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編輯室整理
7月14日護法會聯誼 圓善師父開示「四顛倒」
今天要與大家分享是有關「顛倒」,其義是違背常道、正理。關於「顛倒」的種類,諸經論分為二顛倒、三顛倒、四顛倒、七顛倒、八顛倒、十顛倒、十二顛倒等。
今以「四顛倒」來分享,它是指四種顛倒妄見,即是凡夫對於生死有為法所執的四種謬見──常顛倒、樂顛倒、我顛倒、淨顛倒。於世間之無常執常、於諸苦執樂、於無我執我、於不淨執淨。因此四顛倒要以無常、苦、無我、不淨(四非倒)來對治。
「常顛倒」
一切世間有為事相,皆是生滅無常的;但是「常」是眾生知識的顛倒錯覺,每在「無常」變化中執實執常。其實,如從我們自身等即可觀察,在《成佛之道》偈頌:「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一切無不在變化無常過程中。因為正觀「無常」故「苦」,即能對治諸苦中,計「樂」的顛倒。眾生汲汲營營追逐外境為獲得快樂,但是總是適得其反。
在《大莊嚴論經》中,馬鳴菩薩提到一則故事,有一位老婦人,背著一個瓦罐,內裝著香甜又美味的酥酪。在行走的路途中,見到路旁有棵菴摩勒樹,樹上長滿甘甜的果實,便伸手摘了一顆菴摩勒菓來吃。吃完之後,感到有些口渴,便四處尋找水井。走著走著,來到了井水旁。一旁負責汲井水的人,便取了水給老婦人喝。她喝了井水,感覺味道如同石蜜般甘甜、可口。才剛喝完一口,意猶未盡的老婦人,便急著向這位汲井水的人說道:「我用背上裝著酥酪的瓦罐,跟你交換一瓦罐的井水如何?」汲井者當然求之不得,馬上取了一瓦罐的井水與她交換。於是,老婦人便得意的背著這一瓦罐的井水回家了。
回到家後,老婦人一心想再喝甘甜美味的井水;於是就喝了一口,但是感覺怎麼和一般的水一樣,不似先前所喝的甘甜、可口。老婦人感到很疑惑,便請了她的親朋好友來到家中,共飲這罐井水。所有親朋好友在喝了井水之後,都異口同聲說:「奇怪,這井水喝起來只有像腐敗、爛繩及汙泥的臭穢之味,噁心又難聞,你為什麼要大老遠背著這臭汙水回來?」老婦人聽了之後,不死心的又喝了一口井水,發現味道真的是臭穢難聞。這時才深感後悔、自責:「我怎麼會這麼愚癡?用美味的酥酪去換取這一文不值的臭汙水?」原來,她初次喝井水時感覺甘甜、可口,是因為先前食用了菴摩勒菓的緣故,等她回到家,菴摩勒菓效力已過,這才是井水真實的味道。
「樂顛倒」
我們一心一意追逐眼前的五欲之樂,如老婦人錯認為美好。還有,我們沒有如實的見到樂的本質是苦,因為是無常。我們在對境而起領受時,對於老、病等苦受較能體會,然耽著於樂受,卻不知接之而來的一旦失壞,其實一切的快樂安隱都是在不斷的變化;稱心如意,恬靜安適,都不是一得永得可以長久的,是終歸於滅壞的。我們執著為快樂,所以經說如貪刀頭上的蜜一樣。
「我顛倒」
一切眾生,都不自覺的起自我見,不知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而有的「假我」,如探求它的實體,一一蘊中是不可得的。五蘊是和合假相,沒有真實的自體(自我)可得。
另外,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提到:「佛說苦就是無我,這因為我是主宰義,對周圍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為我。但有情依蘊、界、處諸法而立,是變化無常的;無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還能說是我嗎?佛法說:正因為有情倒執有我,所以起惑造業,流轉不息,我執即是流轉動亂的根源。如悟解無我,沒有了這動亂的因,即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一切即是寂靜涅槃。」所以,約五蘊說,生滅無常就是苦,無常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那還能說是我呢?
