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過生活──談如何因應壓力(下)

主講:鄭皓仁老師  整理:妙心寫作讀書會

六、社會支持
   (一)情緒的支持
        包含了同理、關心與在乎,在壓力下時,能感到舒適、安心、被愛以及有歸屬感。
   (二)尊重的支持
        表達對人的正向關懷以及鼓勵,這類支持能建立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勝任感以及被尊重感。
        有些人可以提供你情緒的支持、尊重的支持,這很重要,只有很少數人可以做得到。他表達的是對一個人正向關懷跟肯定,這樣子能夠建立一個人的價值感,讓人感到被尊重,它可以包括尊重不同想法的人。一般而言,我們跟愈親近的人在一起,總是想說服他、同化他,讓他跟我們一樣,也就愈想把我們的想法放在他的身上,這是不恰當的;所以,「尊重」似乎很難做到的,但是它卻很重要。當我們能尊重一個人,縱然覺得他跟我不一樣,可是他會讓我覺得好自在、好舒服,我們絕對喜歡和這樣的人相處。
        (三)工具性支持
        給於直接的幫助,例如金錢、物質。
        (四)訊息支持
        忠告、方向、建議或回饋。
        (五)網絡支持
        讓人覺得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
        「網絡支持」就是一些我的朋友的朋友。比方我沒有這樣的朋友,我可以詢問我的朋友,我的朋友也許有這樣的朋友,這就是網絡,一個人際網絡。你愈懂得運用你的網絡,你的壓力就愈小;很多人有煩惱的事情、不知道解決的事情,他會想到找朋友協助,甚至於透過朋友的朋友,得到需要的幫助,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人際的支持很重要。
        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一個人縮起來,先找能夠讓你覺得最自在、最舒服,對你最細心的人,來緩解你的情緒,再來研究協助你解決問題。因為要協助你的人,他比較沒有直接面對壓力,他頭腦比較清醒,他可能提供很多他有的資源給你,甚至他有認識一些人可以幫助你;人際網絡就這樣直接、間接解決你的問題。
七、宗教信仰
      (一)絕大部份的宗教會教人做好事,不做不好的事,也就是做健康的事。
        比方說強調不暴飲暴食,要節制自己的慾望,知道什麼是需要的?什麼是你想要的?諸如此類的引導,會讓你做好的事情。大部份的宗教也不允許去做被不當慾望所驅使的事情,所以有宗教信仰的人常常做好的事,不做不好的事,他們會有比較健康的生活型態。
       (二)認知的調整:內外控的彈性
        內控太強的人,什麼都往自己身上扛,這種人特別會需要宗教來當一個外控的條件。他可以把難事交給佛菩薩,不用什麼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扛,這個時候他的壓力調節就來得更好。他會想到「無我」、「無常」;了解「無常」你就比較能夠清楚什麼事情不都是我們能掌控的,有這樣的想法,你就比較好一點,不用什麼事情都自責,像這些認知的調整在宗教裡面是有的。
        (三)自我價值感
        很多研究顯示有宗教信仰的人自我價值感比較好,他們比較不會一直挑剔自己,因為從宗教信仰中給人一個方向,如果你依這個方向,你就可以肯定自己做的是對的,自己在做對的事、在想對的事。反過來說,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較沒有準則,對於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努力是不是好?誠實是不是好?友善是不是好?這些都比較糢糊,沒有很清楚的一個準則。我們都需要很清楚的準則讓我們安心,宗教信仰提供了很多明確的準則讓我們照著做,不會做不對的事情,這樣你就會覺得安心。
         (四)社會支持
        處在有宗教信仰的團體,你若有什麼困難,可以很快得到師父、師兄、師姊的幫忙。他們從事不同的職業,擁有不同的資源,如果你有需要,問題就可能因此而解決。這是一個很有力量的社會網絡、社會支持,有宗教信仰的人身處其中像被一個安全網撐著一樣;再怎麼樣的挫折,來到寺裡至少可以得到情緒上的支持,很多時候你連實際上的支持也都會得到,這個就是人際網絡,也是宗教信仰帶給我們的保護因子。
八、因應壓力的基本準備──健康的生活型態的調整
        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健康行為、營養、運動、睡眠、健康的愉悅,其實這些大概就是休閒活動帶來的效益。
        (一)健康行為
         1.何謂健康行為?
