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悲智莊嚴的青年導師

 

                                                   ──印順導師  

                                                 

                                                                                                                                           呂姝貞

 

◎前言

 

   今年選讀「妙雲集研究」,第一單元為作者介紹。期間閱讀《平凡的一生》(增訂本)、

〈我怎樣選擇了佛教〉、〈我懷念大師〉、〈掩關遙寄〉、《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

之研究》〈序〉,及《人間佛教的播種者》、《法海微波》、《遊心法海六十年》和《印順

導師學譜》等相關書籍。

    由於對作者的深入了解,將有助於閱讀上的領會。因此,將導師的生平行誼簡要的整理,

希望能藉此更了解導師的成長背景、治學過程及其懿行風範。

   導師在嚴明、慎思、平淡的生活中,博學三藏,並有體大思精的等身著作。從其著作中,

充份呈現「人間佛教」的思想義涵,更強調「青年佛教」的重要性;因此,他不只是一位

「人間佛教的播種者」,更是一位「永遠的、悲智莊嚴的青年導師」。

 

◎一生難忘是因緣  

 

    從導師描述自己:「如水面的一片落葉,向前流去,流去。忽而停滯,又忽而團團轉。有

時激起了浪花,為浪花所掩蓋,而又平靜了,還是那樣的流去。 [1]中,可以看出導師不論

遇到任何橫逆,皆在順應因緣、盡己所能的理念中渡過,而讓因緣決定了一切。

    但是在探求佛法真義這方面,導師卻是自動自發的去尋求、了解,發現與貫通,從中獲得

無限的法喜,並將之內化為生命中的一部份。對於這樣的處世原則與探求真理的態度,是值

得晚生後輩學習的。

 

◎尋求皈依的歲月

 

    導師出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西元 1906 年)。十三歲到中醫師家裡學醫,並研讀《抱朴

子》等道書。後來到小學任教,受師友的啟發,研究老、莊思想,發現獨善隱遁的生活,不

能給予社會積極的助益,因而走出仙道的夢想。之後,飽覽儒書,從中也無法有堅毅的信

念。  

   在徬徨中,經友人介紹基督教,並研讀《舊約》、《新約》及相關雜誌;因不相信耶穌可

以為人贖罪而離開。偶然間讀到馮夢禎的〈莊子序〉,而開始向佛法中探求消息。

    民國十七、八年間,導師的母親、叔祖父、父親相繼過世,導師由內心的沉悶抑鬱,而決

定邁向出家的旅程。

   從離鄉背井,來到普陀山「藏書極富,主持者有道行」的般若精舍,拜訪昱山上人,並由

上人的指引,來到福泉庵,促成出家因緣。

 

◎普陀閱藏的心得

 

    導師於二十七歲至三十一歲間,在普陀佛頂山慧濟寺閱讀藏經三年,對於探求佛法的未來

方向,有重要的影響。昭慧法師於《人間佛教的播種者》中,歸納為四個要點:

    一、造就宏觀的視野:從所讀的大藏經中,發見佛法的多采多姿,真可說『百花爭放』

、『千巖競秀』![2]所以,導師能從整體佛法的角度,來談論事情。   

    二、醞釀「大乘三系」理論:知道法門廣大,所以不再局限於三論與唯識。對於大乘佛

法,覺得虛大師說得對,應該有『法界圓覺』一大流。[3]所以提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

真常唯心三系的看法。

    三、見出(知)大乘經的特色:大乘經不是論書那樣的重於理論,到處都勸發修持,是

重於實踐的。[4]

    四、肯定《阿含經》的重要:讀到《阿含經》與各部廣《律》,有現實人間的親切感、

真實感,而不如部分大乘經,表現於信仰與理想之中。」[5]日後,導師以此寫成《阿含講

要》(即《佛法概論》),而且在其龐大的著作中,一直貫徹「人間佛教」的理念,推崇偉

大的菩薩行,並從原始佛教的經律中,找到大乘的源頭。

    導師閱藏的心得,對於導師未來探求佛法的動向,起了很大的作用。

 

