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鄭美花紀錄、編輯室整理

 

  

 


九月份聯誼會燈師父開示
  諸位菩薩平安吉祥!
  最近我閱讀《人間比丘之路:宏印法師訪談錄》,書中宏印法師提出學佛有四個不是與三個是,頗具啟發性。針對這幾點,就我個人的感想與大家分享。
  學佛有四個不是:

  1.學佛不是偶像的崇拜
  基督信仰者,常批評禮拜佛、神像是拜偶像,是迷信的行為,並明文禁止其教徒不得禮拜神佛像、祖先牌位等,甚而指出這是有罪的行為。然基督教將十字架視之為神聖物並配戴它。其實,從其本質來看,何嘗不也是崇拜「像」呢?我想宗教都有其崇敬的聖物,但這些都是象徵性,重要是在於能掌握其精神要義吧!
  以佛教來說,佛像只是象徵性,我們崇敬佛陀,是要以佛為師,學習他的慈悲、智慧、普濟眾生;相信依佛的教法,精勤實踐,就能轉煩惱為菩提,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即能趣向佛道。相信如果又能付諸行動,定能漸進的達到目標,如:醫生針對我們的病症開有效的藥,我們相信醫生,按時服藥就有效。反之,懷疑不願意服藥,病症依然存在。所以,學佛是要親自躬行實踐,不能崇拜祈求佛菩薩代我完成,所以不是偶像的崇拜。
  
2.學佛不是感情的寄託
  一般人認為信仰宗教是感情(精神)的寄託,也確實大多數信仰宗教者是如此。然站在佛教的立場,不管是什麼樣的因緣來學佛,或有情感依託而入佛門者,但不希望眾生一直停留在這樣的階段,並視之為過渡期,而是進而引導眾生昇華淨化情感。因為,情感若沒有昇華淨化,會盲從不理智,如有人說:「真佈施不怕假和尚」,明知這是假出家人,還行佈施是非常無知,等於對方造惡,我們還助長他,等同幫兇,間接造惡,這是愚痴的行為。所以,學佛一定要以智化情,將自私的情感昇華淨化為無私的慈悲。菩薩的情感即是無私的慈悲,心心念念「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學佛即是要學習菩薩的精神,因此,要將寄託的情感昇華為利濟眾生的慈悲。
  
3.學佛不是形象的滿足
  有些人學佛後,精進修學,呈現出謙遜平和的言行,這樣的形像,得到他人的稱讚與尊重。雖然如此,無論出家或在家,不能因此而自得意滿甚至起驕慢心。對於修行者,以順逆境來說,當遇逆境時較會反躬自省。順境,稍以失察即會沾沾自滿。所以,在修行上順忍是比逆忍更難修。因此,若滿足耽著於當前的形像,就無法向前邁進,是非常可惜的。
  學佛動機若想儘快得到別人的尊重,即不會腳踏實地的修行,為達目的即會裝腔作勢或顯異惑眾,甚而自稱已開悟證果;因此,假若聽到有人自稱已開悟證果,千萬不要採信,那是假的。有德行的人,不會自稱自己有德行,就像半瓶水才會響叮噹,而裝滿水的瓶子是不會響一樣。有的人很不務實,「食無(不到)三把荇菜(空心菜),就想望(要)上西天。」印順導師的德行、學問是大家所讚揚的,但他卻說他越學越覺得自己的不足,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典範。
  
4.學佛不是權威的依賴
  有的人設定必須有名的大法師才要親近學習,有這樣觀念的人,是自我設限,錯過良師。其實,每個人各有長處與特色,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參訪的人各行各業各階層都有,他懷著謙和態度去請教他人,對方也盡其所知與之分享。修行是靠自己,不能仰賴權威,而是要自己一步一腳印,精勤踏實的修持。
  前面提到學佛不是形象滿足、偶像崇拜、感情寄託、權威依賴。那學佛是什麼?有三個是:
  
1.學佛是心靈的淨化
  眾生由於內心生起貪、瞋、癡、慢、疑,形諸於身口而造不善業,不只現生帶來憂悲苦惱,更影響來生的果報。一切唯心造,因此心靈的淨化是學佛的首要。
  
2.學佛是生命的解脫
  眾生由於起惑造業,生死流轉不已,死而有生,生而又死,不得自在。因此學佛是要跳脫輪迴,超越生死,證入涅槃得解脫。不只自己要證涅槃,也希望其他眾生也能證入涅證。
  
3.學佛是福慧的圓滿
  福慧圓滿即是佛,學佛即要廣修積集福慧資糧,修慧能斷煩惱,能了生死;修福行佈施與大眾結善緣,學佛路上無障礙。有智慧又福報大,更助於利益眾生。智慧來自上求甚深佛法,福德來自慈悲下化苦難眾生。如此發願生生世世修學,直至福慧圓滿。
  以上,簡單與大家分享到此,祝福大家福慧增長。

