度密教及漢傳、西藏及 
日本佛法,則未在論述之列。 
 
    本書出版之後,頗受台灣佛教界歡迎。除個人研讀之外,有甚多佛學 
院及弘法團體都取之為入門性教材。對台灣佛教界佛法水準之提昇有一定 
程度的影響。 
 
大乘起信論講記 
 
    書名,印順著。 1951 年初版於香港。其後又由台北正聞出版社再版 
若干次。 
 
    本書是 1950 年作者在香港大埔墟梅修精舍宣講《大乘起信論》 
的記錄。全書分「懸論」與「正釋」二部份。「懸論」論述作者、譯者、 
該書特質,及其在佛法中之地位等問題。「正釋」則分六章以詮釋《起信 
論》之文句與義理。 
 
    作者在「懸論」中提出對《起信論》的若干看法,略如下列: 
 
   (一)學術界曾考證《起信論》並非馬鳴造、非真諦譯。 即使真是如 
此,該書的價值並不一定就此蕩然無存。因為考證出歷史性、研究出某一 
著述的真偽,與該書的義理正謬並不全然成正比。 
 
   (二)作者以為唯識宗以本宗立場判斷《起信論》教理不正確, 這是 
立場不同、衡量是非的標準不同所致,並不客觀。其實,《起信論》在佛 
教思想史上確有其獨特的價值。 
 
   (三)《起信論》說大乘法就是眾生心, 這與《攝大乘論》以十殊勝 
證成大乘法有共同性。因為十殊勝的根本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與《起 
信論》所提出的眾生心是大致相同的。 
 
   (四)《起信論》在印度大乘思想史上,屬於真常唯心論。 因此不應 
以空宗或唯識宗的觀點去論斷它的對錯。 
 
   (五)從「染淨所依」的觀點來看, 《起信論》在生死雜染〈不覺〉 
方面,從阿賴耶與無明的統一中,說為依為本。在覺悟與清淨方面,從法 
界〈真如〉與般若的統一中,而說為依為本。 
 
   (六)《起信論》所說的心,比唯識學還要強化。 它〈心──眾生心 
〉不但含攝色,而且統有理性〈法性、真理〉與事象,亦即無為與有為。 
在該論中,理性與事象,物質與精神,全都統一於眾生心之中。 
 
攝大乘論講記 
 
   書名,印順著。1946年初版於武昌,1972年台北•正聞出版社重版。 
《攝大乘論》是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論典,為無著所撰。本書即作者 
對《攝大乘論》的講解記錄。 
 
   全書分「懸論」與「正釋」兩部份。 「懸論」中論述論題、譯本、釋 
論、內容組織及重要性等問題。「正釋」則分十章詮釋全論之文句及義理 
。遇有須特別說明之處,作者往往雜有「附論」短文加以申論。 
 
   《攝大乘論》及其釋論, 都各有三種漢譯本,本書所採用的是玄奘所 
譯的本論及世親的釋論。此外並參酌其他譯本及無性的釋論。作者在「懸 
論」中對《攝大乘論》有若干看法,略如下列: 
 
   (一)《攝大乘論》是唯識學中扼要而最有價值的論典, 凡治唯識學 
者不可忽略此書。 
 
   (二)《攝大乘論》中的十殊勝, 顯示出全論的重心所在是唯識行證 
的實踐,並開示出大乘行者應知的實行程序,並不是單純的理論分析。 
 
   (三)《攝大乘論》以《阿毗達磨大乘經》為思想宗本。 
 
   (四)《攝大乘論》的主要思想有下列幾點: 
      (a) 種子是新熏的。 
      (b) 心王心所各有不同的體系。 
      (c) 境就是識。 
      (d) 識與識之間是一心論的,但已有轉向多心論的趨勢。 
 
   (五)《攝大乘論》的思想與護法的唯識思想有所不同。 
 
淨土新論 
 
    書名,印順著。1951 年初版於香港。1970 年代被收入《妙雲集》下 
編《淨土與禪》書中。 
 
    本書僅係一部數十頁之小書,篇幅不大。書中論及淨土的意義與類別 
、彌勒淨土、莊嚴淨土、彌陀淨土、易行道與難行道等問題。 
 
    本書內容的最大特色是所持態度與看法,與傳統中國淨土行者大異其 
趣。書中對傳統淨土行者之「但求往生淨土而不積極戮力創造淨土」曾加 
以批評;且對稱名念佛等淨土行門的價值與意義也有迥異傳統信仰的解析 
。此外,對「阿彌陀佛」一名的詮釋也頗為淨土行者所無法接受。書中云 
: 
 
   (一)「仔細研究起來,阿彌陀佛與太陽是有關係的。 印度的婆羅門 
教,有以太陽為崇拜對象的。佛法雖本無此說,然在大乘普應眾機的過程 
中,太陽崇拜的思想,也就方便的含攝到阿彌陀中。」 
 
   (二)「說得明白些,這(阿彌陀佛)實在就是太陽崇拜的淨化,攝 
取太陽崇拜的思想,於一切──無量佛中,引出無量光的佛名。」 
 
    綜合全書的意見,作者其實有「將傳統中國之淨土信仰層次提昇向上 
,及揭示菩薩行之本義」的意圖,但是光復之後不久的當時台灣佛教界, 
對作者的深意無法理解,而將該書視為企圖摧毀彌陀信仰的邪說。因此, 
台中地區的淨土信徒曾有人蒐集該書加以焚毀。 
 
雜阿含經論會編 
 
   書名,印順編。1983年台北•正聞出版社出版。 
 
   本書是《雜阿含經》與《瑜伽師地論》中之對應論文的會編。1923 年 
,南京•支那內學院的呂澂發表《雜阿含經刊定記》一書。書中判定《瑜 
伽師地論》〈攝事分〉中的〈契經事擇攝〉(卷 85 ─ 98 ),就是《雜 
阿含經》的摩呾理迦(本母、綱目)。印順在呂澂的研究成果上,進一步 
對經、論再作探討。本書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之一。內容略如下列: 
 
   (一)經論(先經後論)的比對會編: 《雜阿含經》與《瑜伽師地論 
》之對應經論的整編。 
 
   (二)分別部類:依修多羅、祇夜、記說的次第, 分全經為七誦、五 
十一相應。 
 
   (三)校正經論中的衍文與訛字。 
 
   (四)採用新式標點,標點全書。 
 
   (五)卷首有作者的研究成果〈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長文。 文中 
說明《雜阿含經》的部類,與會編的種種問題。

