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5.3妙心寺成長教育講座

全球暖化時代的省思與行動(上)

主講:葉欣誠教授 整理:妙心寫作讀書會

前言
        今天我們來探討「全球暖化時代的省思與行動」這個議題,必須要有一個前題,就是──全球已經暖化了。事實上,地球已經暖化了。記得我讀大學時,老師就曾說:如果我們還繼續排放二氧化碳,不限制使用能源的話,以後地球會暖化。當時僅是預測、推論,但現在已經是既成的事實了。面對全球暖化的時代,我們應該想一想,過去我們到底做了什麼?現在我們應該知道些什麼?今後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們先從義大利水都威尼斯來看,它以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地理景觀,博得了全世界的青睞,尤其浪漫迷人的建築、藝術、宗教,可說是人類的驕傲。但是,如果我們繼續排放二氧化碳,最後威尼斯也會變成沉在水裡的都巿。世界上有好多的城巿現在都面臨類似的問題,亞洲的幾個城巿,恐怕會是世界上第一波在海平面消失的城巿。其中,第一個是泰國曼谷,因為曼谷一方面海平面上升,另一方面由於不斷的抽地下水,以致下沉得更加快速。臺灣周圍如果海平面上升,第一個消失的便是臺南巿,因為臺南巿的地勢是臺灣所有縣巿中平均海拔高度最低的城市。
        此外,南極冰山融解,且不斷在崩解。在海岸上的房子,由於下面的基座已經完全被掏空,所以岌岌可危,無法安全居住。還有很多原來的農耕地,也因為旱災的關係,現在都變得無法耕作。這樣的事情在澳洲的新南威爾斯省也不斷在發生,目前該地區三分之一的農地已經變成旱地,小麥田已經無法耕種,整個農村都將遷移,因為完全沒辦法生產。最近,除了澳洲之外,西班牙也面臨七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這些事情在過去是預測、預言,但是現在已經發生了,對全世界來說,已是現在完成進行式。
一、全球暖化的異常現象
        面對全球暖化的時代,我們必須清楚知道:目前的地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下分別從新聞報導、研究報告中擷取重要資料來作說明:
   (一)南極冰架崩裂,比兩個臺北市還大(2008/3/27中國時報)
        三月底,《中國時報》報導南極有一個冰架崩落。什麼叫做「冰架」?一般在陸地上,大片冰層覆蓋的就是冰原;而冰架是冰原伸入海洋中的一部分,它是支撐冰原的架構。冰架崩落將使兩邊的冰山要往中間崩下來,它將嚴重影響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常態。這個現象成為我們的國家新聞,原是因為剛好我們的福爾摩沙二號衛星在太空裡面拍到了這個過程。
   (二)暖化冰融,北極西北航道暢通(2007/9/16中國時報)
        這是歐洲太空總署從北極的正上方拍的一張照片,黃色的路線(圖左)叫做「西北航道」,天藍色的路線(圖右)叫做「東北航道」。東北航道的這一段現在還是冰封的沒有融化,西北航道已經完全融開了。過去,從大西洋地區到太平洋要繞道經巴拿馬運河而行,現在不需要了,可以直接從北大西洋經加拿大北極列島向西走,沿阿拉斯加北方越過白令海峽進入太平洋,這樣一段路可以省6400公里的航程。對人類交通來說可以是正面的,但是我們回過頭來想,地球什麼時候可以把這條航道都融開來。
        去年9 月16日《中國時報》的頭條新聞:科學家原本預測「西北通道」至少要到2012年才能通行,甚至要等到2080年。但是現在2007年9 月份它就已經融通了,這對於人類的發展史來講是一個重要的事情,因為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過去不通的,現在通了,代表我們的活動造成暖化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北通道」的開通也產生另外一個效應,就是激化周邊國家對北極主權的爭執。目前包括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挪威及丹麥等國家,無不動作頻頻,已紛紛加入對這一能源「處女地」的爭奪。因為全球四分之一未開發的石油和天然氣蘊藏在北極地區,尤其現在的石油已躍升到一桶是125 美元,料將造成國際新的導火點。
