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三月份聯誼會紀要
 

臺灣諺語講解
正月正

         正月正,請囝婿,入大廳。二月二,土地公,搬好戲。三月三,桃子李子,雙頭擔。四月四,桃子來,李子去。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六月六,仙草冰,米苔目。
七月七,龍眼甜,石榴必。八月八,牽豆藤,挽豆莢。九月九,風吹滿天哮。十月十,冬瓜糖霜,落層盒。十一月,家家人搓圓。十二月,炊粿好過年。
初一早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挌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舀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食飲(泔)糜子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十二生肖
一鼠做頭名,二牛駛犂兄,三虎爬山崎,四兔遊京城,五龍皇帝命,六蛇予人驚,七馬走兵營,八羊食草嶺,九猴爬樹頭,十雞啼三聲,十一狗顧門埕,十二豬真好命。
 

導師開示
         文藝組長所教的童謠,第一首「正月正」是說明年節的慶典,水果與農作物盛產的月份。每個月份的簡短押韻,容易傳誦。正如三千年前商周的《詩經》一樣,記載先民的生活,以歌謠呈現,既是歷史,也是文學。前面提到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有時會演戲慶祝。以前民眾識字不多,許多話語往往轉音變化,如:「龍眼」正確讀音是「ling5 ging2」就轉變為「ging5 ging2」;「荷蘭豆」變成「花蓮豆」;「封格豆」變成「皇帝豆」;「未解羞」變成「未見笑」(不知羞恥)。
第二首「初一早」是敘述新年初一到元宵正月十五的民俗活動。民間習俗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恭送在人間的神衹回天上述職休息,正月初四再迎接祂們回人間,監督人間善惡。「初六舀肥」,早年的廁所都在室外,清理時就有專挑水肥者從室外舀走。是指初一到初五經過連續五天的吃喝拉撒,廁所累積了不少的糞尿,第六天該清理乾淨了。以前上廁所,學生在上課時就會舉牌「出恭」,老師點頭示意可去,既不會妨礙上課,也不尷尬;如在家則說「走動」,不會直接嚷嚷「要大便、想尿尿」,文雅多了。「初十有食食」(ciah8 sit8,飲食),第一個食「ciah8」是白話(語音),第二個食「sit8」是文言(讀音)。文白並用是臺語的特色,如「指指」(kit2 cainn2,食指)、「接接」(cih4 ciap4,接洽)、拾拾(khioh4 sip8,節省)。
第三首「十二生肖」押韻風趣,讓小孩子很快就能朗朗上口,既像詩歌又能傳承知識,可說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童謠。臺語是最古老的漢語,古典又優雅。現今通稱的北京語(所謂的國語),實際上是滿清入關統治後所用的語言,混雜了「鮮卑語音」,是胡化最深的語言。須知漢語具形音義,而非拼音文字;如漢語「發奮、撥算盤、著色、著力」等,竟標音寫成「打拼、打算盤、吃色、吃力」等,真是「打、吃」得離譜而粗鄙!非胡言亂語者何?
觀音菩薩聖誕法會紀要
3月30日(農曆2月19日,週六)是觀世音菩薩聖誕的日子,本寺依例提前在3月24日(農曆2月13日,週日)舉行,以符合現代社會的生活型態。
當天受到觀世音菩薩感召回寺參加法會的人不少。莊嚴的大雄寶殿內,四方雲集來的菩薩,聲聲經文的諷誦,句句偈頌的禮拜,皆虔誠恭敬與菩薩感應道交。
