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5.1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二)


主講:釋傳道    紀錄:吳一忠˙謝杏熏


貳、正釋〈無常品第一〉二十有一章
一、釋品題1
      無常品者 寤欲昏亂
      榮命難保 惟道是真
      寤,音(誤)Go7語度切
2
      又音(悟)Ngo7
      命,音(孟)Beng7文競切

        吳本《法句經》的第一品「無常品」,共有二十一章,即二十一偈頌。本品的內容,顧名思義,即闡述諸行無常之理,進勸學人修道證真,以度脫生死輪迴之苦。
        世間是無常的,從自然界的時序更迭、季節變幻,社會的盛衰進頹、各自消長,乃至自他身心,由少及老的種種變化,一切確乎是無恆無常的。但儘管一切都在如幻的變異中過去,我們卻直覺自己與自己所有的一切,始終是不會變,也不該變的。所以一旦無常到來,又鮮少不茫然失措、怨天尤人的。其所以若此,無非對於佛說的緣起諦理,缺乏深刻的信解;對於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的世間實相,缺乏透徹的體悟所致。
        普羅大眾便是如此的吧!在醒「寤」之時,總是放縱自己的感官,隨逐於外界色、聲、香、味、觸的五「欲」境界,為其所「昏」惑迷「亂」而不自知。由於不能如實正觀一切諸行,乃至個己的「榮」枯得失,與一期生「命」之五蘊身心,皆依於種種關係條件的聚散而成滅,遂於我、我所起著強烈的愛執,誤認為於己於境,均擁有自由宰配之權。於是,愛喜則貪為己有,怨憎則瞋而拒斥,甚而偏執邪見、愚癡顛倒,惱害眾生,造諸惡業!殊不知因緣和合的一切,原是不安穩、「難保」固,無恆無定又無可宰制的。這「惟」有依著佛說的古仙人「道」而修而行,進從千差萬別的緣起相中,悟證本自空寂的平等法性,才「是真」實能夠徹見無常、無我、無生,而究竟苦邊的度苦之道!
        關於無常,一般人常有著灰黯消極的誤解,但依佛說的緣起正義,無常卻是緣起必然的結論;而且經由無常,更開展出光明進取的積極意義!因為無常──無有永久性、絕對性,所以一切的繁榮成就不會恆常停駐;一旦造成彼等的條件因素改變,昔時的風光轉眼即成過眼雲煙!同理,一切的苦難挫敗,也不會是恆常如此的,只要去除造成苦難挫敗的因緣條件,再加以積極、正面的增上助緣,定有撥雲見日的時刻到來!這個上升與沉淪的樞紐,就操諸自己的方寸之間。試問:我們該選擇為盛景難再而一蹶不振、萎靡蕭索呢?或者,該安然接受因緣的階段性呈現,而昂首向前去促進另一個合會繁榮成就的因緣!
        無常,是這樣的充滿無限的可能性、可變性與可塑性,所以說無常具有平等開創的積極意義。凡徹了無常精義的佛弟子,都應該是不畏憂悲(心苦)、不懼病惱(身苦),身安心安而懷抱永不失望之光明的進取者!絕不因為無常──一切終必歸於滅,而放棄應盡的本分與義務;反而更懂得把握每一個當下,去進德修業,改造自己!
        記得在《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中,有個小故事是講到一個麵包店的業務員,如何將他們店裡的產品,成功地打進一家大公司的經過。這個業務員在推銷產品的過程,原先頗受到那家大公司董事長的排斥與鄙視,甚至連吃了好幾次的閉門羹。但是他並不氣餒,反倒開始研究起人性的弱點,並且四處打聽那位董事長的嗜好。後來,終於得知董事長最大的興趣,就是養鴿子;於是,他也開始在這一方面下功夫,而且,還向董事長的鴿友們求教切磋。
        一年下來,他對於養鴿子的知識與經驗,已儼然專家。心想:這下時機可成熟了吧!一天,便又穿戴整齊,登門去造訪那位董事長,董事長的態度依舊愛理不理,他見狀,就趕緊澄清地說:「不是啦!董事長,我今天不是來談生意的!是想借用您五分鐘的時間,請教您有關養鴿子的經驗。」董事長一聽到對方提起自己最感興趣的事,就請他坐了下來,還命人倒了茶。話匣子一打開,與之前對他的態度,直有天壤之別!而他名義上雖說是請教,其實在重要的關鍵,他每每將自己的心得適當地提出,以徵詢董事長的看法。這下,輪到董事長目瞪口呆了,沒想到這個年輕人還真懂得不少!就這樣,這位業務員作成了一筆大生意,從此這家公司成了他的客戶,董事長也成了他的好友。
        雖然在這個故事裡,那位業務員最初是利用人性的弱點,靠著迎合對方而成就自己的事業,但這也說明了一切均屬可變的,事在人為,只要我們持續添加促進它的因緣,待時節成熟,定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論出世解脫或世間事行,皆是如此。所以佛教徒常當善用無常觀以警醒自己,開創事業、服務利他,乃至止惡、行善、淨治身心,都要把握稍縱即逝的當下去努力!
二、釋頌義及因緣
    1.睡眠解寤 宜歡喜思
      聽我所說 撰集佛言
      睡,音(瑞)Sui7時跪切
      眠,音(綿)Bian5文乾切
      聽,Theng他經切
      說,音(刷)Soat4時刮切
      撰,音(饌)Tsoan7精倦切