梁皇法會&地藏法會紀要
  7月25日〜8月18日,本寺啟建梁皇法會&地藏法會。在為期不短的日子裡,不是酷暑難耐就是嘩啦嘩啦雨勢來攪局,甚至颱風也來軋一腳;雖然天氣變化莫測,但仍澆不熄大眾誦經禮拜的願力、精進力,出席率之高令人讚歎。
 
梁皇法會
  《梁皇寶懺》是俗稱,原名為《慈悲道場懺法》;素有「懺王」的美譽,是一部備受尊崇的重要寶典。在所有佛教的修行儀軌,就懺悔法門而言,其功德利益是最殊勝的。
  根據《釋氏稽古略》的記載,梁武帝最初當雍州刺史時,夫人郗氏性格冷酷,好嫉妒,成為皇后之後依然故我。死後化為巨蟒,入後宮托夢於梁武帝,梁武帝為救拔死後轉生為大蟒蛇的夫人,延請當時的高僧編製此懺本。梁武帝請當時大德高僧禮拜此懺法後,夫人郗氏承此功德而化生為天人。懺法留傳於世,世人遂將此懺法稱作《梁皇寶懺》。至今千餘年來,世人欲報親恩,薦拔祖先及冤親債主,或為在生者消災祈福、除病延年等,多虔敬禮拜此懺。
  此部懺法,是懺罪消災,救度亡靈的重要法會儀軌,不但輯錄了許多佛教大乘經典的章句,還從經論中錄出1,275尊諸佛名號,可說是中國佛教史上部帙最大的一部懺法。行者若能依此懺文虔誠禮拜,慚愧懺悔,並檢討改過,以慈悲、智慧的法水洗淨愆尤,必得佛陀慈光加被,業障消除,善根增長,身心清淨,平安吉祥。
  《梁皇寶懺》的內容,其實是為我們開示如何從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迴的凡夫,透過真誠懇切的懺悔、皈依、發菩提心、迴向,而修行成佛的方法。
  禮拜《梁皇寶懺》,祈願一切眾生,將來都能夠親聞彌勒佛說法,精勤修行,跳脫生死輪迴,究竟成佛。
 
地藏法會
  梁皇寶懺圓懺之後,緊接著大眾虔誠持誦闡揚孝道的地藏經。從佛陀的教誨中,不難看出佛教對於孝道的重視,佛陀不僅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當世父母,更要感恩生生世世的父母。
  《地藏菩薩本願經》被稱為佛教的孝經;地藏菩薩過去生中以婆羅門女之身,為救不信因果、常輕三寶而墮入地獄的母親,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發弘誓願;在清凈蓮華目如來時代,以一位叫光目婦女之身,為救因殺害毀罵罪而墮入地獄受極大苦的母親,向空中十方諸佛發弘誓願。菩薩一心念佛、恭敬供養、以誠孝的力量,終於感動天地,拔救母親出離地獄,往生善道。
  地藏菩薩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深弘誓願為緣,千百年來,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為佛法點出了長明燈,也受到民間廣大的尊崇與信仰,被尊稱為「大願王」。孝是做人的根本,人如果不孝順父母,在一生中就未盡到做人的責任。父母生我、育我、養我,如果長大不知報恩,就沒有盡到做人的義務。
  以地藏經來知恩報恩,虔誠恭敬諷誦《地藏經》或稱念菩薩聖號,一方面期以地藏菩薩的大悲願力加持,以超薦祖先眷屬,孝親報恩,另一方面更期能效法地藏菩薩精神,發地藏菩薩之大願,行地藏菩薩之大孝,度脫一切有情。
 
三時繫念法會
  法會最後一天舉行三時繫念法會,在主法燈師父及常住師父們的帶領下,大眾虔誠恭誦阿彌陀經,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發願、懺悔、禮拜,藉阿彌陀佛的願力,使亡者超脫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能為生者消災,功德無邊。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是元朝明本禪師所編著。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德,有修有證、有德有學、通宗通教,晚年專心修淨土。
「  三時」,法事裡面有第一時、第二時、第三時。在古印度,把一晝夜分做晝三時、夜三時。由此可知,這個意思引申為晝夜不懈。
  「繫念」,就是世尊在淨土三經裡面教給我們修學往生淨土的方法。即《觀無量壽經》講「一心繫念」,《無量壽經》講「一向專念」,《阿彌陀經》講「一心不亂」,所以「繫念」就是念佛的祕訣。繫念是念念不捨,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
  三時繫念法會每一時的開示,有禪、有淨、有教、有密,帶領大眾從心地修行,懺悔三業罪,發願修學佛道,增長善根,繫念彌陀;又勸導亡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離茫茫業海和輪迴之苦,是冥、陽兩利的佛事。
  此生幸得人身,遇到大乘,又遇到這樣殊勝的法門,只要我們依教奉行,並存有一份恆心、信心、耐心,且能常常樂在其中,時時反觀自性,認真努力的去學習,終至成就眾生,則己亦成就。
  25天的法會,於下午6點20分功德圓滿,畫下美麗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