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編輯室整理
11月10日護法會聯誼──善師父開示
修學佛道的歷程不出「種、熟、脫」三個階段,如播種、耕耘、收成一樣。從最初的聞佛法,種下善根,如種下種子一樣。其後,見佛、聞法、修持,使修道漸漸的成熟起來,如種子的生芽、發葉、開花一樣。最後,一切成熟,才能證果,如花開而結果實一樣。
我們從經論中發現,有些佛弟子,初聽佛法,當下就悟入而證果;也有精勤修學了一生,還是不能得道。今生修行證入的遲、速,那是取決於過去生中的修習:如過去沒有種下善根,今生初聞,就想迅速證果,正像剛種下種子,就想結果,是不可能的。如前生已修到了成熟階段,那今生一見佛聞法,便能證悟。
根據《大莊嚴論經》記載:在釋迦佛住世時,有一老人來到佛所,欲請求佛讓他出家修道,但佛正好外出。他想:世尊不在,我請求佛的法將舍利弗讓我出家。大凡佛弟子證得阿羅漢者,多數都有宿命通。舍利弗觀此人因緣,過去世不見有少許善根,再往前觀百千身都無善根,甚至一劫到百劫都無善根;於是舍利弗告知此人說:我不度你。他又找其他比丘,但比丘得知舍利弗都不肯度他,因此沒有接受他的請求。他非常沮喪又傷心地離開,在門口哭泣而說:我福薄無人願意度我出家,四姓中連最低賤的首羅陀都能出家了,而我到底造了什麼罪惡,唯獨我不能得度。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這時正巧佛陀回來,佛慈悲的摩其頂,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佛問:你為什麼哭泣?老人說明原委。佛帶他回到精舍,並准許他出家。
舍利弗說:世尊!我不見他有一點善根。佛說:阿羅漢所得的宿命通,能觀眾生的宿緣有限,未能微細的深觀到更久世。我觀他善根,即為甚微細,就如山石沙,融消則出金,此人的微善如彼金。舍利弗請示佛陀:彼人於久遠世,而種此善根?佛陀告諸比丘:此人久遠世,曾為樵夫,他在入山砍柴的路上遇見了一隻猛虎,樵夫非常恐懼,老虎逼近樵夫,他害怕恐懼得念出「南無佛」(「南無佛」即是皈依佛),因此種下善根種子。今生又一心歸命佛,必能得解脫。正如佛所說,老人隨佛出家,聽聞正法,精勤修持,不久即證得阿羅漢果。
由上得知,每一眾生的修行的歷程——「種、熟、脫」,都是一樣的。以佛的弟子來說,如:大迦葉、舍利弗、目揵連等,能初聞佛法即證果,都是宿世已種善根、累積福慧資糧。所以,我們應該更有信心,因此好好把握今生的因緣,勤修福慧,漸使之成熟。福慧的修持,不要有所偏。在《雜譬喻經》中記載:在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俱為沙門,兄持戒精嚴又修禪定,一心向道,但不行佈施。弟佈施修福,而常破戒。
兄今生從釋迦佛出家證得羅漢道,但是衣裳不充,食常不飽。弟則投生為象,此象力大,能卻怨敵,深得國王所愛,賜予金銀珍寶瓔珞掛其身,而且封數百戶邑,供給此象,隨其所需。而兄比丘正值民間收成不好,遊行乞食七日不得食,最後得一些麤食,勉強存命。兄因證阿羅漢,有宿命通,得知其弟投生為象。便前往象的住處,他手捉象耳,告訴牠說:我昔與汝俱有罪也。象思比丘語,即識宿命,見前世因緣,後愁憂不食。象師怖懼,便對國王說:象不飲食,不知何意?王問象師,先前是否有人犯此象呢?象師答曰:無他異人,唯一沙門來至象邊,須臾便去。王即遣人覓得沙門,問言:至我象邊,何道?沙門答言:告訴象:我與汝俱有罪耳。沙門便向王具說前世因緣事。王即放此沙門而還。由上得知,弟弟重修福,不信佛法,不持戒,投生畜生道;兄則修慧不修福,即使證羅漢還是托空缽。
現代人有的偏重修慧不修福,或聽經聞法,或披閱鑽研,甚至能說能寫等。印順導師曾說:停滯於此,自滿自足,那他在佛法中能得到的,不過一般世間的學問而已。應從理解以引導修證,從修證中去理解佛法。信、解、行、證的修持。
