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慈光》讀後心得
王裕炫
我認為,憂愁是出自於自己內心急欲改變某種現況,但又無能為力時出現的情感表現。因為當一件事情無法解決,不是只有面對現實就能克服問題時,才會有憂愁,才稱的上是煩惱。生活的種種煩惱困惑著我們;我認為,如果能將煩惱的根源釐清,轉變成為奮鬥的力量,才是最有幫助的。在發生問題的時候,到最後一刻也不得輕易放棄是我所堅持。既然煩惱只會讓自己頭痛,何不運用這些力量,去做些可以改變現況的行為?我想,這應該會比驅散它,更有幫助。
另外,在精神和犯罪傾向問題上,誠如其言,最可怕的是不受控制的精神病患者。報導經常出現許多因精神病,輕則傷害自己、驚嚇他人;重則揮刀砍殺親友,造成無法抹滅之悲劇的新聞。曾經一度認為,對於精神病患者,應訂定法律,讓患者完全接受醫療照顧及管束,但這卻也牽涉到人權問題以及病患心理學等等問題。患病,沒有人是自願的,但追根究柢,是否絕大多數的病因是來自於壓力的調適不良?壓力和憂慮是息息相關的,我想也許大多數患者是受到經濟壓力的脅迫。美滿的人生、幸福的家庭,人人稱羨,但是達不到目標時,卻也不能一味的歸咎於執政者。時時激勵自己,學習各種事物為來日作最好的準備,而非成日怪罪於社會沒有提供工作機會。
有人說同理心是天生的,但我覺得,若同理心是天生的,何來這麼多人對弱勢團體的冷嘲熱諷,甚至如前陣子的愛滋病收容之家被大樓住戶驅離之事,幾乎是要他們無處可去。不可否認,人都是自私的,當自身利益較大時,就算他人餐風露宿也能視而不見。真正的同理心,應是了解事端後產生的寬大容忍之心,想為他人謀福利、爭取應得才是。
尚書有言:「滿招損,謙受益。」古之昏君,是為驕矜自傲聽不進賢臣諫言,而終至國家敗亡。如周厲王,自大而不願聽從諫臣召穆公之言,不讓百姓暢言國事,最終落得流放之命運。治國如此,為人何如?子曰:「人君無諫臣,則失政;士無教友,則失德……木受繩而直;人受諫則聖。」意思是,君王沒有臣子向他建議,就沒有辦法治理好國事,君子沒有教誨勸戒的朋友,在品德上就會有缺失。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放下高傲的態度,虛心受教,那人必定無法成就大事,無法讓自己的品德有所成長。
此外,書末談論到社會重建與淨化社會。近日,政壇一片波譎雲詭,立委、議員無不欺瞞詐騙、捕風捉影、黨同伐異,甚至加上即將到來的市長、議員選舉,各個候選人互揭瘡疤,整天的政治紛擾,實在讓人不勝欷歔。我認為,臺灣的民主政治還不夠成熟;暌諸民主強國,無不是百年以上經歷專制、戰亂、革命而成就民主的國家?法、英等國議員,哪裡如同臺灣政客,意見不同便大打出手。數日前,甚至發生在國慶典禮上胡鬧的事,與其說不尊重一國之元首,不如說是不尊重國家的民主制度以及全國人民。
民主是時代的潮流,臺灣也即將登上已開發國家之林;從專制到民主一路上來,要成為成熟的民主國家,實在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如書所言,應當重新建立一套組織規章;臺灣非美國也非英國,不應該用他國的系統典範直接套用,畢竟我們的人民的民主水準並不高,許多長輩們,甚至不知如何決定投票給哪位參選人,大部分人還是隨政客起舞。我認為,要建立一個好的社會,除了每個人都要具備良好的道德行為,還要完全的了解自身監督政府、規範公僕的義務。有朝一日,必能將臺灣民主素養提高,使臺灣成為真正的民主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