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光
 ――禪定之光、天人之光與佛光(下)

藍吉富



 

四、大乘經序中的佛光──佛光(一)


〔小引〕
  佛光是佛陀累劫修行之綜合成就中的一項。它的內涵遠大於前述的禪定之光與天人之光。
  佛陀的修行成果是眾多正能量的聚合與融化。佛光即是其中的一部份。佛光之成就,不僅源自禪定,也不僅是天人之光的善業果報,它是佛陀因地無量善行
(包含六度四攝諸法)在證果之後的自然顯發。所以,佛光不會像禪定之光與天人之光那麼有限有量。佛光是永恆的,它不會像天人之小五衰相那樣地「身光漸弱,腳上有影。」
  此下諸文,擬介紹佛光的若干重大特質。茲先自大乘經典中的「經序」談起。
〔大小乘經的經序〕
  印度的大小乘經典,內容有相當程度的不同。以經序為例,小乘經
(《阿含經》)的經序即與大乘經的經序有明顯的形式差異。
  小乘《阿含經》的經序,通常都相當簡單,陳述的內容是:「佛陀在何處說法,隨行聽法的弟子有若干人」云云。茲舉數例如次
(版本皆據佛光版)

 (一)《雜阿含經》卷一.五陰誦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二)《中阿含經》卷十五.〈轉輪王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摩兜麗剎利,在林駛河岸。」

 (三)《增一阿含經》卷七.〈安般品〉: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四)《長阿含經》卷十二.〈大會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釋翅提國迦維林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盡是羅漢。復有十方諸神妙天皆來集會,禮敬如來及比丘僧。」

  上面所摘抄的四段經序,是從四部《阿含經》中擇錄出來的。我們可以視之為小乘經序的抽樣代表。它們的共同特色是單純、簡單,與大乘某些繁複的經序,有明顯的差異。
  當然,大乘經序的內容,也有簡易、單純的。《金剛經》序分就是其中一例。不過,漢傳佛教界所習知的大乘經典,其中序分就常有內容豐富、頗為繁複的事例。而且,其中常常敘及佛陀如何放光。我們先看看下列幾例:

 (一)《華嚴經》(八十卷本).〈世主妙嚴品〉摘錄:

(1)「佛在摩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諸色相海,無邊顯現。摩尼為幢,常放光明。……其樹(菩提樹)周圓,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爾時世尊處於此座,於一切法,成最上覺。……身恆遍坐一切道場。菩薩眾中,威光赫奕,如日輪出,照明世界。……無邊色相,圓滿光明。……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咸。」

    這一段文字,是《八十華嚴》經序的一小部份,其中之顯著特色,是「光明」現象的凸顯。摩尼幢、菩提樹咸皆放光,而佛光更是「威光赫奕、如日輪出。」不僅此也,經文之後,又陸續描述天神、天王、梵王、日天子等會眾也都光明照耀。

    經文這種描述方式,是《阿含經》經序所罕見的。

 (二)《法華經》.〈序品〉

 《法華經》是確立大乘法義的標幟性大乘經典。依該經〈序品〉所載,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先宣說《無量義經》,接著,為了續說「佛壽長遠、久已成佛」之大乘核心法義,又放光照明東方萬八千世界。

 可見《法華經》大法之重要性,即先由佛陀放光顯示出來。

 之後,為了召喚其分身來娑婆世界,佛陀又再度放白毫光,使佛陀在其他世界之分身來集此土。在三變淨土之後,如來之「法、報、應」三身之義,乃昭然若揭。大乘法義之超越小乘,世人乃由此得見。

 (三)《大般若經》.〈初分緣起品〉

 《大般若經》是印度般若法門的總彙。該經經序(即〈初分緣起品〉)在經文之初,即描述不少佛陀放光的現象,畧如下述:

(1)佛陀在王舍城鷲峰山頂,與比丘眾、菩薩眾集會。在宣講般若法門之前,佛陀先從兩足及其他身分放出無量光明。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2)當時佛陀之身光,「光明殊特,威德巍巍,映蔽三千大千世界……。」

