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大地的記憶


                                                                                                                                                                                                                  呂姝貞


自由的早晨

        今年元月二十三日,一早踏進妙心寺的山門,凜冽的北風,迎面吹來,仰頭,一片湛藍的天空,晨曦照亮了大地;成群喧鬧的麻雀,正在大殿前簷及廣場上飛上飛下;活潑好動的白頭翁,以清亮的「秋咕利」,也在鬱鬱蔥蔥的枝頭間跳來跳去;菩提樹上的黃鸝鳥,歌聲悠揚悅耳。妙心的空氣清新,令人備覺清涼自在、心曠神怡。

大地在呼喚

        螢幕上,臺灣生態學會轉寄來的mail,清楚地寫著「請協助『萬信齊發──搶救烏山頭水庫』活動」,第二天又收到學會寄來陳玉峰老師〈慈悲的政治──給蘇煥智縣長的公開信〉。看了這兩封信,著實令人憂心忡忡,面對孕育我們的大地,我們該抱持怎樣的態度?
        素有「福爾摩沙」美譽的臺灣,經過人為長期的濫伐、濫墾等破壞,早已殘破不堪。搶救烏山頭水庫的活動,雖已歷經七年的努力,但仍有許多民眾不知情;令人感動的是:為了萬代子孫的生活環境,東山鄉民以賣柳丁的方式來籌募這場官司的訴訟費。林林總總的環境遭受破壞之問題,正充分顯示環境保護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酋長的告白

        記得幾年前,曾經閱讀過:十九世紀中葉,美國政府想要以十五萬美元買下現今華盛頓州普傑峽灣的二百萬英畝土地,以備美國的新移民移居之用,同時保證設置「保留區」,讓印地安人在區內平靜、自由地生活。為此,華盛頓州索瓜米希族西雅圖(Seattle)酋長於1852年寫給美國政府一封信1,此封信在現今已經被公認為是環境保育史上極為重要的一份聲明。其內容不但動人且意義深遠,深深透露了印地安人對家園、土地的敬愛與守護,他們對大自然的了解與情感,可說遠遠超過任何一個徒有經濟、工業、科技但對於大地的愛護卻少之又少的文明族類。此時,再拿出來閱讀,不禁讓我深深地思索著該文中的每一句話。其中,西雅圖酋長說:
        地球的每一寸大地對我們的人民而言,都是很神聖的,每一根燦亮的松針,每一片海灘,黑森林中的薄霧,每一片草地,每一隻嗡嗡作響的昆蟲,所有的這些生物,一枝草一點露,在我們人民的記憶及經驗中都是聖潔的。……所有的河流都是我們的兄弟,他們滋潤了我們。河水載負我們的獨木舟,河水餵食了我們的子孫。你必須善待河流,如同善待自己的兄弟一樣。……我們曾經教給我們子孫的一切,你願意繼續告訴你的子孫嗎?你會教導他們說大地就是我們的母親,會降臨到大地上的一切,也會發生在它的子孫身上。……這是我們已知的:人類並不擁有大地,人類屬於大地。就像所有人類體內都流著鮮血,所有的生物都是密不可分的。人類並不自己編織生命之網,人類只是碰巧擱淺在生命之網內,人類試圖要去改變生命的所有行為,都會報應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待這片大地的心情,如同新生兒敬愛母親的心情。如果我們將大地賣給你,請和我們一樣愛這片大地,像我們一樣的看顧她。要在你心中常保對大地的記憶,在你心中常存大地原貌,並將大地的原貌保留下來給你的子孫,並像神愛護我們一樣的愛護大地。你和我們一樣,是這片大地的一部份。這片大地對我們是珍貴的,她對你也是珍貴的。2引述這段話是希望藉由西雅圖酋長的這一封信,讓我們可以了解印地安人對於土地和萬事萬物的感情。從了解人與萬物休戚與共,進而珍視土地、善待自然。並反省我們是否也能這樣對待生育我們的大地?誠如西雅圖酋長的信中所言:「人類並不擁有大地,人類屬於大地。」所以,別忘了人類只是地球上的一小部分。當地球開始有人類以來,人們為了滿足生活上的種種慾望及價值觀,使得地球資源及環境帶來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與浩劫。因此,維護大地的完整性,當是我們所必須致力實踐的功課。由於凡事都是互相關連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所以,發生在大地身上的一切,也將會降臨在大地的子孫身上。
在西雅圖酋長提出此聲明的155年後的今天,環境生態的持續使用與永續平衡,並不是人人皆知道珍惜的。因此,我們能做的,是透過環境教育來傳播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的知識,以加強大眾對環境的認知與愛護,期能讓自然保育的觀念,深植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並藉由親身體驗,對環境產生使命感,喚起人們對自己周遭土地產生情感,如此,自然環境資源才得以永續。

