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寺慈恩護法會會訊

 

林南雄、吳淑蘭整理

 

觀音菩薩成道法會傳道師父開示紀要

  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是農曆6月19日,我們今天提前慶祝。紀念日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意義,我們紀念他的偉大,最重要的是要學習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精神,不是注重表面的儀式,就像我們對父母平常就應該孝順,而不是在父親節或母親節才要孝順。

        「觀音」就是觀世間的聲音,尋聲救苦。「菩薩」印度話就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佛陀教導我們用理智去淨化感情,用智慧去領導行為,才能如理如法而行。觀世音菩薩修的法門是耳根圓通,不管聽到什麼,都如如不動,心有定力,慈悲又有智慧。凡夫的耳朵不會圓,聽到讚美的話就心生歡喜,聽到貶抑之辭就心生忿恨,內心隨著所聽到的起起伏伏。

        「阿彌陀」是印度話,意思是無量,諸佛菩薩在因地發菩提心、動大慈悲心,救度眾生,圓滿了才稱為「阿彌陀佛」。我們禮敬阿彌陀佛,亦即禮敬了無數無量的諸佛菩薩。佛教講的四無量就是度無量眾生,斷無邊煩惱,修無量法門,成無上佛道;所有的佛都一樣,這是共同必修的。此外,諸佛菩薩還有別願,就是個別發的願,端看那個時代需要什麼,諸佛菩薩就因應當時的需要而發願度眾。如觀世音菩薩看世間眾生煩惱熾盛,亟需救拔,就發願濟度眾生脫離苦海,而以三十二相應砟塵剎。三十二相只是一種譬喻,觀世音菩薩千變萬化以種種形遊諸國土,應機度化眾生;譬如眾生應以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為之說法,就像有人只聽太太的話,也只有太太能勸得動他,可以由太太來感化他一樣。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所稱的西方三聖,大勢至菩薩代表了智慧,觀世音菩薩代表了慈悲,也就是告訴我們正信的佛弟子要學習這兩位菩薩,要能悲智雙運,福慧雙修。

        曾經有位打扮時髦的小姐來寺裡,對著我說要找傳道法師,問清來由才知她是聽我演講之後來拜訪我的。因為我在圖書館演講時,穿長袍,戴眼鏡,一派斯文,當天則打赤腳在除草,因打扮不同,她就認不得了。現在的社會很多人都靠包裝,也常用外表來衡量人、事、物。我的恩師開證上人常數落我:「你不會怪力亂神、不會包裝、不會廣告,嘴巴不甜,也不會巴結人,竟然能將妙心寺經營得有聲有色,並建好文教大樓,你和那些信徒真不簡單。」其實人只要有大願力,心存慈悲,不營私,無需靠外表都能成事。

        彌勒佛肚子大大,被稱為布袋尊者,在廚房做伙夫,沒有糧食就拿著布袋去化緣,信眾常要求他幫忙割稻、採收農作物,他都來者不拒。好玩的是,他將信眾捐獻的糧食都倒在同一個布袋裡,回到寺裡,倒出來,油、米、花生、蕃薯等都分門別類不會混淆,好神奇。有一次,有個農夫請不到工人割稻,就要求布袋和尚幫忙,他一口答應,結果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來要求他幫忙,他都答應;大家不相信他真的會出來幫忙,結果隔天一看,到處都是布袋和尚在幫忙割稻,他顯神通幫忙割完稻就離開人間了,離去時留下一首詩:「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這就是說佛菩薩化身千百來教化眾人,人卻往往執著在一個表相。

        依《本生經》所記,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他是已經成佛了的,不忍眾生沉淪苦海,再現菩薩身來救度世人。依佛教真正的意義,眼睛代表智慧,手代表慈悲,千手千眼也就是具有無量的智慧與慈悲。我們學習觀世音菩薩,不但要有慈悲心,更要有智慧,不論做志工或捐獻布施都要量力而為,不要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以前高雄有個受過菩薩戒的人,事業做很大,也很捨得捐獻,晚年時將事業交給兒子經營,兒子每個月給他五千元零用,他每到一處寺廟,就被邀請捐獻。他雖表示已沒錢,那些寺廟卻建議他分期付款,結果身後欠下各寺廟上億元,這樣是不對的,並不是捐獻越多,功德就越大。我們在供養時不但要量力而為,更須認清所供養的對象,不要盲目的布施。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能夠以耳代替眼、鼻、舌、身、意,達到所謂的六根圓通。如果我們能夠確實澄靜下來,內心清淨,遇順逆之事都能處之泰然,對人事物都能去除好惡之心,專注當下,那麼我們也能達到圓通的境界。今天我們慶祝觀世音菩薩成道,當以觀世音菩薩為典範,學習他的慈悲、智慧、願力。