演化學與人生

 
            ◎1999.5.8「妙心成長教育講座」 
 
                                   ■主持人:傳道法師 
                                   ■主  講:林俊義教授 
主持人引言 
 
    今天很高興,也很榮幸,能請到東海大學林俊義教授來為我們演講。 
林教授是陳玉峰教授的老師。年輕時在台大讀外文系,師大英語研究所; 
畢業後到美國時,有感於文學雖美,但學習一門科學也十分有趣,就大膽 
選擇生物學,再從大學生物系讀起。生物學學士、碩士、博士後就攜帶新 
婚太太至非洲東非從事教會及教育工作。非洲的經驗對林教授產生莫大的 
影響,遂決定回台。當時台灣普遍不重視生態環境問題,更不識核能發電 
為何物時,他發表了一些對核能的不同看法,卻引起一些人的恐慌,而最 
忌諱的是執政黨。時值戒嚴時期,當局對林教授不甚諒解,百般為難。 
 
    不僅如此,林教授透過他的專長 ---- 生態學,對當時的環境及生態 
政策提出犀利的批判。他並進一步走出理念的說服,以行動參與台灣生態 
及政治的改造運動。 
 
    這幾年來,在環保生態的播種上,尤其是核能發電廠的問題能為多數 
人所瞭解,林教授是開風氣之先者。而我之對環保、反核能發電廠的致力 
,也是受到林教授的啟發。當然,我也站在佛教同體大悲──生命共同體 
的角度來看待這一事物,我覺得科學愈是研究,最後愈能發覺人與人、人 
與動物、人與植物是息息相關,是無法單獨存在的。 
 
    林教授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精彩的演說即將開始,現在我們以熱烈 
的掌聲,來歡迎林教授! 
 
壹、前言 
 
    傳道法師、我敬愛的所有道友,大家好! 
 
    記得十幾年前,我曾來這裡演講過一次。二、三年前台北市邀請傳道 
法師為市府環保局員工講了一席話,大家印象十分深刻。從台北回到東海 
大學的我,很少出門,今天是第一次出來演講。過去二十多年來每日埋首 
工作,感覺有些累。今天出來與大家談一談,我也很高興。 
 
    我看到上( 41 )期的妙心雜誌,預告妙心成長教育讀書會所讀的兩 
本書──《達爾文大震撼》、《熊貓的大拇指》;這兩本書都是哈佛大學 
史蒂芬.古爾德( Stephen Jay Gould )教授的著作。 《達爾文大震撼 
》,是 1973 年我在美國修習演化學時,老師要求我們看的一本書;《熊 
貓的大拇指》則是比較晚出的。他每年都出一本書。最近,他又有一本新 
書──《燦爛的生命》 (The Full House)。 這本書中文本尚未出版,我 
為它寫了一篇導讀。我曾在史蒂芬.古爾德的實驗室,做了八個月的研究 
,他算是現階段對演化學有很深入研究的一位學者。     
 
    要看懂他的書,是很不容易的,我教演化學時,拿這本書要大三的學 
生讀,他們也看不大懂。因為古爾德融合哲學、宗教、文學、科學,來談 
論人生的問題,旁徵博引,亟需廣闊的知識以賞識他的作品。您們研讀這 
兩本書是很好的開始。 
 
貳、「人為中心」的信仰,禍害無窮! 
   首先,我先談演化學。演化學,對台灣社會、學術界來講,實際上是 
一門陌生的學問。但在東海大學,從去年開始便要求演化學是生物系的必 
修科目。現在台灣差不多很多大學也都會如此要求,因為這確實是一門對 
生物學很重要的科目。   
 
    演化學是探索生命如何演化而產生如此燦爛多樣生命世界的一門學問 
。自從公元 1859 年達爾文所寫的《物種始源》問世以來,爭論至今一直 
未曾停過。達爾文的理論在科學上很少遭到懷疑,但在宗教,特別對基督 
教,及哲學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生命的形成及演化的過程,其奧祕 
及複雜,對人是一大挑戰。今天我要簡單介紹達爾文的一些觀點,以及我 
如何看待達爾文的這些觀點與人生的關係,並與大家共同來探討。 
 
    首先,大家都知道人世間問題很多。但我覺得問題的根源之一是來自 
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而產生「人的自私、自大、自我」而延伸至「自我 
國族的自大」。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紛爭不斷,戰事綿延的根源。中國是 
最以「人為中心」的文化(朱子說「人是天地中最靈之物」)。文化傳統 
上,大家深信「人不自私,天誅地滅」,但這種思想是產生人類紛擾與不 
斷爭鬥的根源。世界歷史,特別中國歷史一直無法跳脫這種思想的惡性循 
環,追根究柢實與「人的自私、自大、自我」而延伸至「自我國族的自大 
」難脫關係。 
 
   「人的自私、 自大、自我」而延伸至「自我國族的自大」在常識上及 
實利上似乎合理與必然,但確是個人及人類很大的「業障」及愚昧。人類 
幾千年的歷史實是打破愚昧無知的歷史。毫無諱言,科學是打破人類愚昧 
無知的一種重要工具,但其發展至今也不過是三、四百年的歷史而已。 
 
    科學把人類從愚昧無知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還要一段漫長的道路,但至 
今,我們要感謝哥白尼哥(Copernicus,1473-1543)及伽利略(Galileo,15 
64-1642) 的貢獻。 首先,他們把人類從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觀解放 
出來,告訴人類「人類以自我居住的地球為中心」的錯誤,並以「太陽為 
中心」取代之,不是太陽繞著地球轉,而是地球繞著太陽轉。今天我們知 
道地球只是太陽系中的一個小行星而已,在整個宇宙中更不足為道。這是 
人類從「人的自私、自大、自我」而延伸至「自我國族的自大」的愚昧無 
知中解放出來的第一小步。這兩位科學家也為了打破人類的愚昧無知而付 
出了不幸的代價。 
 
