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集》講記(十二)卷中

二、顯過勸持戒門(上)

唐‧慧沼大師撰 呂姝貞講述

提要

        繼〈一、讚受戒門〉讚歎受持淨戒的種種益處,本門慧沼大師引用《大智度論》卷十三〈釋初品中尸羅波羅蜜義第二十一〉、〈釋初品中戒相義第二十二之一〉、〈釋初品中讚尸羅波羅蜜義第二十三〉等相關內容,揭露破戒將遭致之種種惡果報,來勸發持守五戒,甚至不惜身命而護淨戒。此外,亦辨別五戒、八戒之殊勝,並舉「軟夫為將喻」說明若有大心人,雖受持一日戒,亦能功蓋天下。末舉《優畢羅華比丘尼本生經》說明雖出家破戒墮罪,但罪畢仍得解脫證道果的因緣。
壹、顯過門
    一、勉勵持戒
        復次,持戒之人,觀破戒人罪,應自挽勵,一心持戒。
        又,嚴守戒律的人,看到違犯佛所制戒律的人,受身、口、意三者所造作之惡業,招感苦報,應當要自我策勵,更應一心一意堅持淨戒。
    二、破戒人之失
        云何名為破戒人罪?
        什麼是違犯佛所制戒律的人所招感的苦報?如以下所列舉之二十種。
        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塚,人所不到。
        不嚴守戒律的人,不但別人不會敬重他,他的家就如同墳墓,別人也不樂意前往。
        破戒之人,失諸功德,譬如枯樹,人不愛樂。
        違犯佛所制戒律的人,失去一切行善所生的利益,就好比乾枯的樹,大多數的人不會喜歡。
    破戒之人,如霜蓮華,人不喜見。
        不嚴守戒律的人,猶如被寒霜所凍傷的蓮花,大家不喜歡看見。
    破戒之人,惡心如惡羅剎。
        違犯佛所制戒律的人,其邪僻不正的想法、念頭,令人畏懼,猶如一種能行走、飛行快速,牙爪鋒銳,專吃人血、人肉的惡鬼。
    破戒之人,人不歸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不嚴守戒律的人,沒有人願意趨向他,例如口乾想喝水的人,不會走向無水的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如犯罪人,常畏罪至。
        捨棄淨戒的人,內心經常疑惑悔恨,譬如違反法令規定的人,經常畏懼罪刑的來到。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
        不護持淨戒的人,就如同農田被突如其來的冰雹所害,不可依靠仰賴它能生產農作物。
        破戒之人,譬如苦瓜,雖形似甘種,而不可食。
        違犯佛所制戒律的人,有如苦澀的瓜果,雖然形態好像是甘甜美味的品種,卻不可食用。
        如賊聚落,不可依止。
        不嚴守戒律的人,猶如不務正業的惡賊所聚集的村落,是不適宜親近依止的。
        如大病人,人不欲近。
        猶如罹患重病的人,他人不敢接近,怕被感染。
        譬如惡賊,難可親近。
        有如凶惡的盜賊,是難與他相處為友。
        譬如火坑,行者避之。
        又如烈火瀰漫的深坑,行道的人都會遠離它。
        如毒蛇,不可觸。
        像毒蛇,很難讓人想和牠共同住在一起,因為擔心被牠咬傷,毒液將注入我們的皮下中,若未及時救治,將會導致死亡。因此,人們不敢接觸牠。
        如大海。
        又如同大海波濤洶湧,是不可近距離和它接觸的。
        如破船。
        就好比受到損壞而殘破的船,不可搭乘渡河。
        如吐食。
        例如:吐出來的食物,不可再食用。
        譬如惡馬,在善馬中。
        不遵守善戒的人,在眾多好人中,猶如脾氣暴躁的馬在善馬群中。
        與善人異,如驢在牛群中。
        戒德不完善的人,和善人不同,有如驢子在眾多的牛中。
        破戒之人,在精進眾中,譬如儜人在健兒中。
        不嚴守戒律的人,在眾多修善、斷惡、去染、轉淨、不懈怠的修行人中,猶如卑劣怯懦、體弱多病的人夾雜在健壯的人群中。
        破戒之人,雖似比丘,譬如死屍在眠人中。
        捨棄淨戒的人,雖然外表看來好像比丘,但猶如死人的形骸混在睡眠的人群中。
        是故行者,應當一心堅持禁戒。
        如是種種無量破戒的過失,不可說盡。因此,修學者應當一心一意堅定持守淨戒。
貳、勸持門
     一、勸持五戒
       (一)戒殺
        1.殺罪之失,不殺之德
        《智度論》問云:人能以力勝人, 國、殺怨,或田獵皮肉,所濟處大;今不殺生,得何利益?