   (三)南極大陸30年最大規模融冰,約11.4個臺灣大(2007/5/17東森新聞)
        南極的融冰跟北極的不太一樣,南極的冰是在陸地之上,陸地的冰融解會造成海平面上升。2007年5 月,美國太空總署透過衛星空拍發現,有一塊像美國加州、大約11.4個臺灣這麼大的融冰現象。這麼大的融冰發生在南極大陸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如果這樣的情形繼續發生,將導致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為人類生活帶來嚴重衝擊。
   (四)地球暖化融冰原,威脅北極熊生存(2007/9/18華視)
        每年冬天,北極熊都要努力在結冰的海洋冰原上囤積能量,這時海豹是牠們的食物來源。但全球暖化使得冬天變短,冰層融化的時間也提前到來,造成海豹多了通道逃命,相對的也增加北極熊獵捕的難度及所耗損的能量。如此一來北極熊往往食物無以為繼,母熊餵食熊寶寶的品質也下降,甚至餓死。這些都是地球暖化融冰提前對北極熊生命的威脅。
   (五)北極極點冰泳創紀錄,英國泳將憂心暖化嚴重(2007/7/26東森新聞)
        2007年7 月,英國冰泳好手普夫創下在北極的極點游泳的第一人紀錄。人類從來沒有在這裡游泳過,普夫最後在冰冷的海水中以18分50秒的時間,完成1 公里冰泳的壯舉。他寫下世界上在北極點游泳第一人的紀錄後,一點也沒有高興的心情,他說,能在北極點游泳其實是一個悲劇,在全球暖化的效應下,現在連北極點都可以游泳,可見暖化多嚴重,他呼籲世人應該更重視全球暖化的問題。
   (六)澳洲嚴重乾旱,總理霍華德籲人民祈雨(2007/5/17法新社(AFP))
        2007年澳洲出現百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以前叫「百年大旱」,今年卻稱為「千年大旱」,非常嚴重。澳洲總理霍華德當時向人民警告,如果六月前沒有降下大雨,澳洲東南部墨雷──大令河流域的灌溉用水將縮減。因此,他當時就跟澳洲的民眾講:「沒希望!我們用盡各種方法,向老天祈求下雨吧!」
        2007年5 月經濟專家就預估,如果繼續不下雨,到2008年的10月份,整個世界的乳製品巿場就會變得很貴。因為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乳製品都是從澳洲和紐西蘭來。
   (七)東南歐熱到攝氏45度,46死、車頂可煎蛋、柏油路幾融化(2006/6/27東森新聞)
        2006年的大熱浪,保加利亞東南部城市拉德內伏達到攝氏43度,鐵軌受熱變形造成事故,當地政府在火車和電車鐵軌上噴水降溫,同時降低火車行進速度。義大利西西里島的森林因為炎熱又乾燥,竟然自燃引發大火。此外,希臘的中部地區和首都雅典也熱到將近攝氏45度,電線桿都熱到冒出火花,十分觸目驚心,雅典城還因此停電。土耳其也因為天氣實在太熱,學校提早放暑假,官方甚至下令嚴禁民眾進入森林,以防高溫氣候引發森林大火危害遊客性命。羅馬尼亞還甚至可以熱到在車上煎蛋,光是東南歐至少有46人熱死。臺灣到目前為止熱到攝氏38度、39度就了不起了。45度是比體溫高好幾度,在這種溫度之下,坐在那裡不動就會熱死,因為我們正常心跳、呼吸所要排放的熱氣散不了,因為外面的溫度比我們的體溫還要高,要設法讓自己的體溫冷卻下來,如泡在水裡,不然非常危險。
   (八)阿根廷首都下大雪,90年來首見(2007/7/10東森新聞)
        年均溫16度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2007年7 月卻下起大雪,是當地近90年來的頭一遭。依這樣的情況來看,在不久的將來臺北巿也有可能會下雪。臺北過去曾經有飄雪的紀錄,就像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一樣,過去曾經有飄雪絲的紀錄,但是2007年就下一場大雪。各位應該還記得2008年1 月,整個中國大陸大水災,這都是很反常的現象。
