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5.3妙心寺成長教育講座

全球暖化時代的省思與行動(下)

主講:葉欣誠教授 整理:妙心寫作讀書會

五、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在臺灣
        在臺灣,全球暖化的議題大概最近二、三年來才比較受到重視,尤其是在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登高一呼以後。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在臺灣上映時,反應還很冷淡;但同一時間,這個片子在美國、歐洲卻引起非常大的回響。等到這個片子得了2006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以後,臺灣人就爭先去看,這個就是臺灣社會很奇怪的反應。當時很多人在影劇版上看到了全球暖化的現象,覺得全球暖化好像是一個東西;有些人在政治版上看到又好像覺得不是東西,這個在臺灣的發展是非常特殊的。在之前,大部分的臺灣人對這方面是不太了解或不太關心的,最近突然變得很關心,這中間有很多的因素。尤其一些重視全球暖化問題的國際知名雜誌,經常以此議題當封面故事,也多少引起臺灣在這方面的關心。例如:
(一)當地球愈來愈暖
        這是20049月《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故事。在全球正視及面對「全球暖化真相」的同時,臺灣未來也將無可避免地面臨不同大小程度的環境影響。因此,我們應持續、長期地做好節能減碳措施,並隨時關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
(二)京都議定書干臺灣何事
        這是20055月《大地地理雜誌》的封面標題。為什麼下這個標題?因為2005216日「京都議定書」生效的那一天,臺北辦了一個公聽會,有些教授、立委去參加了,但一般人沒有什麼樣的反應,也就是說臺灣整個社會對這件事情滿冷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臺灣人認為「京都議定書」和臺灣是沒有關係的。因為我們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所以「京都議定書」討論的全球暖化議題和臺灣無關。這種想法是很可笑的,難道臺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臺灣就不會暖化?全球暖化,大家都受到影響,尤其和我們貿易往來的國家絕大多數都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他們都接受「京都議定書」的管制,所以那個影響是全面性的。
(三)Be Worried. Be VeryWorried.
        20064月《時代週刊》以一隻北極熊當封面故事,呼籲全球「Be Worried. Be Very Worried.」(不但要擔心而且要非常擔心)。其內容提到溫度上升、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聖嬰現象、極端氣候、洋流減弱等暖化現象,引起臺灣關注。
(四)低碳能源
        200610月《科學人雜誌》就談到低碳能源,當時提出來時,很多臺灣人都不太曉得什麼叫做「低碳」?現在講久了,大家比較有概念。
(五)澳洲金黃青蛙絕種了
        200610月《新聞週刊》用它來當封面,因為金黃青蛙很重要,牠們是生態學研究上的重要元素,不僅一般的人覺得牠很可愛,重要的是牠是非常重要的青蛙。幾個月之前牠還活跳跳的,如今突然不見了!而且還被宣布絕種了。相信在全球暖化的過程中,牠們不是第一個犧牲者,而且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六)臺灣面對全球暖化
          20074月臺灣終於有了本土的雜誌──《天下雜誌》開始去把臺灣對節能減碳的問題拿出來談。過去我們都看到全世界的資料、外國的資料,但是臺灣的資料很少,這其中提到「臺北101豎立在臺北湖的水面」,這就是說以後海平面上升,臺北就變成臺北湖了,臺南也可能滅頂,高雄只剩壽山,其他地方都在水裡。現在臺灣開始有雜誌來談這些事情了,這是重要的里程碑。同一個月(20074月)《商業周刊》和臺灣的企業界座談,座談中直接以「全球暖化燒掉你的錢」為標題,這樣比較震撼,比較會引起企業界重視;其實要傳達的是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是全面性的。
(七)美金包著玉米
        連續三年的4 月,《時代週刊》都以這一議題當封面,今年(2008)亦然。玉米在國際巿場的價格光2007年就漲了四倍,因為玉米被用來做酒精,變成酒精氣油以致供需失衡。美國人的大車加一次酒精氣油所需要的玉米,足夠一個墨西哥人吃一年。過去,窮人只要跟其他的人搶食物,現在窮人必須跟車子搶食物,情勢發展非常可怕「The Clean Energy Myth.」就是說當一件我們認為對的事情,其實它是不對的,這叫做迷思。所以用玉米來做酒精它到底是「金錢遊戲」還是所謂的「節能減碳」,近來愈來愈多人在檢討這件事情。所謂生質燃料到底生質不生質?環保不環保?但它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問題,連美國人都出來抗議,因為玉米過去是農產品,現在是能源作物,身價是不一樣的;雖然美國人不吃玉米,但美國人養的豬買不到玉米來當飼料,所有的玉米都去作酒精了。但對墨西哥人來講,他們的主食是玉米,可是玉米賣到美國去價錢比較高,賣到巿場去價錢比較低,所以墨西哥人就要用更高的價錢去買玉米,已造成生活問題。

