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2.25;1998.1.8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八十三)

釋傳道講述

 

北傳〈述千品第十六〉
十有六章
南傳〈千品第八〉
一○○∼一一五頌

  

二、釋頌義及因緣

【北傳】
9.祭神以求福 從後觀其報
 四分未望一 不如禮賢者

 後,音(后)ho7喜度切
【南傳】
108.若人於世間 施捨或供養 
  求福一週年 如是諸功德
  不及四分一 禮敬正直者


  北傳第九章先要說明的是「四分未望一」的「望」,在這裡作介詞,表示趨向,相當於『至』、『到』或『及』。如與此對應的南傳一○八頌,就譯作「不及四分一」,也就是四分不及一分的意思。「正直者」,則是指證四果的聖者(包括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北傳第九章說:「祭」拜「神」祇「以求」得「福」報,這就如投資一樣,若「從」日「後觀」察「其」所得的福「報」,其實祭拜「四分」,還「未」及(「望」)「一」分的回報。就如同投資四塊錢,卻回收不到一塊錢;那倒「不如禮」敬有道德有修行的「賢者」,向他學習,福報還比較大。
  對應的南傳一○八頌說:「若」有「人於世間」,「施捨」犧牲祭品,「或供養」修道者以「求」得「福」報,長達「一週年」的時間。「如是」所得「諸功德」,還「不及」施捨供養「四分」中的「一」分;倒不如「禮敬」隨佛修行的「正直者」──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聖者,向其學習,福報還比較大。
  南傳這一頌的因緣,題為『用動物祭祀的婆羅門』。這位婆羅門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的朋友。有一次,舍利弗問他,有沒有做過任何的功德?朋友回答說,他長久以來,都提供大量的犧牲(祭品)祭拜天地神祇,希望來世能往生梵天。
  舍利弗告訴朋友說,他的老師所教給他的,是一個虛幻的希望,因為這樣做並不能往生梵天;他的老師其實不知道往生梵天的方法。於是也引薦朋友去見佛陀,請佛陀教導他正確的往生梵天的方法。
  佛陀因此開示他說:『婆羅門啊!你的方法不對了!就好比你要越過這片海洋,不讓自己沒入海底,第一個方法就是學會游泳,靠自己游泳通過。第二個方法就是坐船。這些正確的方法你不去學、不去用,光靠祭祀、念咒,或供養那些不是修學正道的修道者,要想達到目的,那是不可能的。
  同理,世人為了追求功德,而在一整年的節慶施捨供養;但這樣做所得的功德,卻不如禮敬聖者的四分之一。即使只在頃刻間頂禮聖者,向聖者學習,都比整年提供大大小小的犧牲祭祀要來得好。』