   (九)上海與福州極端高溫(2007/7中央社)
        2007年我們全家剛好在上海,7月18日上海靜安區測到39.6度的高溫,非常非常的熱。而7 月15日福州市最高氣溫竟達到攝氏41.1度,創1963年以來最高歷史紀錄。中國大陸的四大火爐:南京、武漢、重慶和南昌是盆地或內陸地形,但是福州、杭州、上海是沿海都巿,有海的條件,理論上不應該這麼熱,因此可以說整個氣候系統都亂掉了。
   (十)臺北創38.6度高溫,平百年紀錄(2007/7/22TVBS)
        2007年7 月22日中午12點51分,臺北市氣象站測到38.6度的高溫,平了臺北氣象站設站百年以來的最高溫紀錄。上一次臺灣出現這樣的高溫,是在民國10年7 月31日,百年來,沒有比38.6度更高的氣溫。
   (十一)歐洲水深火熱,匈牙利熱死500人(2007/7/26聯合新聞網)
        2007年7 月,中歐和東南歐遭受一個月內第二波熱浪侵襲,匈牙利一周熱死500 人,羅馬尼亞到24日為止已逾35人喪生,19000 多人住院求治,政府發出最高級的「紅色」全國熱浪警戒,防範可能進一步降臨的停電及森林火災。北歐地區則豪雨不歇,洪水肆虐,許多人擔心氣候變遷很可能就是造成這些極端氣象的元凶。英國洪災讓許多城鎮成為孤島,周圍一片水鄉澤國,許多民眾在及腰積水中涉水,數以千計民宅斷水、斷電。阿爾巴尼亞全國大停電,義大利、波士尼亞、馬其頓、保加利亞、希臘等地火災頻傳,火勢添加的熱氣甚至引爆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投下的未爆彈。
   (十二)哥倫比亞史上最大冰風暴,數十公分積雪覆蓋街道(2007/11/4東森新聞網)
        2007年10月,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發生非常罕見的氣候現象──冰風暴。這在臺灣不曾發生,在臺灣偶而會下冰雹,但是冰雹和冰風暴不一樣。冰風暴首先下來是雨,但是雨是零度的,所以雨掉到地上就結冰了,比下雪還糟糕,下雪還可以慢慢開車,冰風暴沒有辦法,因為它變成一個一個冰塊,這是特殊的氣候現象,在世界各地不斷的發生。
   (十三)暖化災難,世界地圖重劃(2007/9/4自由時報)
        2007年全球暖化的影響,迫使地圖權威──英國「泰晤士世界地圖全集」的製圖師必須重新繪製陸地海岸線,對土地型態也必須重新歸類。地圖全集總編艾胥沃斯也表示︰「環境災難就攤在我們眼前,我們真的憂心不久的將來一些著名的地景地貌將永遠消失。」
二、全球暖化將帶來浩劫
        以上所提及的,完全是因地球暖化造成地球異常之現象。我們過去一直習慣性地認為世界就是這樣,比方說每天太陽都會從東邊升起,或者說明年的這個時候大家的感覺和今年差不多,可是這個定律已經被我們自己破壞掉了。最近幾年在臺灣可看到原本三月開的杜鵑花,十月就開了;臺南地區的登革熱越冬,冬天還有病例。像這樣的事情,其實證明很多規律都被我們人類破壞了。以下舉出數則實例:
   (一)湖泊縮減
        非洲的查德湖自1963年以來,已縮減95%,中亞的鹹海自1967年以來,也已縮減75%。以前的鹹海在蘇聯境內,是一個完整的海。從1967年到1989年,它萎縮了變成幾個湖,到了2003年已經變得更小了,造成了特殊的景象──一艘艘的船停在陸地上。如果坐直昇機從上面飛過去,陸地上都是千萬艘的船停在陸地上,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除了全球暖化造成了我們的水資源分配不均、時間空間不均,另外的原因,就是人為貪婪以及錯誤政策。
        人為貪婪為什麼會使海面變小?因為這個海是個鹹水湖,有淡水河不斷的注入,但是河水在流進去之前,水流就被攔截了。主要是截去灌溉稻米、棉花,尤其棉花是高經濟農作物,為全蘇聯軍隊冬天棉衣主要的棉花來源,而棉花的耗水量是所有農作物最高的。雖然蘇聯已經在1990年代解體,但是後來這幾個中亞的國家,還是延續當時的政策,大家都做同樣的事情,因為比較有利潤,因此愈做湖愈小,再過幾年這個湖就會在地球上完全消失。鹹海的悲劇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這可說是全球暖化加上人為貪婪以及錯誤政策所致啊!
