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8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八十五)
釋傳道講述
北傳〈述千品第十六〉
十有六章
南傳〈千品第八〉
一○○∼一一五頌
二、釋頌義及因緣
【北傳】
15.若人壽百歲 不見甘露道
不如生一日 服行甘露味
【南傳】
111.若人壽百歲──不見不死道
不如生一日──得見不死道
先說明北傳第十五章「甘露道」的「甘露」,是不死藥,與中國所講的仙丹相近;佛法以此來譬喻不生不滅的涅槃。➎意思是說你學佛修行之後,煩惱沒有了,執著沒有了,永遠不會再生死輪迴,這條通往涅槃的道路,就稱為「甘露道」。
頌文說:假「若」有「人壽」命長達「百歲」,卻「不」能知「見」涅槃解脫的「甘露道」;那還「不如生」在世間「一日」,如實知見且奉行(「服行」)佛說的甘露道,而得嘗「甘露味」。
相對應的南傳一一四頌說:假「若」有「人壽」命活了一「百歲」,卻「不」曾聽聞、「見」聞通往涅槃解脫的「不死道」;那還「不如」只「生」在世間「一日」,而「得」聽聞、「見」聞通往涅槃解脫的「不死道」,並且信受奉行。
南傳此頌的因緣,名為『要求死而復生因此證果的吉離舍瞿曇彌』。吉離舍瞿曇彌是舍衛城人,因為她長得十分苗條,所以人們這樣稱呼她。她嫁給一個年輕的富翁,並且生了一個兒子;但她兒子卻在剛學會走路,正可愛的時候因故離世。她為此哀痛逾恆,覺得自己一生希望之所寄都落了空,整個心就像被掏空了一樣,她不讓人幫她把孩子埋葬,也不讓人把孩子送去火化,就只是抱著他,到處求人家救活他。
人們都認為她瘋了,但是有位智者卻不這樣想,他對吉離舍瞿曇彌說:『我看妳應該到舍衛國去求見釋迦佛,只有佛陀才有辦法救治妳的孩子!』
聽了這話,吉離舍瞿曇彌非常高興,彷彿在絕望的黑暗中看到一線光明。見到佛陀,她就請求佛陀給她可以救活兒子的藥。
佛陀看了看,說:『可以,孩子是可以救活的。』不妄語的佛陀接著提出一個條件,要她到村子裡去向從未有人往生過的人家,要七粒芥子,用這七粒芥子當藥,就可以救活她的兒子。
她一聽,也未及細想,就興高采烈地抱著兒子到處去找人家要芥子。芥子是很普遍的東西,但是要家裡都沒有人往生過,就是個大難題了。一問起來,這家有人往生過,那家也有人往生過,還有人家正停屍在大廳,還有的比她更悽慘!找了又找,竟然找不到一戶人家不曾有人往生過,這時,她才清醒過來:『佛陀要告訴我什麼道理,我知道了!我知道世間無常,有生就有死,人死不能復生!』所以也就不再找尋芥子,而將兒子埋葬了。
葬完了兒子,吉離舍瞿曇彌就再去求見佛陀,感謝佛陀用這種方式讓她體悟無常的道理,並且在佛陀的應允下,加入尼僧團出家修行。
出家後的吉離舍瞿曇彌非常精進用功,一天夜晚,她點燃了油燈,並且在距離不遠處坐下,專注地觀察燈焰。看著燈焰點燃了又熄滅,點燃了又熄滅,一明一滅,像極了生命的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生死無常卻相續不絕,她對無常的體會更深刻了!
此時,在祇樹給孤獨園的佛陀,知道她修行的進展,就放光勉勵她繼續觀察世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並且開示她說:『若長命百歲,卻不知涅槃法;還不如活一日一夜,徹底了知涅槃法。』聽完佛陀的教示,吉離舍瞿曇彌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 ※ ※ ※
講了這麼多因緣故事,我就在想,以前的人真的比較有善根,福德因緣也好,才能生在佛世。譬如這位吉離舍瞿曇彌,她失去心愛的兒子,正在悲慟的當下,你怎麼勸她都沒有用。佛陀就不對她講理論,先講一些事實,讓她去做,來引發她的思考,最後她終於明白佛陀所要教她的道理。這要是我們,可能就講半天,還不一定能達到效果。
我剛出家,也是滿懷度生的熱誠,如果有哪個人據說很『迂儒』(wu2
ru5),我就偏不信邪,一定傾我所懂的佛法來教他。我可以從早上講到下午,下午又講到晚上;家師看了,只笑了笑:『那沒有用啦!』到後來,我終於相信了,對方的善根福德因緣如果還未成熟,怎麼講都沒有用,他聽不進去的。
日本就有某位大學教授,有一天去拜訪南隱禪師,只見他名片上印了滿滿知名大學教授的頭銜,還自己冠上『禪學大師』的稱號,他卻說他慕名而來,要就教於禪師。
這要是我,就跟他講半天了,南隱禪師很高明,就拿了個杯子放在他面前,然後往裡頭一直倒水,倒到水滿出來了,還一直倒。教授趕快站起來說:『禪師,滿了,裝不下了!』
禪師看了他一眼:『滿了,就裝不下了?』
教授立刻畢恭畢敬地向禪師一鞠躬:『受教了!』
以我自己的經驗,有一些人去找我,都說要請我開示;而其實,是要我聽他開示。我心知肚明,但有時候就是按捺不住,就對他說:『這不是這樣講!……』他聽了,表情就不大一樣了。你如果能夠耐著性子聽他講,講到一個段落了,再告訴他:『這樣講也可以啦!沒有關係啦!』他就高高興興地離開,以後還會逢人便誇『這個師父很會講經!』眾生就是如此的,你奈他何?