六、臺灣不願面對的真相
(一)我們的排放現況與趨勢
        全世界有關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統計資料,如下表:

國家

排放量(百萬噸)

排放比例(%)

美國 

5718.3

23.9

中國大陸 

3176.1

13

俄羅斯

1524.2

6.38

日本 

1184.3

4.96

印度 

960.6

4.02

德國 

820.1

3.43

英國 

552

2.31

加拿大 

515

2.16

韓國 

444.5

1.86

義大利 

427.2

1.79

臺灣 

217.3

0.91

        2004年的資料,美國的排放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當年的中國大陸占13%,大概是美國的一半;但是2006年至2007年中,有很多國家的資料顯示目前第一名大概是中國大陸。臺灣大概占全世界的1%,但臺灣很小,所以1%的排放量其實是非常的高。
        如果我們把全球1990年的排放量當成百分之百的話,京都議定書中附件一國家減量變化曲線見下表。

        如果它符合了2008年至2012年,必須比1990年平均再減5.2%的話,就是底下這條藍線1。美國到2008年為止二氧化碳排放量與1990年比較,上升了20%。若把1990年臺灣的排放量也當成一百的話(這一張圖是在2006年畫的),如果我們開始減量,也許可以慢慢降下來(見綠線3),如果不減量就依照這個趨勢繼續上去(見紅線2)。今年是2008年,事實上臺灣的曲線是上升的,到今年為止和1990年比較,剛好增加了200%,也就是說我們增加的比率,是美國的十倍,我們每年增加幅度約6%,全世界第一名。臺灣在這方面有好多第一名,如:自1990年至2003年,排放量增加為原來的2.15倍;自1988年至2005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由5公噸急速增加為12公噸,都是全世界第一名。
        以高雄市為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每人每年約34.7公噸,是全世界百萬人口第一名;第二名的澳洲莫爾本只有16公噸,高雄市是莫爾本的二倍多。為什麼高雄市那麼多?因為僅僅中鋼一家公司排放量即約占全國的8%。中鋼的排放量大概占全世界的千分之一,也就是一千家中鋼公司加起來等於一個地球排放量,所以各位知道臺灣有超級威力在這個地方,我們應該認真考慮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做這樣的事情?臺灣沒有產鐵礦也沒有產煤礦,我們從外國買鐵礦、煤礦進來臺灣燒,燒出來的鋼再外銷,把臺灣當作一個焚化爐,廢氣全留在臺灣,把所有的排放量算在臺灣的頭上。我們可以不要做這種事情,直接向外國買鋼鐵就好;雖然這有很多考量,但大家要知道這東西威力之大。王永慶的台塑鋼鐵廠,如果再環評通過讓他蓋的話,臺灣的年度排放量會變成原來的150%,關燈關10億個小時都不夠。其實,我們關燈1小時沒什麼實質意義,像現在是春末夏初的季節,中午又是我們的離峰時間,這時刻關燈其實是沒有辦法省總電量,若是炎夏中午才有意義,就是夏天中午把冷氣關掉才有意義。
        此外,200711月國際組織公布了「臺中火力發電廠:全世界碳排放最高的電廠;麥寮火力發電廠也名列第六名。」我們第一名是前十名的好多倍,所以臺灣很有名;雖然我們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是壞的事情都被公布出來了,公布這些數據時,沒有人管臺灣是不是會員國。
(二)京都議定書對我們的影響