   (二)水資源耗竭,文明結束
        吳哥窟在柬埔寨境內,原本是一個繁榮的文明,水資源是它的主要資源,主要生產的農作物是稻米,當年是非常繁榮的王國。但由於水資源耗竭,所以整個文明結束,現在已變成一座死城。我們去那邊觀光,看到曾經存在過高度文明的痕跡,現在已不復繁榮,不免令人唏噓!
   (三)生態失衡,復活島滅絕
        對於復活島上的巨形石像,我想大家印象都很深刻。過去為什麼會有巨形石像崎立在復活島上?又是如何搬動、崎立上去的?這個地方應該是有文明的。現在重新去探討的結果,可以發現當時復活島上是有茂密的森林,後來被人砍光。森林被砍光了,整個生態失衡,就毀滅了。
   (四)現代文明變成後代人的史前文明
        馬雅文化遺跡也告訴我們,過去有那麼多人住在那裡,但現在那些人也背棄了那塊土地,其後裔散落在中美洲一帶。印加文化和馬雅文化也多少類似,他們不但自然條件改變,內戰也讓他們自己族群愈來愈少。打戰都是想盡辦法把對方消滅,每打仗一次都死一半以上的人,後來很快就滅亡了。這告訴我們不能假設任何文明會永遠存在,只要我們改變關鍵性的條件,很可能我們也會變成後代人的史前文明。
三、全球暖化的科學原理
        我們前面講的都是背景資料。即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對全球暖化滿了解的,但我還是要把一些全球暖化的科學原理整理出來,與各位分享:
   (一)溫室效應
        關於溫室效應,我們必須先了解,什麼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一定是不好的嗎?
        1.什麼是溫室效應?
        全球暖化就是溫室效應過度。大氣中若干物質(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 GHG )的存在,使得外太空射進地球的熱輻射經地表反射回太空時,有部分被攔截,而造成大氣溫度升高的效應。
        2.溫室效應一定是不好的嗎?