八月份聯誼會紀要

       八月份聯誼會,師父特請本會文藝組長林南雄老師,於往後每次聯誼會中講解臺語俗諺三句,以光揚臺灣諺語之生動優雅,也藉此相互觀摩學習。又因父親節已近,龔會長特致贈與會男眾禮物,以表慰勞與敬意。聯誼活動最後請傳道師父開示如下:

八月份聯誼會導師開示

       佛教徒要先有正知正見,然後才有正行的呈現。須知佛法的特質就是緣起性空,凡事都是因緣和合,而非命中註定,也不是神所創造。多年前有一算命師替我排流年四柱,他預言我活不過四十九歲(今年我已逾七十歲)。過去種種他算得很準確,但未來種種一定不準,因為我並未受到他的「暗示」影響,反而積極把握當下因緣,改掉過去的壞習慣、壞行為、壞思維,之後我的人生就完全改變了。

  學佛要有正見,佛教的三世因果不是要你去幻想、冥想前世如何如何。國內外曾經有人大談身、心、靈,連著名的國立大學校長也侃侃而談,宣揚超自然的靈力。一些搞神通的人士特別利用夜晚聚會,要與會者在微弱的燈光下冥想前生前世。就有主事者自稱是文殊菩薩轉世,並且指稱某位女士的丈夫前世是她的父親,令這位女士心神不寧,精神痛苦到非去看精神科醫師不可。

  子不語怪力亂神,釋迦牟尼佛也不講神通,他就曾對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連說:「神通不敵業力」。以前曾有一個宣稱被王爺附身的乩童來妙心寺起乩,他胡言亂語說王爺曾救過我三次,要我爬行到大殿領旨,叩頭謝恩。當時我心中默念大悲咒,回他一句:「不錯!王爺你曾救過我三次,但我也曾救過你十次,所以你還欠我七次,應該是你向我叩頭謝恩。」那乩童一聽馬上退乩(清醒過來),滿嘴髒話,三字經、五字經全部出籠,偕同他的隨從狼狽離開,就此沒再來了。

        現在是農曆七月,是我們佛教的吉祥教孝月,我們要懷著感恩與虔敬的心待人處世。祝福各位!

臺灣諺語講解

  本次所講解的三句臺灣諺語均與臺南有關:

一、『蔡姑娘仔嫁尪──加羅(勞)的』

  清朝時,臺南府城三世儒學之家的舉人蔡國琳有女碧吟,亦為當時有名的才女。當她十七歲時,蔡舉人將之許配其門生賴文安(亦為舉人),惜文安早逝,碧吟守節未改嫁,時人惋惜才女命運坎坷,遂有「未嫁成寡婦」之說。碧吟居家歲月悠悠,一次與繼母口角,母出言諷刺其無福當舉人奶奶。才女難忍這口氣,遂決心下嫁父親門生羅秀惠,唯時年已四十二,守寡二十餘年矣!羅身量高大麻臉,雖也中舉,但風流成性,自號「花花世界生」,曾先後與數名藝妲同居。蔡父曾極力反對此門婚事,然碧吟決意甚堅,私與羅同居。時人撰聯挖苦──「一父二夫三舉人,四妻五妾六娼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羅花花」婚後依舊到處拈花惹草,致使碧吟短短二、三年間花光私蓄,生活拮据,「赤崁女史」悒悒而歿。可憐「想要嫁尪傍尪勢,無疑煞來舉尪枷」,後人惋惜才女嫁羅,反多了一副重擔,操勞不幸,故有「加羅(勞)的」之諺語流傳。

二、『無田無園,盡靠六下門』

        鹿耳門當地人稱為「六下門」,是臺江內海之小島,清朝中葉後在此設立海關,稽查出入貨物與人員。當地可耕作的田園不多,居民大多以捕魚、碼頭工和引行領水為生,遂有此諺來形容當地居民的感恩之心。

三、『南風轉北,王城缺一角』

  清朝治臺前期因為怕人民造反,不准臺灣築城牆,一般僅種刺竹為牆,或圍柴牆,或築土牆。而荷蘭人據臺時期即已在臺南安平建王城──熱蘭遮城(Zeelandia),城牆厚達六呎,又稱「番仔樓」,穩若泰山,所以就傳下兩句諺語:

 (1)後靠山比王城更崎(kia7)──比喻背後靠山堅實,猶如王城的牆壁。

 (2)錢要討,等番仔樓倒。──王城堅固如銅牆鐵壁,絕不會倒塌。因此講這句話的人意思很明白:所欠的債不用追討了,他是不會還的。

  至於「南風轉北,王城缺一角」,這句話則是說安平附近冬季來時,東北風強如颱風,足以吹倒王城。這當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只是在形容當地東北季風之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