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妙心法雨﹛第 32 期〔87('98).08.01〕﹜
緣起八正道──中道德行
■主講:傳道法師◎1990年7月3日講於汐止彌勒內院高中輔導員幹訓營
■紀錄:陳金選、邱敏捷
綱 要
壹、前言
貳、「緣起八正道」的定義及其性質
一、早期佛教的時代背景
二、定義
三、性質
四、以三世因果說明緣起義
參、從惑、業、苦觀緣起
肆、緣起八正道即是中道德行
伍、中道的內容
一、理論的中道──緣起、四諦
二、實踐的中道──三學、八正道
(一)正見
(二)正思惟(正志)
(三)正語
(四)正業
(五)正命
(六)正精進(正方便)
(七)正念
(八)正定
陸、結語
壹、前言
我們修行、做學問,第一要「真」,第二要「善」,第三才談到「美
」。那麼,佛教如何定義真、善、美呢?離錯誤的認識,就是「真」;離
罪惡的行為,就是「善」;離染汙的清淨,就是「美」。比方說自己沒有
讀大學,卻硬要說讀了大學,那是沒有道德的自我欺騙。有的人一有了名
氣,就想去買個什麼「榮譽博士」;等到自我介紹時,一不小心,又將「
榮譽」遺漏,就講「博士」。由這件區區小事,都可看出彼人的心境上,
離真、善、美,似乎都還有一段距離。
我小時候,由於家道中落,失去了很多受教育的機會,書讀得並不多
(我是當學徒出身的,學校的正規教育只有小學畢業),所以有一本就背
一本。書讀得是不多,因此背了不少。以前讀過的古文,不但會背,還可
吟唱。各位因為讀了太多書,所以忘記是合理的。我如實的講這些,不是
想炫耀自己,而是要為同學們打氣。大家既不必自卑,也無須驕傲,學問
原本就是靠自己不斷的充實而增長的;如果你什麼時候認為自己差不多,
那麼,你就真的差不多了!
我很慚愧,就讀佛學院時,在同學裡頭,算是人緣比較差的;因為自
己只知埋頭苦讀,忽略了與別人的互動。再者,年紀也大了一點;更重要
的,我出家的動機,只一心想追隨佛陀的足跡,所以,拼命的K書,認真
的觀察、學習;相對的,就沒留意到一些人情世故。 班上同學的學歷,
有初中、高中、大專,但是卻讓一個國小畢業,看起來又不怎麼樣的人名
列前茅,他們心裡自然不服氣。因為,他們從不知道,我是如何 地勤奮
讀書。
大家別以為講這些似乎與佛法無關,其實這是相關的,佛教的專有名
詞叫做「緣起」。「緣」,就是條件因素;舉凡存在的一切,都是條件因
素的組合,當某些條件因素一改變,就會產生變化,所以一切是變動不息
的存在。「緣起」和「緣生」不一樣:「緣生」,是因緣條件所已經產生
的,是表示靜態的結果;「緣起」,則是動態的,是告訴我們哪些因緣聚
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哪種結果的必然法則。
貳、「緣起八正道」的定義及其性質
一、早期佛教的時代背景
各位都讀過化學,應該曉得鉀和磷的化合物,與鉀、磷和鈣的化合物
絕不一樣的。而且無論你是否讀過化學,無論你是白種人、黑種人、黃種
人、棕色種人,只要按照那個實驗程式去做,其結論都是一樣的。因為放
下去的「因」和「緣」一樣,所以結果必然一樣,佛教稱此為「緣起」,
這是佛教的特質。
所謂特質,是不共於其他,也就是只有佛教才有,而其他宗教沒有的
。因為其他宗教,如一神教認為宇宙萬物,是他們的神所創造的,這個唯
一的創造主是全知全能的,所以世上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神的作為,
凡是好的,就是神的恩賜;壞的,則是因為你違背了神的旨意。所以一切
的榮耀歸於神,一切的亂七八糟歸罪於人。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不就得
隨時隨地注意神的喜、怒、哀、樂了?這豈不同於專制時代的「順我者昌
,逆我者亡」嗎?這哪裡合乎民主時代的思惟?
