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寺慈恩護法會會訊

 

龔貞妃整理

 

千佛法會傳道師父開示紀要

  今天是正月初一(農曆),在這一個日子出生的人叫做「正物」──正月之物,老一輩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名詞。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它的前一天叫做除夕,其實每天都有一個除夕。對每個日子而言,當天都是第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日日、刻刻都是新的,都不同。

  正月有許多意義,大眾都認為在過年時要口說好話,其實非僅限在這個期間,而是每一天、每一年都該口說好話,這樣才會吉祥如意。家家戶戶在過年前會大掃除,把住家裡裡外外清理乾淨,藉以除舊佈新但卻忽略了內心積存了多少的污垢也待清除。孟子曾說過人養了雞犬,不小心讓它跑了出去,一旦找不回來就煩惱得寢食難安;然而我們人的心外放了卻不知收回,也不見其煩惱,這樣實在是非常顛倒。我們身體髒了就想到要洗澡,衣服髒了就趕緊洗乾淨,這些都是外表,重要的是,除了外表,我們更須注意到內心的潔淨。有人煩惱垢重,脾氣火爆跋扈,難以溝通,心中積放了大堆垃圾,在過年大掃除時,就該一併將內心的髒物清除乾淨。像我們過年時講的吉祥話:「吃棗年年好」,其實期望年年 好,不僅要說好話,也要存好心,尤其更要有正確的好方法,做好事,這樣才是真正的吉祥。

  又如祝福他人活到160 歲,但是假使這個人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依我看那樣也活不了多久,遑論160 歲?我曾輔導過一個重病的個案,看遍了大小醫院,醫生都束手無策,他的兄長帶來找我,我施以心理輔導竟然就痊癒了。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怕死」的心理作祟。我常說「業」如果未盡,想死可沒那麼容易。人都怕死,但是越怕就越容易成真。我們過年時都忌諱講「死」,今天我就要打破這個禁忌跟大家談「死」。「生」固然值得祝福,「死」也應該祝福。生與死不過是換了個軀殼而已,只不過我們必須注意的是,要換就要去換個好的,千萬不要越換越差。回想23年前我罹患肝癌,醫生判定來日無多,但是我不怕,除了以「尿療法」自療外,還加上法喜──用佛法來滋潤心靈,又心懷感恩把握時間,積極去做有益於社會國家的事情,多做一天是一天,多做一年是一年。如今我也71歲了,比當年醫生說的多了23年,所以我常說:「法喜能治病,悲願可延年」。

  以前我在監獄輔導過一個死刑犯,在執行槍決前我去看他,為他開示。他擔心自己已面臨槍決,沒有機會可以改過了,我告訴他只要內心真正懺悔,一樣可以新生。他很憂心地又問:「師父!聽說在裡面被槍決的人,死後一樣會出不去!」我反問他:「每個人出國去旅遊,行程結束後都會回家,那是因為他覺得家是可留戀的地方。那你覺得這裡很好,還想回來嗎?」他回說那有可能,當下也就釋懷,並皈依了三寶。隨後又表示他想在死後捐出眼角膜,但又擔心來生會變成瞎子。我跟他說人都是從娘胎裡出來的,像你這樣身高近180公分,你來世的母親怎可能一下就生出這樣的體格,別擔心啦,到時會是一個不一樣的軀體了。他還擔心自己的眼角膜如果捐給了貪官污吏,讓他繼續做惡怎麼辦?我教他可以立一個但書註明不捐給貪官。就這樣,一個殺人放火的重刑犯無懼地面對「死亡」又做了器官捐贈的善事。

  自現在開始我們的思想行為要有所改變,要發願生生世世生在有三寶之處,時時能聽經聞法;找同修也要記得找與自己同見、同願、同行的人,這樣才會有妥適的人生。我曾要一個外教徒在母親靈前鞠躬行禮,卻遭其斷然回以「不必,我們自有我們的方式」,語氣強烈,態度傲慢,實在無法理解其領受的是何樣的教義。我們佛教徒修習佛法貴在修正思想,改正行為。不只是說好話,做好事,更重要的,還要有正確的方法去利益眾生。

  再跟各位說個故事。我的俗家是棟老房子,老舊的電燈,開關就設在燈泡旁,拉著一條電線掛得高高地,大人們也須踩在椅子上才搆得著。有一天,家母正踩在椅子上開燈,沒想到小孫子調皮不懂事,竟從背後推她,讓她一個踉蹌向前跌下,趴在面前的供桌上。事後她跟我說起當時只有祖孫倆在家,幸有觀世音菩薩保佑,要不然可慘了。我問她怎知是菩薩的保佑,她說我先前給的一串念珠,她唸過佛號後都會掛在佛龕旁,她向前跌時看到那串念珠在發光,所以一定是菩薩在保佑。我說:「媽媽,這次幸好有菩薩在,下次可不一定這麼幸運囉!萬一觀音菩薩剛好不在,聞聲救苦到別處去救人了,那怎麼辦?還是自己要多加小心才是!」其實那串念珠是螢光的,在暗處就會發光,我不好說穿以免影響她的信心。大家都希望佛力加被,菩薩護佑,但是最正確的,還是應該自求多福,多賴自力,再加上他力。就像車子的電瓶沒電時,先靠他人幫忙接電後,也要立即發動引擎讓車子繼續充電,這樣才有用。我們有了佛菩薩的加被,更需要自己努力精進,這樣才有效益。

