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2.25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八十二)
釋傳道講述
北傳〈述千品第十六〉
十有六章
南傳〈千品第八〉
一○○∼一一五頌
二、釋頌義及因緣
【北傳】
4.千千為敵 一夫勝之
未若自勝 為戰中上
【南傳】
103.彼於戰場上 雖勝百萬人
未若克己者 戰士之最上
北傳第四章說:與「千千」萬萬人「為敵」,而能「一夫」當關,戰「勝」敵對的對方,這樣的人戰功彪炳,固然十分了得;但是遠不如(「未若」,不如之意)一個能克服自己、戰勝自己(「自勝」)的人,方「為戰」士「中」的最高最「上」者。
相對應的南傳一○三頌很淺白,頌文說:「彼」人「於戰場上」,「雖」能戰「勝百萬人」;却遠不如(「未若」)一個能「克」服自「己」、戰勝自己的人,方為「戰士」中「之」最高「最上」者!
※ ※ ※ ※
看到「千千」這個詞,就想到我第一次去馬來西亞弘法,才知道他們的數目字沒有『萬』。因為他們是英語系國家,所以『萬』就跟英文一樣,講『十千』(ten
thousand),『十萬』就是『百千』(hundred
thousand)。「千千」,剛好一百萬,所以南傳譯作「百萬」,這很有趣,也顯見譯者的用心!不過我們在釋義時,為了遷就字義,就解說為千千萬萬,同樣是形容眾多的意思。
我們一個人要戰勝別人,雖然也並不是很容易,但是相對來講,戰勝自己更困難。一般世俗人只想勝過對方,證明我比你強;不知世間上最大、最強的敵人,永遠是自己!能夠在戰場上克敵制勝的,未必能夠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試問:我們能夠克服自己,不貪心嗎?能夠克服自己,不瞋恨嗎?能夠克服自己,不隨便罵人、瞪人嗎?這都是不容易的,所以英雄是征服別人,聖賢是克服自己,即使能夠征服千千萬萬人,都不如一個能夠戰勝自己煩惱習氣的人!
※ ※ ※ ※
南傳一○二、一○三頌有一則因緣,題為『嫁小偷的富家女』。舍衛城裡有一位富家千金,名叫拘達娜,她本來一直過著平靜而又深居簡出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見到一位即將被處死的小偷。不知是什麼因緣,她竟然一眼就愛上他,然後就開始不吃飯。
她父親十分緊張,只好行賄官員,用錢換回他的命,並且將女兒嫁給他。沒想到這個小偷只愛她的錢,不愛她的人。有一天就騙她說:『我這條命之所以能夠不死,都是山神救我的,妳將一些金銀首飾全部穿戴在身上,我們到山上去祭神謝恩。』
誰知上了山就不是這樣了,他是想殺死她,好霸佔她的財產。她很冷靜,就對他說:『好,既然這樣,那你再給我一點時間,我尊重你,也尊重山神,讓我來頂禮。』說完,她就繞著他慢慢走,然後趁他不注意,一把將他推下懸崖摔死了!
山神目睹這整件事情的經過,不禁稱許她說:『妳真是又勇敢又有智慧!智慧不限於男眾所有,女眾也能具足智慧,並且在現生就展現!』
經過這件事情之後,她不想再回家了,就將所有的首飾掛在樹上,到處去流浪。後來因緣際會地跟隨一群詭辯外道學習,學的都是怎樣把對方辯倒,強詞奪正理的技巧。聰穎的她,很快就領悟了其中的訣竅,而且打遍天下無敵手,到處挑戰都沒有人辯得贏她。
有一天她來到舍衛城,進城之前,她一如往常地把一根樹枝插在一堆土堆上,意思是公開向所有人挑戰,結果,是舍利弗尊者接受了她的挑戰。對於她所提的問題,舍利弗一一予以解答;但舍利弗只問她一句話,她就答不出來了。
