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美麗浪花
 
──病人和照顧者臨終靈性關懷之路
 

宗惇法師

 

  

  我們知道一般人正常呼吸頻率是每分鐘12 ∼ 16 下。有一次,我在病房遇到一位肺癌末期的老先生,喘得很厲害:一分鐘大約呼吸四十次。雖然是第一次接觸,病人沒有排斥我,靠近床邊自我介紹。在徵求同意之後,引導老先生順著呼吸的節奏念佛。
  才短短幾分鐘之間,不可思議的是,這一位沒有信仰的老先生,從原本每分鐘四十上下的呼吸速度,變成一分鐘廿餘下。雖然還是比正常人快,還是喘,但是比起剛才的喘明顯改善很多。

呼吸的奧祕
  這位老先生讓我看見心念的力量。人的身心息息相關:生病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很痛苦,這痛苦會影響我們情緒低落;低落的情緒會更增加身體的不適。惡性循環之下,特別當病情有比較大的變化時,病者很容易陷入長期的焦慮、憂鬱、沮喪情緒中:有疼痛或呼吸困難的病人,就會更加劇症狀的嚴重度。
  假使病人喘、疼痛或相關症狀不完全來自生理性的因素,適時協助病人調節注意的焦點或心靈狀態,就有助於症狀的改善。例如這位老先生,當下引導他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配合呼吸念佛;病人的注意力可能從原本擔心一口氣吸不上來,要更努力吸得更多空氣,轉變成隨著呼氣送出祈禱、送出祝福。當心念從「執取」轉變為「放捨」,無形中呼出的空氣多了,胸腔容量變大了,吸進來的新鮮空氣變多,喘的症狀就得到緩解。


人人身上有一把鑰匙
  呼吸的奧祕,與因應臨終身心分解的道理若合符節。從出生以來,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間學習到的生存法則,是爭取與擁有:爭取越多、擁有越多,越有成就感、越有安全感。所以,例如在呼吸困難時,下意識的反射動作是要吸得更多
(爭取),在胸腔空間受限的狀況下,吸得更多只會讓呼吸更淺快,顯得更喘。緩解之道,是要呼得多(放捨)
  同樣的道理,當疾病到了末期,色身的緩解在某個臨界點之後,如果還嘗試著像過去那樣以意志力控制內外在的一切,包括身體(疾病的治療)、家庭、人際關係、事業……。越想控制會越覺得挫敗,越挫敗,病人會越感到無望、無助,到最後,走向深度的憂鬱、重度的死亡恐懼;或是在意識已開始變化、無法控制身心時,仍想奮力一搏,導致意識混亂(瞻妄),都是臨終病患重要的靈性課題。
  臨終病患產生靈性課題最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如何因應即將到來的死亡事件,仍舊以過去「爭取」、「擁有」與「掌控」的生存法則面對一切,導致生死困頓。
  面對臨終生死議題的平安之鑰,是要更擴展我們「對生命實相的理解」,並且以這理解為基礎做準備,落實法門的修習。每個人都有能力將臨終當成生命中最寶貴的成長機會。

