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8;1.15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八十六)
釋傳道講述
北傳〈惡行品第十七〉
二十有二章
南傳〈惡品第九〉
一一六∼一二八頌
一、 釋品題
惡行品者 感切惡人
動有罪報 不得無患
本品「惡行品」是在講什麼呢?依照以往傳統的解釋,是將「感切惡人」解說為感化深切惡人,也就是對惡人施以深切的感化之意,所以本品是以感化惡人為目的的。
這樣解釋固然沒錯,但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更深刻,就是將「感」解說為感歎,「切」解說為殷切。換句話說,感歎就是感憐、憐愍;殷切就表示關懷。對作惡之人有著殷切的同情、憐愍,知道他們作惡,將來就會墮入惡道;因為不忍見他們墮落,所以在他們作惡之後,或者還未作惡之時,就來教育他們、感化他們。這樣作解,意涵更深入。
一般人為什麼會作惡呢?因為起心動念、動身發語,都與貪、瞋、痴等煩惱相應;從思想觀念發為言語行為,當然就有他的罪業與果報,所以說「動有罪報」。如此,要想得到沒有生死輪迴的憂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不得無患」。這裡的「無患」,是指解脫生死憂患而言。
至於「惡人」,我會把他解釋為作惡之人。因為世間一切的存在,本是相待的,之所以善、之所以惡,也是眾多條件因素和合而成,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沒有絕對的善人,當然也沒有絕對的惡人。要說絕對的純善,那是涅槃的境界,不是凡夫所可企及的。
一個人的個性與習氣,是宿因加上現緣的熏習而來,如果把時間拉長、空間加大來看,所謂的善人,都作過惡、犯過錯;同樣的,所謂的惡人,也並非全無一點小善。只要找到扭轉的契機,十惡不赦之人都可能悔改向上,否則教育就無用了!
一般人多是嫉惡如仇,看到作惡之人就深生厭惡,但這種心態並不健康。一個人會作惡,往往不是他自己願意這樣;而是因為他的家庭、他所受的教育、他所處的環境造成他去作惡。假使他有好的家庭、好的教育、好的師友,一切有可能就此改觀。《荀子•勸學篇》也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這都是在彰顯所處環境,以及教育、制度的重要性。
譬如一條長河,流過爛泥地,河水就變混濁;流過礫石地,河水就會因為沉澱而變得清澈。但下一段如果又流經爛泥地,那還是一樣會變混濁。混濁與清澈,各有它的因緣,所以佛說緣起無常。因為無常,所以一切未定,一切可變,一切充滿光明與希望!本品叫「惡行品」(南傳是「惡品」),而不叫「惡人品」,理由應該也在此吧!
二、釋頌義及因緣
【北傳】
1. 見善不從 反隨惡心
求福不正 反樂邪婬
樂,音【藕】ngāu7義效切
本章並沒有相對應的南傳偈頌,所以單就北傳作解說。頌文中的「樂」,是喜好、愛樂的意思。「邪婬」,這裡是邪惡、邪僻的意思,而不是指不正當的男女關係。
頌文說:有著惡心行、惡習性的人,他「見」到「善」的事情,「不」會感到歡喜而順「從」著去做。見到惡的事情,「反」倒會「隨」順自己的「惡心」行、惡習性去做。臺語也這樣講:『農(人)牽不行,鬼牽(lòng3
lòng3)走』。很多人就是這樣,你告訴他好的,他不想聽、不想做;反而隨著自己的惡心,發展到惡行為。
他的目的是要「求福」報,要求幸福,可是方法卻「不正」確、不正當;「反」倒「樂」於使用那些亂七八糟、偏邪(「邪婬」)的方法,如此,要求得福報,無異緣木求魚。
【北傳】
2. 凡人為惡 不能自覺
愚痴快意 令後鬱毒
痴,音(黐)thi1他姬切
後,音(后)hō7喜度切
鬱,音ut4英骨切
【南傳】
116.應急速作善 制止罪惡心
怠慢作善者 心則喜於惡
怠,音(大)tāi7地害切
北傳第二章說:一般凡夫(「凡人」)在「為惡」,多半「不能自覺」。這個「不能自覺」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說,他不能覺察到自己做的這件事是惡的;相反地,他都認為是好的。好比有父母要子女去行騙,他也認為是對的,因為這可以改善子女的生活,他不認為這有什麼錯。
第二層意思是說,一般凡夫在作惡,不容易從作惡當中覺醒過來。因為他是既得利益者,既然一切順順利利,有什麼好覺醒的呢?就如同要在染污當中不被污染,這確實不容易!
