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業感緣起說
輪迴說是基於業報的思想而成立,在論及吾人業之因果時,必然會成
立輪迴。更且進而以之為事實,若是如此,則業的因果律也是事實。佛教
主要以人生的生存為問題核心,因此對於業,承認其重要性,將之置於學
說根柢。然而根本佛教不承認輪迴為事實,因此也不說業的因果律為事實
。若認為因果是事實的話,必然會將因、果視為實體,然而根本佛教並不
是視一切為實體。雖然如此,對於業報,還是最為重視,以之為學說根柢
。此因業報是日常生活規範之基礎。根本佛教時代結束後,是學說被固定
化的時代,既然是固定化,必然會將一切視為實體,因此不論是因果或是
輪迴,都被視為事實。在根本佛教時代,縱使有人相信輪迴為事實,而佛
陀也沒有完全破斥,只要其信仰不妨礙生存,是可以容許其存在,然後才
慢慢導入正道,可以說是隨機說法、應病與藥。從而就固定化的時代而言
,既然佛陀沒有否定,因而也沒有說不可以實體視之,從而遂強調善因善
果、惡因惡果的三世因果。
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是一般所用的語詞,實際上正確的說法是善因
樂果、惡因苦果,此如前文所述,否則所謂因是善惡,果為無記之說,就
是矛盾。無庸贅言,兩句必然是調合一致的。此業之因果律,就是異熟因
、異熟果,如前所述,從經驗上來看,此因果顯然與經驗上所知相反。就
經驗而言,從稻種生稻,絕對不是從麥或其他草木所生。是故從這點來詳
細看因果律,說的是同類因、等流果的因果律,而被稱為同類因的因,無
異於由因所生的果,然而實際上,只有因本身並不能出生果。稻種本身雖
然有生稻的能力,但是如果只將稻種放置在桌上,絕對無法生出稻子出來
。亦即需要有人更於其上施予力。必須將稻種種於田中,因此所加的人工
(業力)是必須條件。由於種入田中,有濕潤、溫暖、土地等的共力,才
能發芽生稻。然而如果當時遭遇到火焚、旱魃或寒害,也是不能發芽。
業力是異熟因、異熟果的因果律,稱為業力的異熟因添加於同類因之
後,同類因的稻種才能發育,同類因是質料因,異熟因是動力因,因此不
是從異熟因發芽生稻。是故異熟因是緣,不外於增上緣(能作因)。同時
濕潤、溫暖、土地也是增上緣,而且是有力的增上緣。相對於此,沒有火
焚、旱魃、寒害等,也是增上緣,這是無力的增上緣。由於增上緣,同類
因的因以其功能為作用,亦即以潛勢的功能為顯勢的作用。
在增上緣中,業力的異熟因最為重要。並且必然被視為最重要。當然
偶然因風吹,或其他任何事情,稻種掉落到地上,也可以發芽,但是沒有
業力的添加,就不是生產性的,與需要稻的目的不一致。是故,如此而生
的稻,從同類因而見,是等流果,同時從異熟因而見,就是異熟果。同一
果有等流果及異熟果的關係。而且從業力被視為重要這一點來看,稻必然
是業力所感。業力所感也稱為業所感,或稱業感。是故稻是業感。是等流
果,當然沒錯,然而這是自然科學性的,從以人生問題為主的立場而言,
無需詳細觀察說明,不是詳細研究這一方面,則不能確實瞭解同類因,故
不用言及,更且佛教只是就道德性的、宗教性的世界而言,並不是立於純
粹自然界的立場,因此不重視自然科學性的因。
稻種、稻只是隨意的一個例子。一切事物皆與此相同,從現在的一切
都視為果的立場而言,一切都是異熟果,是業感。亦即吾人生存的世界全
然是道德性的、宗教性的世界,不是自然性的世界。當然也有自然性的世
界,但這還是包含在道德性的、宗教性的世界中,就是有也沒有用,因此
不獨立存在於道德性的、宗教性的世界之外。
是道德性的、宗教性的世界時,則一切全是造業者的責任,自己造作
一切,自己住在自己的世界。於其世界中,現在應如何行動,完全是行動
者的自由,隨其意志而造作一切。因此可知教育、倫理之絕對必要,不是