面對死亡,是健康人生的一部分
  所謂「擴展對生命實相的理解」,是指:健康的時候,我們大多數的人只願意在身心、社會層面的議題上努力,只願意談生,避諱談死。其實完整的生命,同時包含了「生」與「死」二面向。臨終與死亡是健康人生的一部分,平安的臨終與死亡也是健康人生的重要部分。如果我們能夠認知、接納,並且實踐,每個人都有平安善終的能力,每個人的臨終過程,都能成為自己生命中最佳的典範。
  因為身心之外、之上,還有一個所謂「靈性(spiritual)」層面的存在;身心有變異、有生死、有今生、有來世,心性或靈性是不會因生死而消失的。死亡是回歸心性的過程,如果能夠實踐「慈悲喜捨」的心性特質,臨終與死亡過程,是更寶貴的開展內在力量過程。
  這是為什麼從事末期病人的靈性照顧時,我們把「靈性」定義在:「對正法的感應、證悟與理解能力,是一種生命力、心智成熟的表現」。「正法」指的是生死智慧,而「靈性」是指:
  1.面對生死的時候,能夠理解更開闊的生命實相,或對生命實相有所感動、印證。例如:「臨終與死亡是健康人生的一部分,是人生的必然」、「死亡不是消失,只是轉換了存在的方式」、「死亡過程是實踐心性教法的好機會」。
  2.對正法有感應、證悟或理解之後,即使處在疾病末期的臨終階段,依然可以展現生命力,有慈悲喜捨的心智成熟表現,有內在力量的展現。
  因為內在力量提昇了,對生死變化也有更多瞭解,面對未來,病人能夠不焦慮、不恐懼、有方向、信願具足,將死亡過程當成生命中最寶貴的修行。
  即使有虔誠的信仰,大部分人到了臨終,尤其受困於病苦,提不起平常信仰的力道,臨終階段飽受生死困頓之苦,需要他人的協助。
  更何況很多人沒有平日信仰修學的基礎。過去我們以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專業角色在安寧機構提供照顧,協助許多病人在生命的重大關卡上成功的轉彎,從原本的身心煎熬,轉換到把握有限的生命期,省思今生的生命意義與使命,完成四道(道歉、道謝、道愛、道別)。而更重要的是,實踐心性成長的信仰,開展慈悲喜捨,體驗靈性的內在力量,為來生做準備。

浪花美麗,因受岩石衝擊而起
  即使是從事單純付出的助人工作,也並不會一帆風順;照顧的過程中,我們也常常會碰到挫折、碰到病人拒絕、碰到自己的瓶頸,或碰觸到個人過去的創傷,往往心中生起疑惑,是不是因緣不具足?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足?這樣的路,還要繼續走下去嗎?
  每次碰到困境時,如果選擇不急著逃避,在問題裡多待一段時間,我們就會開始發現問題是變動的,今天膠著在那裡,明天轉個身,問題的型態不同了,甚至問題不在了。我們也發現病人是有變動的,今天他可能很辛苦,不願意多做互動,可是明天他可能好想找人談,甚至到他最辛苦喘得奄奄一息的時候,他好希望握著法師的手。師父為他開示引導,師父的聲音反而可能是當下他最信任、最能引導他的聲音。
  所以,對從事臨終照顧的法師或志工來說,關懷臨終病人的同時,我們也可能碰觸自己生命裡的重大衝擊與學習。開始工作以後,有一段時間我們會走入低落的階段,懷疑自己是否能幫得上忙。常常就在這時候,病人的接納、交付,或是一、二句回饋的言語,會讓我們感動,會讓我們得到鼓勵,也會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心這麼好笑:今天很挫折就很沮喪,明天很開心時就意氣風發。原來我們跟病人一樣,病人每天隨著他的病情心緒起起落落,我們的心情也是跟著病人起起落落,在世俗的歡喜與悲傷中打轉。
  臨終關懷的訓練中,常常提醒助人者隨時練習「觀人」、「觀己」、「觀境」──觀照病人的身心情境、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觀照整件事情要往哪裡走。長年以往,無形中,我們對生命價值或信仰有更多省思,對自我的覺察也會變得比較敏銳。
  從事臨終靈性照顧,最後我們發現,從善終或人生的修學來說,一帆風順的人生不一定是最幸運的;因為人生太順利,遇到病苦、困頓,臨終就沒有力量。就像海浪,因為碰到了岩石的阻礙,才會激起美麗的浪花。生命中靈性的開展,是因為碰到挫折,並且能夠帶著覺照的心解決問題。臨終病人的靈性關懷,雖然會碰到很多挫折,我們也在這挫折中累積經驗、通過考驗,帶領自己的生命走向成長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