        京都議定書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我們雖然不是簽署國,但是我們逃避不了貿易制裁。現在歐美國家以溫室氣體排放為核心問題,進行貿易制裁已進入準備階段,顯示溫室氣體盤查跟減量的整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到時候突然有一天公布這個數字,如果你的排放量超過標準很大,你根本接不到訂單,就算你降價求售也無用;我們終究是地球的一份子,當全球氣候變化時,臺灣無法自外於地球。臺灣在過去100年來的氣溫上升幅度,是全世界平均的2~3倍!全世界增加0.8度,我們增加了1.4度,滿多的。當全世界運用國際政治與經貿關係進行溫室效應氣體減量時,臺灣沒有逃避空間;因為我們主要的貿易對象都是聯合國會員國,而且很多都是附件一國家,如果我們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會拒絕和我們繼續貿易。
(三)海平面上升後會減少臺灣邦交國的數目
        我們的邦交國大約有三分之一是類似吐瓦魯的國家。吐瓦魯於1978101日獨立,1979年成為我國的邦交國。該國僅比海平面高4.5公尺,近年常遭到海水淹沒,是全世界公認因海平面上升,以致第一個將消失的國家;2002年向外國求援,紐西蘭政府已經收留了全國人口一萬一千人中的一千餘人。預計50年之後將沉入海底,我們就少了一個邦交國。我們的邦交國中大概有七、八個是屬於這一類,未來將一個一個在海平面消失。
        而臺灣自己呢?未來如果海平面不斷的上升達6公尺以上,各位知道臺灣哪一個城巿將第一個消失?海平面上升,第一波臺南巿就消失了,高雄巿稍微北邊的地方還在,但臨海的地方也淹沒了。到了上升15公尺,臺南北邊還剩一點點,到了35公尺,臺南已經看不見,高雄只剩下一個壽山,臺北也不見了,只有臺中巿是完整的,臺灣除了南投縣以外,其他縣巿都受到影響。
七、臺灣已為地球做了什麼?
        探討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我們該為地球做什麼?」臺灣自1992年已開始做了很多事情。首先,1992年成立「全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1998年,召開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由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主持,擬定了全國減量的目標,兩年後政黨輪替就無疾而終了。2003年,陳水扁總統宣布:2003年是臺灣的永續元年!今年(2008)應該永續6年了,但後來也沒有再去做那件事情。2004年,制訂「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方案」。2005年,召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但是對於1998年討論的溫室減量問題,完全沒提也沒有列入議程,沒有任何的減量期程與目標值,頗受當時學界與環保界的非議。2006年,「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雖由行政院會通過,但還是沒有任何明確的期程與目標值。200757日,立法院審議「溫室氣體減量法」,由王塗發、王榮璋委員提案,納入期程與目標,明訂2025年到2030年回到2005年排放量的減量目標。當時的立法院分成二派,一派贊成納入,另外一派反對;反對的主要是產業界代表,以中鋼為首,理由都是「拚經濟」,只要違反了「拚經濟」統統不行。經建部門和環保部門的立場壁壘分明,問題還是無解。2007127日,行政院首度畫出二氧化碳減量目標基準線,以2000年為基準年,目標達成年為2025年,作為我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與期程的努力標竿方向,據此研擬減量的有效方法與策略;也就是說,未來CO2排放量將由3.7億噸大幅減量至2.14億噸。由於立法院尚未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又因立法院法案審查「屆期不連續」慣例,下一屆立委選出後,法案必須再重新送立法院審查。在法案未三讀通過前,專責管理辦公室對要求各產業溫室氣體減量工作沒有強制性,但仍會加強輔導。因此,20081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成立「溫室氣體減量管理辦公室」,專責協調各部門溫室氣體減量相關事宜。
八、臺灣今後努力的目標
