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佛教

《臺灣佛教辭典》選刊

編輯部

臨濟宗妙心寺派
        日本禪宗流派之一。臨濟宗在中國宋代傳入日本。而妙心寺派則是日本臨濟宗之眾多支系(現代日本臨濟宗有十四支派)中之一派,而且也是勢力最大的一派。
        妙心寺派開始傳入臺灣,時在明治三十二年(1899)。當時該派布教師梅山玄秀在臺北圓山劍潭寺駐錫、傳教。1911年該派在當時的圓山公園內所建的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完成了本堂(大殿)、庫裡與山門。1912年該派代理管長(「管長」為該派主持人之職稱)氣上宗詮蒞臺主持落成法會。其後,又有長谷慈圓、天田策堂、高林玄寶、森元成、飯塚江嶽等人來臺灣布教。1916年長谷慈圓抵臺出任臨濟護國禪寺住持之後,又設立「鎮南學林」。此係仿照日本僧堂而設的修行道場,專供臺灣僧侶作修行之用。1917年又設置「鎮南中學林」。此外並開辦高等布教講習會、佛教專修道場,組織佛教婦人會,並發行代表該派的刊物《圓通》與《法施》二雜誌。
        日據時代該派在臺灣所轄的寺院及弘法道場共計二十五座,此外並有一百十五座相關寺院。唯該派在光復後,已停止在臺灣布教。目前對臺灣佛教界已全無影響力。
茲依《佛教大年鑑》(1969年日本佛教タイムス社出版)所載,將該派於日據時代所轄之臺灣道場名錄披露如次:

寺   名 住   持 地   點
最勝寺 田漥秀南 基隆
凌雲寺 沈本圓 臺北
圓覺寺 陳捷妙 臺北
大慈寺 長屋真乘 臺北
鐵真院 (不詳) 臺北
雙蓮布教所 吉田清巖 臺北
大稻埕布教所 兒島龍雄 臺北
新起町布教所 土岐瑞邦 臺北
士林布教所 沈本圓 臺北
大悲閣布教所 山中瑞邦 臺北
妙善 寺 張雄雲 新竹州
鳳山寺 (不詳) 新竹州
寶覺寺 廖罡宗 臺中
昭慶寺 吳義存 臺南
臺南布教所 則竹玄敬 臺南
鹽水布教所 長倉法道 臺南
大仙巖布教所 吳永嵩 臺南
嘉義布教所 宮田禪光 臺南
龍泉寺 東海宜誠 高雄
東山寺  (不詳) 高雄
岡山布教所  胡精道 高雄
妙廣寺 戶田義堂 澎湖島
東臺寺 岩田端堂 花蓮港
新城布教所 杉山柳淵 花蓮港
鳳林布教所 河村玄寔 花蓮港

