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編輯室整理

 

  

 


觀音菩薩聖誕法會
傳燈師父開示

  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聖誕。為什麼佛教徒對於佛菩薩聖誕都會慶祝呢?因為我們要非常感恩有佛菩薩的誕生,讓我們才有機會接觸佛法,增長我們的法身慧命,朝向成佛之路。
  佛教有四大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願地藏菩薩、大行普賢菩薩。祂們分別表徵的殊德是:悲、智、願、行;這四德是修學佛道必備的條件。
  觀世音菩薩的殊德是大慈大悲,從《妙法蓮華經.普門品》得知,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來度眾生。」三十二應化身,皆應眾生的需求,適合眾生的因緣,示現種種的身份來化度。
  觀世音菩薩非常的慈悲,不只對人,對其他道眾生也同樣護念,只要虔敬稱唸祂的聖號,觀世音菩薩就會尋聲救苦,有求必應。為什麼呢?因為觀世音菩薩發願,只要眾生有困難,祂都會救助。有時祂應現畜生道去度化,如馬頭觀音;為度漁村的眾生,示現魚籃觀音;為度求子的眾生,現「送子觀音。所以,觀世音菩薩是依眾生需求,隨類應現度化。
  菩薩與我們最大的差別,是甚麼?我們是隨著造的業去受報,身不由己;但是菩薩不同,祂是隨願力,能自主到各道濟度眾生。
  我們今天要紀念觀世音菩薩聖誕,重要是要學習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即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要將一切眾生視若自己的生命共同體,即能感同身受:眾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見到需要幫助的人,無論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即能平等的對待。慈是與樂,悲即拔苦,想盡辦法的讓眾生離苦得樂。因明瞭眾生由於無明起惑造業,流轉生死;所以,對於沒有信仰者,引導親近佛法;見到作惡的人,因不忍對方未來受惡報,善巧的勸導使其止惡,並漸進的啟發善根,進而修學佛道。
  修學佛道,除了慈悲以外,還要有智慧,行菩薩道時需有智慧來攝導。智慧的修學,首要是正見,經上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由此得知,正見具足是非常重要,能讓我們不墮入惡道。正見,是正確的見解,有三點:
  第一有三世觀。即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大多宗教只論及現在、未來二世;三世之說,可視為佛教教理的主要特色之一。有人說過去世與來世,我又沒看到。世,是時間,一分鐘前就是過去世,一分鐘後叫做未來世。由此推演,你今天的所作所為,會影響明天的你。將時間拉長來,今年的言行,會影響來年的你。以此類推,10年、20年、30年的作為,會影響未來。將時間軸再延長,今生所造的業,來生定會受報。未來取決於今生的作為。
  第二有因果業報。有了三世觀,即會相信因果,現在世的苦樂乃過去世善惡的業報;而現在世善惡業,又感未來世苦樂之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誰也躲不過。因此,假若今生惡的因緣、壞的因緣成熟時,要坦然面對,勇敢承受這個果報;所以,受報時應該要高興,受報一件就少一件,就像我們向人借錢時,假設欠1000元,還100元剩下900元,再還100元剩下800元,一次一次的歸還,欠的債愈來愈少,我們應該感到欣慰。同時我們也藉此警惕自己,不要再造惡;否則,舊債未償還再加新債,本金外加利息,會像滾雪球般的越滾越大,償還無盡期。所以,相信因果,就不敢去作惡,反而會積極去行善。
  第三有凡夫、聖人。佛陀、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都是聖人。其實,聖人都是由凡夫而修得;因為每一位眾生都有佛性,釋迦佛於菩提樹下開悟之際,祂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只要我們依著佛開示的教法,精進修學,即能轉凡成聖。
  我們追隨聖人的腳步,要學習菩薩的空無我慧。菩薩沒有「我」行善的觀念,當然無功德想。但是,有的行善時,想著我在修善,能得到多少福報。菩薩的心心念念只有眾生,沒有自己,見到哪裡需要幫忙,就主動給予援助。菩薩因悲心殷切:「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雖然還未了脫生死,但已斷煩惱,所以遇到逆境時能坦然接受,即使面對病痛,心不憂苦。多數遇到不順遂總是怪他人,不反省自己。菩薩即使遭遇惡劣眾生的無理對待與加害,還是以慈悲心相待;正如傳道師父常說的:菩薩心目中沒有可惡的眾生,只有可憐憫的眾生。
  至於還在修學中的菩薩,如果犯了無心之過,會發露懺悔,承認自己的過失。但,有的眾生,做錯事不承認,還合理化自己的過錯。因此,修學菩薩道,我們要先認知自己與聖人的差別及不足處,才能見聖思齊,以菩薩為典範,精勤修學。
  有正見的人,能明瞭因果業報,能勇於面對。沒有正見者,會質疑三世因果,提出:某甲做得不錯,為什麼不如意又得到惡果?某乙作惡又霸行,卻稱心如意呢?其實某乙在享受過去生所造的福報,而現在他所造的惡業在未來會受報。某甲過去所造的惡業,今生成熟要受報,而今生的善業,會在未來受報。有了正見,即不被表象所迷惑。明白三世因緣果報,也知曉能轉凡成聖;尤其是修學菩薩道,明白福慧的增長是生生世世的積累而來,不是一生就能達成。
  所以,我們有正見,並發願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哪裡有需要,就去幫忙。有的人會說:我又不是觀世音菩薩,也沒有神通,要如何應現各種身份來幫助眾生呢?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不只一種身份,如:女眾在家,或是媽媽、或是女兒、或太太的身份;或有人在學校是老師的角色;或在工廠就現老闆的角色;有的發心當志工就現志工的身份等。當我們在不同場域呈現不同角色時,去幫助眾生、關懷眾生、提携眾生。譬如:你是工廠的老闆,視員工如家人一樣的對待,給予最好的照顧與福利,營造和善的氛圍,帶領員工向善向上提升,這就是以老闆之身來利濟眾生。
  因此,我們不要小看自己,只要懷著慈悲利他與空無我慧相應之心,扮演好每個當下的角色,隨份隨力的利濟他人,即是掌握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
  祝福大家福慧增長•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