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的力量
──德嘉法師與生命勇者范先生的對話
大悲學苑
生死之際
生好像是死
死好像是生
感覺世間不踏實
生死 就在一線之間
很虛幻/
然而對世間一切
卻有更多不捨 更多放不下
范先生的臨別感言 (48歲,2008年6月8日,往生於臺大醫院6A病房)
病人在迎接最後祝福的過程,最難的是不捨與放不下。世間情緣難捨,如:病人感受到父母親恩未報,或者夫妻、手足、子女之情的牽絆;也有許多人不甘心明明事業飛黃騰踏,年紀還輕;或者想回饋一生的忙碌才開始享受退休人生,不料死亡竟在措手不及下悄然來訪。
「由於對死後世界的未知與恐懼,病人寧可巴著痛苦的身軀也不願意放」、「要能感受到無形的力量,才能放下有形的恐懼」,德嘉法師在病房陪伴經驗中,體悟到要正視死亡的積極性並不容易,病人除了要有堅定的自我價值、生命信念與勇氣,也需要外在的緣分來配合,更需要時間過程來促成所謂的「圓滿」。
2008年6月初,48歲的范先生向陪伴他的德嘉法師告別。他和太太及3個子女一家美滿,大女兒讀大一,小兒子讀小六。由於孩子們被賦予的責任是讀書,所以對父親生病甚至已發展到末期的狀態,仍舊不曾主動參與。
住進病房的范先生無法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心裡有很多不甘。雖然求生意志堅強但終需面對現實,「他們夫妻把孩子保護得非常好,太太也知道先生很希望孩子參與進來,但始終找不到方法向孩子表達」。德嘉法師說其實孩子內心裡頭知道爸爸的狀況不妙,但就是不正面說開:那種情形是一家五口各自躲在自己的角落暗自哭泣。
有一天,德嘉法師問范先生:你準備好了嗎?范先生回應說好了。德嘉法師再問如何準備?范先生說的是諸如遺產、家事等外在的準備。德嘉法師進一步關心:那孩子呢?不料范先生痛哭失聲,並說:很不捨得太太,希望3個孩子可以給母親支持,別讓母親孤單無助。
於是德嘉法師把3個孩子找來,問他們對父親病情的了解。剛開始,3個新新人類表現得若無其事,彼此還嘻哈打鬧。進一步問他們知不知道父親的身體狀況?孩子開始說不出話來,甚至眼眶紅潤。德嘉法師說,當下可以同理了解他們心裡必定很難過,但不知如何表達。慢慢的法師與孩子們建立共識,希望他們用各種方法,如:寫卡片、打電話、安排時間來病房陪爸爸。總之,就是一家人要團結起來,別讓爸爸生病這件事拉開彼此的距離。
經過法師的引導,孩子們變得很積極,但小六的男生畢竟還天真不懂事,會和讀高一的哥哥吵架,甚至動作粗魯碰撞到病床上的父親,讓原本希望寧靜怕被吵的父親,只能下令把門關起來。
「癌末病人很不舒服,特別是疼痛問題:當找到一個舒服的位子擺放好,隨便動他一下都很難過,那樣的不舒服一般人很難想像」。德嘉法師知道這個狀況,建議太太向孩子說明並規定他們的舉止;太太也勸范先生讓孩子坐床旁,要喝水讓兒子拿,讓他感覺到可以替父親做點事情。
透過溝通關係改善了,慢慢的孩子可以分攤母親的辛苦,甚至用輪椅推父親去空中花園、幫忙打掃佛堂、推父親來佛堂禮佛,一家人在「安定」中找到慰藉彼此的力量。
「很多時候病人會拉著我的手說:師父救救我,我不要死。但,很殘酷的是病人最後都得走」。德嘉法師的陪病經驗裡,很少人能從容面對死亡;因此,如何在過程中找到安定的力量,對病人及家屬而言,是最重要的功課。
范先生往生前要求德嘉法師幫他皈依,從安排好皈依的日子開始,范先生一直期待著。皈依當天,范先生的體力與精神狀況都不好,但他虔敬皈依的心很急切。雖然法師看到他連續三拜後的體力很不好,但范先生仍執意要完成整個儀式,「身體疲憊,但聲音宏亮」。德嘉法師描述他的親眼所見:「病人在皈依儀式結束後大哭,代表他獲得更大的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