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光 藍吉富
一、前言
二、禪定之光
〔小引〕 (1)修不淨觀,在「得一心相」時,因為「心淨不濁」,所以會發現自身有光。 (2)得未到地定時,身上會有光。由未到地定進入初禪之時,光明會更亮。「行者見妙光明,照身內外。」 (二)《坐禪三昧經》所載 修白骨觀時,「白骨相中,光明遍照,淨白色。」這種觀法又稱「骨鎖觀」,是對治貪欲熾盛者的禪修方法。 (三)《思惟畧要法》所載 修「觀佛三昧法」在觀像成就之後,可藉該相作「生身觀法」。如果觀想成就,則可「觀佛坐於菩提樹下,光明顯照,相好奇特」;「或如耆闍崛山,放大光明」。 (四)《五門禪經要用法》所載 修念佛三昧之「師子奮迅三昧定相」,可以見到「一佛在光明中結跏趺坐」。修「觀十方諸佛法」,可以見到「諸佛光光相接」。 ※ ※ ※
從此上四部禪經所載的片段文字,可以約畧看出禪修中所現的光,並不罕見。
帕奧在其《禪修入門與次第》附錄之〈突破止觀〉一文的摘要中指出: (1)帕奧的陳述,不祇是根據南傳經典(如《光明經》),而且,顯然有他個人的禪修經驗在內。 (2)光的強弱,與禪修者所進入的定境有相應的關係。如果進入的是較淺的定(如「遍作定」),其所顯現的光則比較弱,如果進入較深的定(如「近行定」或「安止定」的第四禪),則所顯現的光會更強。 (3)不同的修定方法(如「安般念」或「十遍處」),其所顯現的光,強弱有別。 (二)禪相與光(《禪修入門與次第》.〈如何修習安般念〉) 在帕奧的著述裡,常會發現「禪相」一詞,這是在其他南傳禪師著述裡較為罕見的。帕奧所說的「禪相」,是指禪修過程中,行者在心眼(不是肉眼)中所感受到的形相。依定力淺深所顯現出來的禪相有「遍作相」、「取相」與「似相」。「遍作相」較粗,無光澤,常作灰色出現。「取相」較白,但仍不透明、不明亮。如果心眼所見的禪相極為明亮、有光,那就是「似相」。禪修者要取之為觀想對象(所緣)的,就是「似相」。
一般而言,禪相會以棉花、氣流、紅寶石、珍珠等形狀顯現,不過,形狀並不重要。行者應注意的是它的明亮程度,如果愈明亮、愈透明,則是似相顯現。修定者即可將它視為似相,並取之為所緣,持續修持下去。 (三)光與各種禪修(《禪修入門與次第》.〈從安般念至色無色禪〉) (1)止禪心與觀禪心都有明亮的光。 (2)當第四禪的光極其明亮時,可轉修止禪,修三十二身分。方法是用這光去照見自身的頭髮、體毛、指甲……等。這時的「照見」,不可以只憑想像,必須以光真實去照見。就像用手電筒去照東西一樣。 (3)具有這種功夫,再去修十遍處(尤其是白遍),成效會更快。 (4)若已熟練白遍第四禪,則可用這第四禪的禪定之光,培育慈心觀。也可以將光照向某位你所敬愛、且係同性之人,向他傳播慈愛。也可以用類似方法修佛隨念。 (四)其他相關知識 (1)禪修中所見的光,行者是以意識感知,不是用眼識辨視。(《智慧之光》18頁) (2)禪修時,若能將心安住於「安般似相」一兩小時或更久,就會使禪相的光變得更明亮。再以禪修之心,使那光照向四週。在這時,透過光的助力,讓行者辨明在心臟的「心所依處」,就可以看到明亮的「有分心」(維持吾人生命的心)。(《智慧之光》266頁) (3)對一個修不淨觀的行者而言,光是一項重要的助緣。在修不淨觀時,先培育觀智,使自己生起極其明亮的光。如果光太暗淡,應再持續培育,否則修不起來。如果能使光變得極為明亮,則行者可以用這光去照見自己所見過、且仍記得的屍體。以之為所緣,用光去照見它,使這死屍的不淨相能清晰地呈現。(《智慧之光》442頁)