        嚴長壽先生說過:「態度決定高度,高度決定命運。」其實很多人也講過類似的話;今天面對地球暖化的問題,在臺灣也可這麼說:「態度決定溫度,溫度決定命運。」你用不一樣的態度來面對同樣的問題,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不可否認的,今天開始嚴格執行溫室氣體減量,可能短期之內衝擊到經濟發展,但是長期而言對經濟發展絕對是有利的。因為其他國家,尤其是附件一國家從1992年開始做,做到現在已經16年了,他們已經轉型成功了,但是我們呢?還要再煉鋼,還在做很多高排放的事嗎?
        因此,今後臺灣在善盡地球公民的一分責任下,必須從以下幾個面向努力,不論政府部門、立法機關或學校、社區乃至環保團體或個人都應能有所體認,不能自外於地球村的共同命運。
(一)中央研訂減碳目標,善用市場機制
        加速「溫室氣體減量法」立法通過。在國際協商共識未達成以前,先行規劃推動全國的CO2排放減量,於2016年至2020年間回到2008年排放量;於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2050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的50%,作為減量目標。中央政府據此制定國家永續發展政策綱領以做到:坽建立公平有效率及開放的能源市場,使能源市場逐步自由化。夌規劃碳權交易,鼓勵企業於國內外應用造林、植草及其他減碳措施,降低減碳成本。奅促進能源多元化,提高低碳能源比重,發電策略積極朝低碳能源超過50%方向推動。
(二)以「地方永續發展」為目標,實踐京都議定書精神
        以建設生態城市為願景;以達成節約能源、降低排放為目標;以加速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為策略;以落實溫室氣體減量行動計畫為方案,來實踐京都議定書的精神。以臺北巿為例:去年到今年很多不同層級單位都辦了「國際無車日」宣導活動。他們把道路封起來,不讓汽車跟機車進入,行政首長帶頭找一群人在裡面騎腳踏車,再找記者來拍攝,這個叫做「國際無車日」,有什麼意義?真正的國際無車日應該是混在車流裡,在正常的交通狀況下進行,那才是真正的日常生活,否則只是「公關活動」。公關活動不是不好,而是公關活動要有「政策作法」作為它的根本,你在「政策作法」之上搭配「公關活動」來讓大家更瞭解,不能只有「公關活動」而沒有「政策作法」,這是本末倒置的。我們應該做的是改善交通秩序,提供自行車的安全道路環境、加強交通公共建設、提供便宜便利的公共載具。臺灣機車太多是因為大眾捷運太不方便,在日本或是歐洲國家,通常出門辦事轉二趟車就到了,不用自己開車。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關燈一小時,表揚減碳公司。」這活動唯一的意義就是代表政府重視全球暖化,鼓勵與呼籲民眾節約能源。關燈一小時這件事情,其實是一件好事,但這件事情不應該由政府來強制規定,應該由民間團體發起,號召大家來嚮應。比方「夏至關燈一小時」活動是荒野保護協會辦的,這是民間團體發起,號召大家一起來的。政府真正應做的是訂出國家與地方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調整產業結構、加強溫室氣體減量教育。政府不能只做公關活動,它的內涵要明確訂出來,我們的民眾才會瞭解,這才是重要的。
(三)做好全球暖化的環境教育
        對於全球暖化的環境教育我們要加強並確實施教。只要我們想做,可以從附件一國家中得到很多經驗。打開「美國環保署的全球暖化兒童網頁 Global Warming Kids Site」你將發現,其實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英國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減碳計畫(Carbon Reduction)中的學校行動計畫」內容說明:怎麼跟地方的小學結合,就是跟學校或一個社區結合。比如今天我們來這個地方,這裡就是一個社區,社區如果要進行減碳,要怎麼做?首先要有個「承諾」,村長、里長、市長要先承諾,然後巿民承諾,承諾我們要加入計畫,指派一個節約團隊,草擬節約能源政策。第二步驟就是「覺知」,我們要讓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情,可以跟大家溝通,說明清楚。第三步驟就是「監測」,要訂出監測能源使用的策略並執行。第四步驟便是訂出「標的」,我們在什麼之前要達到什麼目標,大家都這樣做。第五步驟就是「行動」,第一階段做什麼,第二階段做什麼。最後步驟就是「展示」,要讓專家來審察,不是我們自己說好就好,要別人說你做得不錯來得比較客觀。
