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女性與台灣社會

 

主講者:吳紹文女士   整理:妙心寫作讀書會
       

        根據統計,二○○二年台灣的外籍人士已經高達五十五萬人;在十對新婚夫婦中,就有二到三對的配偶是外籍或大陸籍;每一百個新生兒中,有八個是外籍配偶所生,四個是大陸配偶所生。這些意味著,「台灣人」的面貌正在改變,台灣社會正默默地進行一個很大的轉變1
        有鑑於台灣在目前與未來將面臨的這一社會新課題,慈恩護法會舉辦成長教育講座,特別禮聘南洋台灣姊妹會祕書長吳紹文主講「新移民女性與台灣社會」。
        講演一開始,吳老師即要求聽眾提出對外籍新娘的第一印象,現場提出了「離鄉背井、語言障礙、風俗文化的差異、教育及宗教問題」以回應。吳老師為此特別讚譽妙心慈恩護法會不愧是具有慈悲特質的佛教團體,因為在她的演講過程中常聽到一些負面的聲音如:來台掏金,從事色情行業等。
        何以東南亞會有這麼多的女性願意飄洋過海嫁入台灣成為外來的新移民?老師對此解說有來自長期戰火,經濟窘困(如:越南、柬埔寨等地);及排華運動,生存不易(如:印尼)等因素。
        迫於外在環境的不適生存,故而追求更好的生活,原是人情之常,但這些嫁入台灣的新移民女性,是否真正覓得了憧憬的樂園呢?並不盡然,有些甚至只是一場惡夢。從在家鄉開始,她們便落入聘金被剝奪的命運,任憑仲介鼓其如簧之舌,蒙騙雙方於股掌。一旦進入台灣後,等著她們的是語言的障礙、風俗文化的差異、宗教信仰的不同等問題;雖然她們有很多,也努力地想儘快融入台灣的社會,但延續香火的責任,照顧家庭的重擔,使她們最少要經四、五年後才有餘力完成學習中文的心願,然此時橫亙在眼前的可能還有來自婆家的阻礙,所以真能過五關斬六將者也不過是幸運的一部份了。
        接著,這些外籍配偶面臨的是下一代教育和自己的就業問題,除此之外,她們面對的最大困境在於台灣制度設計沒有整體考量移民問題。從放任私人仲介外籍配偶,到移民法和國籍法修法過程無移民聲音,限制又嚴苛(如:婚姻移民至少需四年才能領到身分證);且管理機構大多由警政人員而非移民單位,視新移民女性為罪犯或低劣人種。就是家庭暴力防治專線一一三,每天所提供的各種外語服務也僅兩小時,又限定在上班時間內才受理,未考量外籍配偶的需求。這樣的看待新移民與日本有政府的介入,並伸以援手,簡直是天壤之別。
        原以為嫁給漢家郎,從此可以脫離貧窮落後的祖國,生活更好,順利培養小孩長大,未料陷入一個原也是移民組成的台灣社會對她們的歧視與防範,2003年《大地雜誌》有一份民調報告顯示,半數受訪者對大量外籍配偶現象感到憂心,六成民眾認為應限制女性配偶來台人數,而兩成民眾認為台灣社會對待東南亞和大陸女性配偶並「不平等」,但卻是「適當」的!之所以會有這種反應應是來自近來關於新移民子女發展遲緩、適應不良的報導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教育單位也十分擔憂這群孩子將造成台灣未來「人口素質」降低,紛紛祭出解決方案。然而,種種關於所謂「新台灣之子」問題的報導,反映的多是台灣人對新移民的無知而生的恐懼,並非事實。夏曉鵑老師就曾撰文駁斥新移民子女多為發展遲緩的推論。她提到:「目前所知數據皆不可靠。以美濃(中文)識字班與永和社區大學合作進行多年的新移民親職工作坊觀察,部分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因其母語不受台灣社會接納與重視,而其中文程度又無法完全表達,使得她們與子女的互動受到限制,而造成幼兒初期語言發展較為遲緩的問題。」部分媒體與政府部門因此推論外籍配偶素質低落,並隱含著我國人口素質將大受影響的優越意識,卻完全看不見台灣社會所謂的「多元文化」和「尊重母語」只是文宣口號的虛情面貌2
        學者夏曉鵑教授認為外籍新娘屬於全球化下的「商品化跨國婚姻」,這特別與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發展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其問題,已漸漸成為我們社會中熱門討論的議題。台灣社會不得不正視這些新朋友的影響。或許,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可以藉由公開討論,學習包容,體驗多元,開始超越過去統獨、族群的爭議,重新展現台灣移民社會的熱情活力3。誤會總是因不了解而起,為這些新台灣之子的母親著想,藉由文化的互動了解、尊重並包容不同的民族性,從她們的角度考慮她們的需要應是今後民間與政府該做的事了。