    自「地球為中心」的錯誤觀念中解放出來後,下一位我們要感謝的科 
學家就是達爾文 (Darwin, 1809-1882) 了。 他把人類長期以來視為當然 
的「人為中心」觀重重的一擊,冀圖加以打破。在 1859 年出版的《物種 
始源》中,達爾文清楚的告訴我們,所有的生命都是來自同一祖先,人也 
是動物世界的一部分。今天所看到的燦爛多樣的「自然」或「生命」(動 
植物),只不過是慢長歲月 ( 四十多億年 ) 透過「自然選擇」演化出來 
的。今天我們認識到生命非上帝創造出來,人也非上帝的創造物,更非神 
話傳說的結果。「人」在生物界的地位也非上帝、也非演化的安排使之成 
為「生命階梯」最上階、最高貴、最進步、最完美的物種。「人」只是自 
然生界的一環而已。 
 
    傳統東西文化都強調「人」為宇宙中心的論調;特別在中國,因受到 
儒家的影響,更是把「人」當作一切思考的中心。朱子謂:「人者,天地 
之心。沒這人時,天地便沒人管。」在如此強烈的傳統下,達爾文的學說 
因此變成被攻擊的對象。達爾文的學說雖經一百多年的今天,「人為中心 
」的思想仍根深柢固。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而難以產生「生態為中心」或 
「生物為中心」的倫理,即為強調「人為中心」的倫理結果。 
 
    達爾文之後,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 )再 
度對「人為中心」觀重重的一擊。「人」之自認為高高在上乃在於他的「 
理性」能力。世界就在此「理性」的建構下形成的。佛洛依德對人的理性 
行為提出懷疑。其實潛意識的動機控制人的很多行為;諸多行為都是在無 
意識狀態下產生的。換言之,人的行為不十分理性。佛洛依德把人據以自 
傲及自以為高高在上於其他生物的依據打破了! 
 
    雖然人類歷史透過這四位偉大的科學家,這麼清楚的為我們點出:人 
,實際上是不偉大的,比起其他生類,人並不算是最完美的。但我們還拋 
不掉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更糟的,大多數的我們仍停留在「人不自私 
,天誅地滅」的束縛裡。我們還是一樣的自私、自大、自我。因此人類問 
題的根源存在著一天,問題便一再的重演。 
 
    事實上,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也不是沒有進步,只是進步實在太緩 
慢了。 幾百年來,人類也慢慢打破這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1950 年代以 
前,「生物為中心」主義及「生態為中心」主義的倫理可以說是沒有的觀 
念。但今天已變成大多數文明國家的環保生態理念,連台灣也受到影響。 
記得十幾年前東海大學校園內每年都有很多「野」狗(現改叫做「流浪狗」 
)。冬天一到,狗都不見了。原來都被外面賣「香狗」的老闆抓走了。以 
前,流浪狗也是到處都是,但都沒有聽到任何關心的人或團體出來為流浪 
狗請命。可是現在不同了,現在台灣有一個「動物關懷協會」,關心流浪 
狗的人比比皆是。記得,我擔任台北市環保局局長時,也曾被關懷動物的 
團體煩透了。因為環保局要管流浪狗,而估算台北市大約有二十五萬隻。 
光是二十五萬隻流浪狗在台北市的排泄物,就夠頭疼了。議員在議會裡罵 
,我們就抓,使用鐵網也被罵,用棉製的柔軟布袋抓也被罵。抓了要放那 
裡?關在籠裡,也被罵(太擠了),放在外面也被罵(太不衛生)。有些 
癩痢狗或生病的狗快死掉了,生不如死,局裡又無經費送牠們治療,打個 
針再火化,就說我們虐待動物。各位,這種關懷心,二十多年前的台灣那 
兒有?看看現在,你說台灣有沒有進步?我不是在抱怨,而是在說明台灣 
在如此以人為中心的社會,也會隨著認知而進步。我雖是進步的「受害者 
」,但心理很高興,只是覺得進步實在太慢了,因為只有少數人在關懷而 
已。絕大部分的人還建議我把流浪狗拿去作狗肉鬆,出口到泰國,賺一筆 
外快呢。    
  今天,也有很多人開始以「生態為中心」的倫理,去關懷生態體系中 
的任何一環,不僅要關心動物,也要關心植物,也關心土壤、河川、青山 
、綠水、森林、景觀……,關心整體生態體系的完整,這更加進步了。男 
女平等、種族平等、人權等等的要求也是在「人為中心」逐漸被打破後的 
進步的延伸。可惜還是太慢了。   
 
參、人類演化時間,微不足道! 
  地球,不只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且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地 
球形成的時間,現在可確知的是四十五億年前。我們如果把四十五億年, 
當作一天二十四小時(一秒是五萬二千年,一小時是一億八千七百五十萬 
年)看待的話,凌晨十二點是地球形成的開始。地球形成後的十億年都未 
有生物現象的痕跡。在上午五點鐘時,才有原核生物化石的發現;在六點 
鐘時,首次發現有光合作用的生物。一直到下午四點才有與人類相似的細 
胞(真核細胞)化石的發現。陸地上的植物要等到夜晚九點鐘後才出現。 
至於大家所熟悉的恐龍是在夜晚十點鐘時才出現,約在夜晚十一點四十分 
時就滅絕了。人呢?在接近午夜十一點五十九分三十秒時才出現。在生命 
的演化史上,人類是最晚出場的。 
 
    以人為中心的思維方式, 人只能局限在七十多年的時間觀念框框中 
去思維。對四十五億年的地球及生命演化的歲月,實在很難去想像。因此 
古爾德(《達爾文大震撼》、《熊貓的大拇指》作者)說:「地質學提供 
的教訓中,沒有比悠遠的時間來得更重要。我們的知性很容易接受地球的 
年齡,所以四十五億年可以輕易地從舌尖溜出來,但知識與直感是不同的 
。四十五億年這個數字實在長得難以想像,我們不得不用比喻和意象來強 
調 地球存在的久遠,且人類演化的時間與地球存在久遠的時間相比是多 
麼微不足道啊!更別提人的一生只不過是宇宙生命的一毫微秒而已。」道 
金斯(《自私基因》、《盲目造錶的人》作者)也說:「人腦的結構無法 
處理演化的時間表或事件。我們只能處理需要幾秒、幾分、幾年、最多幾 
十年的事情而已。所以我們常以直感的判斷製造出太多的錯誤。」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國人自以為傲的地方。恐龍的存在及「輝煌 
」的歷史更久。但是恐龍現在呢?從生命的演化,我們應認識到生命的形 
成及燦爛的多樣性的歷史是多麼久遠及緩慢;五千年,甚至五萬年的生命 
、文化的存在實是微不足道。 
  經過四十五億年的演化,我們今天看到全地球的自然現象是多麼令人 
感動。雖然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生物種類是如此豐富,但其實只是演化歷史 
僅存的百分之一而已,其餘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滅種了。 
 