◎生死隨緣的態度

 

    導師由於先天不足(早產),後天失調(缺乏營養),從小身體瘦弱,臉色蒼白,正如導

師所說:「身體虛弱極了,一點小小因緣,也會死過去的。[6]

    三十七歲時,因過度疲勞跌落山坡,卻沒有因為一點小小因緣而死去,於是體會到:「

緣未了,死亡是並不太容易的。[7]後來,在種種的病苦中,導師一直以從聞思中所獲得的

法喜,來支持他的生命。雖然導師一生體弱多病,但心力卻是非常強大的。

 

◎治學以佛法為方法

 

    佛法以篤行為尚,而篤行必先之於勝解。[8]我立志為佛教、為眾生──人類而修學

佛法。……重於考證,是想通過時地人的演化去理解佛法,抉示純正的佛法,而丟下不適於

現代的古老方便。[9]

    導師於修學佛法中,發現佛法與現實佛教的差異,以「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為治學

的原動力,發願理解教理、澄清佛教思想。其治學方法如下:

    一、從論入手:因為論書,不問小乘、大乘,都要說明生死流轉的原因何在。知道生死

的癥結所在,然後對治、突破,達成生死的寂滅。抉發問題,然後處理解決問題;這是理智

的而不只是信仰的。……論書條理分明,至少修學幾部簡要的,對於佛法的進修,明智抉

擇,一定是有幫助的。[10]

    二、重於大義:重視佛法的整體性,也就是不出於「釋尊化世的方法與精神,制律攝僧的

意義,法義的重要理論,修持的主要方法。[11]

    三、重於辨異:由於導師從修學論書入手,所以記得不少異論,能超越宗派的看法,以佛

法的立場、超然的態度去理解異論,並探求異說的原因。所以導師說:「我著重辨異,心裡

記得不少異論,所以閱讀經論時,覺得到處是可引用的資料。[12]

    四、重於思惟:經過思惟,片段的便能連貫起來。有時在固有的知識堆裡,忽而啟發得

新的理解,觸類旁通。[13]如思惟不得,必須適可而止,寧可存疑,以待來日釐清。並在不

斷思惟、存疑、解惑、修正的過程中,進修佛法。

    此外,諸如筆錄資料、分類集錄、科判內容等,也都是導師曾經使用的方法。導師並且認

為應「以佛法研究佛法」,才不致於使佛法變質、走樣,因而提出:所研究的佛法,應包括

佛法的一切內容──教、理、行、果;主張以佛法的根本法則──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

我、涅槃寂靜)來研究佛法,才能把握佛法的精神與要義。

 

◎不朽的篇章

 

    導師一生體弱多病,卻能有著等身的著作,實為少見。

    其《妙雲集》被國人稱譽為「佛教的小藏經」,內容「不止是法義的客觀陳述,也兼而啟

發宗教情操,堅定宗教信念,條陳修學門徑,是信智合一、解行並重的良書。[14]

    另外,《印度之佛教》、《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原始佛教聖典之集

成》、《中國禪宗史》、《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

展》、《如來藏之研究》、《空之探究》、《印度佛教思想史》、《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

譯》、《雜阿含經論會編》、《華雨集》等書,都是導師影響國人頗深的著作。

 

◎人間佛教的精神   

 

   導師在閩院求學時,深受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影響,認為現實佛教的問題,源自於

思想問題,並從原始佛教的經律中,找到大乘的源頭,尊崇偉大的菩薩行,於其著作中,貫

徹「人間佛教」的思想理路。

    導師本著「為佛法、為佛教而學」的精神,希望佛法久住世間。以「探其宗本,明其流

變,抉擇而洗鍊之」的信念與態度,著手探究印度佛教史,並從其思想演變中,探索其發展

的脈絡,使佛法成為適應時代,有益人類身心的佛法。進而闡揚「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思