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當時可以說集世界宗教之
大成,各種宗教猶如百花齊放。據說除了佛教以外,還有大約九十六種外
道,歸納其思想,不外乎下列三種:
(一)尊祐論:認為我們人生一切際遇的好壞,全操在神的手中,不
是人的努力所能改變的,所以我們應該祭祀或祈禱,來趨吉避凶。
(二)宿命論:即命定論。認為一切的好壞,成功、失敗,都是命中
註定的。也就是說:出家有出家命,富貴有富貴命,一切都是前生的命力
所決定,今生的努力無可改變。
(三)無因論:即偶然論。主張現實的一切,是無因無緣,偶然的存
在。關於這個論點,我們不妨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譬如一個女孩愛上一個
異性,是偶然嗎?被拋棄,也是偶然嗎?我們稍微用腦筋想想,就知道這
其實不是偶然!父母親告訴妳,這個人的人品不好,妳卻說:騙人的!我
覺得他很好。等到以後被拋棄,才說自己被騙了,這是偶然嗎?不是他要
騙妳呢!是妳自己願意被騙!哪裡是偶然呢?妳如果不喜歡一個人,是絕
對不會給他機會的;等事過境遷,自己才又以弱者的姿態說:「都是他騙
我」!這樣說話就很不如實!我們如果用「因緣」觀來理解,如實地了解
其中的因緣,你會覺得不只是自己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
釋尊之前(西元前六世紀)的印度,一直是婆羅門教一枝獨秀的局面
,他們認為宇宙萬有,包括人,都是大梵天所創造的。大梵天(創造主)
,含有常住、自在、快樂的本質。人為了恢復如梵天的常住、喜樂,所以
必須以種種的犧牲、祭祀、儀式,以求得現生苦迫的解脫。但是這樣的文
化思想,傳到東印度,卻不被接受,反而造就了新興宗教團體的興起;而
新興教團不免過於偏激,釋尊於是在這東西印度多種宗教思潮的激盪當中
,以「中道」的教說崛起,進而傳遍整個恆河流域。
二、定義
佛教度化眾生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自他解脫;一是淨化世間。為什麼?
因為凡是世間的動物、植物、礦物之間,都有相互依存的關係;世間上沒
有一件事情,一樣東西是單獨存在、常住不變、可主宰的,這就是釋迦牟
尼佛所證悟到的真理。他覺悟到一切都是緣起的──「諸法因緣生,諸法
因緣滅」,這是佛法的特質。除了佛教,其他宗教及科、哲學都沒有談到
這一點,這叫做「緣起」,叫做「中道」。
何謂「中道」?「中」,不是折衷,不是不苦不樂,佛教所講的「中
道」,與儒家所講的「中庸」,絕對不一樣。
所謂「中道」,即是「如實觀」,又稱為「正見」,亦名「中觀」。
「如實」的意思,就是不攙雜自我的意思在裡頭。「如實觀」是沒有先入
為主的觀念,沒有好惡情結,它本來是怎樣,就是怎樣。如同實證哲學所
說的「 What as that 」,即「現象界如同實界」,本來怎麼樣,就還給
它怎麼樣。例如我眼前的麥克風,我看到的就是麥克風,沒有攙入我喜歡
,或我不喜歡的主觀意識,它是眾多因緣條件所組合的,是無常生滅變化
的產物;既非神造的,也不是自己存在的,更非一成不變的;這就是如實
觀。
「如實觀」就會知道成功有成功的條件因素, 失敗有失敗的條件因素
,被器重有被器重的條件因素。你如果能夠去理解它,就會知道一切都是
緣起,不是永遠如此,它隨時都在變的。我講句俏皮一點的:真理不是永
遠不變嗎?對!就是說:一切東西都在變,「都在變」的這個「法則」永
遠不會變;換句話說,一切都在變,變的這個法則是永遠不變。這麼講是
不是很弔詭?沒關係,我們慢慢體會就知道。可以這麼說,佛法是理智與
德行,知行綜合的宗教,這樣比你說佛法是最高的科學、哲學,來得恰當
、如實。
佛教說「中道」,就是「如實觀」。苦的時候,如實知道是苦;樂的
時候,如實知道是樂;吃山珍海味,如實知道這是山珍海味。很多人為了
怕人家說他有分別心,所以人家煮山珍海味請他吃,問他覺得怎樣?他說
:我沒有感覺!我想,那不妨用一些餿水給他吃,再看他有沒有感覺?木
頭才沒感覺呢!我們學佛,不是要學不分別,而是要先學有分別(善惡、
方便、究竟等)而無執著;進而學無分別而無執著,這很重要的!