        其實,「溫室效應」是我們之所以能存活在地球上的理由之一,因為根據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以及太陽輻射的強度來計算,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是 -19℃。由於有了34℃的溫室效應存在,所以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升高為15℃這才適合於我們居住。所以我們要知道,有了溫室效應我們才有了生命,也才有人類及文明。如今我們去解釋溫室效應時,不能說我們要對抗溫室效應,或是說我們要消滅溫室效應;倘若把溫室效應消滅,人類也就自我消滅了。就像人發燒生病一樣,我們不能說我們把體溫消滅掉,人不能沒有體溫,體溫是必要的,所以溫室效應是自然現象,而且是好的自然現象。我們要對抗的是過度的溫室效應,這叫做「全球暖化」。
(二)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的貢獻度
        溫室氣體有那些?我們一般知道的是二氧化碳 2;在全球暖化的因素中有64%是二氧化碳貢獻的,另外甲烷 CH4占19%。全球甲烷的生產一半來自動物,因為動物在生活過程中要排氣,牠們排的氣不是二氧化碳,主要是甲烷。因為反芻動物每天都在排放甲烷,像是甲烷製造機,製造了全世界甲烷的一半,造成10%的全球暖化空間,影響度非常大。通常一單位的甲烷,對全球暖化的貢獻度大概是二氧化碳的二、三十倍。此外,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 HFCS、全氟碳化物 PFCS 、六氟化硫 SF6也都是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對地球造成的不利影響大約是:坽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夌全球各地氣候明顯改變;奅劇烈性異常天氣出現頻率增加、氣象災害損失增加;妵海水位持續上升、土地淹沒、海岸開發面臨嚴重之長期威脅;妺熱浪侵襲、病媒肆虐與疾病蔓延;姏糧產穩定的疑慮;姎對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的嚴重威脅等。
四、全球暖化的過去與未來
   (一)二氧化碳濃度代表溫度上升
        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和地球表面的溫度,呈現正相關的變化。過去65萬年以來,二氧化碳的濃度從未超 300 ppm,但是2008年已達386ppm 。1900年才280 ppm,如今增加了106 ppm,非常快,每年增加 4 %,預估21世紀末有可能達到目前的 2倍,這告訴我們什麼?地球現在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已經到了傳統氣候的模型無法模擬的程度,且處於崩潰的邊緣。
        工業革命發生以後,全球的氣溫急遽上升,全世界公認的數據是0.8℃,就是跟工業革命之前比較,我們現在已經上升了 0.8℃。聯合國2007年公布地球生態系的容忍極限為 2℃,所以我們還剩下 1.2℃可以上升,越過這個界線,地球的生態系就要崩潰了,情況就會愈來愈嚴重。
        我們看人類的歷史上,或看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歷史觀;歷史觀不是我們認定的歷史觀,而是客觀的歷史觀。就好像我問臺灣歷史到底有幾年,很多人的反應說400 多年,但這是臺灣漢人的歷史觀。臺灣漢人來之前,臺灣原住民在這裡已經4000多年,如果你以人類歷史來看,至少是4000多年不是400 年,為什麼只看到漢人的歷史,那是因為我們是漢人就這麼覺得。客觀嗎?
        同樣的,我們人最多100 歲,比方我們今年50幾歲,50年以來地球還好,沒什麼大變化。我們看18,000年以前,地球處於更新世冰期比現在冷了10幾倍,在14,000年前開始回暖,形成所謂「波奧暖期」,此後氣溫不斷上升,上升到13,000年以前,氣溫到了差不多了,突然降下來。這強調急升急降,地球的溫度如果升得太快,穩定系統就會崩潰,崩潰了以後就會降下去。因此,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應該用科學的眼光,放大視野,為地球未來可能的發展,未雨綢繆,這也是國際社會一定要開始做的事情。
(二)國際社會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所進行的努力
        1.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是什麼?有很多人對「京都議定書」產生誤解,誤認為「京都議定書」是一本書;有的人認為「京都議定書」與臺灣無關;有的人認為「京都議定書」與我無關;其實,這都是態度的問題。