【北傳】
10.能善行禮節 常敬長老者 
  四福自然增 色力壽而安
【南傳】
109.好樂敬禮者 常尊於長老
  四法得增長 壽美樂與力
  
,音【藕】ngau7義效切

  先說明北傳第十章「善行禮節」的「善行」,可作兩種解釋,一種是很善於去做,而且做得恰到好處;另外一種是將「善」解說為喜好,「善行」即好行之意。對比南傳一○九頌的翻譯「好樂敬禮者」,後者的解釋似乎較為適切。
  北傳第九章說:「能」夠好行(「善行」)「禮節」,「常」時「敬」重年高德劭的「長老者」,以下「四」種「福」報「自然增」長:一、顏「色」端嚴;二、氣「力」充沛;三、能得長「壽」,「而」且四、身心「安」樂。
  對應的南傳一○九頌說:喜「好」愛「樂敬禮」有德行的修行「者」,又「常尊」重「於長老」,以下「四法」即「得」逐日「增長」:一、健康長「壽」;二、容貌端「美」;三、身心安「樂與」四、體「力」充沛。
  南傳一○九頌有一則因緣,題作『佛陀保護男孩』。這因緣說到有兩名隱士共住在一起,修了好幾年的苦行,後來其中一位還俗回去結婚。當他的兒子出生後,夫妻兩人就帶著兒子去拜訪仍在苦修的隱士。隱士見到他們夫妻,就對他們說:『願你們長命百歲!』但是對他們的兒子,卻沒講任何的吉祥話。
  兩人心裡覺得很納悶,就問隱士為何對孩子保持緘默?隱士才告訴他們,這孩子僅剩七天的壽命;雖然他沒辦法拯救這個孩子,但是佛陀可以。
  於是兩人就帶著孩子去求見佛陀,當兩人向佛陀頂禮問訊時,佛陀也告訴他們:『願你們長命百歲!』但同樣沒有對他們的孩子祝福。佛陀知道這孩子的來日無多,就要夫妻兩人在家門前搭建帳篷,然後把孩子放在帳篷內的床上;同時指派幾名比丘,前去為孩子念誦護經七天。
  第七天,佛陀親自到帳篷來,天神也來了。有一個惡魔則等在門口,伺機奪取男孩的生命;不過眾多的天神陸續降臨,逼得惡魔不得不後退。那天晚上,比丘們又徹夜為孩子念誦護經,惡魔最終只好逃之夭夭,男孩也因此得救。
  隔天,男孩被家人抱來向佛陀禮謝致敬,這時佛陀就對男孩說:『願你長壽!』有人問起男孩的壽命多長,佛陀肯定地預言他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
  男孩長大後,和他的朋友們到處參訪,有一天來到祇樹給孤獨園,被精舍的比丘們認出來,比丘們就來問佛陀,如何能得長壽?佛陀因此說:『禮敬崇仰有智慧又有德行的長老,可使人得到長壽、容貌端正、身心安樂與體力充沛等福報。』
  這個因緣的寓意就是說:有道德有修行的人告訴你應該如何止惡、行善、清淨心,你按照這樣去改變自己不好的觀念言行,對過往的過惡生起慚愧心,真誠懺悔,好好用功,這樣,前途命運就全然改變!誦經,最主要是讓我們了解經義,依照經說的內容去實踐,如此,自然能得善神擁護,惡神退散!

※  ※  ※  ※

  北傳第九、第十章也有一則因緣,是講到釋尊感化一個凶惡不孝之人的故事。當時佛世尊正在舍衛國大行教化,而在王舍城,有一個人十分凶惡愚昧,他不孝父母,不敬長老,又以欺負善良的人為樂。不過他自己也沒因此得到什麼好處,反而家道衰落,又經歷種種不如意事,所以他就決定拜火來為自己求得福祐。
  他拜火的方法是在太陽快下山的時候,燃起一處大火堆,然後向火一直跪拜,跪拜到半夜火堆熄滅為止。這樣拜了三年,都沒有得到福祐,於是他就改拜日月。
拜日月的方法是白天從日出拜到日落,夜裡從月升拜到月沒。這樣又拜了三年,還是得不到福祐,因此他就再改拜天神。祭拜天神需要豐盛的祭品,包括香花、酒肉、豬、羊、牛犢等,都在備辦之列。不過拜也拜了,錢也花了,不但不得福祐,還弄得貧病潦倒,孑然一身。
  後來,他聽說舍衛國有一位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為諸天所崇仰。心想自己應當前往禮敬承事,如此必能得到佛陀的福祐,於是便啟程往赴釋尊駐錫說法的精舍。
來到精舍門口,見到釋尊通身散發著智慧與慈悲的輝光,有如眾星環拱的滿月,不禁生起大歡喜心。頭面頂禮後,他雙手合十向佛陀稟白說:
  『弟子生來愚痴,不識佛法僧三寶,反而拜火、祀天及日月諸神,精勤懇到地拜了九年,未能蒙受任何福祐不說,還弄得自己面容憔悴,體弱多病,恐怕離死亡之日已然不遠。聽說佛世尊是人天導師,度人無數,特地不遠千里前來歸依,祈請世尊賜福。』
  釋尊就對他說:『你一向供奉承事的,都是依附在天地山林間的魑魅魍魎,非妖即邪。這恐怕再多的花費,再豐盛的祭品,都無法換取任何的功德與福報;更何況你為了自己的福樂,還造作諸多的殺生惡業,到頭來只怕罪報有如須彌山高,卻連一芥子的福報都得不到!
  加上你向來不孝父母,不敬長老,欺壓良善,貢高我慢,貪瞋無明,三毒熾盛,所作所為根本與福樂無緣啊!若你能痛改前非,從此孝養父母,禮敬賢善,供奉長老,止惡行善,修己崇仁,那麼有四種福報不求自來,不但可保世世遠離災殃,還可進趣解脫之道。這四種福報是:一、顏色端正,二、氣力豐強,三、無病安隱,四、延年益壽,不遭橫禍。』
  接著,釋尊又宣說了以下兩首偈頌:
  