        這一章,《法集要頌經》的〈有為品〉譯為:「能覺悟煩惱,宜發歡喜心,今聽我所集,佛所宣法頌3。」按照頌義,此偈誠為撰集《法句》之大德所寫。置於全經之首,意在提示:凡從沈「睡眠」夢般的煩惱中醒覺(「解寤」),而志向修學佛法者,皆「宜」發起「歡喜」心,諦「聽」善「思」以下「我所」集「說」諸偈頌,這是「佛」宣說的金「言」法句,經傳「撰集」錄而成。
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流轉生死海中,得人身的機率,就譬如盲龜浮沈於大海,海中有一塊漂木,漂木中間有一孔,每五百年,盲龜將頭伸出海面一次,而恰巧落在木孔中的機率。可見人身是多麼的難得!得了人身,又能生在佛世或有佛法可聞的國土;而且聽聞了佛法,又能起歡喜精進心信受奉行的,更是難得中的難得!經上4說得聞佛法,必須離去八種障難(依梵語應譯為「八無暇」)5,而今我們已得難得之人身,已聞難聞之佛法,這該多麼值得歡喜與珍惜!
        佛法的修學無他,不外乎認識自己、覺悟自己,進而覺悟他人、淨化世間。這其中,自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自覺有所不足、有所不淨、有所不能,又自覺內心具足貪、瞋、癡、慢、疑等諸多煩惱,才會促發自己依於佛法真理,向上、向善、向光明而提升。所以本章首句所說的「睡眠解寤」(「能覺悟煩惱」),實為修學佛法者深化、淨化德行,強而有力的親因緣。  

        如誦習經典之前,總要先唱「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唱誦此偈,每令人生起莊嚴敬虔之感,煩動惱亂的心,自然而然就得靜定下來!佛法是如許甚深而又珍貴,願大家都能以歡喜心諦聽、善思,並且如法修行!有此一念至誠,相信大家在聽聞佛法、實踐佛法的過程,定會日有所進!當佛法慢慢地溶進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因此而有了一絲的法味,這一股力量將引領我們更深入佛法義海,不饜無悔!
    2.所行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為樂
    3.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 人命亦然
      謂,音(胃)Ui7英跪切
      輒,Tiap4 地劫切
      譬,音(媲)Phi3頗記切
      陶,音(陀)T 5地何切
      埏,音(仙)Sian時堅切
      埴,音(席)Sek8時極切
      壞,Hoai7喜壞切