「淨顛倒」
眾生迷執自己的身體,用盡心思的修飾、打扮,將它視為清淨美麗,這是「淨顛倒」,佛法常以「觀身不淨」來對治它,如觀自身中三十六物不淨充滿。另外,印順導師也提到:「從大乘法來說,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三界六道(神也在其內),一切是不淨的,所以可因之而起貪戀,因之而起煩惱。三界的生死雜染法,那裡有淨呢?特別是自己的色身,佛說是畫瓶一樣。外面看來美觀,加上莊嚴,真使人顧影生憐。但裡面盡是些臭穢便利,怎麼莊嚴修飾,也無法掩飾得了。但眾生於不淨計淨,志求清淨,……。不知唯有不生滅,離眾相,無煩惱的涅槃,才是寂靜的,究竟清淨。所以觀涅槃,能治一切淨顛倒。」
結語:不執二邊,不住相
佛法是不定法,眾生有種種的病,佛就用種種法去對治。此處以「四非倒」的正觀來對治「四倒」;如又執著「四非倒」,還是顛倒。在《筏喻經》中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像竹筏的交通工具,能從此岸到彼岸,到了彼岸,竹筏當然要捨去,誰會帶著它上岸呢?換句話說,若還執著法、非法相,就不能出離生死登彼岸了。
7月21日觀音菩薩成道法會 圓善師父開示:佈施的真諦
修學佛道需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即要修六度萬行。六度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天與大家分享「佈施」,行佈施能達到自利、利他,自利能克服慳貪吝嗇及克服對財物的貪著,還有增長福德。當我們還在生死流轉當中,修福是很重要;因為若沒有福報,生活困頓,甚至三餐不濟,因此,多佈施培福,讓我們生生世世,衣食無缺,這是自利。從利他來說,是在累積成佛的福德資糧,而利濟眾生最具體的表現是佈施。
佈施發人深省的故事
佈施的重要性,在經典中有一則故事:在世尊時代,有一婆羅門,其婦產下一男孩,取名梨軍支。他容貌不堪,身體臭穢,飲母乳時,能使乳壞,雇人哺乳也同樣敗壞。後來將酥蜜塗在手指令舐,才得以濟身軀命。年漸長大,家道中落,靠著乞食為生,但求索飲食,未曾溫飽。有一天見到威儀庠序僧眾,執持應器,入城乞食滿缽而還,見已歡喜。作是念言:「我今當往詣佛世尊,求作沙門,或能得飽。」後來如願成為佛陀的出家弟子。或許因他一生乖違,比他人更加精勤修習,證得阿羅漢果。雖然已證果,但是乞食也一樣未得食,便自悔責。有天一早他入塔中,見到塵垢,即動手掃灑。清後入城乞食,不可思議的得食而還。即對僧眾表明從今以後塔寺由我掃灑,其後即能乞食而還。
有一天,梨軍支起床較晚,時舍利弗及其弟子,從外地回來,見塔中有少塵垢,即便掃之。時梨軍支見舍利弗等已將塔掃淨。他向舍利弗說明原委,並說:「你們掃了塔寺,我今日又要飢餓了。」舍利弗聞是語已,而說:「你不要憂心,等一下要入城受請,你隨我前往,可得飽滿。」梨軍支這才釋懷。受請時到,他們入城當快到檀越家,在遠處就聽到這家夫婦爭吵的吼聲,為免於尷尬,饑餓而還。
第二天,舍利弗再度邀梨軍支應供,邀請的長者準備了豐盛的食物供僧。應供後回道場,舍利弗問梨軍支可有飽食,他回說:「我不得食。」其實,在當下他舉手表明:「我未得食。」但是很奇怪的都沒有人聽到,因此梨軍支飢餓而還。
第三天,阿難耳聞梨軍支的事情,因此主動對梨軍支說:「我今天隨佛受請,我會幫你帶一份。」受請後,阿難回道場,見到梨軍支,發出:「啊!糟糕!我忘了這件事了,很抱歉。」大家也很訝異,阿難能受持如來八萬四千諸法藏門,未曾漏脫,今為梨軍支取其飲食,卻忽然不憶,空缽而還。
第四天,阿難過意不去,表明要入城為梨軍支取食,雖已得食,但返途中卻逢惡狗奔來,食物棄地空缽而還。
第五天,大目犍連也主動要為梨軍支取食。得食後,特別留意路上的惡犬,那知空中飛來金翅鳥王,將其缽持去置大海中,又不得食。
第六天,舍利弗終於取食回來,但是梨軍支的房門自閉,於是舍利弗顯神通入房內,不小心缽墮地還好有接住,但梨軍支口卻張不開,待口已開,卻日食已過,又不得食。
第七天,梨軍支想到同參道友這麼努力為了讓自己飽食,卻徒勞無功,極生慚愧;於是他餐沙飲水,不久即入涅槃。
對於梨軍支之事,眾僧不解,是怎樣的宿業,讓他常處於飢餓狀態,於是請佛開示。佛告諸比丘:「過去無量世,波羅奈國有佛出世,號曰帝幢。時有長者,名曰瞿彌。見佛及僧,深生信敬,請來供養,日日如是,其妻也是。長者去世後,其子繼承家業,但他與父親相反,為人極吝嗇苛薄,阻礙其母施供佛及僧,且計食與母;母自行減量,佈施佛、僧。他得知後將其母親關閉,使母餓七天,母親向他索食時,卻告知:『妳餐沙飲水算了。』母親便去世。其子因造此重業,死墮地獄受苦;經多劫還生為人。他即是梨軍支,因此今生受飢餓、餐沙飲水的果報。」
這故事讓我們了解佈施培福的重要,及不要阻礙他人行善。還有,警惕業力的不可思議;即使是證果的聖者,要幫助他飽餐一頓,也無法轉化他的業報。所以,自作還自受是無人能替代的。
三施舉例
佈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所謂財施,施捨自己財物。法施指說法令人生悟。無畏施指不侵害他人,不令怖畏。所以,佈施不限於錢財的佈施,用體力、時間、專長等皆是,如法會回寺幫忙,有的到大寮準備餐食,有的協助場地佈置及復原,有的排經書及會後歸位,有的負責清掃等。或幫忙常住除草、清潔、水電維修,或發心服務處值班等,皆為佈施:能培福並能與大眾結善緣。除此之外,願意關懷他人,耐心聆聽其苦楚,適時的給予提點,使其轉念,陪伴對方走過人生的低谷,讓其心不憂懼。還有,給別人溫暖的微笑、擁抱,這些都是很好的佈施。
學習不住相佈施
另外,佈施的心態很重要,不要執著,有執著就有罣礙,會在意別人的回應是好或壞。我們要學習菩薩的不住相佈施,即《金剛經》所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受者相。」印順導師指出「不住於相的佈施,能降伏煩惱,能安住菩提心,而且所得的福德,廣大得不可思議!」
簡單與大家分享,祝福諸位福慧增長、身心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