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生緣滅
釋圓昇
回想師父此生所做皆為眾生,待人隨和親切,憐憫蒼生的慈悲心,以及願代眾生受無量苦而甘之如飴的胸懷,讓人感觸良多。去(2014)年12月29日,師父因身體不適,欲前往醫院檢查,剛好信徒們來寺裡參加共修,師父為了不讓我們擔憂,還交代我們:「不要跟信徒說,我去去就回。」怎知這一去就與世長辭......
民國62年農曆5月(27歲時),初中資格考剛結束,有一位要好的鄰居往生,將他的後事處理完畢,內心感慨人生無常,世事多變,遂向家母表明要到臺南妙心寺幫忙,未料這忙一幫,連頭髮都剃了!記得圓祥師當時就決定要出家,我沒多想,也一同剃度,於是,在端午節前兩天來到妙心寺,從此跟隨道師父,一晃眼就40餘年。
新來乍到約莫半年,師父念及鄰近眷村地區兒童教育不普及,想辦幼稚園,從培育稚子以提升教育狀況,落實文化扎根的想法。隔年便開始興建兩序廂房,等建設告一個段落,民國64年尚只有一層樓的廂房,就成為幼稚園初步的教室。民國65年學生漸增,於是啟動第二層樓的興建工程,大約三年就幾乎完成了。
民國67年時,大殿還是師父剛接手時最初步的樣子,師父決定翻修一下整體外觀,當時第二任住持對師父百般刁難,又要求必須盡速完工,但師父絲毫不以為意,全心專注在該做的事情上,就把這些外在的干擾,當成磨練、修行,從師父身上可以看見剛毅堅定的修行精神,在在令人佩服。
在人生的學習路上,師父影響我最深刻的是身教。跟隨師父40餘年,他總是身體力行,打赤腳辛勤做事,不管皮膚曬黑、手掌長繭,他照樣工作,師父總是自己挑起最重的擔子,把輕鬆的工作留給我們,凡事親力親為,沒有身分階級的區分,身先士卒的態度,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師父常說:「佛教與世間法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緣起』,而智慧從哪裡來?就從善觀緣起中產生,這都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師父總是說:弘法的人要先從自修做起,沒有充分理解,又怎能弘揚佛法?生活諸事皆佛理,這也是師父總是能夠條理分明解析佛法的原因。聽過他上課的學生都曉得,師父的教導平實而貼近生活,只因他經歷過刻苦淬鍊的辛勞,更因他同理眾生所受的磨難。
記得師父曾對我說:「要如實知自心、如理正思惟、如分正抉擇,不能只是誦經或做事,從日常生活中體會中道,真正去了解,才是智慧的展現。」此番開示,讓我銘記在心,拓展了我的生命。我雖未受過高等教育,但有幸跟隨師父的腳步,得以聽聞師父闡述佛理,也讓我時時深刻反省。
人生在世,雖無從量測生命長度幾許,但願盡綿薄之力,幫助開闊他人生命的寬度。每當思及師父的一言一行,無不令人感慨萬千!我也願意效法師父,發揮個人所長,加倍精進修行,發心培福修慧,以報答師父的法乳深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