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光
 ――禪定之光、天人之光與佛光(上)

藍吉富



 

一、前言


  「光」,在佛典中又稱為「光明」。在佛教辭書之中,對「光」或「光明」的詮釋,往往有複雜的分類
(如智光、身光、色光、心光……等),讀者並不一定一讀就懂。本文擬從另一角度稍作解析,希望能使讀者有較親切、深入的認識。
  「光」是佛法修行過程中的宗教現象,也是修行或善業的成果。筆者本身並沒有這種放光或看到光的經驗,所以,所論述的依據或基準,主要是經論的記載,以及古今修行者的體驗。因此,本文其實是經論內容與前人經驗的綜合解說,也可以說是涉獵多種佛教文獻之後的讀書報告。
  筆者將「光」分為禪定之光、天人之光與佛光三大類。分別去理解這三類光的來龍去脈,應該比較不會產生意識的混淆與誤解。至於與智慧同義的「智光」,茲暫不論。
 

二、禪定之光

〔小引〕
  這裡的「禪定之光」,是指禪定修習者在禪修過程中,心眼所看到的光。所謂「心眼所看到的光」,是指眼睛閉起來之時,由內心所見到的光。這時候的「見」,不是透過肉眼,而是內心的感覺,這種感覺與夢中所見有類似處。不過,禪修者是醒著在修定、並不是睡著了。所以,如果說夢中所見的光或其他形相是心眼所見,那麼,這是夢中的心眼,並不是禪修者的心眼。因為禪修者之所見,是醒著修定之時的心眼所看到的。
  修禪定的過程中,會有光出現。這是古今禪修文獻所有的記載。在古代禪修文獻中,像《禪法要解》、《坐禪三昧經》、《思惟畧要法》、《五門禪經要用法》等書,都或多或少涉及禪修中的光相。至於現代人的著述,筆者所見,當以緬甸當代著名禪師帕奧
(Pa-Auk Tawya Sayadaw)的著作,描述較多。
  此下所述,即以這兩類文獻為例,為禪定之光的事例,稍作說明。

〔古代禪修文獻中的光〕
 
(一)《禪法要解》所載

(1)修不淨觀,在「得一心相」時,因為「心淨不濁」,所以會發現自身有光。

(2)得未到地定時,身上會有光。由未到地定進入初禪之時,光明會更亮。「行者見妙光明,照身內外。

 (二)《坐禪三昧經》所載

 修白骨觀時,「白骨相中,光明遍照,淨白色。」這種觀法又稱「骨鎖觀」,是對治貪欲熾盛者的禪修方法。

 (三)《思惟畧要法》所載

 修「觀佛三昧法」在觀像成就之後,可藉該相作「生身觀法」。如果觀想成就,則可「觀佛坐於菩提樹下,光明顯照,相好奇特」;「或如耆闍崛山,放大光明」。

 (四)《五門禪經要用法》所載

 修念佛三昧之「師子奮迅三昧定相」,可以見到「一佛在光明中結跏趺坐」。修「觀十方諸佛法」,可以見到「諸佛光光相接」。

※    ※    ※

  從此上四部禪經所載的片段文字,可以約畧看出禪修中所現的光,並不罕見。
〔帕奧禪師著述中所描述的光〕
  帕奧禪師
(1934∼)是當代緬甸佛教界的著名弘法師。他精諳南傳上座部佛學,並且擅長以南傳禪法教授世人,是一位解行雙美的高僧。他的著述有多種中譯本在臺灣刊行。在這一節,筆者自其著述中,摘取若干與光有關的文字來為讀者畧作說明。所參酌的帕奧著述,有:《禪修入門與次第》、《智慧之光》、《禪修問題與解答》三書。
  有關光的陳述,這三書是零散地分佈在各章之中的。其中的重要論述,畧如下列:
 
(一)對禪定之光的綜合陳述

 帕奧在其《禪修入門與次第》附錄之〈突破止觀〉一文的摘要中指出:
 「根據《光明經》與《睡意經》,即使是與遍作定相應的智慧,也已經開始散發光明。我們發現,隨著定力提昇,光就變得越明亮。在近行定的層次,它變得明亮到具有透視力,能夠透視內臟、乃至究竟法。
 文末又指出,透過
(十遍處中之)白遍所培育出來的第四禪,「所散發出來的光明,比安般念第四禪還要明亮,是修行觀禪的更有效工具。
這些陳述,可以使我們看出下面幾點:

(1)帕奧的陳述,不祇是根據南傳經典(如《光明經》),而且,顯然有他個人的禪修經驗在內。

(2)光的強弱,與禪修者所進入的定境有相應的關係。如果進入的是較淺的定(如「遍作定」),其所顯現的光則比較弱,如果進入較深的定(如「近行定」或「安止定」的第四禪),則所顯現的光會更強。

(3)不同的修定方法(如「安般念」或「十遍處」),其所顯現的光,強弱有別。

 (二)禪相與光(《禪修入門與次第》.〈如何修習安般念〉)

 在帕奧的著述裡,常會發現「禪相」一詞,這是在其他南傳禪師著述裡較為罕見的。帕奧所說的「禪相」,是指禪修過程中,行者在心眼(不是肉眼)中所感受到的形相。依定力淺深所顯現出來的禪相有「遍作相」、「取相」與「似相」。「遍作相」較粗,無光澤,常作灰色出現。「取相」較白,但仍不透明、不明亮。如果心眼所見的禪相極為明亮、有光,那就是「似相」。禪修者要取之為觀想對象(所緣)的,就是「似相」。

 一般而言,禪相會以棉花、氣流、紅寶石、珍珠等形狀顯現,不過,形狀並不重要。行者應注意的是它的明亮程度,如果愈明亮、愈透明,則是似相顯現。修定者即可將它視為似相,並取之為所緣,持續修持下去。
 似相的明亮、透明度,表示其中已經有光。

 (三)光與各種禪修(《禪修入門與次第》.〈從安般念至色無色禪〉)

(1)止禪心與觀禪心都有明亮的光。

(2)當第四禪的光極其明亮時,可轉修止禪,修三十二身分。方法是用這光去照見自身的頭髮、體毛、指甲……等。這時的「照見」,不可以只憑想像,必須以光真實去照見。就像用手電筒去照東西一樣。

(3)具有這種功夫,再去修十遍處(尤其是白遍),成效會更快。

(4)若已熟練白遍第四禪,則可用這第四禪的禪定之光,培育慈心觀。也可以將光照向某位你所敬愛、且係同性之人,向他傳播慈愛。也可以用類似方法修佛隨念。

 (四)其他相關知識

(1)禪修中所見的光,行者是以意識感知,不是用眼識辨視。(《智慧之光》18頁)

(2)禪修時,若能將心安住於「安般似相」一兩小時或更久,就會使禪相的光變得更明亮。再以禪修之心,使那光照向四週。在這時,透過光的助力,讓行者辨明在心臟的「心所依處」,就可以看到明亮的「有分心」(維持吾人生命的心)智慧之光》266頁)

(3)對一個修不淨觀的行者而言,光是一項重要的助緣。在修不淨觀時,先培育觀智,使自己生起極其明亮的光。如果光太暗淡,應再持續培育,否則修不起來。如果能使光變得極為明亮,則行者可以用這光去照見自己所見過、且仍記得的屍體。以之為所緣,用光去照見它,使這死屍的不淨相能清晰地呈現。(《智慧之光》442頁)

(4)禪修經驗中的光有二種。一種是「心生色法」的光。另一種是「時節生色法」的光。
 心生色法的光只能顯現在禪修者本人內部,不能散佈到外界。至於時節生色法是由溫度、火界所形成,不僅能在禪修者內部產生,也可以散佈到外界十方。散佈的遠近,視其人定中
(止或觀)力量的強弱而定。(《禪修問題與解答》54頁)

(5)禪修者所見的光,是一群「色聚」,是非常微細的色聚,但是並不是「究竟法」。不過,如果用觀智分析,則可以發現這些光(色聚)之中也含有「究竟色」。(《禪修問題與解答》55、98頁)

(6)禪修者在照見究竟法時,其定心與慧根相應,會產生強有力的光。這種定慧相應所形成的光,叫做「智慧之光」。(《禪修問題與解答》255頁)

(7)修慈心觀能產生光,天眼通也能產生光。慈心觀成就者可以看見天神、地獄等眾生。天眼通成就者不祇能看到這些天神與地獄眾生,同時也可以透視到他們投生到該處的業因。因為天眼通成就者所產生的光,比慈心觀所生的光更強更亮。(《禪修問題與解答》331頁)

〔小結〕
  透過對古代文獻與帕奧著述的梳理,我們至少增加下列幾點認識:

(1)對禪定內容的複雜性與細膩性,有進一步的理解。對於「禪定之中有光」這一問題,更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2)上述帕奧的說法,在北傳佛教界罕見有人提及。他對「禪定與光」的多種說明,使我們更加瞭解禪修內容的微妙與曲折。