    生命如此豐富燦爛的多樣性是怎麼來的?在神創論出現之前,西方的 
各種神話一大堆;在中國文化中,生命豐富燦爛的多樣性怎麼來的?傳說 
更多。但傳說歸傳說,是否正確,無人追究。直到公元 1859 年達爾文寫 
了《物種始源》,提出了「自然選擇」作為生命產生豐富燦爛多樣性的機 
制後才有一套科學的解釋。 
 
    達爾文提出「自然選擇」作為生命演化的機制後,當然馬上受到當代 
及後代衛道人士的大肆攻擊,直至今天雖還有些少數零星的戰役外(來自 
宗教界),科學界都接受達爾文的學說了。 
 
   「自然選擇」看似一個很簡單的觀念, 其實是一堆非常複雜的理論群 
,很容易受到誤解。物理、化學家習慣於確定法則的實驗及固定物理現象 
的秩序,很難瞭解為什麼「自然選擇」作為法則,其結果卻捉摸不定,卻 
依時空而變化,無法預測後果。社會學家卻抓到皮毛,以錯誤的「社會達 
爾文主義」(弱肉強食)應用到社會文明的興衰史,做為帝國主義殖民的 
藉口。中國是受到這種錯誤「社會達爾文主義」之害很深的社會,因此時 
至今天還有很多中國知識份子把「社會達爾文主義」誤以為是「達爾文主 
義」而加以排斥(如中研院士許靖華博士)。 
 
肆、自然選擇的奧祕 
  「自然選擇」是什麼?「自然選擇」確是一個十分簡單的觀念。簡單 
到達爾文同年代的大儒 (Thomas H. Huxley) 聽到達爾文的「自然選擇」 
的內容時,大叫一聲,「太笨啊!我怎麼沒法想出呢?」我把達爾文的「 
自然選擇」的內容條列如下: 
    事實一、生物都有很高的生殖力。 
    事實二、可是生物的族群數大都維持平衡,不會無限制的成長。 
    事實三、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事實上自然資源有一 
定穩定的限量。 
 
  由以上三點事實,達爾文作了第一個推論。 
 
    推論一、生物一定會生殖超多的子代,但因資源的限制無法負荷過多 
的數量,因此族群數維持平衡的原因是在資源不足下,族群的個體一定發 
生生存的競爭,結果有一部分的個體存活下來,一部分的個體被淘汰。 
    事實四、生物族群中個體的性狀,沒有兩個是相同的。換言之,各族 
群中的個體個個存在著性狀的變異性。 
    事實五、個體個個不同的性狀變異性是會遺傳的。 
 
    由以上五點的事實,達爾文作了以下的兩個推論。 
 
    推論二、生存的競爭並非隨機,而與個體的遺傳體質有關;如此依不 
同遺傳體質的「強、弱、優、劣」所產生的不同存活率或生殖力,即為「 
自然選擇」的過程。 
    推論三、在這樣「自然選擇」的過程一代一代的下去, 就會產生不 
斷的逐漸改變;這種改變就是演化,也會導致新種的產生。 
    自然選擇的結果使各種生物適應牠們居住的環境。 
 
伍、對自然選擇一些觀念的誤解 
 
    演化的發生不會發生在個體身上,而是只能發生在整個族群中。這種 
「族群」的思維方式 (population  thinking) 在達爾文以前不受到重視 
及瞭解。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是「族群」的思維方式?就是必須以「相對」 
的觀念,而不能以二分法作為判斷現象的方法。自然選擇的觀念要求不能 
有絕對不移的不是好就是壞、不是死就是活、不是勝就是敗、不是強就是 
弱二分法的想法。因此,一個人到赤道的非洲去,不管他居住多久,他絕 
不可能「演化」成黑人。但非洲人都是黑皮膚是怎麼來的呢?人類的演化 
歷史中,各族群內有各種不同皮膚黑色素的變異性(見事實四),在炎熱 
的赤道非洲的環境中,族群中個體皮膚黑色素越多,他就比較少黑色素的 
個體較能抵制紫外線的危害,較能生存下去。在族群中,皮膚黑色素較少 
或無的個體就比較難以生存(不是一時就無法生存,而是以緩慢的相對比 
率逐漸減少)。久而久之(幾萬年或幾十萬年以上),因皮膚黑色素是會 
遺傳的,因此富有黑色素皮膚的個體就越來越多了,皮膚黑色素少的個體 
就越來越少,直至整個族群的個體都是黑色皮膚。「自然選擇」的過程使 
富有黑色素皮膚適應炎熱的赤道非洲。 
 
    在人的觀念中,強、弱、優、劣,好像有一個特定的定義。然在自然 
選擇裡,強、弱、優、劣的定義是相對的;「強」不一定是「優」;「弱 
」不一定是「劣」。因為會隨時間或空間而變化;在一定的時間及空間, 
某個特徵性狀可能是「強」,但換個時間及空間,「強」者特徵性狀可能 
變成「弱」。環境會一再地變,強、弱、優、劣的定義及內涵也會隨著改 
變。「自然選擇」產生的適應只是針對一個特定的小環境,而不是適應一 
個永遠的環境。因此,自然選擇的過程中,在任何環境,沒有一個個體的 
優勢是絕對完美、無敵的。所謂「最適者生存」的話是不正確的;應說「 
較適者生存」才正確。 
 
   「自然選擇」馬上讓人想到「物競天擇」、 「弱肉強食」、「優勝劣 
敗」、「適者生存」張牙舞爪,滿嘴是血,你吃我、我吃你殘酷的景象。 
事實上,生或死、勝或敗的二分法現象鮮少在自然選擇過程中表現出來。 
比如,長頸鹿族群中的頸長各異,在雨水豐沛,植被豐盛的環境中,頸長 
頸短就無優劣之分;環境惡化後,頸短的鹿也不會砰的一聲,全部倒地不 
起,而是會使較短頸的鹿逐漸減少,或遷徙至他地尋找食物。何況,「自 
然選擇」也常常導致合作、互利互助、利他的結果。 
 
   「自然選擇」既是促成生物在一定時間及一定環境的適應而已, 因此 
沒有所謂越演化越進步的情況。在人類社會,進步的觀念不會在演化的過 
程中。但人的傲慢自以為人是演化最完美的終結。 
 
    生命的演化,除「自然選擇」外,還有很多的因素在共同決定生命演 
化的後果。因此今天我們看到的自然生命現象,也非單單「自然選擇」的 
結果。生命的現象何其複雜啊! 
 