        所謂健康行為就是對健康有助益的行為,例如維持適當體重。肥胖的人負荷會增加,尤其在壓力很大的狀態之下,動脈容易阻塞而造成中風。所以你若沒有好的身體狀態,你很難有能力應付你的壓力,所以在愈高壓下的人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2.健康行為促進的方法
      (1)提高對問題的警覺。比方說你想要運動,你先要知道運動對你有什麼好處,不運動對你有什麼壞處。
      (2)提供執行時的注意事項提醒,以提昇自我效能。
      (3)訊息提供: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如何做?
      (4)行為訓練:運用行為改變技術。
       (二)營養
        1.重要性
      (1)增加對壓力的抵抗力:增加能量及情緒穩定度。
      (2)增進或維持健康。
        2.營養對壓力因應的影響
      (1)短期效應:影響生理狀況,例如:低血糖或體內化學不平衡產生焦慮、頭痛、疲勞,因此問題解決時無法專注或效能降低。
      (2)長期效應:身體虛弱容易生病(感冒、低血壓、慢性病),相對的會增加壓力而降低處理壓力所需的能量及健康。
        3.促進營養的要點
     (1)營養的均衡:吃不同類的食物,補充維他命及礦物質。
     (2)維持正常體重:攝取低熱量高營養食物。
     (3)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放慢速度,不要用吃來發洩情緒、消除疲勞或對抗焦慮。吃的時候要專心吃,安靜放鬆的進食;焦慮時少量多餐可避免低血糖症狀。
     (4)減少不當飲食:少吃油脂及甜食,多吃成分完整的食物(未加工多醣類食物),少吃含鈉食物(鹽)。
     (5)避開酒精、咖啡因,二者會惡化焦慮情緒。
      (三)運動
       1.重要性
    (1)發洩情緒,具放鬆效果。
    (2)使體內恢復正常平衡狀態以及減低肌肉緊張程度。
    (3)促進健康及體能。
        情緒發洩的例子:科學家檢測狒狒、猩猩的糖皮質素發現:最沒有壓力的猩猩糖皮質素最低,是因為牠們懂得區辨什麼是威脅?什麼不是威脅?有些猩猩每次跟同等或是較高地位的猩猩在一邊,牠就緊張提高警覺;有的猩猩就懂得不必每次都緊張,因為較高地位的猩猩可能在睡覺,這是懂得區辨的猩猩。如果較高地位的猩猩來挑釁,主動回擊的猩猩會比逃跑的來得比較能夠抗壓力,因為主動回擊的可能彼此打一打,十分鐘就結束了,輸了就欺負地位更低的猩猩,這也算是猩猩對運動發洩法的運用。可是如果逃跑,被追逐的過程可能持續斷斷續續的一整天,如此下來,牠一整天都在高度壓力之下。因此,回擊的猩猩比逃跑被追逐的猩猩壓力指數低。運動其實是提供了你發洩情緒的管道,我們不會假借欺負人來發洩情緒,但是運動的時候,你就可達到發洩情緒的功能,這是有益健康的。
        2.減壓運動種類
      (1)有氧運動:持續一段時間內,需要消耗高濃度氧氣的能量式活動,例如:慢跑、騎單車、游泳,這類運動需要大量氧氣而且有效燃燒脂肪酸及葡萄糖。
     (2)低密度運動:不激烈或時間不長,但可產生訓練效果,可增加肌肉韌度、強度及關節或活動力,但對生理功能沒有太大幫助,例如:散步、柔軟操、肌肉等張運動、肌肉等長運動。
        3.促進運動習慣的方法
      (1)擬定循序漸進的運動計劃。不要一下子做得太猛,太猛明天就不會做了,而且太猛的結果會腰酸背痛,你想做也不能做,所以要循序漸進。
      (2)保持運動紀錄:紀錄運動量以及未執行運動的原因。這對很不想運動的人有很好的幫助。他可以紀錄一下今天運動多久,明天運動多久,如果沒有運動又是什麼原因?一個星期要檢討一次,可協助排除不能做的原因。
      (3)運用行為改變技術。
      (4)增加行動力:可張貼鼓勵性紙條鼓舞自己,或告訴身邊的人自己設定的運動目標。告訴身邊的人比較容易執行,你若不去跑,身邊的人就提醒你:「你不是說要跑嗎?」「你不是說要散步嗎?」這就比較容易做到。
       (四)睡眠
        1.評估睡眠障礙形式及可能原因
        2.選擇睡眠治療方向