(3)在北傳佛教界,一提起「禪」,很多人就會聯想到禪宗。事實上,中國禪宗的修持切入點及內容脈絡,與印度禪定法門有相當大的區別。印度禪法重在止與觀的訓練,其方法、次第頗為細微與複雜,與中國禪宗的參公案歧異甚大。因此,禪修過程的光,在禪宗圈內,甚少有人提及。
 

三、天人之光

〔小引〕
  佛教認為眾生可分為六類。分別在宇宙中之六處存活。這六類即: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通常被稱為「六道眾生」。
(不過,有些經典認為只有五類眾生,不含阿修羅。並將阿修羅分屬於鬼與畜生道。)
  六道眾生各有其特質。其中,與生俱來即有身光的眾生即是天界眾生。
  天界眾生又被稱為天人、天子。女性
(只有欲界天才有)則被稱為天女。自人間角度來仰視,天界眾生就是凡夫心目中的天神。
  此下所述,即是天人所擁有的特質之一──天人之光。
〔經典中常見的描述〕
  下面所列舉的事例,是經典中常見的描述形式。天人之信佛者,常自天上降到人間去朝禮佛陀,並向佛陀請示佛法,或報告所見所聞。
 (1)
《雜阿含經》(佛光版.卷47)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以放光來描述天人朝禮佛陀的經文,在《雜阿含經》(卷47-48)之中載有多則,可見放光是天人出現的顯著特徵。

 (2)《天請問經》(大正⑮冊 124頁)

 「……時有一天,顏容殊妙。過於夜分,來詣佛所。……是天威光,甚大赫奕,周遍照耀誓多林園。

 (3)《大毘婆沙論》(卷40,大正㉗冊 208頁)

世尊一時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過初夜分,有三梵天,光明照耀,來詣佛所。……

  上面這三則事例,除了描述天人放光的現象之外,他們來朝禮佛陀的時候,都是「夜分」(夜半時候),不是白天。

〔天人之光,上方天人比下方更強更亮〕
  佛典中所載的天界,雖然有欲界天、色界天與無色界天三類。但是與佛法關係較密切的,則是欲界天與色界天二者。與光有關的,也是這兩種。
  欲界天共有六處,通稱為「六欲天」。這六處自下而上,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之六者。其中天人,都還有性欲、食欲與睡眠欲,因此,仍屬欲界眾生。
  色界天的「色」指物質。此處眾生沒有性欲、沒有男女性別、以光明為食物、語言。色界天依四禪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分類。初禪天最低,內含三處(三種天),二禪天也有三處、三禪天也有三處,四禪天則有八處。所以,以所含天的處所數量來算,共有十七天。最下一層是初禪的梵輔天,最上一層的是四禪的色究竟天。
  上列的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其中天人都有身光。不過,自下而上,愈上方的天人,身光愈強。像色界天在欲界天的上方,所以,色界天人的光比欲界天人要更強更亮。
(參閱《長阿含經》卷20.〈世記經〉.忉利天品)
〔欲界天的享樂,「光」是不可或缺的背景與助緣〕
  在《正法念處經》
(〈觀天品〉)中,對欲界天人的享樂生活頗多描述,其中,頗多與光有關者。畧述如次:

(1)「天身威德,從心而生。輕淨無垢。一切行處,如意光色。(卷22.〈觀天品〉)

(2)「多有眾鳥,身七寶色,出妙音聲,光明普照。」「一一寶樹,出妙色光。其光如日,光明悅樂。」可見該處的鳥與樹都會發光。(卷22.〈觀天品〉)

(3)「諸天女等,天鬘莊嚴,遊戲林中。身百千光,晃耀明照。(卷23.〈觀天品〉)天女之美,與千光相互輝映。

(4)「爾時,七萬天子,各乘寶殿,有乘天鳥,與諸天女遊行空中。天眾圍繞。或有遊於蓮華池間,奏諸天樂,歌舞戲笑。……爾時,帝釋子天鬘莊嚴,雨栴檀香。其明晃耀,猶如日光。或有光明,如月盛滿,有如星宿。(卷25.〈觀天品〉)

