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集》講記(十二)卷中

二、顯過勸持戒門(下)

唐•慧沼大師撰 呂姝貞講述

(五)戒酒
1.不飲酒之相
酒有三種:謂穀、 、菜〔藥〕,各有多種,但能令人心動放逸,是名為酒。一切不應飲,是名不飲酒。

內含酒精的刺激性飲料有三種:一種是使用稻穀發酵釀製的酒,一種是使用水果發酵所釀製的酒,一種是用藥草等發酵所釀製的酒。葡萄、阿梨吒25樹的果子等所釀的酒,稱為水果酒。藥草酒是把種種的藥草,和在米麴、甘蔗汁中,這樣就能釀造成酒。簡單的說,不管是乾的、濕的、清的、濁的,只要是會擾亂人心,使內心震悸不安、放縱的,就稱為酒。以上這一切的飲品,都不應該飲用,如此就稱為「不喝酒」。
2.飲酒有三十五失
問曰:酒能破冷、益身、歡喜,何以不飲?

有人提問:酒能夠驅除寒冷,對身體有益,使人內心感到愉快,為什麼不能喝?
答曰:益身甚少,所損甚多,是故不應飲。如佛語難提迦優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者三十五失?
答:因為有益身體的非常少,但不利身體的卻很多,就如同在美好的飲品中,摻雜了毒藥,所以不應該喝。又猶如佛陀告訴難提迦居士說:飲酒有三十五種過失。是哪三十五種?
一者、現在財物空竭。何以故?人飲酒醉,心無節限,費用無度故。
這輩子的錢財物品會消耗、貧乏,為什麼?因為人一喝酒而醉之後,內心就沒有節制的能力,而且會沒有節制的亂花錢。
二者、眾病之門。
喝酒會導致大腦皮質萎縮、胃潰瘍、肝硬化、多種神經系統傷害、骨質疏鬆、飲食不均衡、精神萎靡不振等,而造成各種病痛。酒精甚至會抑制延腦的呼吸中樞,造成呼吸停止,或血糖下降等致命因素;或酒後駕車,造成車禍受傷,乃至喪失生命;因此,喝酒可說是眾多病痛的開端。
三、 訟26之本。
喝酒之後,情緒易激動、亂發脾氣、判斷力控制不佳、易與人發生衝突、對外界刺激敏感,容易起爭執,成為與人鬥爭、爭辯是非、爭論曲直的起因。
四、裸露無恥。
因喝酒致使身體熾熱、心智不清而赤身裸體,他也絲毫不會感到羞恥。
五、醜名惡聲,人所不敬。
酒醉失態,使其惡劣不好的名聲外揚,不受人尊敬。
六、覆沒智慧。
分析、判斷、創造、思考的能力,以及證悟一切現象之真實性的智力,都被酒精遮蓋了。
七、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
喝酒造成精神狀況不佳,導致應該獲得的東西得不到,已經得到的東西卻又散離失去。
八、伏匿27之事,盡向人說。
喝酒過多而神志模糊,許多不敢說、不該說的,甚至連個人隱私等事,全部向別人吐露。
九、種種事業,廢不成辦。
因喝酒影響工作效率,導致各種工作都荒廢而辦不成。
十、醉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慚愧、憂愁。
飲酒過量以致神志不清,是憂愁的根源。為什麼?因為喝醉了之後,會造成許多令人遺憾的事,酒醒之後,就會感到羞愧,也會擔憂發愁。
十一、身力轉少。
自己的能力、體力衰減。
十二、身色壞。
氣色由好轉壞。
十三、不知敬父。
不知道要尊敬父親。
十四、不知敬母。
不知道要尊敬母親。
十五、不知敬沙門。
不知道要尊敬剃除鬚髮,止息諸惡不善,調御身心,勤修諸善,以期證得涅槃境界的人。
十六、不知敬婆羅門。
不知道要尊敬專修清淨行的人。
十七、不知敬伯、叔及尊長。何以故?醉沒怳惚,無所別故。
不知道要尊敬伯父、叔父及其他長輩。為什麼呢?因為醉酒而心神恍惚,無從分辨。
十八、不敬佛。
不懂得尊敬諸佛。
十九、不敬法。
不懂得尊敬佛法。
二十、不敬僧。
不懂得尊敬受過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出家人、團體。
二十一、朋黨28惡人。
和惡人成群結黨。
二十二、 遠賢善。
遠離良善、有才能有德行的人。
二十三、作破戒人。
做違反戒律的人。
二十四、無慚、無愧。
做了壞事卻沒有慚愧心。
二十五、不守六情。
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好、惡等六種情感。
二十六、縱色放逸。
放縱色慾而沒有節度。
二十七、人所憎惡,不喜見之。
被人憎恨厭惡,人們不喜歡見到他。
二十八、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
顯貴的親戚及認識的朋友,全都排斥、唾棄他。
二十九、行不善法。
會造作不好的事。
三十、棄捨善法。
放棄良好的言行作為。
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
心地光明而具有才能與智慧的人不會聽信採納他的話。為什麼?因為喝酒使他放縱無度。
三十二、遠離涅槃。
離滅除貪、瞋、痴永不再輪迴生死的境界,遙遠得很。
三十三、種愚癡因。
種下愚笨癡蠢的病因。
三十四、身壞命終,墮惡道中。
死後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中。
三十五、若得為人,所生之處,常當狂騃29
在惡道中受罪完畢,即使投胎為人,所出生的地方,經常是放蕩形骸、痴呆愚蠢之處。
是三十五罪種種過失,是故不應飲。
鑒於以上三十五種飲酒的過失,所以不應該喝酒。
二、在家之五戒、八戒
(一)關於五戒
1.居士難持口業之由
復次,白衣處世,當官理務,家業作使,是故難持不惡口法等。