午供之後,道師父為我們講解觀音法門及紀念日的意義。
師父說:今天是慶祝觀世音菩薩聖誕的法會,紀念日只是一個儀式,不一定要當日,就如同父母親的生日,不只是那一天才孝順父母;一年365天,天天都要孝敬父母,學父母的精神,不辜負父母的期望。
觀世音菩薩修習的法門,即觀世間的音聲,因為她尋聲救苦而被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慈是予樂,悲是拔苦。一般人對自己家人或親朋好友有苦難時都能適時伸出援手,再擴大一些範圍對社會上弱勢者或有急難者伸出援手也做得到,但對那些曾和自己有過節、結怨,甚至被陷害過的朋友,能主動去協助他離苦得樂就有點困難了。但觀世音菩薩的慈憫卻是廣大無邊,從人類、動物、生物……無限的擴大。大慈大悲即是慈無量悲無量。身為凡夫的我們所知有限,能力有限,宜就近再擴大,從有限量再到無限量,秉持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精神,長養慈悲心,一樣可以為人除憂解惱的。
凡夫的六根有隔礙不相通,隔牆看不到對面,看前不能看後,看上不見下,白晝能見夜晚即無,然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耳聽能眼見,能鼻聞,能嚐味,能感同身受,達到所謂的六根圓通。六根圓通要從了解道理來。佛法說宇宙的真理法則就是緣起,因緣在一起起了變化,好的變化,壞的變化,重要的關鍵操之在我;結好緣,結惡緣全在一念間,這跟信神與否或許願未還無關,要徹底了解真理。如同石頭放在水面上一定沉下去,任何人放之皆會沉下去,是必然的法則。又如同油必然浮在水面上,你罵它、揍它還是浮在水面上。
至於菩薩於何處求?「五明處中求,不捨一眾生。」菩薩於五明中求,所以能廣學多聞,契理契機攝化眾生離苦得樂。五明即古印度的五門基本學科,即語言學的聲明、工藝學的工巧明、醫藥學的醫方明、論理學的因明、宗教學的內明。以內明為基礎,前四明為善巧方便,對病下藥,度化眾生。
在這瞬息萬變的社會脈動中,我們也當勤學習,增廣見聞拓展視野,新的事物、思緒源源而來,不會「老是說過去」;要時時樂觀進取,能量充足,為人處事更為圓融、和諧,如觀世音菩薩千眼照見、千耳遙聞、千手護持一切眾生。切記:任何時刻都是啟動學習列車的良機。
讚美別人是一種美德,也是激發人家更上進的原動力。但如果每次都是千篇一律,老話一句,效果可會打折扣的。譬如先生讚美太太廚藝好,但每次總是「好吃!好吃!」沒有新詞彙,聽久了,麻痺了,太太感受不到先生的誠意,自然也無法感動,創意也就跟著停歇了。如果這位先生能廣學多聞,適時適地給予不同的讚美,不但自己天天有美食可用,又可激發太太無限的創意,利己利人,何樂而不為?
觀世音菩薩在因地時就廣學多聞,所以成道時才能千手千眼。這手是代表慈悲、願力、行動;眼是觀察、智慧。幫忙別人是要有智慧去觀察,才能用對的方法達到好的效果。千手千眼是雙手萬能,這雙手既能做粗活、學刺繡、也能寫文章、作詩詞。今天我們紀念觀世音菩薩聖誕最大的意義,不是去求觀世音菩薩庇佑我,而是學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發揮生命的良知、良能,造福社會,結下良緣。
觀世音菩薩不只佛教徒參拜信仰,在民間信仰上他和媽祖王爺一樣,也深受信徒敬仰。自古以來就有「家家觀音,戶戶媽祖」的說法。
如果您對臺灣民間信仰的起源、內涵、本質與流變有興趣,又想一窺臺灣民間信仰文化所蘊含的意趣,那陳玉峯教授即將出版的《蘇府王爺——臺灣素民史之一例》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祝福大家!