「祭神以求福,從後觀其報,四分未望一,不如禮賢者。
   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

  這個原本凶惡不孝之人,聽完釋尊的慈示後,一掃長期以來的罪垢障蔽,頓時心開意解,就請求釋尊聽許他出家。於是在釋尊『善來比丘!』的應允下,自剃鬚髮,並且在釋尊的指導下,修習安般念,進觀無常苦空之理,不久即證得了阿羅漢果。

※  ※  ※  ※

  由上述因緣再一次證知釋尊的因材施教,是針對來者的根性好樂與缺點施予教化,而非一開始就要對方出家修行。相反地,對一般在家信眾,佛通常多說人天三福行──布施、持戒、慈定,教人積集現生及來世的福報資糧,至少在生活物資方面不虞匱乏;有出世解脫的意向者,再授以三學八正道等法門。
  同樣講布施,佛教與其他神教有何不同呢?佛教講的布施,不只金錢(物質),還包括服務奉獻(體力、精神)。而且佛教所重視的,是出於對鰥寡孤獨廢疾者與生界弱勢生命的悲憫,以及父母、尊長、三寶的恭敬,所以是以生命關懷、感恩報恩作為布施本質的,而其精神則是捨己利他。
  一般神教的布施供養,多偏向祈福、避禍與畏報,如同南傳前幾個因緣故事所說,殺豬宰羊是很普遍的祭祀行為,哪怕在現今的臺灣社會,亦復如是。但不論自作、教他作或見作隨喜,殺生都是重大的惡業,怎麼可能因此換來自己的福樂呢?
  同樣道理,供養一個偏離正道的修行者──尤有甚者,對方根本不是在修行,也沒有能力指導人修行,而只是舌燦蓮花,假借名義,歛財騙色,你還要去布施供養,那不但達不到前面所說信仰宗教的本質──安心、淨心,更可能因此賠上自己的一切,真的不可不慎啊!
  離苦得樂,趨吉避凶是一切人類共同的需求,但苦樂吉凶都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我們自己過去(此刻以前都是過去,不一定指過去生)造作的善惡行業所招感。然而這善惡果報都是有時而盡的,不管現在自己是處在順境或逆境,承受苦痛或是享有福樂,都不會是永遠的。唯有持續積極地止惡行善,改變惡因惡緣,加入善因善緣,才能真正徹底地為自己消災祈福、扭轉困厄,而非向外祈求!