陸、演化學的啟示 
 
    一、生命是美妙的,多麼讓人感動! 
 
    生命的存在是奇妙而令人感動的。為什麼生命要珍惜? 
 
    在座每一位的細胞中 23 對染色體裡, 都有 DNA 遺傳物質和訊息。 
這是從我們靈長類祖先,至少四百多萬年前一代一代傳下來給我們的。因 
此,我們可以說在座每一位的身上,都有將近四百萬年的歷史古董。故宮 
文物如有幾百年的歷史都被視為無價之寶,可見,人的生命何其寶貝! 
 
    人的存在也非演化的必然,而是偶然的結果。因此我們更要慶幸人的 
存在是多麼美妙神奇。 
  但人生命以外的生命更是繽紛,更是豐富,更是燦爛,更是奇妙!多 
麼須要我們來珍惜賞識牠們!牠們都是驚險生命演化史的歷程中,我們的 
難兄難弟,難姊難妹。在漫長的生命演化史,牠們是倖存的百分之一的生 
命。 
  我覺得活著是一種很讓人感動的事!因此,早上起床看到太陽就應向 
太陽說早安;向大樹、花草打招呼;向歌唱的蟲鳥說聲好。生命的存在就 
是讓你感到一種很奇妙的享受。所以你要尊重生命的存在,敬畏生命的價 
值。 
 
    演化學告訴我們,生命是一種開放的體系。意思是,在自然界裡,生 
命的潛能是無限的,是可以自由創造的,透過每個人的自主、自動,你能 
夠發揮你所想要發揮的,成就您想要成就的(有此可能,不一定會完成) 
。 
 
    二、生命是無常的 
 
   「自然選擇」的過程是生命演化的通則, 但其運作的細節是隨機的。 
自然選擇外,生命的演化還受到很多意想不到或偶然的事件、事物、時空 
的影響 (Contingency)。換句話說,生命的歷史常是無常的結果,生命的 
未來是無法預測的,是不確定的。如果生命的演化能像錄影帶再倒帶重演 
一次,沒有人能預測會是什麼結果。但有一結果是可預測的,重新再來一 
次演化的結果與今天的生命世界一模一樣是不可能的;演化出像「人」的 
現象也是不可能的。我們是無常的結果,而是唯一的。 
 
    大都人們都希望穩定、無風險的生命,預知未來生命的走向。求神問 
卜以求平安,預知未來。但不幸的,生命的無常也不會因而消失,也解決 
不了無常的無奈,因為生命無常是生命的本質。 
 
    生命既是一開放的空間,可以任令潛能的發揮及自由創造的機會,同 
時也讓生命遭受無常隨機的無奈;人必須在此矛盾的困境中去尋求解放; 
最好的辦法是隨時心存感恩,勝不驕,敗不餒,時時謙恭對待周遭的事物 
,不必鐵齒。過份的自信是生命的缺陷,因為生命是不受百分之百的控制 
。 
 
    三、進步只是一種幻象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進步的歷史。從古代到達爾文,宗教神學及傳說都 
是把生命發展的過程視為進步的過程。從人的觀點,生命演化史從低級至 
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從低微到高貴,從缺陷到完美是顯而易見的。在這 
樣的進步階梯的最上階當然是人了。但是「自然選擇」只促成物種在不斷 
改變的小環境的適應而已,而非一般所謂的「進步」。細菌已演化了幾十 
億年,但今天的細菌與幾十億年前的細菌也沒有太大的不同,甚至很多種 
類都滅絕了。自然現象裡沒有所謂的進步演化的。 
  古爾德分析的結果,認為細菌是最「進步」而非人。幾十億年的生命 
史,細菌永遠是最優勢的。過去是「細菌的時代」,現在也是「細菌的時 
代」,未來也是(如果地球生界不被人毀掉的話)。細菌無所不在,無人 
能敵,數量多,千變萬化、形形色色。 
 
    人自以為萬物之靈, 高高在上,是最進步的生命,但這是演化上錯誤 
的詮釋,錯誤的幻象來自人的傲慢,文化的傲慢。
  四、每個個體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的變異性才是真實;平均值或趨勢 
        只是統計上的產物,是假象 
 
    生命充滿各種變異性(個個不同),變異性的能力是演化成功的基礎 
;每個人的變異性就是自然賦予我們演化的一個基礎。換言之,把各種變 
異性視為『構成世界的真實材料』,其意思是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因 
為我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每一個人都值得珍惜。演化告訴我們:一個團 
體及族群的成功,不是來自一個個體或抽象的整體(如聖人或偉大的民族) 
,而是來自變異性的擴張(各種不同的變異種類越多越好)。一群不同變 
異的個體,個個都是同等重要下,演化才會發生,生命才能適應下去。 
 
    但人類自古至今都在追求聖人的領導及整體抽象的偉大(偉大的民族 
)。在社會中,我們把每一個不同的個體視而不見或不加以尊重,只討好 
幾個聖人或所謂「正常」的平均值(中庸),實有違生物演化學的法則。 
所謂「理想」(平均)值只是一種統計、抽象的假象。要說聖人每個都是 
聖人,如果不是,則無所謂的聖人。  
 
    讓我舉一個實例來說明。古爾德在 1981年 時罹患癌症,醫師告訴他 
說,得了這種癌症的平均存活率是八個月。八個月的平均值其實是虛構抽 
象的統計數值。得此癌症的存活時間實有一變異性,有的活不到一個月, 
有的活五個月,有的一年、兩年,有的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活到七十多 
歲。八個月的存活率不應是他的唯一命運。從個體來看(古爾德本人), 
他可以活得像常人一般。如果他相信平均值(八個月),想到八個月的時 
限,他會很消沉絕望,天天面臨死亡的恐懼。但他想自己會活多久不一定 
是平均值的八個月(平均值是統計的假象;個個不同的變異值才是真實) 
,可能是五年、六年等;在這樣的認識下,他以積極的態度,翻遍了所有 
有關癌症的書籍,照顧自己。果然,他不但已存活了十八年,而且癌症受 
到控制。他以此說明變異性才是生命現象唯一具體存在的事物;平均或「 
中庸」是一種有害虛構的事物或概念。 
 