舍利弗問她:『我們眾生唯一能夠活下去,是靠一個〝一〞字,這個〝一〞是什麼?』她無法回答,就請舍利弗告訴她答案;但舍利弗建議她先出家,她順從尊者的建議,就出家作了比丘尼。
後來舍利弗才告訴她:這個『一』就是物質,眾生必須依靠物質才能夠生活。出家後不久,她就在舍利弗的指導下精進修行,而證得阿羅漢果。
有一些比丘就針對此事請問佛陀說:『拘達娜比丘尼真的可能只聽聞少許法義,就證得阿羅漢果嗎?』
佛陀回答說:『比丘們,不要以多寡來判斷法義的價值。一句有意義的法偈,比一百句毫無意義的言語,更能使人趨於平靜!』
【北傳】
5.自勝最賢 故曰人雄
護意調身 自損至終
【南傳】
104.能克制自己 過於勝他人
若有克己者 常行自節制
北傳第五章說:「自」己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最賢」明,「故」可稱為(「曰」)「人」類中出類拔萃的聖者英「雄」。他能夠善「護」自己的「意」念,「調」御自「身」的言行,不自惱惱人。也能夠使「自」身的煩惱慢慢減「損」,以「至」最「終」滅盡一切煩惱,得到身心清淨。
相對應的南傳一○四頌說:「能」夠「克制自己」,勝「過於」戰「勝他人」;「若有」一個人能夠「克」服自「己」的煩惱衝動,那他必定是「常行」以理智來「自」我「節制」、自我調御,有以致之。
※ ※ ※ ※
《老子道德經》也這樣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➌我們學任何東西或是作學問,總是想一天比一天多,好比今天學英文,改天學日文,再來學電腦、學開車等等。即使同一門學問,也希望一天比一天鑽研得更深入。
學外界的東西是如此,修道就不是了!修道是一天比一天少,好比我今天比昨天脾氣小一點,下個月比這個月煩惱少一點,再過去,貪心減一點,嫉妒心減一點,……煩惱越減越少,減到最後,淺近一點講,到我們臨命終為止;深遠一點講,到開悟解脫、煩惱淨盡為止,都學無饜足,精進修道來淨除我們的煩惱習氣。所以佛法的教育,不僅止這一生,而是生生世世、永生永世的教育。
修行,就是向自己的習氣挑戰,向自己的壞觀念、壞行為挑戰。不論獨處也好,與人共處也好,講話、做事、待人處世,都能夠自我節制,不傷害他、惱怒他,也不會越軌,這講起來容易,實踐起來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北傳】
6.雖曰尊天 神魔梵釋
皆莫能勝 自勝之人
【南傳】
105.天神乾闥婆 魔王并梵天
皆遭於敗北 不能勝彼人
闥,音【蹋】that4他葛切
并,音(柄)peng1邊敬切
遭,音(糟)tsǝ1精高切
北傳第六章說:「雖」說(「曰」)是「尊」貴的諸「天」──「神」、「魔」、大「梵」天(婆羅門的創造主)、帝「釋」天(釋提桓因,相當於玉皇上帝),這些天神「皆」不(「莫」)「能勝」過一個「自」己能夠超「勝」自己、克服自己「之人」。
相對應的南傳一○五頌說:「天神」、「乾闥婆」(音樂神)、「魔王」,及(「并」,合,在此作與、及的意思)大「梵天」,「皆」必須「遭」受到「敗北」(猶言失敗)的命運。因為他們再怎麼尊貴,都「不能勝」過「彼」超勝自己、克服自己之「人」。
本頌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克服自己,戰勝自己的煩惱習性,那外界的障礙就都無法障礙於你,包括天神,包括魔王(魔是障礙的意思),都不能勝過你,這才是真正的尊貴!