        一般人壓力大,會睡不著;因為壓力大,令人焦慮,焦慮就容易影響我們的睡眠。因此,要盡力減少它的影響。例如:在睡覺前先做一些認知的調整,告訴自己:「我再怎麼想也沒有幫助,我就休息。」這時思緒可能會一直迸出來而睡不著,睡不著就告訴自己:「睡不著不要緊,我休息就好!」你假如不做一些認知的調整,一般人睡不著就有很多災難化的想法:我隔天完蛋了,我沒有精神上班。你愈有災難化的想法,心情就愈緊張焦慮,負面的效果就愈加顯現,而影響我們的工作思考及生活。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一定要睡覺」這個想法有助於你去調整睡眠;你「一定」要睡覺,就「一定」睡不著,因為有「一定」就會緊張,緊張了怎麼睡得著。
        為什麼有些人短期失眠會變成長期失眠?因為短期失眠的時候,他會覺得完蛋了!我睡不著!隔天會很慘,工作效能也會很差。每天要睡覺的時候,就會暗示自己:「今天我一定睡不著,我一定睡覺,不睡著不行。」他的這個想法繼續保持,所以會讓他變成長期失眠。我會建議:你要清楚知道,有壓力的時候當然不會睡得那麼好,因此睡覺之前可告訴自己:「想到這裡就好,剩下的明天再想。」不要要求自己一定要睡著,休息就好了;休息也可達到類似睡眠的功能。這些想法會協助你在壓力解除時,不會伴隨著長期的失眠,這樣的認知調整是會不會演變成睡眠障礙很重要的關鍵。
        (五)健康的愉悅
         1.以健康的方式享受愉悅、放鬆的生活。
         2.正向情緒帶來更好的健康,增加隨壓力帶來的負向效應的抵抗力。
        比方說一件事情、一個活動、一個休閒嗜好可以讓你感覺到快樂的,重點是它要是健康的。例如:跟我朋友聊天、到寺裡走走,我都很快樂,這些健康的方式,可以帶來愉悅;如果你大量抽煙或酗酒就糟糕了,因為這些不是健康的方式,對身心健康長期有害。
九、如何成功因應壓力
         (一)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1.善用問題解決方法分類:直接因應、緩衝因應
        面對可以改變的事,直接因應(焦點集中在問題),不要逃避,愈逃避,壓力愈大。面對不可以改變的事,接受它,接受需要緩衝因應(焦點集中在情緒),比方說一個人生病,千萬不要叫他想:「我為什麼生病?」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是情緒的部份,不是去解決問題,所以你可先幫助他把情緒緩和下來,陪他散散步、看電影。此外,不要任意把自己的身體歸因,例如:有些女生在荷爾蒙產生變化情緒不穩定時,常會歸咎某人對我有壓力,這樣只會讓事情更惡化,因為那個人覺得已很無辜,跟你發脾氣,結果兩人就吵架了。所以,覺察自己的身體很重要,你知道這個時候只是情緒的問題,是荷爾蒙讓我身體不舒服,不是別人,因此,這時候做一些讓情緒緩和的事,放鬆一下,才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2.確認問題,減少不必要的壓力因子
      (1)確認主要問題。
      (2)列出事情清單。
      (3)排出優先順序:根據目標、重要性、急迫性、擁有的時間,選出最重要的事。
      (4)刪除不必要的壓力:可尋求他人協助。
      (5)學會拒絕:過度的工作是壓力的來源,很多人不懂得拒絕,早晚會被外來的負擔壓垮。如果你的工作  表已經飽和,再多就負荷不了,此時你應該學會拒絕。
     (6)採取行動:規劃好了立即採取行動,不要作任何的拖延,因為拖延是使事情無法執行的重要因素。
        3.瞭解自己、設定合理期待
     (1)瞭解自己長處。
     (2)避免完美主義:合理目標為比現在更好。
       正常的完美主義:a.積極追求成就。b.能從辛苦的代價中獲得成功的滿足感。c.能面對自己與環境的限制。d.設定合理的目標。e.較能接受自己的表現。f.能面對失敗。
神經質的完美主義:a.強烈害怕失敗。b.沒有任何事好到令他滿足。c.努力永遠嫌不夠。d.無論表現好壞都自我批評。e.不斷追求別人的贊同與接納。f.盡力避免失敗。
        4.認知調整
     (1)不合理思考:a.傾向於責備自己。b.將問題視為一個可怕的事情。c.對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沒有信心。d.需要立即的解答。
    (2)合理思考:a.視問題為生活中一定會發生的事情。b.將問題視為一個挑戰。c.加強自己對問題解決能力的信心。d.瞭解並接受解決問題是需要時間。
        5.腦力激盪: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法