傳】
11.若人壽百歲 遠正不持戒 
  不如生一日 守戒正意禪
  
歲,音(稅)soe3時【過】切
 
遠,音(援)oan7英倦切
【南傳】
110.若人壽百歲──破戒無三昧
  不如生一日──持戒修禪定
  
昧,音(妹)mui7

  北傳第十一章說:假「若」有「人壽」命長達「百歲」,卻「遠」離「正」道,行為偏邪,「不持」守「戒」行德行;那還「不如生」在世間「一日」,而能持「守戒」德,又端心「正意」修「禪」定。
  相對應的南傳一一○頌說:假「若」有「人壽」命活到一「百歲」,卻毀壞戒行德行去作惡(「破戒」,在此並非專指出家人),他無法控制自己的內心與言行,又不修禪定(「無三昧」,「三昧」意譯為等持、正定,在此是指修習禪定),那還「不如生」在世間「一日」,而能「持」守「戒」行德行,又「修」習「禪定」。
  南傳一一○頌有一則因緣,名為『沙其卡沙彌的奇蹟』。這個因緣說到有三十位比丘,在得到佛陀教示的禪修業處後,就到森林裡去各自用功,針對自己的壞習慣、壞觀念、壞行為去作修正、突破。和他們同行的還有一位沙彌,名叫沙其卡,他是舍利弗的徒弟。雖然還是個孩子,卻已在舍利弗的調教下,證得阿羅漢果。
  正當他們在用功修行的時候,來了一群盜匪,這群盜匪想說最近都沒搶著什麼東西,也許是因為沒有祭拜山神和土地的緣故吧!所以就想找個活人當祭品來祭祀。來到林中的精舍,見到正在用功的三十位比丘和小沙彌,就要他們交出一個比丘作為祭品。
  比丘們面面相覷,『慘了!遇到這幫搶匪,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了!這可怎麼辦才好呢?』
  沙其卡沙彌就自告奮勇地說:『我去!我來當祭品讓你們祭拜!』其他比丘十分憂心,沙其卡就告訴他們說:『我要到這裡來的時候,我師父就告訴我會發生這種事,就是因為這樣才要我來的。』
  『喔!是這樣哦?』比丘們都十分敬重舍利弗,也相信舍利弗調教出來的徒弟絕對不差,因而放手讓他隨搶匪而去。
  當搶匪準備祭祀時,沙彌就在那打坐,進入無相定。祭典開始,搶匪首領拿了一把刀,念念有詞地就要往沙彌的脖子砍下去,沒想到一砍,刀子竟然彎了。首領不可置信地又去挑了一把鋒利的劍,沒想到揮手一砍,那把劍竟然應聲折斷,讓大家看了都震驚不已!首領意會到自己可能砍到聖人了,就趕緊放下劍,向沙彌頂禮懺罪:『你一定比我們崇拜的山神更高明,更了不起!我們這樣做是錯了,請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才對。』
  沙彌就對他們講了做人的道理,不殺生的道理,以及如何照顧社會人群和動物的道理,群匪聽了,就要求跟隨沙彌修行去。
  沙彌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就在這些新學比丘的陪同下,回到林中的精舍。其他比丘見到他回來,十分歡喜,就一起回祇樹給孤獨園去向舍利弗尊者致敬。之後,再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就告誡他們說:『比丘們,即使長命百歲,卻沒有道德,還犯下搶奪、偷盜等種種罪行,生命就毫無意義;還不如只活一天,知錯能改,而能持戒修禪定。』

※  ※  ※  ※

  古語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人要能活到七十歲不容易,因為以前的人吃得差,工作又辛苦,長期營養不良,要活到七十歲真的很難。現代人吃的富足,工作又輕鬆,活到一百歲就不算什麼。問題是:你活到一百歲要做什麼?有的人壽命很長,活了很久,可是眾人罵,那就沒有意思!
  那天明復法師轉述給我聽,說他以前親近印順導師的時候,有一回導師在閒談之間講了一句話,他說:『年輕人怕死,老年人怕不死(死不了)。』明復法師說他以前不了解,直到年紀老大才明白過來,老年人最怕的,就是不能一下子死,尤其若纏綿病榻,拖了幾十年死不了,臺灣話叫做『瘸使連』(chhe5 sai2 lian5),也就是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那真的是很難堪!所以生命的價值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於活著的時候──哪怕只有一天,有沒有去做有意義的事,有沒有去做利樂人天的事,這比較重要!(待續)(謝杏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