又,在家眾在世間必須待人接物,應付世情;若擔任官職,也必須管理民間各種事務,還有家庭的各項事宜等,都很難堅守不罵人的口戒等等。
2.五戒有五種受──五種居士
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二者、小〔少〕分行;三者、多分行;四者、滿分行;五者、斷婬。

五戒中,有五種受戒的方法,稱為五種居士:一、受三歸而受持一戒的居士。二、受持二戒、三戒的居士。三、受持四戒的居士。四、受持五戒的居士。五、斷除婬行的居士。
受一,名一分。
一分行優婆塞(夷),是指在五戒之中,只受一戒,而沒有受其餘四戒的居士。
二、三,名少分。
少分行優婆塞(夷),是指在五戒中受二戒或是受三戒的居士。
受四,名多分。
多分行優婆塞(夷),是指在五戒中受四戒的居士。
受五,名滿分。
滿分行優婆塞(夷),是指五戒全受的居士。
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自誓言:「我今自婦,不復行婬。」
斷婬優婆塞(夷),是指除了受五戒之外,又在授戒師的面前自己發誓:「我今後即使對自己的配偶,也不再行婬。」
是五戒。
以上,就是五戒的五種受戒方法。
(二)八戒的受戒儀式
然受八戒法,如常儀。(准三歸,亦一日一夜。)
八戒法的受持,其內容如下:
受戒的人長跪合掌說:「我○○○,今天一天一夜之中,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樣講三遍。
然後說:「我○○○,已歸依佛、已歸依法、已歸依僧。」如此,又講三遍。
再說:「我○○○,由於貪欲、瞋恚、愚痴的緣故,造作了不好的身業、口業及意業。如果今世,或是前世,曾經造過這些罪,我現在要誠心的懺悔,讓我的身、口、心(意)都能清淨。」
受持八種戒律,就稱為布薩,也就是居士在齋日至寺院受持八關戒齋,過著清心寡欲、內心清淨的宗教生活。
此外,受戒者要說:
「諸佛在有生之年都不殺生,我○○○,在這一天一夜之中也一樣不殺生。」
「諸佛在有生之年都不偷盜,我○○○,在這一天一夜之中也一樣不偷盜。」
「諸佛在有生之年都不行婬,我○○○,在這一天一夜之中也一樣不行婬。」
「諸佛在有生之年都不妄語,我○○○,在這一天一夜之中也一樣不妄語。」
「諸佛在有生之年都不飲酒,我○○○,在這一天一夜之中也一樣不飲酒。」
「諸佛在有生之年都不坐在高廣的大床椅,我○○○,在這一天一夜之中也一樣不坐高廣的大床椅。」
「諸佛在有生之年都不戴花朵串成的瓔珞、不擦香水、不穿香料熏染的衣服,不唱歌跳舞以自娛,也不去聽別人唱歌,也不觀看別人跳舞,我○○○,在這一天一夜之中,也一樣不戴花朵串成的瓔珞、不擦香水、不穿香料熏染的衣服,不唱歌跳舞自娛,也不去聽別人唱歌,也不觀看別人跳舞。」
「諸佛在有生之年過了中午就不再吃東西,我○○○,在這一天一夜之中也一樣,過了中午就不再吃東西。」
「我○○○,受持這八戒,學諸佛的行為。希望由於受持八關戒齋的福報,能夠生生世世都不墮落三惡道中,也不投生八難的地方。我也不求當轉輪聖王,也不求當梵天王、釋天王,也不想獲得世間的快樂。我只希望所有的煩惱都能完全終止,而得到一切的智慧,成就佛道。」