三、性質
「慧, 以抉擇為性」,真正的智慧是有選擇、有分辨能力的,不是什
麼都照單全收。好的、壞的,善的、惡的,了義的、不了義的,究竟的、
方便的,都清清楚楚,不但會分辨,而且能抉擇它,這才是慧,這是很重
要的概念。我之所以一再強調這個觀念,是因為各位以前沒有聽過我的課
,有些觀念恐怕一時會意不過來。這些大部分是有思考性的,你不要把以
前聽過的都拿來比擬。
有的人或許一下子會覺得無所適從,但是資訊多了,我們才可以作選
擇比較,所謂「貨比三家不吃虧」,讀書、做學問、修行,都是如此。你
不要只知一師一道,一經一咒,就以為通達了整體佛法,那是很危險的。
如果你們老師說:我最強,最能幹!你也跟著說:我們老師最強,最能幹
!那你就是學講話的八哥──拾人牙慧;禪宗叫做咬人家的甘蔗渣,既沒
有汁又不甜,也不衛生,所以要自己消化,消化以後自己再創造。我們每
聽一個人演講,不要光只是聽演講,還要再創造。聽進去以後經過消化,
然後用我們的意思、概念、語彙、方法表達出來,就是再創造。如果演講
者怎麼說,你就怎麼說,那是留聲機,是最客氣的錄音帶,你即使放了一
百次都沒用,那是很可惜的。
四、以三世因果說明緣起義
總之,釋迦牟尼佛發覺到一切的人、事、物、山河大地,都有它的淵
源。釋迦牟尼佛講緣起,必然講到時間性、空間性。談到時間性,我畫一
個圖來加以說明:
←───┼───→
未來世 現在 過去世
時間有兩個特性:一、有前後向;二、向兩邊無限延長。「世」,就
是時間,從「因」到「果」是時間,但從「因」到「果」的中間還有「緣
」,「緣」是指空間、條件、因素。因緣和因果的差異,是有因不一定有
果;有因一定要有緣,因緣具備了,才會結果。若說有因就有果,那是很
淺略,有待加以補充說明的。譬如,我參加大專聯考,我去考(因),榜
上一定有名(果)。是這麼必然嗎?不是的,上榜一定要有上榜的必要條
件(緣)。
時間的另一個特性,向兩端(前後)無限延伸。我們假設某一點當做
「現在」來說,請問各位同學,現在的次一秒鐘,是不是未來的時間(未
來世)?當然次一個鐘頭、次一年……等等,也都表示未來的時間。現在
的前一分鐘是過去世,前一點鐘的所作所為,會不會影響到現在?會,這
就是過去世的因緣,會影響現在的果。很多人以為三世因果一定要推到生
前死後,認為那看不見,捉摸不到,這就誤解了三世因果的意義。
曾經有位大專同學告訴我:師父啊!佛教道理是不錯,但講到前生、
後世,天堂、地獄,我看不到啊!所以我不相信。我說:要看到也並不難
,其他宗教我不說,就以佛教參禪來講,你打坐破初關,登初地,就有天
眼通可以看到天堂、地獄,就可以知道前生後世。又如淨土宗,修到一心
不亂也可以啊!聽完後,他說:這太麻煩了!時間、動作相當繁雜。我就
對他說:你沒有腦袋瓜,沒有後腦勺。他說:怎麼會?我回答他:因為我
只看到你前面,沒看到後腦啊!他說:我可以轉過來,或請師父繞過來看
啊!我說:正如你所說,這樣太麻煩了!所以我沒有看到!很多人書讀得
很奇怪!有很多邏輯我們都讀過,為什麼不會用?就因為我們少用腦筋思
考,而且常常是以二分法──不是對的、就是錯的,不是善的、就是惡的
,不是朋友,就是敵人,……一切只要求一個標準答案,全然不問中間的
過程。所以,永遠不知道怎麼樣去面對,去反應。
三世因果主要就是說,以前的言行影響現在,現在的言行影響未來,
這是就時間來說明事物的相依相待性。換句話說,就是從時間面來詮釋佛
教的特質──緣起。瞭解過去、現在、未來是一種迴環性的、流動性的、
變化性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自然懂得命運是自己創造的,也就能把握