        如果我們把自己當成一個巿民,參與這一行動要從「覺知」開始,知道溫室效應與全球變遷。接下來就要「瞭解」,光知道還不夠,要深入瞭解。再來就要建立「態度」,對此一相關事務有正向的態度。最後便是「行動」,對此一事務採取積極的因應行動。這些做法是有步驟的,而且是很完整的;我們不能光知道、光瞭解,若態度上覺得沒什麼關係,以致於沒有積極作為是不能有所成就的。
(四)個人的具體作法
        我們個人怎麼做?在傳統文化思考模式裡,國民有應盡的義務就是政府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其實,面對地球永續,我們可以跳脫此一思維,我們可以自己要求自己做什麼,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世界公民;作為地球公民,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做什麼,才有利地球的永續發展。以下分兩點詳細說明:
         1.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儉樸生活
        儉樸生活有很多內涵,為了因應溫室效應與全球變遷,我們應使用耗能耗電量較低的產品,例如使用筆記型電腦比桌上型電腦省電很多;不購買不需要的產品,我們家裡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物品都不是需要的。此外,力行省電、省水、使用大眾捷運系統、減少垃圾量。減少垃圾量比資源回收重要太多了,我看過桃園八德、平鎮等幾個城巿,他們的資源回收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幾而沾沾自喜。我當評鑑委員時就發現,這幾個城巿的資源回收率雖高,但他們的垃圾量也高得很,這代表這些城巿的居民極度不環保,可能每天都吃便當,製造一些便當盒;喝咖啡都是用紙杯,所以每天要製造一大堆垃圾出來;儘管回收得還不錯,但垃圾減量其實比資源回收重要。在儉樸生活上,我也要強調「個人身體環保化」的觀念──頭髮不留長、少至美容院、穿非石化產品之衣著、不購買非必要之衣物與飾物。
         2.「食、衣、住、行」生活方面的具體作法
        食──吃當地食物,少吃肉。吃素或吃肉關係著全球暖化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最少差十倍以上,因為一公斤動物性蛋白質(肉類)消耗水資源是植物性的數百倍。生產一公斤的馬鈴薯,需要500公升的水;生產一公斤的小麥,需要900公升的水;但生產一公斤的牛肉,需要消耗10萬公升的水(相當於100公噸)。生產一公斤的牛肉,在加拿大平均產生13公斤的二氧化碳。由於牛是反芻動物,有四個胃,食物在胃中進行厭氧消化而釋放大量的甲烷,一單位甲烷的全球暖化能力是二氧化碳的二、三十倍,折算後每公斤牛肉相當於製造了350公斤的二氧化碳。
        衣──少買衣服,穿輕便衣服。生產一公斤的棉花要十噸以上的水;以石油生產的人造纖維,易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所以去買一件可以穿很久的衣服,或是免燙的衣服是符合環保概念的。夏天如果少穿或穿輕便的衣服,不必使用冷氣。以23℃為基準,冷氣每調高1℃,臺灣一年可以省三億度的電,所以不要穿西裝或夾克吹冷氣。以前常看到上班族早上帶著夾克進去上班,因為待在冷氣房太久太冷了,這有必要嗎?
        住──綠建築。綠建築概念:「生態、節能、減碳、健康」有兩個判斷的指標,那就是建築物使用過程的耗能與溫室氣體的排放。建築物窗子不可太多也不可以太少,窗戶愈多,愈耗能。玻璃帷幕大樓極耗能,又不容易維護,是能源殺手。愈不規則的建築結構,愈耗能,產生愈多二氧化碳。房子不管怎麼樣,格局方正最重要的,東晒西晒可以隔開,所以我們過去講究坐北朝南格局方正;以這個角度來看臺北101是極不環保的,格局又不方正,玻璃帷幕又超大,所以不符合綠建築概念。