南傳一○四、一○五頌有一則因緣故事,名作『賭博的得失』。有一位婆羅門對佛陀這樣說:『尊者,我認為你只知道有利益的修行,對於那些無益之事,你一無所知!』
佛陀告訴他:『我也了解那些無益且有害之事。』接著,佛陀就舉出六種會消耗財產的行為:(1)太陽高掛了才起床。(2)疏懶成性,不喜歡工作。(3)個性殘暴。(4)沉溺在飲酒等毒品中麻醉身心、毒害身心。(5)在惹人懷疑的時間,獨自在街上閒逛。(6)最後就是到一些不正當的場所找尋娛樂,邪淫、賭博等等。
佛陀說:『我怎麼會不知道這些呢?這些都是惡的,對我們的身心有害的。我只是不想講這些,並不是不懂得這些;我都是講良善的,對修行者的身心有益的。』
佛陀又問婆羅門平日怎麼生活?婆羅門回答說,他以賭博為生。
『那你是輸還是贏啊?』
婆羅門說他有時輸,有時贏。
佛陀就告訴他說:『你賭贏的時候,沒辦法克服那種興奮之情;賭輸了,也沒辦法克服內心的怨恨與消沉。』
婆羅門連聲說:『對!對!對!』
佛陀接著又說:『所以,這些無益且有害的事,我都知道,我都懂!無論賭輸或賭贏,內心都不會平靜。縱使你賭贏了,也不能與克服煩惱的成就相比。』
【北傳】
7.月千反祠 終身不輟
不如須臾 一心念法
一念道福 勝彼終身
祠,音(祀)su7時巨切
輟,音toat4地括切
須,音(師)su1時居切
臾,音(俞)u5英渠切
【南傳】
106.月月投千(金)──供犧牲百年
不如須臾間 供養修己者
彼如是供養 勝祭祀百年
投,音(頭)tho5他【糊】切
先解釋北傳第七章,「祠」,春祭曰祠,在此泛指祭祀而言。「輟」,停、中止之意。「須臾」,片刻,形容很短的時間。頌文說:「月」月上「千」次殺豬宰羊,往返(「反」,通『返』)祭祀(「祠」)日月星辰、山川大地諸神祇,「終身不」中「輟」,這固然十分虔誠,卻「不如」頃刻「須臾」間,「一心」憶「念」真理「法」義。因為「一念」與真理相應,克己去修「道」的「福」德,終究要「勝」過「彼終身」往返祭祀。
南傳一○六頌說:「月月投」入幾「千」萬兩(「金」),來「供」養「犧牲」品,持續上「百年」(「百年」,也就是北傳「終身」的意思),這固然虔誠有餘,卻「不如」頃刻「須臾間」,「供養」那些專心憶念真理,「修」養自「己」、克服自己「者」。「彼如是供養」那些有修養、有道德之人,哪怕只是很短的時間,都「勝」過殺豬宰羊,去「祭祀」日月星辰眾神祇上「百年」的福德。
南傳此頌的因緣,名為『往生梵天的方法』。舍利弗的叔叔是一位婆羅門,有一次舍利弗問他,有沒有做過任何功德?叔叔告訴他,每個月他都會拿東西去供養那些裸體外道,希望下輩子能生到大梵天。
舍利弗聽了,就說:『這樣教你的老師,並不真正知道往生梵天的方法。』於是就引薦叔叔去見佛陀,請求佛陀為他開示真正上天堂的方法。
佛陀就對舍利弗的叔叔說:『你供養一湯匙的東西,給真正解脫的聖者,比起你供養那些煩惱一大堆、貪心一大堆的人,好過幾千萬倍!』於是就宣說了本頌。
【北傳】
8.雖終百歲 奉事火祠
不如須臾 供養三尊
一供養福 勝彼百年
【南傳】
107.若人一百年──事火於林中
不如須臾間 供養修己者
彼如是供養 勝祭祀百年
先說明北傳第八章,「終」,窮盡之意;「終百歲」,窮盡百年的時間,也就是一輩子的意思。「火祠」,即祀火。「三尊」,指佛、法、僧三寶。這一句北傳譯作「供養三尊」,南傳卻譯作「供養修己者」,二者略有出入;「修己者」若解釋為隨佛修行者,那就是僧,意思就相近了。
北傳偈文說:「雖」然窮盡(「終」)百年(「百歲」)的時間,用來「奉事」祭祀(「祠」)「火」神,那還「不如」在頃刻「須臾」間,「供養」佛法僧三寶(「三尊」)所得的福報。即使僅止「一」次「供養」三寶之「福」,也「勝」過「彼」奉祀火神「百年」(終身)。
相對應的南傳一○七頌說:「若」有「人」用了「一百年」的時間(一輩子),奉「事火」神「於」山「林中」,那還「不如」在頃刻「須臾間」,「供養修」養自「己」、克服自己的聖「者」。「彼」人「如是供養」那些修養自己、克服自己的聖者,哪怕只是很短暫的時間,都「勝」過「祭祀」火神上「百年」。
南傳的這一則因緣,題為『火祭不究竟』。舍利弗有一個侄兒,也是婆羅門。有一次,舍利弗問他,曾經做過任何的功德嗎?他說:『做過啊!我每個月都會在火祭中,抓一隻羊下去燒。』
舍利弗問他燒一隻羊做什麼?侄子回答說,他希望以這隻羊當祭品,好讓自己來世生到梵天上。
舍利弗告訴他,他的老師教給他的方法是錯誤的,他的老師根本不知該如何往生梵天。於是也度了侄兒去見佛陀,佛陀就對他開示說:『你火祭一百年的福德,還不如片刻供養真正的聖者;即使只是頂禮一位真正的聖者,都比你火祭犧牲一百年要來得好。』
北傳第七、八兩章,也有一則因緣,是講到釋尊化度婆羅門梵志與羅摩達長者的故事。當時釋尊正駐錫在舍衛國的精舍中,為大眾說法。國內有一位婆羅門大富長者,名叫羅摩達,他的家財萬貫,財產多到難以估算。依照他們婆羅門梵志的方法,就是教他窮盡家財,布施供養婆羅門,來顯揚自己的名聲。
受供養的婆羅門,一共有五千多人。羅摩達長者要在五年當中,以家中最珍愛的衣服、臥具、醫藥、珍寶、供具,供養這五千多名婆羅門。而這些婆羅門梵志,也要在五年當中,祭祀諸天、山川五嶽、星宿水火眾神祇,來為長者祈福。
五年期滿,長者還要作最後的布施,將家中所有價值不菲的資財,包括衣食住用、奴婢、車乘、七寶等物,全部拿出來布施。可以想見有多少人會慕名來參與此盛會,而布施大會又是多麼熱鬧非凡了!