「愚痴快意,令後鬱毒」,是說「愚痴」無智之人,每每逞一時的「快意」,放縱自己恣意為惡。他不知這樣作惡的結果,會「令」自己日「後」招感惡報,活在「鬱毒」煩惱中,乃至下墮三惡道的果報;反而自鳴得意,認為自己的計謀好,害得好,害得巧!這都是不能自覺自己的過惡所致。
所以古人講了一句話說:『小人無過錯,賢人少過錯,聖人多過錯。』以前我讀到這句話,覺得事實正好相反呢!後來想一想,有道理。這裡的小人,是指沒有學問,沒有修養,沒有反省能力的人。在這種人的心目中,什麼叫做過?什麼叫做錯?明明犯了很多過錯,他卻認為自己哪有什麼過錯?過錯都是別人的,所以說『小人少過錯』。
賢人因為是與小人作比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相形之下,『賢人少過錯』。至於聖人,他行為上的過惡已經沒有了,但是起一個惡心、動一個惡念,他就責備自己,知道有了這一念惡心,將來就會發展到惡行為。因為自我要求高,所以他自覺過錯很多,所以說『聖人多過錯』,這有道理的。
南傳一一六頌其實與北傳第一章的頌義較為相近,可以對讀。不過也不妨看作是北傳一、二兩章的綜合。「見善不從,反隨惡心;求福不正,反樂邪婬。」為何如此呢?因為「凡人為惡,不能自覺;愚痴快意,令後鬱毒。」所以「應急速作善,制止罪惡心;怠慢作善者,心則喜於惡。」
南傳的翻譯其實很淺白,頌文說:聽聞到有善事可作,就「應」以歡喜心「急速」去「作善」,『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如果「見善不從,反隨惡心」,那個時候我們就要「制止罪惡心」,『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如果推託「怠慢」,不積極去「作善」的話,「心則喜於惡」,終將因為懈怠散漫,而隨順著惡習性去作惡。
南傳此頌有一則因緣,名為『窮苦婆羅門的慷慨奉獻』。這對窮苦的婆羅門夫婦住在舍衛城,他們兩人共有一件外套,所以沒辦法同時出門。丈夫要出門,就丈夫穿出去;妻子要出門,就妻子穿出去,這真的是很窮啊!因為這個緣故,妻子都利用白天去精舍;丈夫則在晚上去精舍聽佛陀說法。
有一天晚上,丈夫聽完佛陀開示後,整個人法喜充滿,心中強烈地想把這唯一的一件外套供養佛陀。就如同現在的粉絲(fans),任何東西都願意送給自己喜愛的偶像一樣。我去緬甸大金塔時,有些女遊客同樣也會將身上的珍珠項鍊之類的珍寶,拿出來獻供。
雖然想把外套供養佛陀,不過這個丈夫心裡也明白,一旦供養出去,夫妻倆沒了外套,就再不能到精舍聽經聞法了。就在那猶豫不決,難以取捨的時候,初夜(晚間六點至十點)、中夜(晚間十點至凌晨二點)都過去了。當後夜(凌晨二點至六點)來臨時,他告訴自己:再遲疑下去,就要失去斷除世間憂苦的機會了!於是立刻將這件外套送到佛陀腳邊,並且大聲地說:『我戰勝自己了!我戰勝自己了!』
這其實就是他的感情與理智在交戰,他心想:『我得到法喜充滿,能夠解脫,可以將外套供養佛陀,但是我妻子呢?我這樣做,她就失去聽佛說法的機會了,可是我又很想藉著這件外套,來表達內心對佛陀的感恩。……』他就這樣思前想後,想來想去,猶豫了大半夜,直到天快亮了,才下定決心將外套供養出去,所以事後他才會高興地大喊,因為他終於戰勝自己的情感了!
這時,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也在聽法的大眾中,他聽到這些話,就派人去調查事情的原委。當他知道是這個貧苦的婆羅門,在供養完佛陀所喊出來的以後,他大受感動,並且讚歎地說:『這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如果是有錢人,布施幾件衣服都不算什麼;但夫妻倆共用一件外套,他都能夠獻出去,這真的不容易!可以想見他內心是經過怎樣的人天交戰。』的確,當我們手邊還有餘裕,其實很難體會一個人在最匱乏的時候,還能布施供養的難能可貴!