雜阿含經論會編
        書名,印順編。1983年臺北•正聞出版社出版。
        此書是《雜阿含經》與《瑜伽師地論》中的對應論文的會編。1923年,南京•支那內學院的呂澂發表《雜阿含經刊定記》一書。書中判定《瑜伽師地論》〈攝事分〉中的〈契經事擇攝〉(卷8598)就是《雜阿含經》的摩呾理迦(本母、綱目)。印順在呂澂的研究成果上,進一步對經、論再作探討。此書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之一。內容略如下列:
     1.經論(先經後論)的比對會編:《雜阿含經》與《瑜伽師地論》之對應經論的整編。
     2.分別部類:依修多羅、祇夜、記說的次第,分全經為七誦、五十一相應。
     3.校正經論中的衍文與訛字。
     4.採用新式標點,標點全書。
     5.卷首有作者的研究成果〈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一長文。文中說明《雜阿含經》的部類與會編諸問題。
覺力18811933
        日據時代渡臺名僧,法雲寺派開祖。福建省廈門鼓浪嶼人。俗名林金獅。十九歲禮鼓山湧泉寺萬善披剃,法名復願,別字圓通,外號覺力。為曹洞宗派「復」字輩,洞山良价傳鼓山第四十三世後裔。曾親近湧泉寺監院本忠習律六年,後遊化南洋群島及日本等地。
        1909年首度來臺,駐錫臺北觀音山凌雲寺,後再返鼓山湧泉寺擔任首座、監院等職。1913年二度來臺,受苗栗劉緝光、吳定連等人之聘,於大湖創辦法雲禪寺。師依叢林體制,行持百丈清規,又開辦佛學社、研究院等,一時四方善信多聞風皈投,於是法務大興。此後,法雲寺一脈在臺灣之發展頗為蓬勃。
        師在臺灣二十年,致力於佛教教育之推動,曾與善慧、心源於臺北合創臺灣佛教中學林,並創設法雲佛學社、香山特別講習會與女眾佛學院等。此外,在日據時代,先後傳戒七次,度眾無數,信徒達一萬七千餘人。曾任臺北龍山寺住持、南瀛佛教會理事兼教師、曹洞宗在臺布教師等職。又,除法雲寺外,師另在海山郡創圓通寺、在豐原郡創毘盧禪寺、在北投創法藏寺等。1933年示寂於臺中后里毗盧寺,享年五十三歲。師對臺灣佛教貢獻甚大,與臺北凌雲寺本圓、基隆靈泉寺善慧合稱日據時代臺灣佛教三大尊宿。(張長川〈覺力和尚傳〉,《南瀛佛教》12卷1號)
攝大乘論講記
        書名,印順著。1946年初版於武昌,1972年臺北•正聞出版社重版。
《攝大乘論》是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論典,為無著所撰。此書即作者對《攝大乘論》的講解記錄。
        全書分「懸論」與「正釋」兩部份。「懸論」中論述論題、譯本、釋論、內容組織及重要性等問題。「正釋」則分十章詮釋全論之文句及義理。遇有須特別說明之處,作者往往雜有「附論」短文加以申論。
        《攝大乘論》及其釋論,都各有三種漢譯本,此書所採用的是玄奘所譯的本論及世親的釋論。此外並參酌其他譯本及無性的釋論。作者在「懸論」中對《攝大乘論》有若干評斷,茲舉數例如次:
     a.《攝大乘論》是唯識學中扼要而最有價值的論典,凡治唯識學者不可忽略此書。
     b.《攝大乘論》中的十殊勝,顯示出全論的重心所在是唯識行證的實踐,並開示出大乘行者的實行程序,並不是單純的理論分析。
     c.《攝大乘論》以《阿毘達磨大乘經》為思想宗本。
     d.《攝大乘論》的主要思想有下列幾點:
     1.種子是新熏的。
     2.心王心所各有不同的體系。
     3.境就是識。
     4.識與識之間是一心論的,但已有轉向多心論的趨勢。
     5.《攝大乘論》的思想與護法的唯識思想有所不同。
續明19191966
        北平人,俗姓徐。髫齡出家,年十二,求學於弘慈佛學院。曾受開封鐵塔寺淨嚴及西安興教寺妙闊付法授記。1942年,求學於四川漢藏教理院。1944年冬,太虛命往西康,深求藏典。太虛示寂後,襄助印順編輯《太虛大師全書》於奉化雪竇寺。1949年與印順相偕抵港,並負責《全書》之校對事宜。
        1953年來臺,主編《海潮音》月刊二年。後掩關於新竹青草湖。三年期滿,主辦新竹靈隱佛學院,翌年任福嚴精舍住持。1961年,成立福嚴學舍。1964年春,辭退寺職,出國弘化。1966年,赴印度參禮聖跡,肝疾復發,遽爾圓寂於加爾各答醫院,享年四十八歲。生平著述,輯為《續明法師遺集》行世。
觀音像事件
        1994年臺北市政府為拆遷大安公園觀音像所引起的社會事件。
        1992年,臺北市政府開始興建大安公園,故拆遷公園內之各建築物,而於1985年即由大雄精舍所塑建之觀音立像(楊英風塑造)則獨獲存留。此舉引起附近之基督教靈糧堂的不滿,而發起強烈抗議。此後,正反意見此起彼落。1993年六月三日凌晨,有反對人士前往觀音像潑洒糞便及硫酸,此一現象更引起佛教徒與反對者的對立情勢。
        1994年一月,臺北市政府應議會強力要求乃行文大雄精舍須在三月底前將觀音像遷離。佛教界因此大規模起而反對,除在觀音像舉辦「觀音不要走」大會之外,並有昭慧、林正杰在觀音像前絕食靜坐,以示抗議。
由於佛教界之抗議及社會大眾的關懷,此一事件之結局為:
     1.觀音像捐給臺北市政府。
     2.大安公園內保留觀音像。
     3.此一觀音像僅係大安公園內藝術品。佛教徒不得在像前行使焚香、膜拜等宗教儀式。
     4.佛教界為觀音像所作之絕食、請願、演講活動全部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