釋尊見此景象,忍不住感慨地說:『這名大富梵志何以如此愚痴呢?作大布施,卻得少福報,就如同撒種在火堆裡,怎能收穫果實呢?如果我不前去化度他,恐怕他就永遠與佛門無緣了!』
於是釋尊就起身著衣,然後從地面幻現,大放光明,普照與會大眾。眾人未曾見過此景象,個個無不驚恐萬分,不知是何方天神駕臨。羅摩達長者於是帶領大眾頭面頂禮釋尊,來表達內心的恭敬。
釋尊見大眾生起恭敬虔誠之心,就宣說以下的偈頌來開示眾人:
「月千反祠,終身不徹,不如須臾,一心念法;
一念造福,勝彼終身。雖終百歲,奉事火神,
不如須臾,供養三尊;一供養福,勝彼百年。」
說完,又進一步對長者開示有四種不同的布施:『第一種是布施多,所得的福報少。這是因為施者愚痴,殺害眾生的生命來祭祀,又飲酒歌舞作樂。殊不知這只會破財而無法消災,更不會成為福慧的資糧。
第二種是布施少,得到的福報多。若施者能以慈心供養有道德的修行人,他得了這些供養,就可以精進學道,自利利他。所以施物雖少,得到的福報卻很大。
第三種、布施多,得到的福報也多。若施者能覺悟世間無常,而以善心布施,建寺造塔或園林精舍,供人修行;又以衣、食、住、用、醫藥等供養三寶,那麼他的福報就如五河匯入大海那般廣大,而且生生世世不絕,所以說布施多,所得的福報也多。
第四種、布施少,得到的福報也少。如果施者布施的動機不純,又是以慳貪心施與那些不修行、不用功的修道者,如此,施者、受者雙方都愚痴,那麼布施少,所得的福報也少,甚至沒有任何福報可言。
為什麼會有上說四種不同的布施呢?就好比農家的耕地,有肥沃有貧瘠,所以得到的收穫也就不同。』
羅摩達長者以及與會大眾,見到釋尊的神通變化,又聽聞了釋尊所開示的法語,個個無不法喜充滿。不但諸天大神皆證初果,五千名婆羅門梵志,也都加入釋沙門團,最終都證得阿羅漢果。而羅摩達長者全家也都受佛五戒,奉行佛法;國王大臣則受三歸依,作佛的在家弟子,護持三寶,甚至證初果的都有。
※ ※ ※ ※
臺灣話說:『有食有行氣,有燒香有保庇。』很多人對於宗教,大概都抱持著這種心態,所以遇到什麼,就拜什麼;人家拜什麼,就跟著人家拜什麼。意思是說無論什麼神,我都巴結過了,總應該保佑我一下吧!這是投機心理,與宗教信仰的本質不合!
宗教所講究的,是讓信仰者安心、淨心。信仰宗教,目的在開發我們的智能與道德;有德行、有才能,我們能夠生活,那就可以很安心。安心之後還要再提升,進一步去淨化,使我們的煩惱越來越少──貪心越來越少,瞋恨心越來越少,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越來越淡薄,這一點很重要!
如果宗教師告訴你,拜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拜什麼就可以賺大錢,那是功利,不是正法!所以宗教教育重要,信仰的動機也很重要!(待續)(謝杏熏整理)
【註釋】:
➌ 《老子道德經》〈忘知第四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