        1992年,為防制氣候變遷危及環境生態,世界各國領袖在巴西里約舉行地球高峰會,通過成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此後UNFCCC針對「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降低進行全球性協議。1997年UNFCCC在日本京都召開第三次締約國會議,通過具法律效力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協議中規範39個已開發國家及歐洲聯盟(即所謂附件一國家)量化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要求這些國家在2008年至2012年,應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回歸至該國1990年水準平均再減5.2 %。2005年 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
        臺灣過去有些人認為臺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故此規範與臺灣無關。雖然聯合國不過是國際上眾多國際組織中之一而已,但是此一規範極為重要,理想也較大,所以這些東西不能用非常政治的角度去看,這些都是自然界的東西,和我們當然有關。我們每一個人所做的事情累積起來就是全世界做的事,所以在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之下都是有關係的。
        大家或許會覺得奇怪,從發起到生效為什麼隔了那麼多年,這是因為當時「京都議定書」規定要55個國家以上的簽署。此外,簽署國家中「附件一國家」成員之1990年排放量,至少占全體「附件一國家」成員1990年排放總量之55%才能生效。意思是那些大排放國家要願意加入才有意義,假如都是些排放量小的國家加入也沒有什麼意義。當年全世界排放量第一名是美國,但美國在2001年布希總統當選後撤簽,澳洲也撤簽,這兩國撤簽距離55%就有一段距離。到了2004年,這些西歐國家轉而說服俄羅斯,後來俄羅斯總統普丁在2004年9 月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使得總數超過55%的門檻。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規定90天以後自動生效,那一天就是2005年2 月16日。
        世界不斷在改變,國際情勢也瞬息萬變,因此我們的觀念也要隨時調整。民國81~85年,我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當時的美國是正義的象徵,但現在不太一樣了,尤其對美國撤簽「京都議定書」,很多歐洲人都非常抱怨。未來若真的發現溫室效應過量而造成全球暖化可能滅亡?或人類經過努力把地球救回來了?美、俄兩國在這一重大問題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是跟我們過去既成的印象不一樣。但是!現在這個領域世界,有一個新的超級勁敵,就是我們的惡鄰也是朋友──中國大陸。去年中國大陸排放量基本上已被證明正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排放國。所以,明年(2009)哥本哈根會議,它將會變成眾矢之的。這件事情我覺得那種嚴重性超過奧運前的種種障礙,會造成全面性的影響,為什麼?因為美國總統要改選,2008年12月美國新總統產生之後,一般的判斷認為美國新總統一定會再簽「京都議定書」,會聯合起來管制下一個問題──中國大陸。
        2.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家小組報告書
        2007年2 月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發出迄今以來最強烈的警告,宣稱人類的活動讓地球愈來愈熱,各國政府努力對抗全球暖化的壓力也倍增。該小組成員為來自逾130 國的2500名科學家,他們預測未來會有更大的雨勢、更多的冰河溶解、更嚴重的乾旱、更嚴酷的熱浪及更高的海平面。其最終報告寫到過去50年來的暖化現象,「很可能」──可能性超過90%──是由人類活動造成,其中以燃燒石油為最。這次報告比2001年的報告嚴厲許多,當時IPCC稱兩者之間「可能」──可能性約66%──有相關。氣候變遷的徵兆廣見世界各地,從澳洲出現旱災,到歐洲1 月氣溫創下新高。IPCC的報告並針對21世紀的氣溫進行「最佳估計」,其預測可能升溫範圍為攝氏 1.1至6.4度,最可能升溫攝氏1.8至4 度。20世紀約升溫0.7度,而自從1850年代開始記錄氣溫以來,史上最熱的10年全集中在1994年以後;較上次冰河期,地球已升溫約攝氏5 度。
        針對聯合國的全球暖化報告,當時美國政府有三段式的主張:第一段說法認為沒有全球暖化這件事,後來大家證明真的有全球暖化,他就退到第二段認為全球暖化是自然的現象,不是人類活動造成的,與排放溫室氣體根本沒有什麼關係,最後經聯合國公布的結論證實,他們就退到第三段認為「京都議定書」規範全球暖化是無效的,所以美國不簽署。希望2008年12月換了新總統以後這個情勢會改變。