反躬自思:
     1.在全球資本國際化的趨勢下,許多東南亞的女性與台灣人聯姻而成為新一代的移民,可惜社會大眾對於她們在台灣的處境所知不多,大多以「外籍新娘」統稱,這真是她們想要的稱呼嗎?
     2.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來自南洋的姊妹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一如當年我們流離失所的祖先,企盼在此安身立命。未料卻仍然必須忍受制度上嚴重的不公平,及在社會上隨處可見的歧視。台灣原是個移民社會,理應較能理解移民辛酸,然而,台灣卻一面歌頌祖先蓽路藍縷、胼手胝足來到台灣的移民精神,但同時間卻指責時下新移民為「素質不佳」;台灣會讚揚陳水扁總統是貧窮的佃農之子,但同時又擔心外籍新娘所生的農村之子,會成為台灣未來的問題。這種因國際分工讓位置高的國家人民彷彿高人一等的心態應去除,也應打破種族成見,並倡議少數族群自救運動。其實在移民的滄桑交會中,外籍新娘反而是提供台灣深省的一面鏡子。
     3.當台灣這塊土壤還不夠展開胸襟要來擁抱異文化的豐富性時,其中存在著強勢優越的馴化心態,這種「優越的自我」和「低劣的他者」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再現,嚴格探究起來,早期我們對西方世界的媚俗,不也正不斷憧憬著向外移民的諸多可能性,而西方世界高姿態的看待我們卻形成一種強烈的對照。
     4.女人對於經濟自主的欲求、身為母親對於子女的疼惜在在超越了族群、國籍、地域等差異。這群真真實實的台灣媳婦、台灣下一代的媽媽,如何讓她們早日認同這塊土地,全心全力支持她們培育孩子,卻是你我不得不面對思考的課題。
相關資料:
        位於美濃的「南洋台灣姊妹會」,成立於2003年12月7日。此會初成立時雖由包括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和柬埔寨等地的百餘名外籍配偶組成。但其幕後的重要推手則是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夏曉鵑及「美濃愛鄉協進會」。夏教授會與外籍新娘結緣,源自十二年前當她在美濃進行農村調查時,她驚訝發現村裡的外籍新娘人數愈來愈多,卻因為語言不通,許多印尼新娘只會說客家話,離開美濃就像是失去行為能力般無助。
民國八十四年起,她在美濃設立外籍配偶中文班,開始為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新娘教授中文。她建議南洋姊妹們應團結互相扶持;隨後並從美濃到台北以「南洋姊妹會」名義開課,根據外籍配偶的需求設計課程,並積極籌組社團,改善南洋婦女在台處境。
        東南亞國家中除菲律賓,業已成立gabriela之國際婦女組織外,其他多數國家並無力成立類似團體以照顧自身權益,所以這一跨國界在台灣美濃成立的「南洋台灣姊妹會」有其特殊的意義,同時它亦是世界少有的外籍新娘組織之一。
        夏曉鵑提到,這個運動從一開始沒有人理、甚至表明不要看到這群人,到這兩年已有許多官方與民間單位紛紛釋出資源進行搶救,足見台灣社會本身的反省與思考4
閱讀建議:
        在網路上鍵入「南洋台灣姊妹會」可查看更多的延伸資訊。
註釋:
1.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助理研究員胡全威著,「新」台灣人:外籍與大陸配偶相關議題初探,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七月三十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3/NS-B-093-004.htm。
2.陳雪慧著,〈側記南洋台灣姊妹會〉,刊於「南洋姊妹會會訊」創刊號,2004年5月)。
3.同注1。
4.參看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http://disable.y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