地球的公民

        此時此刻,面對生存環境的種種問題,我們正處於人類必須對未來做出抉擇的關鍵時刻。對自然的選擇權,完全操之在我們的手中,也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對於地球及未來的福祉,負有不可逃避的責任。因此,我們必須創造一個尊重自然的社會,才是對地球及後代子孫負責的表現。
        歷經多年的努力,2000年,《地球憲章》(The Earth Charter)3在聯合國大會中,獲得簽署,成了國際的環境宣言。由於《地球憲章》的內容豐富,茲略述其原則如下:
        一、尊重和關心生命共同體;二、維護生態的完整性;三、社會公正和經濟公正;四、民主、非暴力與和平。其中,第二項原則更強調:「防止破壞是最佳的環境保護方法,當知識有限時,採用預防性措施:(1)即使在科學知識不全面或不確鑿時,也要採取行動,以避免嚴重的或不可逆轉的環境破壞的可能性。(2)讓那些認為擬開展的活動不會造成重大危害的人承擔舉證責任,並使責任方對環境破壞負責。(3)確保決策過程重視人類活動的累積性、長期性、非直接性、遠距離性以及全球性的後果。(4)防止對環境的任何部分的污染,不使放射性物質、有毒物質或其他危險物質累積。(5)避免破壞環境的軍事活動。」4 
        因為土地的喚醒,讓我們對生命重新尊敬,採取更堅定的意志,去實現地球的可持續性,才能讓我們不會被後代子孫所唾棄!
        此外,我們還必須落實4R的行動,即:
        (1)拒用(Refuse):不使用免洗餐具,並拒絕過度包裝的食品。 
        (2)減用(Reduce):減少垃圾製造量,並節約用水、用電。 
        (3)重複使用(Reuse):自備購物袋,並重複使用塑膠袋,儘量以手帕、毛巾來代替衛生紙巾。 
        (4)回收再生(Recycle):響應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並盡可能使用再生製品。

衷心的期盼

        在北半球的六月至八月,應是炎熱的天氣,但據報載去年六月德國中部的山區,竟然下起罕見的六月雪;中國廣州出現奇異的八月雪;七月十五日,臺灣高雄和屏東發生類似沙塵暴的風吹沙(持續三個小時,能見度相當低);非洲則是久旱不雨,再度面臨糧荒危機。自然界本來是按照規律在運行的,當人類濫墾、濫伐、造孽無數,以致近乎麻木不仁時,也就已經觸動了大自然反撲的最終底限。大地不斷地釋出警訊,期盼自以為是萬物之首的人類,能及時回頭,趕快落實「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一起疼惜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善盡保護地球環境的責任。
        反濱南最力的蘇煥智縣長,在他的《黑面琵鷺的鄉愁》一書中,回憶地說:「小時候……喜歡清晨起床爬到『塭岸頂』,遠眺著七股鹽場雪白的鹽山在朝陽與藍天中閃耀著光輝,……試想,當清晨起來,藍天、鹽山、水鳥群飛,換成濛濛地幾十隻大煙囪與燃燒的火炬,真是情何以堪;偶而在午夜夢迴驚醒時,我的內心猶如遭到『強盜拚庄』之痛!故鄉啊!故鄉!難道這一片美麗的土地就這樣淪為貪婪與無知的祭品嗎?」唎相同的,不僅是設於臺南縣東山鄉的廢棄物掩埋場即將影響烏山頭水庫的水源,急需我們的關心,其他如七股鄉的濱南工業區等,也都是我們應該努力關懷的。
        正如索科洛夫所說:「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怎樣對待自然,就意味著人怎樣對待自己。」因此,希望在各種有助於預防環境破壞的連署活動名單中,能增加您的大名;在保衛環境的行動隊伍中,能增加您的身影。雖然我們這份愛護生態環境的使命感可說是微乎其微,但眾志成城必能有助於讓臺灣再重現美麗的景象!
註釋:
1.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莫比爾(Bill Moyers)作;朱侃如譯,〈你不能買賣天空,買賣大地〉、〈人類並不擁有   大地,人類屬於大地〉,《神話》(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民85年10月),頁6164
2.同上。
3.《地球憲章》是由全球各地的政府單位、環保團體、專家學者等,為了全人類的未來,共同草議所定下的承諾,以推動全球性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運動。「地球憲章推進行動」( Earth Charter Initiative)的總部,設立於哥斯達黎加,至2006年為止,全世界已有上百萬的人民團體,簽署了這份認同地球憲章的協議書。
4.《地球憲章》http://pah.cert.ucr.edu/aqm/earth_charter/ charter_ch.pdf。
5.蘇煥智、謝志誠著,〈序言〉《黑面琵鷺的鄉愁》(臺北:時報文化,民8612月),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