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磋峨野天龍寺附近小寺的文殊菩薩像(圖略)
文殊師利,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又作曼殊室利,略稱文殊、濡 首,意譯為妙德、妙吉祥,一般稱為文殊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或曼殊 室利童子等。是大乘佛教中以智慧著稱的菩薩,與普賢菩薩並為釋迦牟尼 佛的兩大脅侍。
其形像種類頗多,而以右手持智劍,左手執青蓮花,以獅子為座騎的 形像,最為常見。
《放缽經》載︰「佛語諸菩薩阿羅漢言……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本是我師 。前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 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所以,文殊菩薩銳利的 智慧,不只是四大菩薩中「大智」的象徵,更是諸佛成道之母。
雄健剛毅的文殊菩薩騎著青獅,勇猛無畏,能摧伏一切怨敵;手裡拿 著犀利的寶劍,能剷除自他的煩惱,並負起宣揚教化的責任。是一位擅長 宣講而智慧淵深的青年思想家,也是一位體魄宏偉、身相嚴淨、音聲巧妙 、容光煥發、生力橫溢、威力自在,廣修一切善根的青年。
文殊菩薩具有信念與理智和合的大智,攝導萬行,而由萬行的修集, 使智慧更明淨。與願宏行健、負責執行艱巨利他工作的普賢菩薩,共同協 助佛法的宏傳。
◎文殊菩薩與青年
學佛的青年要以緣起性空的正見,配合著大行的宏願,才是學佛青年 的正確人生觀。精進不已,為佛教青年的真精神。文殊菩薩為大乘佛教的 普賢行而努力,以童年的真誠、純潔、慈和,以及不惜一切為真理而追求 ,因而被稱美為永久的童年。
文殊菩薩本著「大悲」、「大願」的精神,以「智慧」、「方便」攝 化眾生。不但不為天宮的欲樂所迷惑,也不為地獄的苦痛所擾亂,具有「 勇往直前」、「無往不化」、「不可沮壞」的雄健。
文殊菩薩以正見為導,重於啟迪正見、勸發菩提心,並為眾生做無盡 期的教化。如:文殊菩薩把當時印度青年獨善隱遁,急求解脫的消極觀念 ,轉為積極入世的剛健精神;因而告訴祇園的青年們:「解脫生死是不錯 的,但不能專為自己的生死打算而厭倦一切。把你們的心,移到利益眾生 上去吧!」(註 1 )所以, 見聞佛法,修學六波羅蜜,都要為利益眾生 而學不饜足。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文殊菩薩啟迪善財童子的參訪,並勉勵善 財童子:「求見善知識,是走上普賢行的不二門。善知識的教誨要切實去 行。此外,要從善知識的學力、德力、實行中,發見他的偉大,去尊敬修 學,切不可吹求師友的過失。 ……這是參訪的第一義。」(註 2 )
◎文殊菩薩的道場
五台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在中國示現的道場。 位於山西省五台縣東北,山勢雄偉,並以五峰聳立,峰頂平緩如台而得名 。又因山中氣候清涼宜人,又名清涼山。
山中寺剎雲集,殿宇相望。顯通寺是此山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名寺, 寺中的無量殿內有高八層的華嚴經字塔,係中國無樑建築物中的傑作。
《清涼山志》中,也有文殊菩薩在此山應化的相關記載。歷代來山巡 禮、參學、建寺、弘法者,也絡繹不絕。
◎相關經典
與文殊菩薩有關的經典頗多,因篇幅所限,無法一一介紹,讀者可參 閱 印順導師著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二章第一節,即可 知其梗概。今擇部份略述如下:
一、文殊師利問經
二卷。梁•僧伽婆羅所翻譯。或稱《文殊問經》。起自〈序品〉,終 於〈囑累品〉,共十七品。內容敘述大乘菩薩戒律、悉曇五十字,及小乘 二十部之分派情形。屬大乘律藏,更是後代研究部派佛教史的重要資料。
二、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一卷。西晉•聶道真所翻譯。內容敘述佛在舍衛國祇園時,對跋陀婆 羅開示文殊師利變現功德、攝化自在的事蹟。又謂:若有眾生聞文殊師利 名,禮拜供養,生生世世為文殊威神所加護。又說若有人欲供養修福業者 ,文殊即化身作貧窮、孤獨、苦惱眾生,至行者前。若念文殊師利者,當 行慈心,即得見文殊師利菩薩。
三、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
為佛對文殊師利童子,就佈施等六度行及空觀,乃至分衛等說十事。
四、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中,論及文殊菩薩的有:
第十〈文殊師利普門會〉,一卷。與《普門品經》同本。佛說色、聲 、香、味、觸、人、天、善、惡等法,了知其性空,本自無生起,皆悉寂 靜,是名諸三昧普入不思議法門。
第十五〈文殊師利授記會〉,三卷,唐•實叉難陀譯,與《文殊師利 佛土嚴淨經》同本。佛說文殊師利於往昔雷音佛所初發菩提心,過微塵數 劫行菩薩道,名為普見佛,剎土功德莊嚴,非極樂世界所能比量。
第三十五〈善德天子會〉,一卷,與《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同本。文殊演說諸佛於眾生煩惱中,修得不可思議甚深境界。
第四十六〈文殊師利說般若會〉,一卷半,蕭梁•曼陀羅仙譯。文殊 師利菩薩說般若波羅蜜及一行三昧法。
◎文殊信仰及法門
我國自東晉以來,信仰文殊菩薩之風漸漸興盛。據《貞元新定釋教目 錄》卷十六載:唐•大曆四年( 769 ),依不空三藏之奏請, 勒令於天 下佛寺食堂中,除賓頭盧尊者像外,別置文殊菩薩像以為上座。由此,更 可見其風氣之盛況。文殊信仰以五台山為中心,並傳播遍及西藏、蒙古、 日本等地。
大乘經的文殊法門,是屬於阿門淨土系的,也是重第一義諦、重不退 轉的法門。此法門以闡揚性空的道理為主;以所體悟的勝義、法界、解脫 ,依眾生現前的身心活動,次第的引導眾生趣入。
文殊菩薩經常使用反詰、否定、突兀的語言或行動,來警醒眾生,促 使眾生反觀自己;因此,曾經以「仗劍迫佛」的權宜示現,來曉喻疑悔不 安、無法悟入深法的行者。中國禪宗的宗風,與文殊法門也有頗多符合之 處。古代三論宗的傳承,也仰推文殊菩薩為遠祖。
相傳農曆四月初四為文殊菩薩的聖誕,在緬懷菩薩之聖德時,我們應 效法其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以正見攝導萬行,讓正法永留人間。
註釋:
1. 《青年的佛教》,頁 17。 2. 《青年的佛教》,頁 25-26。
參考資料
1.《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2.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二章、 《青年的佛教》 、《華雨香雲》。 3.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文殊菩薩〉等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