        此二章因為是佛依於同一因緣而說,故亦一併釋義,以免損及頌義之完整。其中,第二章「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輒死,此滅為樂。」與書於佛法身舍利塔之法身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6。」二偈頗有相謀之處,可予比較對讀。
前者是說:世間「所」有諸「行」,包括一切生理、心理、物理,皆在生滅變異、遷轉不住的過程中推移,所以是「非常」恆又不可恃怙的。生理上的生、老、病、死,心理上的生、住、異、滅,乃至無情器界的成、住、壞、空──內而五蘊身心,外而器界世間,可「謂」在在處處透露出無常變幻的「興衰法」則。生必歸滅,有已還無,盛極趨衰,無常的一切,實無一不變、獨存、主宰的本體存在,所以說諸法無我;我,即含攝得常住性、獨存性與實有性。一切法無我,唯是因緣的相依相拒、相攝相離,所以本性空寂,涅槃寂靜。依此以觀五蘊身心,亦隨業果因緣而流轉諸趣,無有懈息,倏忽便是一期生死過去,所以說「夫生輒死」。唯「此」貪、瞋、癡永「滅」無餘的涅槃,才是值得吾人追求,又超勝世間一切的畢竟大「樂」。  

        人命無常呼吸間,就「譬如」是製作「陶」器的人「家」,以陶土和水(謂之「埏埴」)捏成粗坏,待其風乾之後,再以火燒製成各式陶器。但儘管製成的器皿是如何美觀、耐用,終究免不了要老舊、破損;世間存在的「一切」,亦莫不如是,終「要」歸於毀「壞」滅無,危脆的「人命亦然」啊!
        佛所以宣說這兩首偈頌的因緣是這樣的:昔時,天帝釋(或稱帝釋天)因為五衰相現7,自知天報已盡,即將下生人間,投胎陶工家的驢腹之中,所以內心十分憂惱。自忖三界之中,唯佛的大智、大悲、大雄力,足以濟度眾生的苦厄,遂以天眼觀察,得知釋尊正在耆闍崛山的石室中,入於普濟三昧(定)。於是他便疾速飛奔至佛前,頭面頂禮釋尊,至心誠意地皈依佛法僧三寶。
        就在他稽首作禮的當兒,天報適盡,倏便投生陶工家的母驢腹中。說也奇怪,繫縛著這頭母驢的繩索,不知怎的,恰在此時自動解開了,母驢一時兇性大發,遂走至擺放坏器的地方恣意踐踏,踩壞了許多坏器。陶工見了,生氣莫名,便著實地打了牠一頓,不料傷卻驢胎而使母驢流產。原本已投生驢腹的天帝釋,因此而得還其本來身,又備五德,復為天帝。
       佛在出定後,便讚歎天帝釋,在行將命終之際,能虔心懺悔前愆,以歸命佛法僧三寶。依此皈敬三寶的殊勝功德,加上夙世的善業成熟,即得遠離罪報,向善處、光明處投生。於是,釋尊便說此二偈:
      所行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為樂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   人命亦然

        天帝釋聞佛所宣法偈,對於諸行無常、息息流變之理,遂有了更深刻的悟解,於歡喜奉行之餘,更復破我執見,得預聖人之流的初果位。      (待續)
註釋:
1.北傳漢譯吳本《法句經》較諸其他《法句》譯本的特色,是在每一品的起首,皆立有「品題」,以提示該品所集偈頌之綱要,循此

   即可掌握整品內容要義。
2.本講座係以閩南語發音,為使讀者亦能藉此學習文讀漢音(平常講話是白讀音),所以在每一首偈頌之後,均加註該字異於一般語

   音之文讀反切(參見魏南安《臺語大字典》,民國81年,自立晚報社出版),亦即使用羅馬音方案(一名白話羅馬字)、閩南方言

   拼音方案(大陸出版的《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所使用的注意方法)、閩南地方韻書《雅俗通十五音》的傳統注音方法,並以文讀

   同音字( )、或白讀同音字【 】括弧表示,便於讀者擇己所習者用之,以饗讀者。
3.大正4.777上。
4.《長阿含》卷九《十上經》(大正1.55下);《中阿含》卷二九《八難經》(大正1.613)。5.八無暇,即八種修學佛法的障難,

   或沒有修學佛法的時機。所以得聞佛法,必須脫離: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的苦報,四、不生長壽天,五、生逢佛世或有

   佛法住世的時代,六、生於有佛或佛法弘揚的中國(不生邊地),七、六根完具,八、不生外道邪見家。
6.大般涅槃經卷十四(大正12.450∼451)。7.五衰:一者身上光滅,二者頭上華萎,三者不樂本座,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