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勤耕生命深度的覺者
──悼傳道法師
郭廷立
一、前言:皈依因緣
皈依傳道法師至今,轉眼已經23個年頭了。記得那是民國81年的春天,我和同修從大陸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道場朝聖回來,心中有了皈依的念頭。那時,同行的蓮因精舍的蓮姑告訴我:「皈依等於學校入學的註冊,你註冊了,表示你是正式的佛教徒。所以最好找一位離住家近的師父,要請示佛法也比較方便,妙心寺離你家不遠,可以去親近一下。」
於是我和同修兩人沒有事先約定就到了妙心寺,傳道法師一見如故的跟我們開示了一個多小時。而後,又連續兩次,都是沒有預約就見到師父,師父總是熱誠的跟我們隨機開
示。我想:這就是「機緣」了,於是就皈依了師父。
老實說,我不是一個精進的佛教徒,總是有幾分惰性,幾分閒散。所以,也不常回妙心寺,一年中只有過年的時候、七月誦梁皇寶懺的時候回去,屈指一算,五根手指頭還用不完呢!每年,只是少數幾次的接觸,累積下來,卻也獲益良多。
二、經典研讀,以論為先
皈依後不久,師父曾問我:「近來看什麼經?」我說:「早課地藏經,晚課金剛經。」師父又問:「讀經的目的何在?」我答:「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加持,讓一切平安吉祥。」師父說:「其實讀經真正的目的在於增長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我問師父:「每部經典都說自己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到底要如何抉擇?」師父說:「就是這樣,所以要先讀『論』,聽聽善知識們的論說,自己就能有所體會。」
於是師父介紹我讀印順導師的《妙雲集》,我請書回家後,看了部份《佛法概論》,就一直擺在書櫃中。直到84年,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妙雲集》看完,不管能吸收多
少,反正把二十四本的內容先翻閱一遍再說。下定這個決心之後,開始的進展很慢,我抱持的心態是:不管有沒有看懂,反正一直看下去就對了。就這樣,我發現開始有許多一知半解的理念,一些不懂的專有名詞,在持續的閱讀當中,竟然慢慢的通達。經過一年的時間,不知不覺的就看完了。看完之後,我發覺對於許多專有名詞的闡述,印導的說法最精簡,比如說,學者問:「什麼是『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什麼是佛?」藥山禪師說:「雲在青天水在瓶。」趙州禪師說:「庭前柏樹子。」洞山禪師說:「麻三斤。」雖然能感受那是以當下眼見耳聞的自然生態,或正在進行中的生活事件作為回應。但總覺得有股隔靴搔癢,抓不到癢處的感覺。而印導的解釋是「禪是思維義」。這五個字,如暮鼓晨鐘,一下子就敲醒了我的迷惑。諸如此類的感受,在《妙雲集》中經常能
體會到。
另外最深的感覺就是,以前圓真師父未出家時,交給我整理道師父的講經錄音帶,總是有些地方,自己不能圓融貫通,而看完《妙雲集》後,整理師父的錄音帶時,竟然有似曾相識又行雲流水的順暢感,這真的要感謝師父的提點。
三、好詩好文,深耕而內化
師父喜歡好詩好詞好文章,而用臺語吟詩更是他的專長。我常聽到的有三首,第一首是: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這是唐朝船子德誠禪師的悟道詩。垂絲千尺,當然意在深潭,然而一波才動,萬波相應,這豈不是正在警惕我們「念頭」的重要?一惡引萬惡,一善引萬善。雖然夜靜水寒,魚兒不食,滿船空空,然而卻載著滿滿的月光回來。沒有魚貨的船是「真空」,滿滿的月光是「妙有」,「真空妙有」的境界就這樣具體呈現出來了。