  上面摘錄的這幾段經文,多少反映出欲界天享樂生活之一斑。其中,「光」可說是具有畫龍點睛效果的背景元素。
〔色界天人的光,另有特色〕
  色界天人與欲界天人的特徵有明顯的不同。一般欲界天人往往隨順與生俱來的本能與欲望,在天界遨遊享樂。所以佛教界常有「諸天正樂」的諺語與印象。但是,這裡的「諸天」,應係指欲界六天。並沒有包含色界天。因為色界天人的天賦特質是禪定力,不是欲界天的享樂。
  色界天人依禪定力分為四類,即從初禪天到四禪天。愈往上方,定力愈高。色界天人沒有味覺與嗅覺,也沒有男女性別,因此也沒有欲界天人之多種淫欲相。雖然他們大多還是三界內的凡夫,但是,比起欲界天人,他們的修行氣質是更為優越的。
  色界天人與光的關係,比較引人注目的是下列幾點:

(1)色界初禪天的「梵天」(有時指大梵天,有時指初禪三天──大梵、梵眾、梵輔天之總稱)與佛陀關係頗為密切。其中的大梵天與欲界天的帝釋天被視為是天界的佛教護法神。下列一則故事,頗可以看出梵天與佛法之關係:
世尊一時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過初夜分,有三梵天,光明照耀來詣佛所。
(《大毘婆沙論》卷70)這三位梵天是發現某處有若干比丘尼逝世。但是她們修行成果甚佳,有人證得無餘涅槃,有人證得有餘涅槃云云。
這些梵天到佛陀住處時,都「光明照耀」,都自然放出身光。

(2)色界二禪天共有三處,由下而上,分別是少光天、無量光天、與極光淨天(光音天)。這三天全部以光之多少命名。其中,極光淨天的天人,都用光代替語言,在互通心意時都以光表達,因此,又被稱為「光音天」。

〔五衰相現時,天人的光會減少〕
  天人在福報耗盡、即將命終時,會有一些徵兆出現。依《大毘婆沙論》
(卷70)所載,這些徵兆有二類,即小五衰與大五衰。
  小五衰指:(一)衣服嚴具不出樂聲。(二)身光忽然暗昧。(三)沐浴後,水滴著身。(四)諸根(感官)專注一境,不再馳逞多境。(五)眼本凝寂,今數瞬動。
  大五衰相是:(一)衣服先淨今穢。(二)華冠先盛而今衰。(三)兩腋忽然流汗。(四)身體發臭。(五)不樂本座。
  上列二種衰相之中,小五衰相的第二相(身光暗昧)就是與光有關的一例。前引《大毘婆沙論》
(卷70)還說:
  「諸天身光赫奕,晝夜恆照,身無有影,將命終時,身光微昧,身影便現。
  可見身光之暗昧,是即將壽終的徵兆。壽終徵兆出現,就表示前生累積的福報即將用盡。《正法念處經》
(〈觀天品〉)還說:「善業盡故,腳則有影。普餘身分皆有光明,腳上則無。
  衰相之出現,先從「腳上有影」開始,這種現象,著實有趣。
〔天人之光的來源〕
  天人之光是怎麼來的?為什麼生而為人就沒有光?關於這一點,經論的說法大體一致。
  簡言之,要能投生天界、成為天人,自然就會發身光。而能夠往生天界的因緣,就是要修十善業。這十種善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具邪見。然後發願往生。
  不過,只具有十善業,只能往生到欲界天。然後,依照其人的善業分量,而上升六欲天之某一天。至於色界天人,依禪定程度而分為四禪天
(初禪天至四禪天),所以想要往生色界天的人,就必須具有初禪到四禪(這就是色界定)的功力,而發願往生。至於往生處所階位的高低,則視其人善業與禪定功夫的程度而定。
  此中仍有若干細節必須注意。讀者如有意進一步研索,可以參閱《正法念處經》
(〈觀天品〉)、《立世阿毘曇論》(〈云何品〉)、《長阿含經》(〈世記經〉)、《大毘婆沙論》(卷70)、《法界安立圖》……等書。
  至於為什麼生在天界,就會有身光?這是其人生前善業
(或禪定)所產生的果報。由於善業或禪定功夫的影響,使投生者內心蓄積了相當程度的正能量。這些正能量的影響,使其人內心清淨,因而發光。
  下列引文,多少可以證成這一說法:

(1)《法界安立圖》引《因果經》云:「天人身淨,不受塵垢,有大光明。

(2)《正法念處經》(〈觀天品〉)云:「天身威德,從心而生,輕淨無垢。一切行處,如意光色。

(3)《諸法集要經》(卷10.〈生天品〉)云:「若人修眾善,清淨心質直,當得生天上。……由彼心清淨,為白法依止,受天中快樂,身出於光明。

 

(本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