以上,八戒的受戒儀式完成。
(三)辨五戒、八戒之勝劣
1.問
問:「五戒、八戒,何者為勝?」
問:「受五戒法和受八戒法,哪一種比較殊勝?」
2.答
答:「有因緣故,二戒皆等。但,五戒終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時多而戒少;一日戒時少戒多。」
答:「雖然持戒的因緣不同,但這二種戒都同樣殊勝。所不同的是,五戒要一輩子受持,而八關齋戒只要受持一天。另外,五戒雖然經常受持,時間長但是戒律少;而八戒法受持的時間雖然短,但是戒律多。」
3.舉喻顯勝──「軟夫為將」喻
「復次,若無大心,雖復終身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戒也。譬如:軟夫為將,雖將終身,智勇不足,卒無功名;若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勳,功蓋天下。」
「又,如果沒有發弘大的心願,雖然一生持戒,但卻不如發大心的人只持受一天的戒。例如:軟弱的人當大將軍,雖然一輩子都帶兵,但是因為智慧和勇氣都不足夠,結果毫無功業、名聲;如果是一個才能超群出眾的人領軍,來激勵振作士氣,馬上就能把災禍變亂平定,他只一天的功績、功勞,就能讓天下人獲得益處。」
三、出家戒勝在家戒之經證──《優 羅華比丘尼本生經》破戒罪畢得解脫
復次,雖破戒墮罪,罪畢得解脫。如《優 羅華比丘尼娮本生經》中說:「佛在世時,諸娕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羅漢,入貴人舍,常讚出家法,語諸貴人婦女云:『姊妹,可出家!』
而且,學佛的出家人,雖然違犯戒律的規定而墮入三惡道中,但是在受完罪後,仍有因緣再繼續修學,進而證悟,獲得解脫。就如同《優畢羅華比丘尼本生經》中說:「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位蓮華色比丘尼已是證成具足身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及漏盡通的六神通阿羅漢,她進入貴族的家中,經常稱讚出家的好處,她告訴貴族的婦女們說:『姊妹呀,出家吧!』
諸貴婦女言:『我等少壯,容色 娏盛美,持戒為難,或當破戒!』
所有地位尊顯、雍容華貴的婦人們接著說:『我們還年輕呀!而且又長得漂亮,所以不太容易持戒;如果出家,可能會因而違反所受的戒律。』
比丘尼言:『破戒便破,但出家。』
蓮華色比丘尼就說:『只要能出家就行了,違犯戒律就違犯戒律吧!』
問言:『破戒當墮地獄,云何可破?』
貴婦們接著又問:『違犯戒律的行為,是會墮入地獄的呀!怎麼可以違犯戒律的規定呢?』
答言:『墮亦便墮!』
蓮華色比丘尼回答說:『墮入地獄就墮入地獄!』
諸貴婦女 之言:『地獄受罪,云何可墮?』
貴婦們聽了,都笑說:『在地獄中受罪非常苦,怎麼可以墮入地獄呢?』
