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是從受、想、行、識的鍛練開始
──觀董日福畫展有感
賴秋昌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我們有生之年,多少會在事業、愛情
佛法說人是五蘊所成,是色、受、想、行、識的法法相依。一位藝術家如何利用這五蘊的鍛練,來表達這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已經畫遊世界八十國的畫家董日福老師,正在告訴我們這個祕密。
欣賞董日福老師的畫,濃濃的印象風情,色彩野放,線條粗細長短勻稱,主題鮮明而突顯,很容易印入腦海。
這次,他大手筆捐給妙心寺十二幅百號油畫典藏,很爽朗的說:「天堂或極樂世界,不需要這些,這些就留給人間吧!」
三月三十日,還和我們分享他這超過六十年的畫遊人生,和那「受、想、行、識」的鍛練過程。尤其是剛從泰國普吉島畫遊十天回來,一天花不到九百元臺幣,令人稱奇。
畫家的受、想、行、識和一般人總是不一樣的,董日福坐在飛機上對著白雲上的藍天拍照,他覺得美麗的就像天堂。但他也說:「最美的自然景色(色)不是藝術,藝術是要由人的領納(受)、取像(想)後,再加以表現(行、識)而成。」好像告訴我們,嚴格的受、想、行的鍛練,才是創造力和藝術的開始。
他是郭柏川的門生,畫風講究嚴格的素描訓練,這次展覽,他也把創作的構圖素描過程一併公開,這種仔細的態度,正如他自己說的:「線條就是個性,色彩就是感情。」才剛從普吉島畫遊回來,他更迫不及待的和我們分享十幾天就完成近六十張素描和十張油畫的功力,這樣的創造力和活力,也難怪藝術家都是長壽的。他說:「把和別人爭辯鬥勝的心,用來創作,那種心情的轉換,創作力自然源源不絕
,現在臺灣常常在說創造力,卻不從根本的思想和心識去改變,也就無法去體會藝術創作的原動力。」這番話,無疑是對臺灣的教育,不重視受、想、行、識的藝術訓練,而淪為「拚經濟」的局面,感到惋惜。他特別推崇傳道師父在文教大樓的建設時,為南臺灣留下一個這麼好的一個展覽空間:「這是南臺灣的寺廟找不到的。
」這些普吉島的作品,也順便告訴我們他創作的構圖過程,透過照片中景像,如何聚焦他想表達的主題,並如何配置照片中的其他空間,使畫布出現多層次的風貌,一張圖就有不同的故事可訴說,為他的畫遊人生,作了最好的註解。而他也將會繼續畫遊尚未去過的地方。
傳道法師致詞回應時,用了一個比喻,「壽山」和「萬壽山」,壽山是無限數、無價的,而萬壽山的萬字,就有限數比較,有了爭勝,一萬比萬一小,比十萬小。因此,無限、無價的壽山,才是高明的。妙心寺提供場地,發心的人願意把知識、觀念或心力留下來給大家,這是無價、無限傳承!
師父也分享時下的用語「打拚」,正確用字是「發奮」。發(phah),又通「撥」、「潑」,「打算盤」是「撥算盤」的訛寫,「打火」其實是「潑火」,因為火是打不熄的。
你覺得自己缺少創意,容易無聊、疲勞嗎?這是自我反省、是好的。如果還覺得「捎無寮仔門」(現在被誤為搔無貓仔毛),不妨去聽一場音樂會,去看一場畫展,讓受、想、行、識重新排列組合,去感受藝術家源源不絕的創意吧!心理學大師馬斯洛說人的一生分三個層次:「生存、生活、生命。」如果把一生都用在生存與生活的知識追求而忽略生命的淨化,未免太可惜了!但大部分的你、我,不都是這樣嗎?
調整,就從現在開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