◎溫馨五月活動集錦
 

        今年的五月對護法會而言,是非常忙碌且有特殊意義的月份。會員聯誼會、母親節、佛誕節、法願師捨報往生,會員師姐不敵病魔離開我們……事情一件件接連而來,在在考驗大家的體力、耐力及智慧。但大家不喊累只有感恩,感恩辦活動讓大家成長,感恩示現無常的菩薩,讓大家惕勵自己,了悟無常的道理,時時把握當下,以「能付出,就是有福」來勉勵自己,做一位精進的佛弟子。
署立南醫浴佛情
承襲民國101年應邀赴署立臺南醫院誦經、祈福、浴佛的因緣,5月2日上午9:30在導師傳道法師的帶領下,一行約莫30人再度前往赴會。
社工部蕭淑如主任帶領社工部同仁及志工列隊歡迎我們的到來,隨後李伯璋院長、莊佳璋副院長趕到。醫院佛堂布置簡潔莊嚴,擺滿鮮花,麻雀雖小但五臟可俱全呢。
李伯璋院長致詞時,說明辦理此活動的目的、意義,並再度強調「身心靈三合一」醫療照護的必要性,更不忘感恩師父及護法會撥空前往共襄盛舉。師父致詞時呼應院長三合一醫療照護的重要性,指出健康不只是身體表象,也是心理狀態,兩者是一體的且彼此互為影響,唯有生理與心理都健康,才有機會找回真正的健康。
隨後,在師父為大眾講解浴佛的要義後,帶領大家諷誦《心經》、《大悲咒》,接著唱浴佛偈。最後,在莊嚴柔和的梵唄聲中,醫護人員、志工、住院病患及家屬皆以最恭敬的心禮佛、浴佛,祈增福慧,同時外離身垢,內離心染,啟發慈悲與智慧。
當道師父偕護法會眾與院方工作人員臨別之際,有一病患家屬趨前懇請師父為其生病的師兄開示,師父慈悲應允前往。師父德能懾人法語如珠,諒必那位師兄定是法喜滿滿。隨後我們帶著院方滿滿的愛——礦泉水、菜包、壽桃、水壺提袋,踏上歸途。
 

會員聯誼慶佳節

 

         5月5日是護法會聯誼的日子,也一併提前慶祝母親節。師兄姐們諷誦《普門品》祝福全天下的母親吉祥如意、心想事成。
護法會致贈禮物——小馬克杯,給媽媽師姐們,藉杯提醒:記得每天要喝2000cc的水,才能保健康喔。慶生會也如常舉行,蛋糕、卡片、唱生日快樂歌,一樣不能少,師父的祝福也不打折,大家法喜滿滿度過溫馨的五月聯誼及偉大的母親節。
 

臺灣諺語講解


        本次主題是「偉大的臺灣新住民」,這裡所謂的新住民係指一百多年前漢人來臺墾荒時,來到此地傳教定居的外國人,現以三句諺語來說明當時的情形。
1.你靠官、阮靠山。
2.南門有媽祖、西門有蘭醫師。
3.巴禮講道、家己攏對。

