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住持 開證上人
1973(民國62)年,圓明尼師退任,9月13日,信徒大會通過禮請高雄宏法寺住持開證上人兼任第三任住持;同年11月15日正式晉山,由其弟子傳道法師(1941~2014)任副住持,以資襄助。 開證上人,內號惟大,俗姓黃,名金柱,1925(民國14)年2月28日生於高雄市左營軍港桃子園。1937(民國26)年左營內惟國小畢業後,即因家貧無力升學,一面覓職就業協助家計,一面靠自修力求上進。 少年黃金柱因常隨父親至興隆寺禮佛參拜,而種下善根。1944(民國33)年服務於省立高雄救濟院時,又因常接觸貧病眾生,而對老病死之無常苦有所感,遂在身為佛教徒的吳院長引導下開始學佛。1951(民國40)年,在元亨寺永達和尚座下披剃,1953(民國42)年於大仙寺受具足戒。1954(民國43)年,創立義永寺。1955(民國44)年,參學於白聖長老創辦的臺灣佛教律學研究院,研究律學與《楞嚴經》等教典。1957(民國46)年,籌建宏法寺。 上人出生寒微,又僅完成日治時期公學校的教育,但他不僅是高雄宏法寺的開山住持,也曾任佳冬慈恩寺住持、佛教慈恩育幼基金會董事長、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董事長、臺東縣佛教支會理事長、中國佛教會高雄市分會常務理事、高雄市生命線常務理事、正法輪宏法團榮譽團長、中華佛教護僧協會創會理事長、佛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中華佛寺協會理事長,以及小東山妙心寺第三任住持等職。既無顯赫家世,又缺乏世俗高學歷的開證上人,在佛教界不但事功彪炳,日後又成為「新大崗山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所擁有的人格特質,應佔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素。 在個性上,上人開朗豁達,平易近人,包容性大,又樂於廣結善緣,向被認為是最不具宗派色彩與門戶之見的出家人之一;加上他熱誠關懷同道,樂於提攜後進,因此普受教界僧尼敬仰。 除了佛教界,上人對異教徒同樣真誠以待,包括異教可取之處,他都能涵納進佛教來,因此所舉辦的弘法教化活動,能跳脫一般佛教道場以誦經禮懺、念佛、禪修為主的模式,別具特色。這除了他的人格特質所使然,其主要動力係源自慈航法師「教育、文化、慈善為佛教三個救命圈」的遺訓。他將此奉為一生推展志業的圭臬,積極實踐。以下就略述上人在教育、文化、慈善事業的重要建樹: 在教育方面,1960(民國49)年於宏法寺開辦「高雄佛教佛學研究班」,傳道法師出家前,即是該班學員。1971(民國60)年創辦慈恩幼稚園、托兒所,曾獲多項榮譽,包括高雄市幼兒學習活動優等獎、幼兒體能競賽亞軍、臺灣區民族舞蹈比賽第一名、高雄市教育局評鑑甲等。 1973(民國62)年,上人參與佛教學校──臺北新店僑仁工商中學的創辦。1971∼1995(民國60∼84)年,陸續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中小學冬夏令營等營隊。1981(民國70)年起,連續六年舉辦「慈恩兒童文學研習營」。1996(民國85)年,由現代佛教學會主辦,宏法寺與妙心寺等單位共同承辦「佛教與社會關懷──生命、生態、環境關懷」學術研討會,獲得學界頗高的評價。 在社會教化方面,也舉辦多項才藝研習,如成立「佛青國樂團」、「佛青箏藝團」等。其中,「佛青國樂團」還曾榮獲臺灣區音樂比賽社會組冠軍、優等獎,並全臺巡迴公演,參與勞軍及慰問老人院等活動。 在文化方面,出版有《中國佛教史略》、《唯識讀本》(此二書為楊白衣居士主編)、《佛教兒童叢書》(慈恩出版社出版)、《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印順•呂澂佛學辭典》、《重編一切經音譯》(後三者為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等書。尤其後面三套佛學工具書的出版,被稱譽為近代中國佛教文化史上的偉構;並且為臺灣佛教的學術文化,躍升一大步,對佛教有歷史性的貢獻。 在慈善方面,包括:設立「慈恩獎學基金會」,以獎掖學僧及清寒子弟。成立「財團法人佛教慈恩育幼基金會」、「慈恩婦女會」,來關懷兒童福利教育,推動慈善事業。設立慈恩圖書館,以培育青少年的讀書風氣。又成立慈恩中醫義診所,免費義診、施藥。 除了在教育、文化、慈善這三個佛教的救命圈多所著力,上人並且積極進行祖庭的薪傳延續工作:2000(民國89)年,在其大力促成下,新舊「大崗山派」下一百五十餘所各地道場,首度認祖歸宗,召開大聯誼會。由於此一因緣,才有2001年5月24日「大崗山義永法脈聯誼會」的成立。除此,上人又創立「中華佛教護僧協會」,以關懷出家僧眾。 正當盛德耆年,正待為新世紀教團樹立宏觀典範之際,上人竟因積勞度生緣盡,而於2001(民國90)年4月14日辭世,享年77歲,僧臘50年,戒臘48年。 綜觀開證上人一生的重要建樹,可知他無時無處不在呈顯佛教的現代性與人間性。而他開明、富彈性,廣納新知的作風,也影響其弟子傳道法師,使其在經營妙心寺時,展現豐富多元的弘化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