(3)這時,其他佛剎的眾多菩薩,見到釋尊所放之大光,乃紛紛向他們各自的佛陀請假,盼能准許他們前來娑婆世界朝禮釋尊,並聽釋尊開示般若法門。

 (四)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

 在《解深密經》與《佛地經》卷首,有一段將近三百字的經序,兩部經所載,字句完全相同。茲摘錄其中重要字句如次:

 「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雲集。……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宮殿中。」
 此外,在《攝大乘論》卷末,論文在解釋佛陀之「十八圓滿淨土相」時,也載有這段將近百字的經序,並且說這段文字其實是「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
 這裡的「菩薩藏」是指大乘經,「百千契經」一詞,古代解經家以為即是《華嚴經》
(參見《攝大乘論釋》)。可見這段文字原本是《華嚴經》序品,後來又被《解深密經》與《佛地經》取來作為經序。
 筆者不擬考證這段經序的文獻學來源,只是要提醒讀者,在經序之中的「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一詞的特色。
 這段文字描寫的是佛陀住處之明亮景象,《攝大乘論》在十八圓滿淨土相之中,以此為「顯色圓滿」。可見放光在大乘佛典中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小結〕
  從上面所引的大小乘經序,可以明顯的看出下列二點:
 (一)小乘經序不重視放光。
 (二)在大乘經序之中,「放光」是多數經典所常見的描述。可見「光」與大乘法的表彰,有相當程度的密切關係。
 

五、佛光的形相──佛光(二)

  談到佛光的形相,可以從三個方面論及。其一:光是從佛身的某處發出。其二是發出的光,形相如何。其三是發出的光,其形相是否會再變易。
  發出佛光的部位,依經典的描述,是分別在佛身的毛孔、眉間、面門、舌根、足下、指間、頭頂後方……發出的。有時從毛孔、有時從眉間、有時從面門……,並不是固定於一處。
  佛光的顏色也並非單純一色,而是有金色光、五色光明、百千光明、或青、黃、赤、白、紅、紫、銀、水精、瑪瑙……等顏色。
  佛光不是單純一種形相的光。是在發出之後,可能有其他變化的。譬如:毛孔生出蓮花,蓮花放出光明。舌根放出無量光,每一光又各化成千葉金色寶華,華上又有化身佛在說法……。
  下列數例,可以讓我們有進一步的理解:

(一)「諸佛常法,現微笑時,從其面門出種種無量色光。所謂青黃赤白紅色、銀色及水精色。其光遍照無量無邊世界。」(《大寶積經》.〈菩薩藏會〉)

(二)「天人導師從一毛孔,出現無量百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無量剎,為諸眾生而作佛事。」(《大寶積經》.〈出現光明會〉)

(三)「……種種光明,一一皆與五色光明和合顯現。乃至青黃赤白等事,一一亦與無量無邊種種色光和合顯現。」(《大寶積經》.〈出現光明會〉)

(四)月光童子說偈讚佛,(佛)熙怡微笑,放金色光。其光普照無量無邊諸佛國土。於彼國界作利益已,繞佛三匝,還從頂上而入。」(《大寶積經》.〈出現光明會〉)

(五)佛說《無量義經》之後,入無量義處三昧。「……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法華經》.〈序品〉)

 

六、佛光所蘊含的意義──佛光(三)

〔小引〕
  依照佛經的記載,佛陀每一次放光,其實都蘊含某種意義。這些意義,依時、依地、依眾生對象的差異,而有不同。不過,可以窺見其中底蘊,都不離「宣揚大法,度化眾生」這一大目標。這裡所謂的「大法」,主要指大乘法而言。因為在小乘《阿含經》中,佛陀放光的例子甚為少見。
  此下所列,都是大乘經典所記載的放光現象,佛光現象不勝枚舉,這些記載所展示的只是幾個較具特殊意義的事例而已。
(此下所載,有若干取材,與前述經序一節畧同,但是所擬論述的重點則有差異。)
〔為宣示大乘而放光〕
  這是《法華經》
(〈序品〉)所記載的事例。
  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宣講《無量義經》之後,入無量義處三昧,然後眉間放出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彌勒菩薩請教文殊菩薩:此時的佛光是否有特殊意涵。文殊以為這是「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的緣故。
  文殊所謂的「大法」,指的就是《法華經》所要宣示的核心義理:「會三歸一、開權顯實、如來早已成佛、分身無數」。依照這種大法,才知道小乘佛法並不究竟。圓滿的佛法,應是大乘佛法。
  佛陀就是要向大眾宣示這一重大法義,所以放光預告。
〔為宣揚般若法門而放光〕
  般若法門是大乘法義的核心,在大乘佛法中,具有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由於佛陀即將宣講般若法門,因而放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這樣的象徵意義,應是不言可喻。
  這是《大般若經》
(〈初分緣起品〉)的記載,其內容可以分下列幾點簡述:

(一)釋尊從兩足起,一一身分各各放光照三千大千世界。

(二)釋尊之身分流出無量光明。光明之中現出蓮花。蓮花之花台中,有化佛結跏趺坐,演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

(三)釋尊即將宣說般若法門,故顯現若干瑞相(放光、地動等相)。這時東方多寶佛剎之寶性如來也正在為諸菩薩眾宣說般若法門。其中,聽法的一位菩薩普光見到釋尊從娑婆世界放射到多寶佛剎的瑞相,乃向寶性如來請假,擬到娑婆來朝禮世尊。

(四)普光率眾來此土見到釋尊之後,向釋尊供養寶性如來所交代之「千莖金色蓮華」。這時,「釋迦牟尼佛受此蓮花,還散東方……諸佛世界。佛神力故,令此蓮花遍諸佛土。諸花台中,各有化佛結跏趺坐,為諸菩薩說大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有情聞者必得無上正等菩提。」

(五)之後,十方佛剎各有菩薩率眾來朝禮娑婆世界之釋尊。朝禮內容,大體與多寶佛剎普光率眾來此土之過程相似。

(六)十方菩薩來朝禮釋尊的景像,所烘托出來的是「釋尊宣說般若法門」這一大事。而這件大事,就是先由「釋尊放光」這一現象所預先象徵的。

〔成道與涅槃時之佛光〕
  此處之「成道」是指佛陀之初成正覺。「涅槃」是指應身佛之辭世。由於放光是甚具宗教意義的異相,因此,在這兩個時節,佛光乃應運而出。
  成道時之放光,在前述「經序與佛光」一節中,已曾約畧揭示。依前引《八十華嚴》
(〈世主妙嚴品〉)所載,佛始成正覺時,佛光「威光赫奕、如日輪出,照明世界」諸句,扼要地展示出初成道佛陀之佛光特質。此外,在〈如來現相品〉中所載的「佛身放光明,遍滿於十方。隨應而示現,色相非一種。一一微塵內,光明悉充滿。普見十方土,種種各差別。」凡此諸語,都更能使人將佛光與成正覺作一連結。
  對佛教徒而言,佛陀成道固然是信仰上的大事,而佛陀的示現涅槃,又何嘗不是驚天動地的訊息。在《大般涅槃經》
(〈壽命品〉)中,佛陀在臨涅槃時,經文的描寫是這樣的: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明雜色,青黃、赤白、頗梨、馬(瑪)瑙光,遍照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其中所有六趣眾生,遇斯光者,罪垢煩惱一切消除。是諸眾生見聞是已,心大憂愁,同時舉聲悲啼號哭。」

  這時,佛陀所在處(拘尸那城)附近的眾生,聞訊乃集合大眾,前往朝禮佛陀,並擬勸佛陀勿入涅槃。
佛陀這時所放的光,經文謂之為「大涅槃光」。這種佛光,能作眾生
(一闡提除外)之菩提因緣(〈如來性品〉),頗為殊特。
〔以放光做佛事〕
  除了前述種種大事之外,佛陀也常以放光作為弘法度生的助緣。下列諸例,可供參酌。
 (一)傳達信息

 《法華經》(〈妙音菩薩品〉)記載,佛陀說《法華經》時,曾放光遍照東方世界。其時,東方淨光莊嚴世界有菩薩,名曰妙音。他在收到釋尊所放的佛光之後,即向他的佛陀(淨華宿王智如來)請假,然後率眾到娑婆世界朝禮釋尊,並聆聽《法華經》。
 這一事例,可以看出佛光在此時的效用,就是傳遞信息。