因此,應福慧雙修,不要有所偏重,多聞法,常持戒,常修福,增長成熟善根。以修福來說,記得千佛法會與大家分享《彌勒上升經》,提到上升兜率天的福業,即有一項掃塔塗地,即潔淨道場,莊嚴道場。其實,在道場有很多培福的機會。如:法會時,協助相關事宜;我們舉辦的成長教育講座,擔任服務人員。我們今年講座改在白天,聽講者人數最少都有4、50人,多者上百人。我觀察聽講者多人都是初次來寺,需要有人引導;這是與大眾結善緣的機會,又能護持道場。其實,人的一生短短數十年,要把握因緣培福修慧,積累深厚的善根,早證菩提。
祝福大家福慧增長,身心平安。
藥師佛聖誕法會──善師父開示
我們這星期連拜了兩部的《消災延壽藥師懺法》(簡稱藥師懺),此懺本是根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而作的懺法,是懺悔罪障極為殊勝方便的修行法門。
在中國佛教採用大乘經典中懺悔和禮讚內容而成的懺法,以種種形式流行,除了《藥師懺》外,還有:《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金剛寶懺》、《淨土懺》、《地藏懺》等。
其實,在原始佛教即甚為重視修行者之懺悔。除隨時懺悔外,另有定期舉行懺悔之儀式,此即每半月所舉行之布薩中,如「眾不清淨,不得為說」,僧眾如有過失的,先要悔除清淨,才為說波羅提木叉。以及一年一次安居之後所舉行的自恣,安居終了,請別人盡量舉發自己的過失,有過當懺悔。能如法懺悔出罪,就消除了內心的障礙,能順利的修行。所以說:「有罪當懺悔,懺悔則安樂。」
「懺」,有了過失,請求對方容忍、寬恕。「悔」,犯了過失,應該向對方承認過失;不只是認錯,要明白說出自己所犯的罪過。在早期佛教中,懺悔是進修的方便,與戒學有關。到了大乘佛法,尤其是漢傳佛教,懺悔罪業為日常修持的方便。如:佛門日課中的〈普賢十大願王〉中第四願「懺悔業障」,以及誦經功課通常設有「懺悔文」,每日誦持,長養懺悔心。一般最常念誦的懺悔文,是《華嚴經》之「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還有,在〈皈依儀軌〉中,首先也是念此懺悔文,以虔敬的心於佛像前深切的懺悔禮拜。
有人問:懺悔業障,可否讓罪消滅呢?依《十住毗婆沙論》意,並不能使罪消滅了,只是使罪業力減輕,「重罪輕受」。在《大般涅槃經》提及阿闍世王犯殺父奪位的逆罪,受到悔恨的啃噬,由於心病而積累出身病,身上長出濃瘡,連御醫都束手無策。神醫耆婆聞訊之後,前去探望。阿闍世王感嘆自己的罪惡深重,耆婆向其分享佛陀的開示:造惡之後若是真誠懺悔,就像明珠能讓濁水復清,雲開之後重見明月一樣。並勸請王前往禮見佛陀求懺悔。
耆婆的這番話,勸動了阿闍世王,他在佛陀面前真誠告白與悔過,佛為王說法,並授予五戒及皈依。在《沙門果經》,佛對阿闍世王說:「汝迷於五欲,乃害父王,今於賢聖法中能悔過者,即自饒益。吾愍汝故,受汝悔過」。阿闍世王回去後,佛對比丘們說:「若阿闍世王不殺父者,即當於此坐上得法眼淨;而阿闍世王今自悔過,罪咎損減,已拔重咎」。阿闍世王沒有能悟入正法,就是受到殺父重業的障礙。不過,他的罪業有損減,已拔重咎。那他來生是否會墮地獄呢?《阿闍世王問五逆經》說:「摩竭國王雖殺父王,彼作惡命終已,當生地獄,如拍鞠(球);從彼命終,當生四天王宮。」這是說:雖已悔過,地獄還是要墮的。不過墮到地獄,很快就脫離地獄,如拍球一樣,著地就彈起來,然後再上升於四天王天。
這是因為他發露懺悔己過則能破壞業的影響力,他成為佛教徒後,又能依教奉行,精進修行、無善不造,成為佛陀及僧團的大護法。佛滅度後,資助佛教第一次的經典結集,也成為歷史的明君。
其實,從因到果並非絕對不變的,因為從因到果之間,會受到各種因緣的影響。由上述得知它的因緣就是懺悔。能覺察己過,真心懺悔,改往修來,便能減輕罪業果報。所以,自覺很重要,能覺察自己的不是,才能改過向善,不再造新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