感動之餘,波斯匿王就叫人送了一件布料,給這個婆羅門,以獎賞他的虔誠供養;但是婆羅門卻將國王的賞賜,也供養給佛陀。國王因此又賞賜他兩件布料,他也是又轉供養佛陀。此後,不管國王賞賜他幾件布料,他都全數供養佛陀。最後,當國王賞賜他三十二件布料時,他才在國王的要求下,留下一件給自己,一件給妻子,其餘三十件同樣又供養佛陀。
國王心想:這個婆羅門能夠做到難捨能捨,真是不容易,應該給他更適當的獎賞才是。於是就派人返回宮中,拿來兩件非常高貴的天鵝絨地毯,再賞賜給他。婆羅門將它做成兩件覆罩,其中一件就供養給佛陀。當國王再到祇樹給孤獨園,看到婆羅門所供養的覆罩,內心十分歡喜,又真誠地讚歎他一番!
其他比丘就來請問佛陀:『為什麼這個婆羅門所作的善事,馬上就得到善報呢?』
佛陀回答比丘說:『他如果在初夜就供養,那他得到的會更多。』佛陀的意思並不是指外在的獎賞,而是指內心的法喜充滿──他的貪心沒有了,那就是他所得到的最佳回報。至於後面的人天交戰,是因為顧慮到他的妻子,而不是為了自己。
所以佛陀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布施,應該立刻就去做,那他隨即就能得到為善的喜悅。假使還在那猶豫,這樣,他的心就還留在作惡的範圍,還可能造作惡行。』
【北傳】
3. 凶人行虐 沉漸數數
快欲為人 罪報自然
虐,音(玉)giok8語局切
沉,音tîm5地琴切
漸,音【暫】chiām7精念切
數,音(素)sò3時故切
【南傳】
117.若人作惡已 不可數數作
莫喜於作惡 積惡則受苦
北傳第三、第四章,與南傳一一七、一一八兩頌,就如同前面的〈雙要品〉一樣,是以一善一惡、一正一反,兩相對比來說明道理的。
我們先解說北傳第三章,「凶」,即是惡。「凶人」,即惡人。「虐」,是殘暴、侵害的意思。「沉」是墮落、沉淪。「漸」,是漸進,如何漸進呢?「數數」,屢次,一次又一次的意思。「沉漸數數」,意即一次又一次作惡,也就漸漸墮落了。「快欲為人」,元明本與《出曜經》皆作「快欲為之」;對比第四章的「甘心為之」,此處似應作「快欲為之」較為合宜,意思是說放縱自己的惡欲,任性而為。
本章是說:性習「凶」惡之「人」,「行」為暴「虐」沒有慈心,他一次一次(「數數」)作惡,也就由輕到重,由淺入深,「漸」次往下「沉」淪。剛開始也許只是作作小惡,但是越作膽子越大,越作過惡也越大,所以說「沉漸數數」。逞一時「快」意,放縱自己的惡「欲」任性而「為」,到頭來「罪報」終究「自然」成熟,而必須自己承受苦果。
對應的南傳一一七頌說:「若人作」了「惡」業以後(「已」,完成、停止),已經做過一次惡,就要自我警惕,不要再做第二次、第三次。但是一般人的壞習慣,你提醒他,他總是說:『不過才犯一次而已。』第二次再犯,你再提醒他,他還是要自我辯白:『才犯兩次而已,你就念了個半天!』
我們的惡習性,就是這樣一次一次累積養成的,所以「不可數數作」,不要一次又一次去作惡──哪怕只是小惡。也「莫」作了惡以後還自鳴得意,歡「喜於作惡」;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惡行,這都不應該。因為累「積」小「惡」成大惡,日後「則」當「受苦」報。
南傳此頌有一則因緣,叫做『克制欲望』。這是說佛世有一位比丘,名叫斯亞沙卡,他對出家修行的生活很不滿意,而且常常欲望很重。佛陀知道他還不能做到遠離、清淨,就制定了衣食住用等各方面的律儀,告誡弟子們如何做到少欲知足,以安心辦道。
※ ※ ※ ※
臺灣經過幾十年來的弘法利生,信仰佛教的人是越來越多了,很多信徒很有捨心,對於布施奉獻十分積極;但可能比較少人會去關心布施出去的錢,是否用得有意義。這所以有人標榜要建一間十一甲的寺院,等於三萬坪蓋一間寺,這樣也是有很多人樂意出錢。