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也才不至於醉生夢死。吾人之生存,作為國民的生存
是直接性的,因此過著國民的完全生活,才是人生之真意義,必然要真摯
地努力精進。向來,一般認為人類的生活,不是個人性的,就是社會性的
。此中,個人的生活,在生活的性質上,是矛盾的,且完全不可能,因此
事實是社會性的生活。說是社會性的,實際上不外於國民的,而在國民的
根底,就是普遍的人類生活。說是社會性的,是因為由人們組成了社會,
具體而言,由社會形成國家,因此國家性的生活是直接性的,雖是自利教
,如果使之成為國民性的生活,自然也能體會為全人類性的。
通常稱業感為業感緣起,這是將緣起解為生起。所以可能是以由業感
而生起的意思來解釋業感緣起,但是業感已是由業力而生的意思,因此沒
有必要更附上意為生起的緣起。業感絕非意為業之感。當然在業感之中也
包含生,然而那主要是就同類因、等流果而言,所以沒有必要言及。若是
如此,或許有必要注意有生起之意的「緣起」一詞,但是說業感緣起的真
正趣意,並不是要闡明生起的過程,實際上是欲令知現在的一切都是業感
,都是由業力所成。沒有必要對於生多作說明,只是為了說明由業力所成
的果。「緣起」這個詞語,原先不是指生起的過程。而是與相依同義,也
就是以此或以彼為緣。說是生起過程的,只不過是轉用。相依絕非指生起
的過程,這是要注意的。若是如此,業感緣起中的緣起,實際意思是什麼
?同類因之果的等流果,緣異熟因而起成為異熟果,此即緣起。一切事物
如何成為等流果、異熟果,這絕非如稻從稻種而生那樣。一切事物是等流
果、異熟果,然而既然是果,即無異於等流果,因此若無異熟因之助則不
能成果,必然是緣異熟因而起,因此名為業感緣起。
只有自利教講說業感緣起說,利他教則說阿賴耶緣起說、如來藏緣起
說(或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說等,因此也有人說利他教不是
業感緣起說,然而絕不能作如此說法。只要是佛教,就必然承認業感緣起
說。是在承認業感緣起說的趣意上,形成種種的緣起說。利他教大多的緣
起說與業感緣起說並不矛盾,從而不應排斥業感緣起說。
緣起思想原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不是重視其生起之義,是以十二因緣
來揭示。十二因緣的根本意趣在於顯示人生生存的相狀,將生存整理為十
二支,說明其間的緣起。到了固定化的時期,將十二支固定化而視為實體
,遂將時間性的前後次第解為因果性的,甚至更成為三世兩重因果的解釋
,而如前所述的剎那、連縛、分位、遠續等四種解釋,還多少可看到原意
遺存。自利教所依的《阿含經》所說,已經不是原意,到了論藏,情況更
加嚴重,以論藏為基礎的自利教之所以有如此情形,完全是不得已。然而
根本佛教的緣然起說並非完全遺失。在根柢上還是有此說。自利教經過固
定化的時期,發展成將一切視為實體的組織,因此不能明顯地在學說中到
處說及,這是當然。然而在因果說中,還是可見到其隻鱗片爪。亦即如前
所述,等流果的一切事物受異熟因資助成為異熟果,更廣泛來看,異熟因
的增上緣,有有力增上緣與無力增上緣,因此增上緣與其他一切事物有直
接間接的關係,人生的一切都是緣起,因相互關聯而顯現。將一切視為緣
起與將一切視為實體的看法不同,這是不認為任何事物有固定的實體,也
是無我說之根據。自利教是在認為有實體之上組織學說,所說不能完全依
照緣起的原意,只是以因緣、增上緣等說實體與實體之間的關係。在如此
的實體間,也不是不能說緣起,但是只要一旦立於這樣的實體觀,從此之
後,採取這樣的說法也是自然。在利他教中屢屢所見的這種情形,完全是
經由自利教而來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