        《大智度論》卷十三問:人類能因自身的力量超越他人,而互相併吞侵占他國的領土、互相殺害怨敵,或獵捕野獸皮肉,以得到大利益;倘若今天要他們不殺害生命,他們能得到什麼利益?
        答:得無所畏,安樂無怖。我以無害於彼故,彼亦無害於我,以是故,無怖、無畏。
        答:他們能獲得絲毫不畏懼,身心安寧喜樂,不感到恐懼、害怕的利益。因為我沒有傷害眾生的緣故,所以眾生也不會傷害我,因此,不會感到恐怖、害怕。
        好殺之人,設位極人王,亦不自安;持戒之人,單行獨遊,無所畏難。
        一個喜好殺生的人,即使位居至尊的王位,也都還會心中惶恐不安;而嚴守戒律的人,雖然獨自一個人出遊,也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復次,好殺之人,有命之屬皆不喜見;若不好殺,一切眾生皆樂依附。
        又,喜好殺生的人,眾生都不喜歡見到他;如果不喜好殺生,一切眾生都樂於依從順服於他。
        2.思惟不殺之理
        復次,行者思惟:我自惜命、愛身,彼亦如是,與我何異?以是之故,不應殺生。
        又,修行人要仔細衡量、思考:我自己珍惜生命、愛自己的身體,一切眾生也是如此,和我有什麼不同呢?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不應該殺害生命。
        若殺生者,為善人所呵,怨家所嫉;負他命故,常有怖畏,為彼所憎;死時心悔,當墮惡道;若出為人,常當短命。
        殺害生命的人,會被善人怒聲責罵,仇家所妒忌、憎恨;由於虧欠對方的生命,所以經常感到恐怖、害怕,又被對方所厭惡;臨死時,內心感到後悔追恨,死後必當墮入地獄,或生在畜生、餓鬼道中;如果受完罪之後,出生為人,經常是壽命不長。
        假令後世無罪,不為善人所呵、怨家所嫉,尚自不應故奪他命。何以故?善人之相,所不應行,何況兩世有罪,弊惡果報?
        假使殺生在後世無罪報,也不被善人所大聲斥責、怒罵,甚至不被怨仇家所妒忌、憎恨,也不應該故意奪取他人的生命。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善人所不應該做的事,何況今世和來世有受身、口、意造作惡業所招感的苦報?
        3.舉喻顯勝──賈客入海採寶喻,明殺為罪中之重
        復次,殺生為罪中之重。何以故?人有死急,不惜重寶,但以活命為先。譬如價〔賈〕客入海採寶,垂出大海,船破寶失,而自慶喜。眾人怪言:「汝失財物,裸形得脫,云何喜言:『幾失大寶?』」答:「一切寶中,人命第一!人為命故求寶,不為財故求命。」
        又,殺生是諸罪中最嚴峻的。為什麼?因為人人珍愛生命,縱然遭遇到死亡急難時,都會不顧貴重的珍寶,只求能活命。譬如商人潛入海中採集珍寶,當他要反航時,船被風浪擊壞,採得的所有珍寶都散失了,而他卻歡喜慶幸自己生命存活。大家覺得很奇怪,問他說:「你的錢財物品都失去了,僅脫身得救,為什麼還這麼歡喜的說:「差一點失去極貴重的寶物呢?」他回答說:「一切珍貴的物品中,人的性命是最珍貴的!」人類為了要活命,所以才去追求財物;不是為了要追求財物,才要求活命。
        以是故,佛十不善道等中,殺最在初。
        所以,佛陀說十種不善的行為中,殺生的罪過排在第一。
         4.不殺生戒之重要性
        若人種種修諸福德,而無不殺生戒,則無所益。何以故?雖在富貴處生,勢力豪強而無壽命,誰受此樂?故諸罪,殺罪重;諸功德,不殺勝。又世間中,惜命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形種種考掠,以護壽命。
        如果人們修各種善行所得生活上的利益,若沒有不得殘殺傷害眾生的戒律,就不能獲得利益。為什麼呢?因為即使生在富貴之家,擁有強大的富貴權勢,但卻短命,那麼這些權貴福樂將由誰來享受?所以,我們知道在所有的罪過中,殺生罪是最重的;在所有的功德中,不殺生的利益最為殊勝。又在世間中,有情眾生都把愛惜生命列在第一順位,如何知道呢?因為一切世間的人,都甘願受種種國家法律的制裁,或種種審問、鞭打、刑罰,以求保護自己的生命。
        又佛說:有五大施者,即是五戒。
        又,如佛陀所說:有五種大的布施,就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而不殺生被列為五戒中之最重要的。