第二首是: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是唐朝無盡藏比丘尼的悟道詩。整日在外奔波,尋找自己的目標,千山萬嶺踏破芒鞋之後,失魂落魄的回到故鄉,才發現原來寶藏一直在自己的家中。許多人一直向外追尋,訪求高人,希望得到高人指點,能夠瞬間得道,卻忘了穩紮穩打的「內觀」才是最真實的功夫。這就是師父一直強調佛教徒要「如實正觀照」的原因。
第三首是: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宋朝蘇東坡的詞〈定風波〉,人生雖然有許多的風風雨雨來穿林打葉,但只要有竹杖芒鞋,只要有一領蓑衣,就可以在江湖的煙雨中徐行吟嘯,任運平生。雖然春風料
峭,但所幸斜陽微溫;回首前塵往事,曾經絢麗燦爛,也曾經悽苦慘淡;然而,歸去吧,忘了吧!人生有時晴空萬里,有時波濤洶湧,惟有平平淡淡最是真。
這闕詞有幾分的閒情,幾分的豪氣,更有幾分的豁達與超脫,像極了師父的人品風格。師父一生憤世嫉俗、正義凜然,也引來許多的閒言閒語,所幸,這詞中點明了人生應有的方向,也許這就是師父喜歡這闕詞的原因吧。
除了詩詞之外,師父也喜歡好文章,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帶兩個犬子回妙心寺,師父引領我們全家參觀文教大樓玉文館,館內有一幅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書法,師父一面走,一面把〈岳陽樓記〉的全文背給我們聽。當然,大家耳熟能詳的是最後面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那時犬子一個讀高二,一個讀高三,我知道師父在示範給犬子看,好文章不能讀過就算,要一次又一次的細嚼緩嚥,因為惟有深耕,才能體會,惟有內化,才能應用;應用在此時、此地、此人中。這就是師父講經說法能夠契理契機,引人入勝的緣故。
另外,師父對臺語也有深入的研究,就拿「蒼蠅」來說吧!有人把牠寫作「雨神」,雨神和蒼蠅根本是兩碼事。師父說:「其實在古書中早就有了,應該要寫作『胡螓』才對。」「胡螓」從字型、字音、字義上才能正確傳達出「蒼蠅」的意思。師父還從書架中取出他研讀的臺語字典,翻出來證明給我看。
我終於了解,師父臺語講經能夠精彩,實在是下了真實的功夫。而師父背誦詩詞,也不是在炫耀,證明自己博聞強記,而是透過抉擇,經過深思熟慮,一再的反芻,一再的回味,深耕詩詞的意境和它的教化功能,經過吸收、內化,成為自己的思維。而後才用臺語把它的神韻貼切的傳達出來。讓人彷彿回到了唐朝、回到了宋代,那份浪漫,那份古典,不僅思古的幽情回來了,禪的悠然,禪的超脫,全然籠罩在雲水堂前菩提樹下的笑談中。
四、度一切眾生,以人為本
師父常說:佛法是用來濟世度人的,慈悲不是用在蟑螂、老鼠、蒼蠅、蚊子、螞蟻⋯⋯身上的。有人問:「蚊子咬我,怎麼辦?」師父說:「如果是我,用手一拍,不就結了。」問:「這不是殺生嗎?」答:「是。」問:「有沒有罪?」答:「有。」問:「怎麼辦?」答:「懺悔啊!超渡啊!下地獄啊!如果沒有地藏菩薩的精神和勇氣,怎麼學佛?難道把蚊子揮走,把老鼠、蟑螂趕出客廳,闔上紗門,坐在沙發上,拍拍胸部說:『還好,沒有咬到我,咬到別人跟我沒關係。』這樣算是佛教徒嗎?」
五、結語:生命到哪裡,那裡就是圓成
師父常說:「生命不會結束,只有轉化,以不同的形態存在於不同的時空。所以,對於死亡,不必恐懼。」
同樣的,師父的一期生命雖然結束,但他所倡導的「人間佛教」將永留人間,只要「人間佛教」在,師父的精神即在。其實,人生的價值不在於你活了多久,而在於你對這個社會貢獻了多少?岳飛也好,鄭成功也好,他們都在39歲離開人間,然而,他們的生命卻像彗星一樣,劃過夜空,直到現在,仍然活在人們的心中。
師父也是一樣,他深耕自己,把一世當兩世來用,哪裡有需要,師父就去那裡,他從不會說:「我好累,我要休息了。」不知是誰說的:「我們無法掌控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勤耕生命的深度和廣度。」傳道法師就是一位勤耕生命深度的覺者。就是這樣的精神,令我不捨,令我敬佩,令我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