 (二)示現他方佛國

 這也是《法華經》(〈序品〉)所揭示的事例。釋尊在宣講《法華經》之前,曾大放佛光,照見東方萬八千世界,並使參與法華經會的大眾,都看見這些東方佛剎諸佛說法及眾生活動之景象。藉此神異,以導引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三)佛光也能說法

 這是《大般涅槃經》(〈現病品〉)的記載。經文云:
 「爾時世尊……放大光明,充遍虛空。……照於諸佛世界。……爾時世尊身上一切毛孔,各出一蓮花。蓮花又各出種種雜色光明。……光明中,宣說眾生皆有佛性。乃使三惡趣眾生,聞已得生人天之中。」
 可見佛光之中,也會現出聲音,宣說《涅槃經》之要義:「眾生皆有佛性。」

 (四)佛光也可治病

 這也是《涅槃經》(〈梵行品〉)中的記載。
 佛世,阿闍世王患身瘡。世尊為他進入「月愛三昧」,然後放大光明。「其光清涼,往照王身,身瘡即癒。」
 這一佛光因「月愛三昧」而生。此光能治阿闍世王身瘡,即佛光能治病之一例。
 事實上,佛光作用不勝枚舉,並非僅此數類而已。在《思益梵天所問經》
(〈序品〉)中有多種描述,讀者不妨參閱。

 

七、結語

  前面所介紹的是佛典中所揭示的三種光:禪定之光、天人之光與佛光。
  這三者雖然都是光,但是如果從這三種光的各各形成因緣、光度的強弱大小、以及光的作用等方面來觀察,就會發覺三者之間,還是有不少差別。茲分別畧說如次:
 
(一)禪定之光
  這是修持禪定所成就的光。修成之後,主要的作用是作為「觀禪」
(止觀的觀)的助緣。這是每位禪定修行者都有可能獲得的成果(當然必須方法正確、功夫純熟)。行者所成就的光,其光亮程度依禪定等級而有異。二禪的光度比初禪強,三禪又優於二禪。在四禪之中,以第四禪的光度最強。但是,若取來與佛光比較,當然會遠弱於佛光。
 (二)天人之光
  這是天人的果報之光。凡是生為天人,就自然有光。其中,欲界天人的光是依其生前善業醞釀形成的,色界天人的光則是善業加上禪定力所形成的。因此,欲界天人的光自不如色界天人的光,當然也遠弱於佛光。在作用方面,欲界天人在享樂之時以光為助緣,色界天人則以光為語言
(光音天),二者的作用還是有區別的。
 (三)佛光
  如前所述,佛光是佛陀三劫修行所成就的眾多成果之一。它的形成因緣其實不離六度四攝等元素。《大寶積經》
(卷三十.〈出現光明會〉)對這一主題,有具體的解說。
  依〈出現光明會〉經文所說,佛光「一一皆與五色光明和合顯現,乃至青黃赤白等事。一一亦與無量無邊種種色光和合顯現。
  可見佛光是多彩多姿、絢麗無比的。佛之所以具有這樣的光明,也是以六度相資及交融所修行完成的。經文中,佛說:「我以不思議善業因緣故,遠離諸迷惑,成就種種光。」佛所說的「不思議善業因緣」,包含空、無作慧、往世之供佛功德、真實智、性空、永滅貪欲、護念眾生、奉持淨戒、安住諸禪現光三昧……。這些因緣再融攝為「心清淨莊嚴」與「色清淨莊嚴」,而歸結為「空法」。因而能成就無與倫比的神聖光明。

※    ※    ※    ※

  上面所陳述的三種光,就是如此地各具因緣、各具功能與特色。但是,其中有一點是共通的。這就是要形成各類光明,必須仰仗行者的自我修行。如果沒有修持禪定,就不會有禪定之光。沒有前生的善業與禪定境界,就不會有欲界天人或色界天人的光。沒有三大阿僧祇劫所綜合、融化的「不思議善業因緣」,就不會形成聖潔無比、清淨無比的佛光。
  所以,從「光」這一佛法所浮現的宗教現象,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佛教是講因緣的宗教。不種善因,就不會有善果。不種「出現光明」的因,也不會有出現光明的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