        復次,行慈三昧,其福無量,水、火不害,刀、杖不傷,一切惡毒所不能中,以五大施故,所得如是。
        又,修行專注於慈心,去除妄念雜慮,遠離瞋恚怨憎之念、遍念令眾生受樂的三昧,則他的福德是無量的,不會受到水災、火災的傷害,戰爭等刀兵之災也不會傷害他,一切陰險狠毒也不能傷害他。由於奉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的緣故,所以能獲得如此的利益。
        慈三昧,又稱慈心三昧、大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或稱為慈心觀,是大乘菩薩修慈悲行的根本、基礎。即去除妄念雜慮、遠離瞋恚怨憎之念,專致於慈悲心,觀一切眾生普遍受樂的三昧。這是行者憐念眾生、關懷眾生的心理境界。
         5.殺生有十罪
        又復次,殺生有十種罪,如佛語難提迦優婆塞:「殺生有十罪。」
        又,殺害生命有十種罪業,就如同佛陀告訴難提迦居士:「殺害生命會產生十種罪惡。」
        何等為十?
        是哪十種?
        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絕。
        一、心中經常懷著痛苦,且每一生、每一世都持續不斷。
        二、眾生憎惡,眼不喜見。
        二、各種生命體都憎恨厭惡他,不喜歡看見他。
        三、常懷惡念,思惟惡事。
        三、經常生起貪欲、瞋恚、惱害他人、恃己之才德而輕侮他人等惡念,思惟凶惡等的壞事。
        四、眾生畏之,如見蛇。
        四、眾生很怕他,猶如看見毒蛇一般畏懼。
        五、睡時心怖,覺亦不安。
        五、睡覺時心裡會害怕,睡醒時也覺得心不安。
        六、常有惡夢。
        六、經常做可怕或不吉祥的夢。
        七者、命終之時,狂怖惡死。
        七、臨終時,陷入瘋狂、恐懼之中,厭惡死亡。
        八者、種短命因。
        八、種下早死的因緣。
        九者、身壞命終,墮泥犁中。
        九、死後,墮入地獄中,受到種種極端的折磨。
        十者、若出為人,常當短命。
        十、如果受罪完畢,投胎為人,經常壽命不長。
        6.全戒全身何者利重?
        問:若不侵我,殺心可息;若為侵害,是當云何?
        問:如果不強力進犯我的人,當然我就不會對他生起殺害的心;但是,如果有人侵犯傷害我、搶奪我、逼迫我,又該如何?
        (1)應量輕重
        答曰:應量輕重。若人殺己,先自思惟:全戒利重?全身利重?破戒為失?喪身為失?如是思惟已,知持戒為重,全身為輕。若苟免全身,身何所得?是身名為老、死藪,必當壞敗!若為持戒失身,其利甚重。
        答:這應當要衡量事情的輕重緩急、利害得失。如果有人要殺我們,我們就必須先思考衡量:是完備、不缺的戒律所得到的利益比較重要?還是保全身體、性命所得到的利益比較重要?破戒是錯誤呢?還是失去身命是錯誤?如此思量後,就可以得知嚴守戒律比較重要,保全身體、性命比較不重要。如果苟且保全身體、性命,身體能獲得什麼?我們的身體,只不過是老、病、死的根本,它是一定會毀壞的!如果能夠為了嚴守戒律而身受危害,那麼他所獲得的利益是非常多的。
        (2)捨命持戒勝於捨戒全身
        又復思惟:我前後失身,世世無數,但為財利諸不善事;今乃得為持淨戒故,不惜此身,捨命持戒,勝於捨戒全身百千萬倍,不可為喻。如是定心,應當捨身以護淨戒。
        又再思量:我身受危害,世世代代以來,也不知道有多少了,可能作惡賊、可能當禽獸,只是為錢財、利益,而造作諸多惡事。現在才有這機會為了持清淨戒律,而不顧此身,不顧自己的性命,以嚴守戒律的功德,超過破戒而保全身命的價值百千萬倍,甚至無法比喻形容。因此,要安心、放心且下定決心,應當要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命,以維護清淨的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