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編輯室整理
千佛法會大年初一燈師父開示:
學習彌勒菩薩的大慈與樂
佛教徒分為出家與在家,出家是為了生死,覺悟世間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及成就佛道。出家眾的使命是度眾生,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這是本分。利生的接引方便有多門,因眾生根機不同,有:誦經、講經、寫作、對談中說法等都是,只要能讓對方有因緣接觸佛法,進一步修學佛道即是。在家的使命是護持三寶、護持道場,還有修學佛法,朝向覺悟解脫之道。
印順導師的著作《成佛之道》,可以做為我們的修學佛道的依循。其內容分五單元:歸敬三寶、聞法趣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簡單說: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共法」,發增上生心,這是以人天的善行為基礎。修學的內容有五戒、十善、三福行等。這也是修出世的三乘(聲聞乘、緣覺、菩薩)聖法的根基。三乘雖不求人天果報,但也需具足這人天功德;若沒有,就會沉淪在三惡道中,當然不能發心了脫生死。
「三乘共法」修學的是四諦、十二因緣、三學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其中的精進在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都有提到,足見精進的重要性。精進即四正勤,即: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佛教徒最初要依此來修持自己。還有,八正道中的「正命」,即是正當的職業,以在家居士來說要留意的,所從事的行業不能害人,不能使人墮落,如:八大行業。不要從事殺生業、偷盜業、邪淫業等。要以正當的職業來求生。若是上班族,應上班8小時,卻上班摸魚2小時,自以為聰明的認為沒人發現,其實這就等於欠2小時,這是欠債未來要償還的。因此除了從事正當職業,還要克盡己職。有的人會將謀生的所得去助人、培福。佛教有四分法,一分儲蓄,一分不時之需,如生病等,一分投資自己行業或專長的支出,一分則是佈施。不要一生都沒有做好事而空過一生。
「大乘不共法」,是在人、天、聲聞、緣覺乘的共德上,進明佛菩薩的因行果德。修學大乘的菩薩行,要依三心來行六度、四攝等,三心是發菩提心、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以大悲、般若(無所得)來助成。以佈施來說,一定要以無所得的般若相應行佈施;否則,就會執著,以為我是能行佈施的;實有受施的受者,以為他是受我施與的;實有所施的東西,是大是小,是優是劣的。就會處處著相,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僅是世間佈施。所以,若能與無所得、無分別智相應的佈施,就是出世間的佈施,就能達到《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能趣向佛道。
我們凡夫眾生執著諸相起分別心,因此苦惱無量。彌勒菩薩即能平等無分別的對待眾生,是我們學習的典範。他化身為布袋和尚,揹著布袋,人們佈施什麼,無論好壞祂都能歡喜接受,沒有分別心。而且祂總是等視眾生,歡歡喜喜無差別的面對所有的人。因此,能看到有的彌勒佛像有孩子拉祂耳朵,坐在其身上。這樣的造像展現了彌勒菩薩慈悲涵容的特色。
今天慶祝彌勒菩薩的聖誕,要學習彌勒菩薩的大慈,給予別人快樂。學習無論是親疏冤都能平等對待。當然我們凡夫眾生,無法一下就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我們漸進的修學,可以先從親近的人開始,再到疏遠的人,最後是怨懟的人。如此漸進擴大增長我們的慈悲心。這幾天要禮拜三千佛時,大家可以起慈悲心觀想所拜的千佛,迴向一切眾生,希望他們得到千佛的加持,能種善根、能信佛、得解脫。另外,有機緣去度化與我們有緣的人,讓他們認識佛法,進而修學佛法。我們要利用有限的生命來利濟眾生。生命短暫,要把握有限的時間,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等到有一天做不了的時候,就要放下。看到有些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那也是一種業報;有的今生業還沒有盡,還要承受一些苦痛。