         行──使用大眾捷運系統,少搭飛機。飛機是最不環保的,美國資料顯示搭乘不同載具每人每公里排放二氧化碳公斤數:公車0.176、一般鐵路0.265、高速鐵路0.382、汽車0.669、機0.783,可見搭乘公車最環保,飛機最不環保。美國人不愛騎機車所以沒有資料,但機車的排放約在汽車與飛機之間,所以不要認為機車是最環保,不管是溫室氣體或是以空氣汙染來計算都是不環保。所有先進國家機車都很少,落後國家機車就很多。以這個角度來看臺灣還很落後,因為我們還需要機車來代步。再說,現在的趨勢是騎腳踏車,但是臺灣也沒有騎腳踏車的道路環境。
結論
        今天和各位交換了一些重要觀念,勇敢地面對真相與自我反省是很重要的。做為一個國民,不要只要求政府而不反省自己,我們應同時要求政府也同時反省自己;身為一個世界公民,我們也要注意全世界運作規矩,不要老是認為我們不是聯合國會員國,所以我就不管這些,這是陳腐的觀念和態度。以下特提出二個觀念與各位共勉,謝謝!
(一)以政策解決問題才是正途,不要被包裝或公關迷惑
        今年臺南發生一件值得檢討的事:地球日那一天,主辦單位請來一千人拿扇子要把地球扇涼。我只能說:「反教育喔!」如果全世界的人全都扇扇子,地球溫度可能會增加1 ℃,因為我們在地球這個系統裡面拿扇子扇一扇,整個系統溫度就會提高了,不會變涼!根據熱氣學廢熱增加原理,如果各位回家把房間門窗關起來吹電風扇,房間溫度一定變高,因為電風扇不斷散出熱來。我不知道誰設計出這種活動,真是反教育!後來,我有看到一些人在批評這件事情,其實類似這種事,社會人士要聲討的,不能夠這樣誤導人民。因此,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要以好的政策來解決真正問題,不當的包裝或公關活動只能迷惑人民,無法真正教育人民解決問題。
(二)要教育出可讓地球永續的下一代,不要教育出剝削地球資源的生意人或政客
         人如果是地球上的一種生物,就有生物的特性──要求生存,要求我們的種族可以永續繁衍。事實上,我們可以讓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地球、我們的生命永續;可是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目標似乎往相反的方向走,這件事我們真的要深切反省的。
師父的回響
        感謝葉教授精彩的分析和分享。的確!如果我們不從覺知,就沒有辦法去瞭解;沒有瞭解就不會產生參與的態度;沒有參與的態度就沒有辦法產生有效的行動。我們難以想像的如澎湖:澎湖以前是森林王國,它是鄭成功、鄭芝龍砍光了樹木去當戰艦才變成沙漠的,這是我們眼睛可以看到的。剛剛葉教授講的,我們個人和政府間的互動很重要;我們有覺知、瞭解,而有態度想要參與,我們透過不斷地去做,政府也會想這個應該做。所以我們二、三十年來推廣環保,我們都是自己先做,做到某一種程度,政府就會想這個有意義,也就會響應,這是一定的。
        此外,有關玻璃帷幕的問題,可能大家還不大清楚其利害關係,這些都牽涉到個人和政府的互動。臺灣二十世紀的現代建築,都是從外國複製回來,但你想過嗎?歐洲那個地方很冷,所以他們採用玻璃帷幕的聚光效果來生熱;我們臺灣是熱帶、溫帶國家,溫度本來就偏高,有必要再生熱嗎?何況玻璃帷幕整個封閉,萬一發生火災,要打破它、打開它都不容易。萬一地震,震裂的玻璃帷幕就變成飛鏢,走在附近就有可能中鏢。尤其在這種建築物裡頭不能沒有冷氣,所以停電就不能生活。事實上,非必要的時候不要去把整個房子封閉,造成空氣不流通,應該多開窗戶使空氣自然調節,且有益身體健康,精神也會比較好。更期盼立法院能制定政策,限制政府單位不得使用玻璃帷幕的建築,並研究納入建築法規。
        最後,葉教授提到:減少垃圾比資源回收重要。這一觀點很好!希望我們出門自己帶環保杯、飯盒、筷子,尤其現在的衛生筷既不衛生又不環保,它是從大陸來的,浸泡福馬林等有害人體健康的化學物質防腐,使用它對地球及個人身體健康絕對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