我們要知道,建寺的目的是為了讓人修行和弘法利生,所以不必建得那麼大,那麼金碧輝煌!比大,比莊嚴,那只是在滿足主事者和信眾的虛榮心而已,衍生的問題會很多。最淺顯的,寺院大,分院多,出家眾就要多,人手不夠怎麼辦?那只好開『剃頭店』度眾了!於是,一些不適合出家的、動機不純的,就有機會寄生到佛門裡頭來了!所以我們在布施供養應該要有理智,經過理性思考,才不會成就別人造惡業的機會。
【北傳】
4. 吉人行德 相隨積增
甘心為之 福應自然
吉,音【拮】kit4基一切
俗作(揭)kiat4求結切
增,音(曾)cheng1精經切
【南傳】
118.若人作善已 應復數數作
當喜於作善 積善則受樂
北傳第四章與第三章相反,第三章講惡人,第四章是講善人。「吉」,是善、利的意思。「吉人」,即善人、賢人。「相隨積增」,「相隨」,接連著,一次又一次,也就是「數數」的意思。一次接著一次去作善,也就一次一次累積福業。
頌文說:性習良善之人(「吉人」),身語意三業「行」都與道「德」相應,一次接著一次(「相隨」)去作善,也就是在累「積增」加他的福業,由小善變成中善,中善變成大善。他「甘心」情願歡喜「為」善,到頭來「福」報「自然」相「應」,得以享有樂果。
南傳一一八頌說:「若人作」了「善」業「已」後,「應」該再(「復」,又、再)一次又一次(「數數」)地「作」善,來累積福德。因為作善儘管還未得到善報,但是在作的當下,其實就遠離了惡。所以「當喜於」造「作」諸「善」──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善;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這樣,累「積」小「善」終成大善,日後「則」當領「受」福「樂」的果報。
南傳此頌的因緣,題為『女天神照顧大迦葉尊者』。我們知道大迦葉修苦行,又很孤僻。有一次他在一個山洞裡入定長達七天,出定後,他起了一個念頭:希望能有個與他有緣的人來供養他,這樣對方就可以得到福報。
走啊走的,正好看到一個女孩子在煮東西,他就站在旁邊想跟她化緣。這個女孩子看到有出家人來,非常歡喜,就對大迦葉尊者說:『我這些東西剛煮好,正好可以供養您。』
大迦葉問她有什麼要求,她說:『但願我能得到福報。』尊者說:『妳所祈求的,一定能如妳所願。』如果是我們華人,就會念『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布施的人一定能夠得到利益,但是有一個條件,必須以歡喜心、恭敬心去布施,這樣日後一定會得到他所祈求的安樂。
一聽到大迦葉肯定她可以所求如願後,她十分歡喜;不幸的是不久之後,她就被毒蛇給咬死了。死後,她生到忉利天上作為天神,並且擁有天神的一切榮耀與福樂。她知道自己就是因為供養阿羅漢的功德,才得以生到天上,所以就和其他天神一起來到她的屍體旁邊散花,並且決定繼續供養大迦葉尊者,好讓自己的福報不致減損。其實這說起來,也是一種貪心啦!貪福報。
每天清晨,她都會到精舍把水缸裡的水裝滿,並且把周遭的環境打掃乾淨。大迦葉原本以為是小沙彌服的勞務,沒想到竟然是一位女天神。女天神見到大迦葉,就對他說明自己如何因為供養阿羅漢之福而往生天上,內心又是如何感激他,所以才會每天都來裝水,和張羅尊者需要的東西。
這番話聽在一般人耳裡,應該會很高興才是;但迦葉尊者卻不領情,他就對女天神說:『精舍裡都是比丘,妳單獨一個女孩子,不要再到精舍來了!』女天神聽了十分生氣,不能明白為什麼迦葉尊者要拒絕她的供養。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就放光來勸慰她說:『妳要為自己積集福德是不錯,但是迦葉尊者那裡都是男眾,妳一個女孩子一早一晚都去那裡,恐怕會招來人家的閒言閒語。其實,妳起初不知道大迦葉是證阿羅漢的聖者,那種虔誠恭敬的供養,功德才大;現在有心想要得到功德,這樣來供養反而比較不理想。』女天神聽了佛陀的開示,就依言離開了!(待續)(謝杏熏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