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臺灣歌謠交響夜──妙心感恩音樂會」

吳文宗

2010年10月10日夜晚,臺南成大成杏廳一場「臺灣歌謠交響夜」音樂會,令全場六百位聽眾感動!落淚!吶喊!「安可!」聲此起彼落。

這場音樂會的熱絡盛況不同於一般演唱會,它沒有時下令人崇拜、迷戀的影歌星,也沒有如影隨形的粉絲聚集;來自四面八方的聽眾只是對臺灣歌謠或對交響樂有興趣,或對以交響樂的方式來演奏臺灣經典歌謠好奇。但總的來說,應該是對臺灣歌謠有著濃濃的情愫,因此來參與盛宴;我就是其中之一。

臺灣歌謠是臺灣人民一點一滴的生活故事,它陪伴所有臺灣人,走過酸甜苦澀的歲月。然而,在音樂學術界領域裡,它一向不受重視,被認為是庸俗、小眾的聲音,因此難登大雅之堂;即使如此,臺灣歌謠卻仍然普遍流傳於大眾之間。因為人民的心聲經由哼、唸,而用簡單的詞語吟唱出來,那代表著大眾意念和想法的流行;這樣子的歌謠忠實轉達了人民的心聲,抒發了大眾的共同感受,直接反映人民生活現狀與內心的悲喜。它就像是一甕陳年老酒,散發出越陳越香的鄉土情懷;這一場音樂饗宴就是要邀請大家,開啟這一甕陳年老酒,好好的來散發它的香醇。

「臺灣歌謠交響夜」加上安可曲,總共演奏了十七首歌曲。樂團安排曲目極為巧思,不同主題、不同年代各成單元。譬如〈愛灑人間〉、〈保護地球〉這兩首近期作品,傳達了對人間關懷與對大地疼惜的主題,因此成一單元;其餘十四首經典歌曲,也都各依屬性分為不同單元。

演奏會以〈愛灑人間〉為序曲,這首歌曲為王端正作詞,李子恆、李壽全作曲,在2001年發表的。聆賞前,我從樂曲解說中,先把歌詞的意涵內化為自己的思維;不多時,聽到樂團演奏出優美動人的旋律,直直深入心底,自己彷彿從太空上接近了毀傷的地球,再深入地球,感受到了眾生的苦難。啊!地球已毀傷、眾生正苦難!好在天上永遠不缺星光與明月的溫柔,人間也有數不盡的愛與關懷;只是在什麼時候,愛才能表現出來?期待我們的善念、善行能導引出來,也期許自己能成為膚慰人間的菩薩!因為愛才能跨越冷漠、對立;有愛,人類的災難才有轉機。

〈保護地球〉為2010年,寶島低音歌王郭金發先生有感於地球不斷遭受摧殘,身為一位文化工作者想出以自己的方式,喚起更多人用「愛」與「慈悲心」共同來守護家園,因而創作的新歌。妙心寺一直以來從事環境關懷,舉辦無數次的環保講座、研討會、展覽,甚至社會運動,其終極目標就在保護地球。這一首〈保護地球〉的歌曲詮釋正吻合妙心寺的核心價值。

接下來,〈雨夜花〉、〈孤戀花〉、〈望春風〉三首,以「花」為主題意象,借花來暗示少女渴盼情郎的心情刻畫入微。如〈雨夜花〉中「花謝落土不再回」、「花蕊哪落欲如何」;〈孤戀花〉中的「蓮花等待雨水滴」、「蝴蝶弄花也有時」;〈望春風〉中「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等含蓄的表達。其實,日治時期,日本人的高壓統治,嚴重摧殘了臺灣人的樂觀天性,反映到文化、音樂藝術上。被統治的臺灣人,那種無奈、哀怨的心聲,借著愛情花蕊受人蹂躪,來怨嘆對臺灣前途的悲哀。雖然〈孤戀花〉的發表已是戰後,但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嚴重傷害臺灣同胞的民族自尊與信心,年輕男女對自己的愛情追求更無自信,這首歌曲,旋律哀怨動人,歌詞借景訴情,委婉將失戀少女的心境,很巧妙的表露無遺;而且詞境平鋪直敘,娓娓動人,完全反應臺灣當時淳樸的社會,少女的感情世界依然苦澀!

〈針線情〉、〈港都夜雨〉、〈天頂的月娘〉這三首歌曲又成一不同的性質,另成一個單元。

除了〈港都夜雨〉是楊三郎先生發表於1950年。描述一個漂泊天涯的「行船人」,因自己的處境堪憐,而想起往日愛情遭受的創傷,千愁萬緒,徬徨無依,深深引起了同屬「海島子民」的共鳴。其餘二首近代的作品〈針線情〉、〈天頂的月娘〉,就因臺灣解嚴後的自由開放,已跳出往日的束縛,社會越來越有生命力與活力,從歌曲的表現也可看出一般人已都能大膽的追尋自己的愛情,也能勇敢表達男女之愛。尤其〈天頂的月娘〉經由女高音林怡真小姐清亮圓潤的歌聲,表達了一個傳統女性最深沉的思緒與情感。第一句「天頂的月娘啊!你甘有塊看」就抓住你最內心深沉的感覺,猶如對著月亮訴說你不為人知的心事,讓你沉入哀怨淒美的感情世界中。