        3.聯合國二○○七年氣候變遷報告書
        第一份報告書:「各種溫室氣體與因素造成的全球熱輻射軀力比較」中提到:二氧化碳、甲烷造成了暖化。臭氧分二種,一種是對流層臭氧,一種是平流層臭氧。像臺南這個地方,如果大白天太陽很大,到中午的時候你就會覺得空氣中有臭氧的味道。因為早上工廠以及汽機車排放廢氣,經過了紫外線的照射,二、三個小時後因為光化學原理,會造成局部性的暖化。另外平流層臭氧,因為臭氧層的破洞,造成地球變冷。過去我們的觀念認為臭氧層破洞,所以更多的紫外線照進來地球就變熱了;其實,剛好搞錯了,臭氧層的破洞不會造成全球暖化,我們地球變熱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散出的幅射中途被攔截下來了,所以當臭氧洞破得更大,就有更多的熱直接散出去,所以地球會變涼,不是變熱。很多老師教學生臭氧層破洞所以全球暖化,剛好講錯了。這件事情在全球教育雜誌上也是重要的議題,我看過國際雜誌的文章,30%的高中老師有這樣的錯誤認知,可見不是只有我們搞錯。
        第二份報告書:「氣候變遷衝擊、適應與脆弱度報告」中提到:亞洲地區海平面每年上升0.1至0.3公分,稍高於全球平均值,約一億人將面臨洪水加劇的風險。氣溫上升,雨水減少,將造成中國大陸稻田消失5 %至12%。到2050年孟加拉的稻米產量將減少將近一成,小麥產量則減少三分之一。糧產下降而人口上升,受害者到2020年將另外增加五千萬人,2050年將增加一億三千二百萬人,到2080年將增加一億六千六百萬人。4 月10日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專家表示:「國際行動絕對必要,否則亞洲缺糧、缺水的後果不堪設想,地球上其他許多地方也一樣。」
        第三份報告書:「氣候變遷的緩解之道」中提及未來20到30年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努力,對達成穩定溫室氣體水平的機會事關重大。這份報告是2007年4 月在曼谷公布,具有代表性的內容。聯合國專家認為未來30年是對抗全球暖化的關鍵,也就是在2050年之前,我們必須減少50%至85%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以遏制全球暖化。這是非常具有野心的目標,比過去模擬的最嚴格、最理想排放減量的模式還要再嚴格一倍,最後的目標是要把氣溫上升的幅度控制在 2℃以內; 2℃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其成本將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12%。
        第四份報告書:「綜合報告與建議」給了我們一個結論──「氣候變遷沒救了,只能努力適應。」所謂「沒救了」不是我們都完蛋了,而是說這個趨勢已經很明顯了,沒有辦法挽回。假設地球從明天開始關機,大家都不上班、上學,在我們大氣裡面的那些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還是會讓地球繼續加溫。它的生命週期是很長的,100 年至200 年,是不可逆轉的,我們現在談這個問題其實都已經晚了。雖然晚了,但是總比不做好,至少可以拖久一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科技有了重大進步,發明了重要、方便潔淨能源,我們就能繼續存活下去。所以說,現在其實就是關鍵。
        4.二○○七年十二月峇里島氣候會議
        這個會議非常重要,主要是討論非附件一國家,像中國大陸等大排放國的廢氣減量管制。當2008~2012年那些附件一國家的排放量,萬一沒有降回1990年水準平均再減5.2 %的目標,要如何懲罰的問題。由於美國與歐盟的各自堅持,二十個主要國家的代表,擬出了一份妥協性的草案,總算讓美國、歐盟都願意接受。也由於與會國家代表大力批判美國,加上近日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前美國副總統高爾當場炮轟自家人:美國是氣候會議的最大絆腳石。這終於讓美方同意接受廢氣減量的草案,不過距離2009年還有一段時間,美國是否還會變卦,值得觀察。這件事情也重創美國國際形象,中間如果沒有內部政治的問題,到2009年12月在丹麥的哥本哈根召開的氣候會議,應該會成為西方國家聯手對付中國大陸和印度的局面。
        5.高爾和IPCC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和IPCC共同獲得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IPCC是聯合國下屬機構,由約三千名大氣科學家、海洋學家、冰雪專家和其他專家組成,是全世界專研地球升溫及其影響首屈一指的科學機構。由於他們的努力,累積並傳播有關人為氣候變遷的較多知識,及其為對抗此種變遷所須採取的措施奠定了基礎,足以為地球對抗暖化做出貢獻,嘉惠世界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