    但人們總是迷信於中庸或平均的現象。個體在整體中非一平均中庸的 
或統計抽象的生命,而是有變化萬千的可能。這樣的想法在中國文化是最 
不受鼓勵的。
   所以不要大部份人做什麼就跟著做,跟著流行,因為流行都是平均多 
數人做的。趨勢都是跟著平均數值,我們不必要跟著趨勢,跟著流行。大 
家都一樣了(無變異性),演化的可能性就少了。     
 
    孔老夫子對生命的演化不瞭解,所以他一直強調中庸,強調中庸的結 
果使變異性減低,對演化是不利的。我們要做不一樣的人,所以不要中庸 
。你看偉大的人,都不是中庸裡面的人。每個人要突破平均數的假象,把 
變異性當作一個真實來看待時,你才會賞識自己的不同,欣賞別人與你不 
同的重要性。   
 
    五、完美不是演化的目的 
 
    環顧自然,沒有人不會不對自然的神奇與奧妙感到驚嘆。從簡單的細 
菌到多細胞動物,到各種無脊椎動物,到魚類,到兩生類,到爬蟲類,到 
鳥類,到哺乳類,到靈長類,到人類,我們不得不察覺到生物由簡單、粗 
糙到複雜、完美的現象。人當然就是最完美的結果。 
 
    但演化的道路不是指向複雜或完美,而是適應(一定時空的小環境) 
而已。結構組織在適應的過程又非可自由選擇,而會遭遇的各種的限制及 
刁難,因此我們仔細分析的話,生物的各種器官結構都非完美,而是一種 
妥協的產物。人的眼睛常被喻為完美的產物而加以歌頌(上帝的偉大), 
但我們眼睛的「盲點」是結構的嚴重缺陷。我們常因吃東西發生哽塞窒息 
而死,原因是呼吸系統與消化系統交叉的缺陷。 
 
    人不是演化的必然結果,更不是演化刻意發生出來最複雜或完美的生 
物。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所有自然現象,是在不完美當中,妥協的結果。所 
以追求完美也是一個假象。一天到晚想追求完美,多麼痛苦!完美主義者 
應以此為誡。 
 
柒、結語 
 
   以「人為中心」的思想產生了很多的假象及幻象, 對人與人、人與社 
會、人與自然、人與宗教產生了很多誤解。可惜,從哥白尼哥、伽利略、 
達爾文到佛洛依德,科學冀圖打破「人為中心」的傲慢的革命尚未成功。 
人的傲慢、自大所建立的自我銅像尚待一一加以粉碎。 
 
   今天, 我希望透過演化學的角度,從生命的歷史,闡釋生命的本質, 
是否能夠作為人生的哲理,請大家指正。謝謝大家! 
 
主持人結語
   很感謝林教授!大家對台灣官員的貪污都不敢苟同。站在演化學來講 
,貪污的變異性也很大,有的大貪,有的中貪,有的小貪,有的不貪,並 
不是大家都貪。林教授當過官,但他不貪。所以我們要記得將演化學用於 
日常生活與思考。 
  其實從佛教的立場來看,這是緣起。所謂緣起是說,世間萬物生存不 
是單一的條件,因此在時間來講,一定是變化的,所以是無常的,具有無 
限的可能性。這樣才可避免我們陷入宿命、定命的泥淖裡,如此一來,我 
們的前途才有希望。
   無常的另一積極的看法,是無限的可能性、無限的光明。就是林教授 
所說的,生命是一種開放的體系。在自然界裡,生命的潛能是無限的,是 
可以自由創造的,透過每個人的自主、自動,你能夠發揮你所想要發揮的 
,成就你想要成就的。希望我們透過不同層次來看一件事實時,能更加豐 
富,想法、看法會更周全。 
 
    我們以往都接受了一些錯誤觀念,妙心寺婦女會一再邀請各行各業的 
專家來講,就是提醒我們再充電、再教育。今晚很高興也很感謝,我們再 
次的感謝林教授!謝謝! 
 
(本講座內容,由妙心寫作讀書會成員負責整理;並感謝林教授惠予修正。) 
 

台灣本土文學的發展必須扎根於兒童少年文學

                          林政華
  
    由《妙心》雜誌第四十一期拙文〈台灣文學重視本土〉中,可知一般  
所指的「台灣文學」,實指認同台灣這塊土地的「本土文學」;因此,「  
台灣文學」其實是「台灣本土文學」的簡稱。
   要國人個個了解台灣文學,必須先從兒童少年文學的本土化扎根著手  
。我們都知道,兒童少年的可塑性強,他們也是天生的文學家,在眾多知  
識領域中,特別喜愛美妙的文學。由台灣兒童少年文學的教育入手,必能  
使我們的下一代喜愛文學、喜愛台灣,進而了解文學、了解台灣文學,終  
而認同台灣,創作台灣文學。這麼說來,台灣兒童少年文學在台灣文學的  
發展上,實在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有鑒於此,筆者在一九九八年四月先期重新設計淡水學院台灣文學系  
課程時,就設計有「兒童少年文學與創作」、「台灣兒童少年文學與創作  
」兩門課程,供學生選修。前者就有二十六位選讀,超過預期;可見兒童  
少年文學也受到大學生的「認同」。在當初設計的構想,是以前者為基礎  
科目,有了一般的兒童少年文學的知識之後,再來深入探討台灣本土的兒  
童少年文學,一定會駕輕就熟,了解得更為透徹。但是一般學生不太了解  
設計的用意;因此,下學年度起,前者不開授,而將後者的時數增加,仍  
可以先講授一般的兒童少年文學,再深入探究台灣本土兒童少年文學。 
   ◎台灣兒童少年文學的本土需求
   文學來自土地,土地提供生活,生活精粹地反映在文學上;因此,文  
學必須植根於本土生活。兒童少年文學是文學的一環,當然也不例外。 
 台灣兒童少年文學在此時此地,更需要重視它的本土性。而本土性的  
基礎,在於現實生活上。如果兒童少年文學創作者生活充實,對孩子的生  
活也有深刻而廣泛的觀察、感受和了解,取材時必能左右逢源,感情豐沛  
。孩子有性別、年齡、城鄉、族群、興趣以及程度等等的差別,都會反映  
在生活中的言行舉止上,千奇百變,個個不同;以之為題材,創作出的兒  
童少年作品,也就多彩多姿,呈現生活的豐富與多樣。
  所謂「本土」,或作「本地」、「鄉土」,一般稱之為故鄉、家鄉、  
鄉國等等。它比較完整的定義是:
   「一個人出生或長期居住的地方,是人們最接近的生活空間,與現實  
     生活有密切關係的自然空間與社會。 個人生活於其中,必有舒適如  
     歸的感覺,也具有深厚的情感,能自我實現,並受其影響;即使因  
     故離開, 其中的事物對他仍具有特殊的意義,常成為回憶、惦念的  
     對象。」  
 