         第一句「你靠官、阮靠山」:是指西洋傳教士來臺傳教,官府冷漠以待,百姓敵視,所以他們以實際行動深入蠻荒,幫助當地居民,贏得信任。要把一種新的宗教傳入與本地信仰抵觸的地方並不容易,基督教長老會不是只靠一張嘴,而是以慈善救濟、醫療救助和教育文化來臺傳教。貧困地方謀生不易,如果能以糧食救助饑民,很快就能獲得民心。臺灣在十九世紀時醫療和教育還相當落後,1865年英國傳教士馬雅各(Maxwell)來臺南府城設立西醫館(現今的新樓醫院),開啟西醫的新頁。1872年加拿大人馬偕(MacKay)到淡水設立「偕醫館、牛津學堂、女學堂」,馬偕一邊學臺語,一邊傳教,在艋舺(萬華)地區受到強烈排斥、攻擊和威嚇。當時清朝官府袖手旁觀,經過多年努力才漸漸受到民眾信任,於1879年成功設立第一座教堂。馬偕為民眾免費拔牙看病,當時的「偕醫館」就是現在的「馬偕醫院」,而「牛津學堂、女學堂」已變成「淡江大學、淡江中學」。馬偕不只學臺語,他還提倡女權,娶平埔族女子為妻。幾十年後退休回加拿大,可是不久這位新住民又回到他所熱愛的臺灣。
        第二句「南門有媽祖、西門有蘭醫師」:是指彰化南門的南瑤宮(媽祖廟)和西門的蘭醫師,都在保佑百姓平安。蘭大衛醫師(David Landsborough)在1896年來彰化基督教醫院免費為民眾看病,宣傳醫療保健常識,開啟醫學教育的契機。1928年有一個小男生受傷,皮膚嚴重潰爛,蘭醫師的夫人連瑪玉割自己大腿的皮膚移植給這個小孩,這種大愛是謂「切膚之愛」。直至1936年來臺行醫40年(1896∼1936)退休回國,當時有一千多位民眾主動到彰化火車站送行,感動人心,令人熱淚盈眶。
        第三句「巴禮講道、家己攏對」:這是說牧師巴克禮講道,帶有排他的優越感,自認為其宗教最好最正確,而引起對立。後來,才改以文化和教育來宣教。1875年蘇格蘭傳教士巴克禮(Barclay)從高雄到臺南府城設立臺南神學院,推行臺語白話字(羅馬字),增補《廈門音大字典》,幫助保存臺語。1935年在臺傳教60年前夕,巴克禮(1875∼1935)病逝於臺南新樓醫院,長眠在他所熱愛與奉獻一生的美麗之島。
以上所提到的三位都是長老教會的牧師,雖然他們都是外國人,但熱愛臺灣這塊土地,疼惜臺灣人民,將一生的青春甚至於生命都奉獻給臺灣,長眠於此,這就是偉大的臺灣新住民。

 

法願師父捨報往生
 

2生病就醫後的法願師父,自此鮮少出現在共修會及各種活動上。就醫期間雖常想回寺參與活動,卻因身心疲累,一直無法成行。5月9日下午2時許,無常降臨,法願師父回寺暫厝地藏殿。俗家眷屬伴隨左右,常住師父及護法會成員以聲聲佛號助她堅定信心往生佛國世界。
法願師父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常住師父及護法會眾為之讚誦《慈悲三昧水懺》、《藥師懺》、《三時繫念》;佛光山、慈濟功德會的師兄姐們以及湧泉寺的法友等,也皆以佛號讚誦。
19日的追思會,會場莊嚴雅潔,場面溫馨動人。雖然當天有滂沱大雨,但來上香致意的親朋好友也不為之卻步。家祭、公祭在愛與關懷的氛圍中,井然有序的進行著,諸多的不捨化為祝福,祝福法願師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俗家眷屬在大師父的開示下及感念服喪期間常住師父的慈悲、護法會會眾的護念,紛紛加入護法會行列,願成為一個無畏付出的人間菩薩。
佛誕節相約浴佛
 

        5月12日(週日)是母親節也是佛誕法會。一大早素有「無敵鐵金剛」之稱的香積組就忙進忙出為大眾準備特別的營養午餐。(中午用餐時大眾都按讚喔!)
為了讓大人能專心誦經、浴佛,小朋友則在文教大樓有DIY的娃娃創意製作。
不管是大人或小朋友浴完佛都有結緣品相贈,小朋友還可摸彩抽大獎呢。
中場合唱團、國樂團也為我們獻上法音,曲曲動人,為法會增色不少;這是妙心寺的特色,別家可沒有!
師父的開示讓大眾清楚了解浴佛的真正意義,乃是藉由「灌沐」的儀式來內觀,來反省自己,滌除內心的塵垢,藉此淨化自己的身心,遵行佛陀的教化利己利人,使家庭更圓滿幸福,社會更安和樂利,國家更富足強盛。
感恩所有成就今天法會的幕後功臣,有您們真好。竭誠歡迎更多幕後功臣加入行列!感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