「現在」而不虛此生了。
參、從惑、業、苦觀緣起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緣起,佛教講惑、業、苦。「惑」是無明、
煩惱的別名。對於「無明」,印順導師有很精闢的解釋,他說:「無明」
是不明緣起無我理,不明白一切都是條件因素的組合。我們始終都以自我
為中心,認為有一個不變的我,永恆的我。請問,世界上有沒有永恆的我
?不變的我?單獨存在的我?單獨存在是不可得的,佛教稱為「空性」。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近似於數學裡的空集合,空集合不是什麼
都沒有,是獨存性不可得,不變性不可得,主宰性不可得。但是,就世俗
諦來講,緣起和合的是有,叫「緣起有」,「假名我」;但是沒有一個獨
存、不變的本體我。
從這裡,我們理解到觀念不正確,以自我為中心時,最重要的是愛我
自己,不是愛先生、愛太太、愛父母、愛國家。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愛
,莫過於己」。由自我愛擴展到愛對方──先生或太太,但這有個前提─
─是因為他(她)愛我;如果說先生或太太不愛我,反而天天要打我、罵
我,或要殺我,欲置我於死地而後已,你還會認為他很可愛嗎?如果是的
話,那大概就是「龍發堂」跑出來的。「愛」,一定有一個大前提──對
方很愛我。「我」,日本語寫「私」;英文的「我」一定要大寫,可見人
對於自我的愛執之深!從自我愛到境界愛,這就包括我的所有、我的所屬
,到最後要死的時候,儘管他什麼宗教都不信,同樣會產生一種對自我生
命永遠存在的執著,叫做「後有愛」。
從這個地方擴展,因為不如實觀、不如實知,所以任性發揮自我,又
傷害別人,又破壞環境。於是,我們的人際關係愈來愈糟,我們的環境愈
來愈髒亂,地球的末日也就愈近了!這是我們自己造的業,造惡業如此,
造善業也是如此。造善業為什麼不善?因為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不純潔
,是有附帶條件、有副作用的。我幫助你,你一定要感激我;甚至早期的
宗教,我奶粉給你,我幫你補習,你一定要信我的教,這樣就很糟糕!就
好比無論甚麼病,類固醇一吃下去就好了,但是你的臉慢慢變腫了,腎臟
完了,眼睛原本稍稍看不清楚,一治變成只看得到三分,然後就慢慢瞎掉
,這種副作用實在太大了!所以造作善(不純正之善)、惡業以後,就會
受苦;受了苦,又不知道那是因為造業在前,所以更迷惑,更怨天尤人;
更迷惑就更造業,更造業就更受苦,惑業苦就是這樣如環之無端而循環不
已。所以,面對苦,我們不要逃避,而是要突破無明。
肆、緣起八正道即是中道德行
一般宗教都說德行來自於神,我們是神所造(或謂所生),所以我們
應該遵從神意;因為神愛世人,所以我們要體貼神的心意來愛世人。這樣
的德行是不正確的;換句話說,如果神不愛那些人,那我們也要體貼神意
,不愛那些人嗎?愛和恨是一體的兩面,因為愛得很深,才會相對地恨之
入骨!佛教不說愛而講慈悲,就是以智化情,這是最主要的一個目的。其
實,德行是來自我們對於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
係的體認,進而理解到人的生理、心理與外界的動物、植物、礦物都有相
互的依存關係。既是相互依存,那如果破壞了環境,我們也活不了。像蘇
俄的車諾比事件,核塵飛到愛爾蘭以及其他地方,影響到那些地方的牧草