比丘尼言:『我自憶念本宿因緣作戲女,作種種衣服而說應語,或時著比丘尼衣,以為戲 。以是因緣故,迦葉佛時作比丘尼,自恃貴姓端正,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破禁戒故,墮地獄中,受種種罪。受罪畢竟,值釋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羅漢道。
蓮華色比丘尼說:『我知道自己過去世的因緣,曾有一世當女藝人以演戲為業,經常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說應酬話,有時還穿著女性出家人的衣服來取悅於人,博人開心。就因為這個因緣,結果在迦葉佛時代,我出家為比丘尼。當時我自認為自己出身名門,長得又端正,於是就很傲慢而違犯了淨戒。由於違反所受戒律的罪過,所以墮入地獄遭受種種的刑罰。受完刑罰之後,我投胎為人時,遇到釋迦牟尼佛,在因緣際會下,我又出家,結果證成六神通的阿羅漢。
以是故知,出家受戒,雖復破戒,以戒緣故,得羅漢道。若但作惡,無戒因緣,不得道也。
由此得知,出家受具足戒之後,雖然違犯了戒律,但是也由於受具足戒的因緣,而最後有因緣繼續修學,而得以證得阿羅漢果。如果只是造惡業,而沒有出家受戒的因緣,是不會有因緣再進而證悟、解脫煩惱的。
我以昔時,世世墮地獄,地獄出為惡人,惡人死還墮地獄,都無所得。今以此證知出家受戒,雖破,以是因緣,可得道果。』」
在過去的歲月中,我每一世都墮入地獄,從地獄出來之後,投胎作惡人;當惡人死了之後,又墮入地獄受苦,如此生生世世都毫無證悟。而如今我以身作證,知道出家受具足戒之後,雖然違犯了戒律的規定,但因為曾經受出家戒的因緣,最後還是可以證得最高的成就。』」
「又說,因醉出家,佛便聽許,醉已還俗。」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就是佛陀在祇洹精舍時,有一個酒醉的婆羅門來到佛陀的面前,請求出家當比丘。佛陀就請阿難幫他剃頭,穿上出家的法衣。等到婆羅門酒醉醒了之後,卻很驚訝自己變成了出家比丘,於是就立刻離開祇洹精舍,還俗去了。」
餘問佛由。
所有比丘就請問佛陀說:「為什麼要讓這位喝醉酒的婆羅門出家呢?」
佛言:「此婆羅門,無量劫來,無出家心。今因醉故,發此微心,故許出家,為當來因故。」
佛陀就說明緣由:「因為這位婆羅門,在無量劫以來,都不曾有出家修行的心念。現在因為喝醉了,而暫時起了一點出家的念頭,所以我允許他出家,也因為這樣的因緣,將使他未來出家修學而得道。」
由以上種種的因果,可以得知出家的功德利益是無量的;因此,在家居士雖然受了五戒或八戒,但是仍然不如出家戒的殊勝。
註釋:
夎阿梨吒:梵語ariSTakAkSa,即木 子。
奊訟:爭辯是非。雙方打官司以爭論曲直。
娙伏匿:隱藏、隱匿;隱瞞。
娖朋黨:同類的人相互集結成黨派,排除異己。
娭狂騃:狂:放縱、放蕩。騃:音ㄞˊ,痴呆、愚笨的樣子。
娮優畢羅華比丘尼:即是蓮華色比丘尼。請參見《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
.137a)。優畢羅華(梵utpala),即青蓮華。
娕《大正藏》校勘欄:諸=是。
娏容色:容貌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