想,揭示人菩薩行必備的特質及作法,以邁向自利利他的目標。  

    導師說:「釋尊之為教,有十方世界而詳此土,立三世而重現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

類為本。[15]因此,重視「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忘己為人」、「盡其在

我」、「任重致遠」的菩薩精神,應是建設人間淨土的重要課題。  

    「人間佛教」是重於人菩薩行的。人菩薩行的大乘法,也是適應少壯青年唯一契機的法

門。其修持心要以信願、慈悲(大悲心)與智慧(空性見)為主,而修習利他的一切。所

以,人間佛教是從人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進而圓滿成佛的。 

    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三者是修菩薩行所必備的。菩薩在堅定菩提、長養慈悲心、勝

解緣起空性的正見中,淨化身心,在自身不斷的進修中,以三心修六度、力行十善為基礎,

認清佛法不共世間的特性。而「適應此時、此地、此人的實際需要」,於「隨份隨力」的利

他當中,使自身的福德、智慧漸增,使眾生從理解佛法,得到內心的淨化;從事行中得到利

益。

    人間佛教的菩薩行,不但是契機的,也是菩薩的正常道。時時以眾生的苦痛為苦痛,眾生

的利樂為利樂;「我見」一天天的減少,慈悲心一天天的增長。不急求自證,直入大乘的菩

薩道,不但是適應現實社會的需要,更是釋尊人間成佛的本懷。

 

◎永遠的佛教青年導師

 

    大乘佛教都是從青年大眾中開展的。導師在《青年的佛教》中,以《華嚴經》〈入法界

品〉的善財童子為佛教青年的典範。

    並揭示佛教青年是情智的綜合,結合冷靜究理的智慧,與熱誠濟世的悲心,並「在真誠、

柔和、而生力充溢的青年情意中,融合了老人的人生的寶貴經驗」。[16]

    所以青年佛教的「青年」二字,是著重於精神與行為層面的青年化,而不含生理方面的衰

退與老化。

    因此,「唯有青年的童真──純潔的、真誠的、和樂的、活潑的,不厭倦的精神,才與

『利他為先』的大乘精神相吻合;才敢有決心趣求究竟圓滿的佛果;才能難忍能忍,難行能

行,荷擔起弘法利生的責任![17]

    導師說:「現在,我的身體衰老了,而我的心卻永遠不離(佛教)少壯時代佛法的喜悅!

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18]

    由此,更可看出導師熱誠濟世、不厭倦的悲心,願意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傳播正

法。導師的睿智與悲願,正如佛教青年的精神一般;因此,導師可說是現代佛教青年永遠的

楷模。

 

◎結語

 

   看了導師的自傳,以及教界緇素大德對導師的讚歎與解讀,其無畏於外在環境的風雨,與

世事的紛爭,專心浸淫於法海,直探佛陀的本懷,重視「人菩薩行」,宏揚「人間佛教」、

「青年佛教」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



[1] 印順導師著,《平凡的一生》(增訂本),頁1

[2] 印順導師著,《華雨集》(五),頁9

[3] 同註2

[4] 同註2

[5] 同註2

[6] 印順導師著,《華雨香雲》,頁27

[7] 印順導師著,《華雨香雲》,頁31

[8] 印順導師著,《華雨香雲》,頁255

[9] 印順導師著,《華雨集》(五),頁50

[10] 印順導師著,《華雨集》(五),頁40

[11] 同註10

[12] 印順導師著,《華雨集》(五),頁41

[13] 印順導師著,《華雨集》(五),頁42

[14] 昭慧法師著,《如是我思》(新版),頁112-113

[15] 印順導師著,《印度之佛教》〈自序〉,頁2

[16] 印順導師著,《華雨香雲》,頁158

[17] 印順導師著,《華雨香雲》,頁 238-239

[18] 印順導師著,《華雨集》(四),頁 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