、牛奶都不能吃。還變成二氧化硫,連下的雨,都變成酸雨,樹木枯萎了
,植物遭殃了,溪流裡的魚蝦也死掉了,這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科
技愈進步,我們就愈能了解宇宙萬物相互依存的整體關係。
我們都知道:動物、植物、礦物,陽光、空氣、水,都跟人有關,對
人有恩。今天,太陽如果沒有出來,那不只是黑暗而已,我們可能會顛三
倒四,固體、液體變來變去。我們若知道整體性,就會知道:假使沒有太
陽,我們沒辦法生存,縱使我們能夠站得穩,我們可以用蠟燭,能發電,
但是要注意到植物一旦沒有陽光,即不能行光合作用,不能製造新鮮氧氣
,那人與動物的生存就有問題,所以我們不能亂砍樹木。
佛教講為什麼要淨化世間?是為了全人類,而不是單為你、我,單為
族內兄弟姊妹平安。佛教是「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
理大眾,一切無礙」。菩薩戒更是盡未來際,如有一眾生未成佛,自己就
不成佛;「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了解人與外在所有一切
的關係,是整體性的,人對外境的維護是本分事,所以有同體感、使命感
。人與外在一切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如同鼎之三足,分不清誰依靠誰,
那一個重要。講到緣起的,一定平等。請記住:緣起的人生觀,是無我
的人生觀,是互助的人生觀,是報恩的人生觀,是真正很正確的「中觀」
。佛教的緣起觀,一定是每一個都重要,所以職業無貴賤,要從這個地方
來談。
我曾經到環保局去演講,就是以緣起的人生觀,來詮釋職業無貴賤的
理念。美國是愈低賤的工作,人家愈尊重。像清掃廁所、洗碗盤,人家還
要恭敬他呢!工作時開車來(有時是開賓士、凱迪拉克的車),做完工作
,領了錢,說聲謝謝就回去了。如果你認為這是很低賤的工作,那我們大
家可能都要自做「賤人」了,為什麼?因為你不願做,我不願做,大家都
不願做,那就只有大家自己做。
真正最高的道德是無貪、無瞋、無痴。沒有貪心,就不會貪非分的名
、利、情。沒有瞋心,就不會因為我得不到而去嫉妒、破壞。沒有愚痴心
,就會對事情的成敗,或罪惡與非罪惡都清楚明白。因為無知也是一種不
道德,一種罪惡。在美國,如果大人外出,把小孩子關在家裡是犯法的。
我們這邊卻認為理所當然,這是無知的,很危險!萬一房子著了火,孩子
被關在裡面,就給燒死了;或者小孩好奇、好動,也有可能遭受意外。佛
教最重要的是正見,所以把智慧排在八正道的最前面,等一下講八正道時
,我們會談到。由於沒有足夠的智慧,所以不能如實的觀察事實,想要幫
忙別人,就沒辦法如實的做到盡善盡美。所謂愛之適足以害之,所以無知
也是一種罪過,也是一種不道德,到時候你可不能說,我怎麼知道會這樣
!
佛教講無貪、無瞋、無痴,叫做三善根,是最高道德的展現。沒有貪
心,就會有布施心;沒有瞋心,就會有慈悲心;沒有愚痴心,就會有大智
慧。這樣,才能有大願力、大胸襟,普度眾生,關心社會。我們要效法日
月星辰,要效法一切萬物,萬物靜觀皆自得啊!太陽、月亮出來,是為了
要我們歌功頌德嗎?你罵它、稱讚它,它照樣出來啊!所以,這社會要整
體性的運作,各就各位的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相互輾轉增上。這樣,社
會才有辦法安和樂利,只有大家一同提升、淨化,明天才會更好。否則大
家都自私自利,這樣明天如何更好呢?