   (參考並歸納、啟發自夏黎明所著《鄉土概念之初探》, 一九八八年  
     台北設計家出版社本。)  
 
    兒童少年生活在土地上,此時此地的現實生活就是他的本土;小部分  
兒童少年隨著親人遷徙,過去生活或出生的地方,就是他的本土。就國人  
而言,台灣就是我們的本土;本土兒童少年文學也就是指台灣兒童少年文  
學,本土的需求與兒童少年文學息息相關。   
 ◎各族群兒童少年作品同等重視 
 台灣數百年來,既然是個移民社會,目前至少有先住民、河洛人、客  
家人和中國人四大族群,則兒童少年文學對這四大族群的作品,也應同等  
對待。不幸,過去太偏重中國兒童少年文學;今後應多發掘、提倡並創作  
其他的族群作品。其中尤以先住民兒童少年文學,更有必要去發現和推闡  
。  筆者曾撰寫〈發現先住民兒童文學〉一文,引中國作家周作人說:「  
原人之文學,亦即兒童之文學」;因為原人、初民的文學具有樸拙、簡單  
和接近原始自然等特徵;與今日我們所說的兒童少年文學性質,相去不遠  
。據此,今天我們要發現先住民兒童少年文學,不得不也從先住民的成人  
文學中去蒐尋;換句話說,除了部分極成熟的作品之外,先住民成人文學  
和先住民兒童文學是可以畫上等號的,它們老少咸宜,都是台灣極其可貴  
的文學財產。
   直到今天,先住民尚未發展出自己的文字,因此,他們的文學與文化  
,多靠口傳而後用他種文字記述下來;「口傳文學」成了他們最珍貴的寶  
藏,有待田野調查,一語一句,一字一段加以記述。先住民的兒童少年文  
學作品,以「充滿天真趣味的兒童歌謠」、「謎樣的歷史時代故事──傳  
說」和「創世艱辛杳渺的紀錄──神話」為大宗。為篇幅所限,以下僅能  
臚列若干知見的書目,以供參考,而無法引錄作品加以賞析: 
  △夏本奇伯愛雅的《雅美族的古謠與文化》 
  △林道生編著《台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選集》 
  △胡萬川主編《和平鄉泰雅族故事.歌謠集》  
 
以上為兒童少年歌謠。 
   △日人佐山融吉等編《生蕃傳說集》 
  △日人瀨夥尾寧等編《蕃人童話傳說集》(魏素貞譯為《台灣山地故  
      事》)   
    △小川正義等調查紀錄:原語《台灣高砂族傳說集》(陳千武  
      譯為《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   
    △黃啟木等《台灣地方傳說集》  
   △蘇樺著《山地故事》  
    △陳國鈞著《台灣土著社會始祖傳說》    
    △馬雨辰著《布農族的獵隊》   
    △中國陳國強編《高山族神話傳說》   
    △中國劉清河編《台灣高山族傳說與風情》  
    △曾銀花等編《雅美文化故事》  
   △中國蔡鐵民編《高山族民間故事選》   
    △金榮華編纂《台東卑南族口傳文學選》 
  △巴蘇亞.博伊哲努著《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   
    △陳千武著《謎樣的歷史──台灣平埔族傳說》 
  △孫大川採集編著《九族傳說》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印《泰雅傳說──祖先的故事》  
 
以上為傳說;以下為神話:   
    △同上述傳說的有蘇樺的《山地故事》、蔡鐵民編《高山族民間故事  
      選》、金榮華編《台東卑南族口傳文學選》、巴蘇亞.博伊哲努的  
      《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胡萬川《和平鄉泰雅故事、歌謠集》、  
      林道生編著《台灣原住民口傳文學選集》等。   
    △屏東縣立泰武國中發行《原住民神話故事》 
   △夏曼.藍波安著《八代灣的神話》   
    △周宗經著《雅美族神話故事》  
   △陳天嵐著《山地神話》二冊 
  △韓逋仙譯述《台灣山胞神話故事》  
   △廖毓文《台灣神話》
  △林生安著《阿美族神話故事》 
  △杜傳等編《原住民神話故事》 
  △林燿德《 1947 ──高砂百合》  
 