(4)禪修經驗中的光有二種。一種是「心生色法」的光。另一種是「時節生色法」的光。 (5)禪修者所見的光,是一群「色聚」,是非常微細的色聚,但是並不是「究竟法」。不過,如果用觀智分析,則可以發現這些光(色聚)之中也含有「究竟色」。(《禪修問題與解答》55、98頁) (6)禪修者在照見究竟法時,其定心與慧根相應,會產生強有力的光。這種定慧相應所形成的光,叫做「智慧之光」。(《禪修問題與解答》255頁) (7)修慈心觀能產生光,天眼通也能產生光。慈心觀成就者可以看見天神、地獄等眾生。天眼通成就者不祇能看到這些天神與地獄眾生,同時也可以透視到他們投生到該處的業因。因為天眼通成就者所產生的光,比慈心觀所生的光更強更亮。(《禪修問題與解答》331頁)
〔小結〕 (1)對禪定內容的複雜性與細膩性,有進一步的理解。對於「禪定之中有光」這一問題,更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2)上述帕奧的說法,在北傳佛教界罕見有人提及。他對「禪定與光」的多種說明,使我們更加瞭解禪修內容的微妙與曲折。
(3)在北傳佛教界,一提起「禪」,很多人就會聯想到禪宗。事實上,中國禪宗的修持切入點及內容脈絡,與印度禪定法門有相當大的區別。印度禪法重在止與觀的訓練,其方法、次第頗為細微與複雜,與中國禪宗的參公案歧異甚大。因此,禪修過程的光,在禪宗圈內,甚少有人提及。 三、天人之光
〔小引〕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以放光來描述天人朝禮佛陀的經文,在《雜阿含經》(卷47-48)之中載有多則,可見放光是天人出現的顯著特徵。 (2)《天請問經》(大正⑮冊 124頁) 「……時有一天,顏容殊妙。過於夜分,來詣佛所。……是天威光,甚大赫奕,周遍照耀誓多林園。」 (3)《大毘婆沙論》(卷40,大正㉗冊 208頁) 「世尊一時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過初夜分,有三梵天,光明照耀,來詣佛所。……」 上面這三則事例,除了描述天人放光的現象之外,他們來朝禮佛陀的時候,都是「夜分」(夜半時候),不是白天。
〔天人之光,上方天人比下方更強更亮〕 (1)「天身威德,從心而生。輕淨無垢。一切行處,如意光色。」(卷22.〈觀天品〉) (2)「多有眾鳥,身七寶色,出妙音聲,光明普照。」「一一寶樹,出妙色光。其光如日,光明悅樂。」可見該處的鳥與樹都會發光。(卷22.〈觀天品〉) (3)「諸天女等,天鬘莊嚴,遊戲林中。身百千光,晃耀明照。」(卷23.〈觀天品〉)天女之美,與千光相互輝映。 (4)「爾時,七萬天子,各乘寶殿,有乘天鳥,與諸天女遊行空中。天眾圍繞。或有遊於蓮華池間,奏諸天樂,歌舞戲笑。……爾時,帝釋子天鬘莊嚴,雨栴檀香。其明晃耀,猶如日光。或有光明,如月盛滿,有如星宿。」(卷25.〈觀天品〉)
上面摘錄的這幾段經文,多少反映出欲界天享樂生活之一斑。其中,「光」可說是具有畫龍點睛效果的背景元素。
(1)色界初禪天的「梵天」(有時指大梵天,有時指初禪三天──大梵、梵眾、梵輔天之總稱)與佛陀關係頗為密切。其中的大梵天與欲界天的帝釋天被視為是天界的佛教護法神。下列一則故事,頗可以看出梵天與佛法之關係: (2)色界二禪天共有三處,由下而上,分別是少光天、無量光天、與極光淨天(光音天)。這三天全部以光之多少命名。其中,極光淨天的天人,都用光代替語言,在互通心意時都以光表達,因此,又被稱為「光音天」。
〔五衰相現時,天人的光會減少〕 (1)《法界安立圖》引《因果經》云:「天人身淨,不受塵垢,有大光明。」 (2)《正法念處經》(〈觀天品〉)云:「天身威德,從心而生,輕淨無垢。一切行處,如意光色。」 (3)《諸法集要經》(卷10.〈生天品〉)云:「若人修眾善,清淨心質直,當得生天上。……由彼心清淨,為白法依止,受天中快樂,身出於光明。」
(本文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