通常,宗教是和種族的偏見相結合,都是民族神的理想,才造成我們
這一族和另外一族有衝突。如果說所信仰的宗教神保佑你,又保佑你的敵
人,就不拜他,或者將那個神像丟到廁所去。如一神教的天主教、基督教
、回教都一樣,一定和民族的偏見相結合。他們有「選民」,上帝的權柄
是交給以色列人,如果交給其他的民族,那世界就要大亂了。他們說這是
《聖經》講的預言,統治快來到了。
佛教並不如此;佛教認為一個人修行具足了解脫的條件,一定會解脫
。沒有說男人會解脫,女人不會解脫;沒有說高階層有智慧,低階層沒有
智慧;這樣都不對的。釋迦牟尼佛講人人平等,每一生命都值得尊重,佛
教所有的一切戒律、道理,無非是講尊重生命──從尊重自己的生命,到
尊重別人的生命,到所有生命體,這和近代國際人權協會所訂的規章──
第五條一樣。它說:我們人類要尊重所有的生命,所有人都沒有權利去剝
奪別人的生命。這是對的!是尊重生命,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從人類到一切有情,我們一般來講,都犯了一個毛病,講到緣起如實
觀,知道了。結果,離開「人」而講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變成哲學、科
學、唯物論、機械論,這就糟糕了!所以,離開人類講緣起是錯的,不是
以人為本,等於本末倒置。一般佛學社團的指導老師,若不如實了解緣起
是以人為本(但切勿誤以為人最重要,緣起的眾生是平等 的)的話,都
會講到一切眾生,而熱衷於魚、蝦、鳥獸等放生行為,但是對社團以外的
人際與社會發生什麼,卻漠不關心,這就是顛倒!所以,要從人開始,從
自己推廣到他人、他的家人;這和儒家的愛不一樣,它是家本位的。我們
是從人做起,從近而遠,由親而怨,一視同仁、怨親平等地落實在我們的
日常生活。
伍、緣起中道的內容
「中道」有兩種:一種是理論的中道,就是「緣起、四聖諦」; 一種
是實踐的中道,就是「三學、八正道」。通常把十二支緣起,與四聖諦分
開來介紹;現在略去十二支緣起,而總說緣起的四聖諦。戒、定、慧三學
就是八正道的內容:正見、正思惟(正志)是增上慧學;正語、正業、正
命是屬於增上戒學;正念、正定是增上定學;正精進(正方便)通戒、定
、慧三增上學;所以,今略去三學而專談緣起的八正道。現在,我們分別
加以說明。
一、理論的中道──四聖諦 四聖諦的內容如下:
(一)苦諦:「諦」是真實、如實的意思。我們生活在世間之所以覺得
苦,是透過對現實人生的分析。佛教講苦,不是否定世間上的樂,而是有
一個最高的通遍法則──「無常故苦」。這不是亂講的,消極的,不管你
有沒有信仰佛教,人生終究是苦,只不過我們不知道那些苦的名稱,學佛
以後才知道這一大堆的苦:有生老病死(身心變化)苦,怨憎會苦,愛別
離苦,所求不得苦,這一切總名五蘊熾盛苦。剪不斷,理還亂,唯有確認
世間是「純大苦聚」這個事實,才能進求苦的根源,下藥除苦。所以「苦
」是現實人生的分析,知道無常故苦,進而體會到生理、心理、物理的無
常變化,世間上所有一切,是隨時都在變化的。
「無常」不是說人生什麼都沒有希望, 恰好相反,「無常」以教育的
專有名詞來講,是「可塑性強」,因為它不是常恆不變的,所以教育有用
;因為會起變化,所以修行有用,不是永遠笨笨的。但是你也不要驕傲,
因為不是永遠聰明的;如果你很驕傲,就會自滿而不再成長。如果你很驕
傲,就會沒有朋友,所以說:「無常」,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佛教是很
積極的,是充滿希望的,有無限的可能性!──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二)集諦:就是苦的原因,順著剛剛講的,因為不知道「凡是存在,
都是無常的」,所以就執著一個常,執常就會產生「無明」與「愛染」,
此為生苦的真正原因。
(三)滅諦:是苦、集的消除,是痛苦的原因和事實消除了。
(四)道諦:要滅苦、集,需要方法,就是八正道。
二、實踐的中道──八正道
什麼叫做「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志)、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正方便)、正念、正定。八正道的內容如下:
(一)正見
正見不只是正確的見解,更是如實的見解。那個人怎樣就是怎樣,真
理是怎樣就是怎樣;怎樣的輪迴,怎樣的解脫,你都知道。正見有世間正
見與出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就是緣起無自性的中道。世間正見是:
1. 正見有善有惡,有道德不道德。從事行的外表來說:損人、害
人是惡的,不道德的;益人、利人是善的,道德的。若由理體的內心論究
:有「我」,有貪、瞋、痴的動機去損人、益人,都是惡的;無「我」,
沒有貪、瞋、痴的助人向上、向光明,才是純潔的善。
2. 正見報必由業:今天的好壞、苦樂等果報,都是今天以前自己所
作所為的必然結果。
3. 正見有三世因果:前生的所作所為會影響現在,現在的身、語、
意三業行為的善惡,又會影響未來。所以要「把握現在」。
4. 正見有聖人和凡夫。你不能以小人之心忖度君子之腹;自己看了
會起貪念,就以為世上哪有不貪心的人,不能這樣說。正見有凡夫造業而
生死輪迴;更有破「我」執而還滅解脫的聖者;進而才會引發見聖思齊的
正思惟。
(二)正思惟
有了正見,必然會發為正思惟,正思惟又譯為「正志」。我們的信心
、見解若正確而合理,就有同情心,就希望達到理想,也就必然會有高尚
的志向。先賢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這就是立
志,就是高尚純淨的志願。有了高尚純淨的志願,表現出來的,就會有正
確而合理的言行:正語、正業、正命。
(三)正語
就是不講無意義的、罪惡的、離間的話,不做偽證而害人;多講(寫
)慈悲語,柔軟語,以及真實而有建設性的、有意義的語言(文字)。
(四)正業
就是身體不做殺生、不與取、邪淫三種惡業,進而護生(尊重生命)
、布施,協助別人過著合理、恰當的安祥生活。
(五)正命
以在家居士而言,正命就是正當、合理的職業與理財,這很重要。依
佛法立場說:一般社會所認定的正當職業以外,還得是不殺害眾生,不妨
礙眾生生存權利的職業,像開酒店、販賣人口……等等都不大好。還要過
著合理妥善──蓄用兼備,量入為出的經濟生活。
質言之,正語、正業、正命的戒增上學,可歸納為「護生」──尊重
生命,而概括三業清淨。如佛教的三皈五戒,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寶
;五戒是對身口意三業的規範。第一是不殺生,這是對生命的尊重;不但
不殺害生命,還包括不自殺。由自己不願意被殺,推至不殺別人,這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一樣。第二、不偷盜,其實是不與不取,沒
有得到別人允許的東西,我們不取,這是一種如實的中道。因為別人賴以
生存的物質,你不與而取,會影響到他的生活品質,甚至是間接殺人!所
以,不與不取也是尊重生命。第三種是不邪淫,人倫肇端於夫婦,若有第
三者介入,那整個道德、生存空間、責任都會紊亂,是不道德的。因此,
不做非法的邪淫,是尊重生命的具體展現。第四種是不妄語,也就是說如
實語,說真實語,不誇張、不虛誑,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因為尊重生命,
所以第五不飲酒(包括麻醉身心的有害藥物),醉酒或毒品,不僅傷身敗
德,也造成他人生命的威脅。是故,不飲酒等,是尊重生命的實踐。
(六)正精進
以戒的總相說,正精進是止惡行善,也就是四正勤。就消極面說,是
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就積極面講,是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正精進 ,是其他七聖道支的助緣,善巧妥當的調整,離過與不及而適
合中道,所以又名正方便。
(七)正念
念,是明記不忘、憶持對治;以前學過的都記住,念茲在茲,清楚不
忘。你不要書讀一讀,人家問到這句話是善的、惡的?說等一下,我去查
書或找老師,那就來不及了!就如我常講的比方:當醫生的,一定要記清
楚盲腸是在左邊或右邊,不要記不清楚,已經準備好要開刀了,才說:等
一下,我去查書。或者,我去問我的老師,那就來不及了!所以,一定要
明記不忘,要用的時候,又能適時重現,才是真正具足正念!
