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覺的悲傷到行願之旅
──大悲學苑靈性志工的體悟
鄧筱珍口述/王翎郡採訪
當失去生命最摯愛的人時,你要如何面對?
在充滿懊悔悲傷與滿滿回憶當中,又如何能平復心中的巨大空洞與悲働?
佛教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總在無常生命中不斷輪迴;無常在我毫無防備的時候帶走了我的先生,他是我的靈魂伴侶,也是我此生最好的朋友。這一章面對生死的功課,帶我走了一遭靈性體悟之旅,終至了悟生死課題,從悲傷到療癒,最終給了我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是菩薩與先生留給我此生最好最美的禮物。
退休前我在醫院擔任多年的護理師,工作繁重勞累;而先生擔任軍職,常四處輪調,與我聚少離多。後來兩人決定一起退休,到鄉下買了塊地種菜。這樣愜意的田園生活只過了一年多;因為先生身形持續消瘦,我警覺不對勁,經過詳細檢查後,在胰臟的尾端發現惡性腫瘤。醫生宣判先生只剩四個月的生命,我毫無心理準備,即使在醫院面對生死無常多年的歷練,也沒能讓我坦然接受。我拒絕接受醫生那樣無情、沒有談判空間的判定,開始尋求各種方式尋找一線生機、一絲希望,只想讓我先生活下去。
我帶著先生嘗試各式各樣正規或另類的療法、到處求神問卜、捐款做各種善事,每天拚命念誦佛號,祈求菩薩;並發願若能活下來,此生將全心全意幫助罹癌的病友,甚至逼迫我先生立遺囑,因為聽信謠言說這樣就可以活下去。然而,不論做了多少的努力,否定的一切還是接著繼續來。先生開始黃疸、腹水、消瘦,因為食道靜脈曲張吐血,在多次進出加護病房。我身為資深護理人員,卻在各種的急救與治療過程中,深感無力且無助。
過往的人生很圓滿,我與先生很相愛,但該如何面對死亡,我一無所知,只能一味否定。在那個四處尋找希望的過程中,先生任由我安排一切,而我卻從來沒有問過他想要甚麼。一直到有一天,我萬念俱灰,哭著問他說:菩薩為何不幫我們?他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們憑什麼要求菩薩幫我們,我們做了甚麼?」我呆住了,現在回想起來,我並不知道先生心裡在想甚麼,心情又是如何?也不知道醫療體系中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助我們;在否定與糾結的心理狀態中,我只想要挽回他的性命,卻忽略了他在生命末期的心理狀態,還有他可以得到的幫助。
四個月後先生走了,離開的時候他只說了他愛我,要我完成我們共同許下的心願;然而我祈求的一切全部落空,我的人也被掏空了,獨自活著的日子充滿了眼淚跟悲傷,我走不出失去他的哀慟。
但是,人生總是關了一扇窗,又開了一道門,因緣際會下,我接觸到「大悲學苑」,並接受靈性志工的訓練,冥冥中似乎是菩薩指引。我在「大悲」從頭開始學習所謂的生命課題,從安寧緩和條例到靈性照顧,我開始跳脫對以往醫療的執著,找尋靈性的真諦,從照顧個案的過程當中,開啟了我對靈性的探索之路。我從個案身上,看到一個人在面對死亡時,對未來無知的恐懼,幾乎淹沒了自己過往生命的意義及求生意志,也讓個案的家人苦不堪言。然而透過大悲團隊的專業、志工無私的付出及關懷陪伴,打開了與個案關係的連結,用生命回顧抽絲剝繭,讓個案尋找出自己生命歷程中的價值,引領他與家人彼此四道(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了卻了心願,再運用不同的法門讓其領悟:死亡是人生必修的課題,捨離、自覺、感恩、懺悔,堅心依持佛陀的存在力量。由尋求心理層面的需求轉換為靈性層面的渴望,找到個案自己靈性的動力。從這麼一個轉換過程中,赤裸裸的呈現出人性善與愛的初始心,最後才能到達彼岸圓滿自我,最終歡喜圓滿。
陪伴個案走完這個完整而圓滿的過程,讓我領悟了一切並找到答案。
我回想到自己,先生走後我一直封閉自己的心靈,因為從事護理工作的我,自認面對生死時,以為以自己的專業,就可以應付一切。然而感恩菩薩的引領,在學習的過程中,從每一個個案的身上,看到的是自己,看到了自己曾經走過的那個過程,這麼真實的呼應著當時的情境,就如同帶領先生走過那段死亡之路,他是不是也這麼害怕恐懼?是不是也想要獨自對抗?現在想來,我還是滿心的愧疚,要他做了那麼多不想做的事。原來,其實透過他自身的修行,可以自己圓滿自己,不需要我去圓滿他,如果當初可以讓先生畫下生命藍圖,我的生命就會有力量,去完成他未能完成的一切。
至此,我終於找到答案,找到原因,甚至找到力量,其實這些是從別人的身上察覺後所得到的,無形中療癒了自己,療癒了哀傷、療癒了失落,才會懂得要放下執著。更重要的是修功課、修心,讓自己回到初始心,然後改脾氣與毛病,找到自己怎麼樣支撐自己走到最終的力量及想去的那個地方。先生不會回來了,我的哀傷依舊,但我選擇勇敢的面對,反而與先生的連結更緊密了,我們之間的感應與連結,透過這樣的靈性延續下去,彷彿他還在我身邊。
人生總有不同的因緣聚合,在「大悲學苑」擔任關懷志工一段時間之後,有緣進入老人養護機構任職。初接觸這些失智老人,感受到他們在漸漸失去記憶及活力的生命歷程中,存有和面對死亡一樣的心境,只是不同樣貌的另一種生命悲歌。面對讓自己及家人一樣傷痛的情境,讓我更深刻的領悟到在「大悲」安寧靈性關懷志工行願時的種種經歷,原來面對無常,除了要勇敢以外,還需要早做準備,儲存厚實的資糧;在生命不斷的過往中,找到對的時機,在可以自主時,為無法自主時做出清楚的安排:這樣的智慧,才是利己利他,讓所愛及愛我的人不會因我而受苦難。隨著自主權利法上路,如何讓安寧照顧的種子散播在這些失智長者的心田中,讓他們在有自主能力的當下,為自己的人生譜出有尊嚴的樂章,選擇預立醫囑、不急救、不過度醫療。隨著日益增多的失智長者,安寧照顧的種子如何由醫院進到機構、社區,是值得深思的,這也是我日後努力的目標。
在擔任靈性志工的過程中,我在有風有雨的人生風景途中,透過不斷找尋、學習及面對生死的歷練,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勇氣,也更開闊,也開啟了覺察自我的心靈體悟。因為有了覺察有了力量,希望透過我的故事與領悟,與同樣失去摯愛的人們分享,期望每個人都找到能力從傷痛中復原,找到靈性的力量。
最後以一段話獻給為靈性照顧而努力的所有人:「天天抱一信念、天天為善奉獻、尊貴使命擔負、時時散發光和熱、溫暖真誠付出真心永遠都不完」,期許自己能以大悲的志願──因為大願行菩薩道、己度度人圓滿菩提──繼續行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