中場過後,安排了八首曲子,除了〈勸回頭〉、〈扯仔麵〉、〈桃花過渡〉以外,〈春花望露〉、〈雙雁影〉、〈望你早歸〉、〈滿面春風〉、〈滿山春色〉都是日治時期的歌曲。

先說〈勸回頭〉與〈扯仔麵〉二首為郭金發先生的創作,前者為郭金發先生歌唱生涯中的第一首創作;由於故事取材於親人身上,因此不論詞或曲都深具「真」與「誠」的美感。〈扯仔麵〉原作者已不可考,有可能是自然流傳在民間的自然歌謠,也有可能是創作歌謠,但作者已佚名。郭金發先生憑著自己的記憶重新譜詞曲,整首歌呈現出早期臺灣社會堅韌的生命力及質樸的人情味。

〈桃花過渡〉是源自於歌仔戲車鼓調,充滿愉悅逗趣的一首民謠。在逢年過節或熱鬧的表演活動上,都常聽到「桃花過渡」熟悉的旋律,充滿著幽默和詼諧的感覺。臺灣獨奏家室內樂團以精湛的交響樂曲式編曲,旋律更優美也更有感染力。所謂「人親、土親、歌謠更親」,每聽這首〈桃花過渡〉都感受到臺灣人民藉著與生活、土地、人民的互相結合,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繫得更緊,連得更密。

在另外的五首日治時期的歌曲中,〈望你早歸〉為楊三郎先生的處女作,也是成名曲。當時戰爭末期,有許多臺灣同胞被日本人強行押至南洋一帶充作軍伕、通譯、志願軍;即使戰爭已經過去,仍未能回到臺灣與家人重聚。故鄉的親人魂飛夢縈地思念他們的歸來,這首〈望你早歸〉清楚地描繪出那種等待的無奈。女高音林怡真小姐的演唱,充分地傳達出思念者那份柔腸欲斷的綿綿情感,緊緊牽動著聆賞者的心,令人動容。

〈滿山春色〉由作曲家陳秋霖先生發表於1939年的。當時臺灣歌謠多採五聲音階宮調式,聽起來幽怨婉約,再加上殖民時代的壓抑氣氛,使得臺語歌曲呈現獨特的悲鬱風格。而這首旋律輕快,詞意歡愉,描述男女出遊充滿春意的山水勝景,在日治時代充滿悲愁氣氛的眾多臺語歌曲中,實在是少數中的少數。聽了現場演奏更可以想像出當時的好山好水好風光了。

其餘三首〈春花望露〉、〈雙雁影〉、〈滿面春風〉也都膾炙人口,尤其是〈雙雁影〉發表於1939年,為陳達儒先生作詞、蘇桐先生作曲,內容描述一個單身女子,看見飛雁雙雙返巢,對比自己孤孓的身影,加上秋風與落葉更增添了無限哀怨。樂團巧妙的運用雙簧管憂傷的氣質,時而低音的淒涼,時而中音的哀愁更增添無限感慨。記憶中,臺灣獨奏家室內樂團的演奏會或錄製之DVD也都經常演奏這首歌曲,可見其代表性。

最後的安可曲,安排了寶島低音歌王郭金發先生膾炙人口的〈燒肉粽〉。

〈燒肉粽〉為戰後的歌曲。張秋東松先生於1949年所做的詞曲,看似描寫市井小民的生活,其實它反映的是戰後吏治腐敗,造成通貨膨脹、經濟蕭條,從而導致失業嚴重、民不聊生的社會背景。1960年郭金發先生唱紅了它,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這是大家所知道的。這一場音樂會,有不少的聽眾就是衝著這首懷念老歌而來,然而導聆吳國禛老師客氣的接受他人看法,認為主辦的妙心寺為一佛教的修行道場,吃菜粽不吃肉粽,因而幽默的考驗郭金發先生,要他在歌詞中把「肉粽」改成「菜粽」,結果反而失去了「原味」,非常可惜!

其實任何民族歌謠,都能因演唱者發自內心的真情,經由歌聲讓作者及聽眾之間的共鳴產生震撼的力量;因為每個人的內心世界中,都隱藏著對故鄉泥土的情懷。當年在戒嚴時代,許多流落異鄉的黑名單人物、留學生,每聽到那些感人的臺灣歌謠,壓抑在心中那份故鄉的悲情、異鄉的孤寂,全部隨著旋律宣洩出來,許多人是邊哭邊聽、一邊擦淚一邊拍手。如今,生活在「歌舞昇平」的臺灣人民,距離這份感動似乎越來越遠了。

臺灣獨奏家室內樂團自2000年成立以來,本著臺灣心鄉土情,深入臺灣社會,演出曲目也擴展到古典小品與臺灣歌謠。這一場音樂饗宴,經由樂團精湛的技巧及細膩的演奏,把臺灣歌謠中所隱含的神髓都表現出來,讓聽眾如癡如醉。有幸聆賞該樂團的演奏,真要感謝長期領導樂團的蘇振輝團長及總監兼指揮蕭邦享教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專業導聆吳國禛老師,帶領樂迷感受不同年代、不同作曲家所呈現出不一樣的音樂風情,也讓樂迷在這一場音樂饗宴中,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音樂課程。

妙心寺以一宗教道場,舉辦這一場具有現代性的音樂盛會,在臺灣傳統寺廟中並不多見。然而,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類生活方式及一切社會活動的總和。以佛教而言,文化藝術表現了真誠的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又充實了文化藝術的精神內涵。所以身為人間佛教的文教事業工作者,尤應重視文化藝術化俗的力量,而廣為運用。有鑑於此,妙心寺不遺餘力地從事文化藝術的教化,期許能啟迪智慧,淨化人心,改造社會,這也是妙心寺感恩系列活動中規劃音樂會的目的了。因此,這一場「臺灣歌謠交響夜──妙心感恩音樂會」我們決定把現場錄製的母帶,大量再製作,和有心於臺灣歌謠的朋友結緣,敬請期待! (本文作者為妙心寺建寺五十週年感恩系列活動籌備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