(八)正定
淺一些的定,就是精神集中。精神集中才能成辦一切事,佛陀在《遺
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讀書、聽經、休息、工作都要
專心,隨時精神集中,以這樣的做事態度,那沒有一事不能成功。很多人
說他記性不好,其實不是他記性不好,是因為沒有意義的事記太多,塞滿
了記憶空間。你不相信,哪個人罵你,你一定永遠記住。我曾經專心學習
,像一般的詩,長詩差不多 80 字或 120 字的, 我念三次,第四次就可
背起來了,因為我知道什麼地方押韻,哪些字是平或仄。我不是記性好,
只是去理解它。相信大家也都有這個能力,不只是我。
深一層來說,正定是止觀雙運。不僅僅是精神集中、專注而已,還要
思惟修:分別抉擇緣起三法印。從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的深觀,才能引發
無漏慧而解脫。功夫純熟者,隨時隨地都能止觀並行而無礙,所以正定不
一定是打坐。為什麼有的人打坐以後會起顛倒?會打拳、會胡說八道?就
是因為他心術不正,有邪念;心術不正,鬼神就會來相應,或產生幻覺。
因為一般人,不大能夠把精神集中一處。比如把火柴棒放在陽光下,用凸
透鏡照射,可以集中一個焦點燃燒火柴棒,對不對?所以如果將好的念頭
集中在一起,那善的力量就大了。相對的,如果壞的念頭集中在一起,那
危害的力量也很大。因此打坐的人,應先端正觀念,具足正見,戒行清淨
,進修四念處,才不致於出差錯。
陸、結語
一般社會人士容易走極端,不是放縱刺激我們的感官,就是虐待自己
的感官;縱慾或禁慾,都是不對的。所以,應該看的時候就要看;應該聽
的時候就要聽;應該吃的時候就要吃;應該聞的時候就要聞;應該接觸的
時候就要接觸。你若想一切過著正常的生活,那麼,你要先界定你的角色
功能。你是太太、先生、老師、宗教師……,你要先把你的角色功能扮演
好,這樣叫做「中道」,叫做「如實」。你若該吃時不吃,該睡時不睡,
在那邊作怪,那你就很不正 常。所以有很多人,在家要修出家行,夫妻
不敢在一起,不敢抱小孩子,這樣就是不正常。
佛教講的中道下手處,是心法。就是在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
、身根、意根等)、塵(塵就是境,是色、聲、香、味、觸、法等外在所
有的一切)、識(我們的心意識)三和合接觸的時候,要從這個「觸」離
貪愛心、瞋恚心、愚痴心。也就是說:我們的「根」和外界的「境」,還
有我們的「心」(要注意力集中),這三樣,缺少其中任何一樣都不行。
比如:「識」如果沒有參加,那就會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
而不知其味。所以,當根、境、識三和合接觸的時候,我們要離貪、瞋、
痴心而如實知。比如:我看見這麥克風,我很喜歡,那是貪,不如實!我
討厭,那是瞋,不如實!我沒有感覺或不清楚,那是不知好、壞,是愚痴
心。所以要離這三心,真正無貪、無瞋、無痴,即為「中道」,即是「如
實知」。修行要如實觀緣起,如理思惟,如分抉擇,如實知自心,如實善
盡自己的角色功能,展現出合理而恰當的言行,這樣才是中道。
我們不妨回顧釋迦牟尼佛的中道生活:人家煮山珍海味供養他,他知
道是山珍海味;需要吃多少,就如實吃多少,他接受供養,使供養者有受
教化的機會。饑荒沒得吃時,人家供養馬麥,他知道是馬麥,也照樣需要
多少,就取用多少。不貪、不厭,不將、不迎。如實知、如實吃、如實穿
,行、住、坐、臥,莫不如是。我們也應學習遇到一切人,做一切事,都
要如實觀。內心若起了貪愛心、瞋恨心、愚痴心,就要如實知、如實改、
如實修、如實證。願以此中道生活,與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