新的一年,祝福大家,去年所有不如意,隨著時間都已過去了,未來能向上向善向解脫,這樣就能達到信佛、學佛、行佛的目的。祝福大家平安吉祥、福慧增長。
1月12日聯誼會善師父開示:
佛法的「信、智合一」與道師父的包容異教
佛法的信、智合一
今天要與大家分享「信」。佛法所說的信與一般宗教的信仰多少不同的,佛法是信、智相成的,有別於其他宗教。如:一神教的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等,都是非常重信仰,強調信了就可以得救,而且認為所信是唯一真神,因此有的將其他宗教所信仰的對象視為魔鬼。我的親戚她家頂樓有供奉佛像及祖先牌位,她的女兒後來信仰基督教,有一次她上樓上香,她的女兒尾隨其後,將點燃的香澆熄。她對其女兒說:怎麼可以這樣?女兒回:邪靈。媽媽喝斥說: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不能這樣。一神教過於強調唯一,即容不下有第二,因為唯我獨尊相對的排他性強。
而佛教,顯得更具包容心又尊重其他宗教。其實,溯源在阿含經即有紀載,有一位耆那教的信徒優婆離,要與佛論辯有關業果報的問題,因為在這些問題上,佛的觀點與其教主所說不同,他想要辯贏佛陀。出乎意料之外,經一番論辯後,優婆離反而認同佛的觀點。所以,他求佛收他成為在家弟子。但佛請他不要急著做決定,因為「像你這樣有名望的人,審慎考慮是要緊的。」當優婆離再度表示他的願望時,佛同意其請求;但要他一如既往,繼續恭敬供養之前的宗教師。佛陀對他教的包容,影響其後的印度偉大的國王阿育王,他是虔誠的佛教徒,一生不遺餘力地捍衛護持佛教。並使佛教傳到國外,根據記載徧及敘利亞、巴勒斯坦、腓尼基、埃及、馬其頓、非洲北海岸的塞利尼、南印度的喬拉、案達羅,以及錫蘭、緬甸。他學習佛陀對他教的寬容,他恭敬供養國內的所有宗教。
道師父的包容異教
我們的道師父也學習到這樣的精神。道師父曾任關懷生命協會理事、監事、理事長。該會是由昭慧法師發起成立的,並邀請認識的神父、牧師入會。最初道師父任該會監事,盧俊義牧師被推任為理事。道師父與昭慧法師、盧牧師一起參與有關動保爭議的相關會議,因此與盧牧師成為好友。道師父還邀請牧師到妙心寺演講。有一次關懷生命協會年度會議在盧牧師主持的教會舉行,道師父致詞時說:「主內的兄弟姊妹平安,主外的兄弟姊妹平安。」當下盧牧師開懷地笑又頻頻點頭,因為教會只說主內的兄弟姊妹平安。盧牧師與其他基督徒相較,算是比較開放的,所以才會加入佛教法師所發起的團體。
盧牧師在《傳道法師永懷集》的文章中,提及一段道師父對他教的尊重,大意是:有人告知道師父,臺南有間基督教會拆禮拜堂重建,搬運拆毀廢棄物的工人在垃圾推中發現有一支十字架,上面還有一尊耶穌的雕像,覺得怎可以丟棄在垃圾堆中。後來道師父得知將之收藏。其後問盧牧師是否有意願收藏這十字架?牧師表示願意。道師父說:我送上去給你。牧師本以為下次協會開理監事會,才會帶上來,卻沒想到道師父掛電話後,專程從臺南到臺北,來到教會,十字架用氣泡紙包得非常整齊,並雙手捧著下車走到禮拜堂門口交給牧師,表明專程來奉送,現在要趕回臺南去。牧師為此感動不已。還對其教會學員說:「佛教法師是這樣子對待我們,而我們直到現在都還是拿著劈柴刀將佛教神像給劈了下去!」牧師還說:「想起他(道師父)的愛和尊重基督教信仰的嚴謹態度,反省我基督教傳道者,我就感到相當汗顏和慚愧!」我想宗教間應相互尊重,異中求同──攜手為地球的福祉而努力。
結語
在佛教是信、智不離,信是離不了智慧,離了就會迷信;智也離不了信,離了就會走上邪見,落在懷疑、詭辯、殘酷的深淵。有關佛教的信心的修學方式,印順導師將它分成四個階段,指出在其過程中雖有淺深的不同,但最後是信、智合一。大意如下:
第一是信順,內心不存有絲毫的成見,而以理解為基礎。對於三寶純潔的同情,無私的清淨心,能領解事理。丟開了主見才能信順真理,這樣信心才能清淨(與三慧中聞慧相應)。
第二是信可,或稱為解信,經過信順後,接著就對於所信的對象上生起深刻的了解,或印可它確實如此。認得真,才信得切。通過耳聞眼見,再經內心思考(這與三慧中思慧相應),求得系統的認識,認定它確實無謬。
第三是信求,這一階段是經過智慧思考後採取行動,希求獲得。如:去山中採礦,經過勘定後,知其地實有石油,確信無疑,即可開始鑿掘了(與修慧相應)。由於見得真,信得切,發起實現這目標的追求,即名信求。
第四是證信,由於不斷的修習,體悟到真理究極與最初所信的毫無二致。如:開礦者,繼續的開掘,終於發現到大量石油(這與現證慧相應)。體證真理,證實了所信的不虛,達到自信不疑的境界,即名證信──也名證淨。證信是淨心與正智的合一:信如鏡的明淨,智如鏡的照物。
佛法說信不排智,智以信成,達到信、智合一。這與其他宗教的信仰大大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