【北傳】
13.若人壽百歲 不知大道義
不如生一日 學惟佛法要➏
【南傳】
112.若人壽百歲──不見最上法
不如生一日──得見最上法
先說明北傳第十六章「不知大道義」的「大道義」,這裡是指能夠趣向解脫之道、成佛之道的義理。相對於此,南傳一一五頌則譯作「最上法」,淨海法師加註為『九種出世間法』:四向、四果及涅槃。敬法比丘譯作「至上法」,同樣加註是指九出世間法:四道、四果與涅槃。
北傳頌文說:假「若」有「人壽」命長達「百歲」,卻「不」能「知」解,並實踐趣向開悟解脫「大道」的「義」理;那還「不如生」在世間「一日」,而能修「學」且思「惟」抉擇「佛法」的法「要」,並依之信受奉行。
對應的南傳一一五頌說:假「若」有「人壽」命活了一「百歲」,卻不知「不見」通往四向、四果及涅槃的「最上法」;那還「不如生」在世間「一日」,而「得」如實知「見」趣向開悟解脫的「最上法」。
南傳此頌的因緣故事,是『因子女不孝而修行證道的巴戶普提卡』。巴戶普提卡原本與丈夫住在舍衛城,幾個子女都已各自婚嫁,並且生活美滿。後來丈夫去世了,巴戶普提卡卻沒有分財產給子女,子女們想要財產,就對她說:『媽媽,爸爸都過世了,您為什麼不分財產呢?難道您認為我們不會孝順您嗎?請放心,我們一定會的!』
禁不起子女們的一再請求,巴戶普提卡心想:好吧!孩子是自己生的,相信他們是會照顧她的。不過她卻錯了一著,沒把自己算進去,就將財產均分給她的子女,連一毛錢都沒留給自己。
分完財產,她先到大兒子家裡住,但是住了不久,大媳婦就抱怨了:『妳怎麼一直住在我們家呢?我們是分了雙份家產嗎?妳不是最疼老二嗎?到老二家去住好了!』
於是她只得住到二兒子家去,不過住了沒多久,同樣的牢騷又從二媳婦的口中發出來,她只好再到下一個兒子家去住。就這樣,她輪流住遍了兒女們的家,但始終沒有一個孩子願意長期照顧她,讓她自覺十分沒有尊嚴。想想這世間是如此現實勢利,自己真是失望至極!不如隨佛出家修行去吧!
就這樣,她出家當了比丘尼。她明白自己年紀大了,剩下的時日已經不多了,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費,所以就比別人更加用功精進。佛陀知道她修行的進展,就放光對她說法:『假使妳長命百歲,卻不修學奉行佛法,這樣的生命就沒有什麼意義。如果妳能在佛法的修學中了悟世間無常,明白夫妻親子間只是暫時的合會,不論善緣惡緣,終有了結的一天,不要想去支配對方、控制對方,而應專精於自我的提升淨化,勘破無明愛執,這樣哪怕只活一天,都饒富意義!』巴戶普提卡一聽,覺得十分相契,就盡捨愛執我見,證得了阿羅漢果!
三、 結語
質與量兩相比較,我想多數人在意的,還是量的多寡,而非質的優劣。這種以量取勝的心態,表現在佛法的修學上,就是執著於自己誦多少經、持多少咒、念多少佛、打坐多久,或者布施供養多少、受持多少戒法等等這些比較表象的東西。
然而量多就代表功德大、功夫高嗎?本品的品題一開頭就告訴我們「多而不要,不如約明」。在誦經、持咒、念佛、打坐等所謂行門的底裡,其實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攝心,使心安定下來,然後專注在法義的聞思修習上。對道理了解了,用於日常的實踐,進而對我們的生命有所淨化提升,這才是修學佛法的終極目的。否則,儘管誦了千經萬咒,又與學語的八哥何異呢?
〈述千品〉各章所校量的,正是質與量的勝劣,重質不重量,用意即在凸顯對佛法知解行踐之可貴,勝於表象的一切。其實一個人要開悟解脫,所需要的佛法並不多,就看我們有沒有建立佛法的正見,依正見起正行(包括正語、正業、正命),然後破除自我執見,照見五蘊皆空便得!(待續)(謝杏熏整理)
【註釋】:
➎ 印順導師,〈三乘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202。
➏
「學惟佛法要」的「惟」,《大正藏》作「推」;今依宋元明聖四種版本作「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