以下為兒童少年文學散文: 
  △吳錦發編《願嫁山地郎》 
  △瓦歷斯著《永遠的部落.荒野的呼喚》
  △林建成著《小米酒的故鄉》。(以上三書皆台中晨星出版社本)  
另少年小說也有不少作品: 
  △陳千武著《擦拭的旅行──檳榔大王遷徙記》 
  △吳錦發編《悲情的山林》 
  △田雅各著《最後的獵人》 
  △娃利斯著《泰雅腳蹤》 
  △李潼著《少年噶瑪蘭》 
  △王家祥著《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 
  △馬筱鳳《排灣族的一年》 
  △王家祥《小矮人之謎》 
  先住民兒童少年文學和其他族群兒少文學很不相同,表現著它的特殊  
風貌。它是足以傲視世界文學的一種文學財產。我們既已發現了它,就得  
多加研究、教學推廣。淡水學院台文系有鑒於此,也開設有「台灣先住民  
歷史與社會」、「台灣先住民文學與文化」,乃至「台灣各族群歌謠及吟  
唱」等相關課程。 
   ◎客家兒童少年文學亟待集成綜合 
  台灣客家兒童少年文學,多年來客家學者、作家或多或少曾予創作、  
田調和賞析、研究,但綜合、匯集的工作做得尚不夠,注釋、解析讓所有  
台灣兒童少年都了解的著述不多。在黃子堯已寫出《客家文學史初稿》的  
今天,客家兒童少年文學也該有人出版全面介紹的書冊。淡水學院台文系  
即有「台灣客家文學歷史與各體創作」的課程,可以啟發學生去探討客家  
兒童少年文學。而「台灣各族群歌謠及吟唱」課程,也與客家兒童少年歌  
謠有關。 
  至於筆者知見客家兒童少年的文學書目,有如下列: 
  △吳瀛濤《台灣諺語》於一九七五年出版,收有客家童謠。 
  △雨青編著《客家人尋「根」》,一九八五年出版,收有數首童謠。 
  △馮輝岳編印《客家童謠大家唸》,一九九一年出版,凡收錄一百首。 
  △陳榮盛《閩南語、客家語兒童少年歌謠》,一九九五年出版,將七  
      十三首台灣河洛語童謠譯為客家歌謠。   
    △馮輝岳《台灣童謠大家唸》一九九六年出版,收有客家童謠三十首。 
  △胡萬川主編《東勢鎮客家故事集》,一九九六年出版。  
 
    這是傳統的客家童謠和故事,一代傳一代。以下為近人創作的客家童  
謠,數量不多,但仍極珍貴: 
   △馮輝岳編著《你喜愛的兒歌》,一九九0年出版;其中有少數客家  
      童歌。 
  此外,像國語日報、滿天星兒童文學季刊等,偶而也刊有客家童謠。 
  在兒童少年散文方面,目前似乎只有馮輝岳的《阿公的八角風箏》一  
書,一九九六年四月民生報社出版。在三十篇散文中,雖然有不少河洛、  
客家二族共同的經驗,但仍不失為客家兒童少年文學很具代表性的作品。 
  總的來說,客家兒童少年作品的數量竟不如先住民之多,希望未來能  
有所突破。 
   ◎河洛語兒童少年文學向來是大宗
  由於河洛漢人自明、清以來大量移入台灣之後,在四大族群中,人數  
特別多,自然文學作品也多,兒童少年文學作品當然也不例外。但是,人  
上有人,天外有天,台灣兒童少年文學的探討仍有很大的開闢空間。茲將  
前賢探究的一些成績列述於後,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日人平澤丁東編印《台灣的歌謠和名著物語》,有童謠等二百多首。 
  △日人片岡巖編著《台灣風俗誌》,收童謠、謎語等約百首。 
  △李獻璋編《台灣民間文學集》,近千首中有不少童謠、童謎。 
  △吳瀛濤《台灣諺語》收有近百首童謠。 
  △廖漢臣《台灣兒歌》收錄二三九首。 
  △陳金田編《台灣童謠》三二六首。 
  △舒蘭《中國地方歌謠集成》內有台灣兒歌二冊,凡收四一八首。 
  △李赫編注《台灣囝仔歌》,九十九首。 
  △黃勁連編注《台灣囡仔歌一百首》。  
 
以上傳統童謠,以下為創作性兒歌: 
  △王金選著《紅龜粿》、《指甲花》等。 
  △川哲玫出版《台灣創作即興兒歌》五十七首。 
  △戴正德著《鄉詩鄉圖》,用河洛語符號標注。 
  此外,《滿天星兒童文學》、月光光《台灣兒童文學》、《小牛頓作  
    文雜誌》和國語日報等等報章雜誌,也陸續刊有河洛語兒歌。  
 
    而在兒童少年詩方面, 日人窗.道雄的《囝仔的筆記》,描述台灣  
的土地、風俗和民情之美,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部書。而彰化康原的《說唱  
台灣詩歌》、莊柏林律師的「台語歌詩」,也有為數不少的兒童少年詩作  
品。又:陳昭誠的《台灣花》、《阿母的雲》、《阿爸醉咯》和《花佫開  
》等童詩集中,正有為數不少的好作品。其他報章雜誌也有,在此不一一  
列舉。  
 
    更重要、更多的是各類兒童少年故事,包括民間、史地等類;屬於「  
總類」的也不少,如: 
  △台語社出版《台灣囡仔古》。 
  △胡萬川總編台中縣、彰化縣諸鄉鎮「閩南語故事集」等等,數量日  
      漸龐大。 
  在民間故事方面,著名的有:黃鳳姿的《七爺八爺》、《虎姑婆》等  
。廖毓文的《台灣城下的義賊廖添丁》、林明峪的《媽祖傳說》、陳千武  
的《台灣民間史話》、廖峰松的《台灣動物史話》、郝廣才主編的《繪本  
台灣民間故事》十一冊,以及上人文化編委會出版的《台灣童話》三十冊  
等等,不勝枚舉。 
  而在史地故事方面,文學性強的有如下述: 
  △施懿琳的《鹿港之旅》。 
  △台灣書店出版林鍾隆、鍾肇政等人執筆的台灣地理故事專書。 
  △許盧千惠著《台灣人的歷史童話》,分傳說、荷蘭、明鄭、日據和  
      近代五篇,附有河洛語錄音帶。 
  △王淑芬、洪志明等五人著《台灣歷史故事》五冊。 
  另外,在少年小說方面,更有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施翠峰的《養子  
淚》、《歸燕》,鍾肇政的《魯冰花》、林鍾隆的《阿輝的心》、李雀美  
的《春珠村傳奇》、朱秀芳的《風箏》、李潼的《再見天人菊》等等。它  
們雖然是用華語漢字寫的,但是內容卻是河洛少年本土生活的作品。 
    結  語 
  一九九七年七月,筆者所撰第一部《台灣兒童少年文學》,由台南世  
一文化公司出版。近二年來在台灣兒童少年文學界,雖然也有些作品出現  
,但其實並沒有很好的成績,研究、評論的文字更少,可說關心度不夠。  
作為台灣本土文學根基的兒童少年文學,在創作、賞析、研究和教學、推  
廣各方面,均有待吾人全力以赴;否則,面對先人辛苦走過的痕跡,我們  
這一代若沒有足以繼承的作品,那就有愧祖先了!
  兒童少年文學的發皇,是台灣文學壯盛蓬勃的保證。用力在兒童少年  
文學的扎根工作,可看出台灣明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