        如果你自己覺得沒有辦法,可找一些人一起來想辦法,總是會有人想出你想不到的點子,包括他們是怎麼解決問題,這也是社會支持的巧妙之處。
        (二)時間管理
        有效的時間管理,如下所述:
         1.列出所有工作。
         2.列出優先順序。
         3.排出日程表,擅用自己的生理時鐘特性。排出時程表的好處在於:(1)你把時間安排了,會比較安心不會緊張。(2)克服拖延的惰性,時間到了你就做,不用時間到你才想:這麼多事情要先做那一種?而一拖再拖。擅用自己的生理時鐘,可以把學英語的時間排在上午,因為上午頭腦比較清楚;想去運動,排在下午。
         4.集中控制與分割克服原則。「集中控制」該做什麼事情一次做好。比方說我要去購物,列出購物清單,不要去了一趟,回來才發現什麼沒有買到再跑一趟;今天跑一趟,明天再跑一趟,每天都在跑。「分割克服」:就是分成小部份,比較容易著手。比方說我要做論文,好大的工作,我就把它分割,第一部份我要先找資料、第二部份要把資料讀完,第三部份要寫引言……。
         5.任務一次完成。好比組織一個方塊,一個方塊就是一次做完一件事,比較能夠專心。比方說今天早上我要復習英文,這個時候不要讀一半就去買東西而中斷,再回來你就忘記唸到那裡了,又重頭唸,事倍功半。
         6.限制干擾。「限制干擾」就是這個時間我要做什麼事情,專心一致,不受影響。比方說你正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卻一直去接電話、去接待訪客,這就是干擾。
         7.適當的休息提升效率:把休息排入時間表。
         8.時間的安排保持彈性:20/80原則,比預計時間多預留1/4的時間。
        (三)降低壓力生理反應
        放鬆訓練、生理回饋、冥想、催眠、瑜伽、靜坐,這些都會讓你生理反應降低。
        我常會以杯子來形容一個人的特質:你自我價值夠不夠高、你是不是堅毅性格的人、內外是不是能彈性調整。如果你自我價值高,你的杯子可能是大的;杯子是大的,壓力進來的水當然可以容量多一點,但是你要懂得把水倒掉一些,也就是壓力來的時候要懂得釋放,你才可以再承受壓力而不會滿出來,所以適度的放鬆,做運動也好,做一些放鬆練習也好,能夠使你恢復平靜的都好比把水倒掉一些。把水倒掉些能使你再承受些壓力,如果杯子又小又不懂的把水倒掉一些,它就會很滿了,只要稍微一點小壓力進來,他就「迸!」迸出來了。在臨床上有種「淹沒式的焦慮」,就是整個人被焦慮淹沒了,就像浮在水面沒有著根,整個人都慌了。因此,降低壓力生理反應,就是把水倒掉的動作。
師父的回響
        感謝鄭老師與大家的分享,很多不同的個案,鄭老師都分析得相當詳實,值得讚歎學習。我們要正向去思考,不要負面的自我催眠,否則力量就減低。我們要了解自己、評估自己,壓力來自那裡?造成的問題在那裡?不可以事事要求完美,以免陷入無法達成的懊悔深淵!世界無常是正常的,要求整個完美是悖離常態而非理性的,因為是隨因緣而變化。我常常鼓勵:「盡心力,隨因緣。」我們已經盡了心盡了力,就不去計較成敗,這樣壓力就減低了。
        一般而言,人愈老生理愈退化,這是當然,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同一種程度。我們也不要自我催眠,遇到了事情就認定我已經怎麼樣了,不要這樣想,其實就腦細胞之研究有二派主張,一派說腦細胞不能再生,就一個洞、如黑洞,閩南語說:「你頭殼一空」;另外新的一派說,受傷的腦細胞還是可以再生的。
        以我為例,當兵的時候車禍失去記憶,後來慢慢的也回復了。我們知道理論、概念後,要列出來慢慢的去思考,認知自己的優、缺點,知道自己的因應能力、可逆不可逆,如果不可逆的一個事實,我們就去接受,如果可逆的我們應立刻去努力;如果只是在那邊思考我應該怎樣做,明天再做?明天做就是拖延,那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希望今晚所學到的,回去睡覺之前思考一下,然後放鬆做一些活動,我相信會好一點。如果自己壓力的根源在那裡都不清楚,你也沒有辦法把壓力變成動能;也希望在問題當中我們能覺察、了解、評估。能夠覺察才能覺悟,倘若連覺察都沒有,只會暗示自己:我做不完、我很忙,如此自我催眠,那就沒辦法了。再次謝謝鄭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