  我很感恩,靠眾人的力量,妙心寺的建設已大致完成,雖然還有部份尚待贊助,但也不會太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想要」跟「需要」是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說不穿會冷死,沒吃就會餓死,那才叫做「需要」。像現在報紙上常提到「血拼」(英文Shopping之譯音,購物之意),這個辭用得真妙──「血」脈歕張地「拼」命買,這就是「想要」而非「需要」了。不要去迷信名牌,切勿執著穿衣服要穿名牌,提包也非名牌不可。我常說:何謂「流行」?就是生意人想盡辦法將你口袋裡的錢拿到他的口袋裡,就叫流行。我們有位信徒常來捐款,我告訴她要量力而為。她說:「師父,聽了你的話後,逛百貨公司時我都會想一下到底是想要還是需要,結果發現都是想要的多,大大減少了購物,連逛街也很少了,自然就有存錢,我捐的就是這些錢啊。」像這樣不但減少了不必要的花費,也多了許多時間與金錢去做有意義的事情,不是很好嗎?

  從新的一年開始,我們都應該要有好的新觀念,提升自己的修養。要發脾氣了,先深呼吸,或者持誦佛號,讓自己冷靜下來。把壞脾氣、壞習慣、壞行為從多變少,從有變無,從壞變好,這樣才是修行的真功夫。

  千佛法會完懺時禮拜東、西、南、北、中五方佛,這五方佛係自原始佛教而大乘佛教再演變至後期佛教,傳入中國後配合了中國文化裡的五行而來。我們禮敬東方阿 佛,各位知道「阿 」的意思嗎?阿 是印度文的譯音,意即「不動」,就是不受任何境界、災難、痛苦的影響,如如不動;也就是無我,達到空無我慧。因為「不動」才能有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成就。「阿彌陀」亦即無量──智慧無量、慈悲無量、願力無量、方便無量;無量就是無限量、無數目,此需「無我」才能達到。藥師佛也在東方,他亦有無量的慈悲智慧與願力,勇於承擔他人所不敢承擔,行他人所不願意行,這是諸佛菩薩的通願。這個通願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外諸佛菩薩還各有其別願,如:藥師佛十二大願、地藏菩薩一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別願」有選修之意,乃各依當時的環境情況,為其不同的需要而發的願。

  要有東方淨土的無私無我,做他人不願意做的事,才能達到西方極樂淨土。釋迦摩尼佛直到涅槃前才說阿彌陀經,是本師最後宣說的一部經,他告訴我們這個念佛法門並不是叫我們要去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的意義是教導我們要清淨自己的心地,端正自己的行為,美化身處的環境,將我們的國土家園變成人間淨土。阿彌陀佛成佛前名「法藏比丘」,他原是個王子,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太差,他不願意繼承王位,而立志修學佛法,度眾後成佛。他隨師去各個有佛之處學習,學成後返國與一群志同道合者努力改善社會,將一個不完美的國家變成淨土。我們學習法藏比丘,就要跟他一樣有大慈悲、智慧與願力,完成人間淨土。或許有人較為怯弱,自認無法有那樣的信心與願力,那他可以修習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淨土去學習,再回來度眾,這也是一種方便法。

  信願、慈悲、智慧是學佛的三大要素。我們禮懺三千佛名就是要激發自己的信願菩提心,看著這位成佛,那位也成佛了,我們就當堅定「我也可成佛」的信心。誦經的意義在於開發智慧,經典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缺失,幫助我們端正行為。並不是誦經越多功德就越大,它最重要的功用是幫助我們培養慈悲心,做到「無我」。譬如在誦經之時,正巧有人來訪,此時切莫生起厭煩的念頭,嗔怪他人打斷你的功課,而不予理睬直到完課。切記此時當暫停以接待來客,或許來人有請你幫助的需求,你剛好可以藉機度他,這不正是慈悲的表現嗎?念佛誦經是學佛的先修課程,再來就是素食。茹素也是長養慈悲心的方法,或許我們沒辦法救度許多眾生,但是起碼我們可以護生,不去殺牠吃牠,少了市場需求,自然不會去鼓勵殺生。持齋者到別人家裡作客,萬一主人不知情,在菜餚中放了蔥蒜等五辛之物,千萬不要生氣,呵責別人壞了你的守戒,此時應當委婉說明,讓主人了解。其實蔥、蒜是非葷非素的,戒食是因其生吃會影響脾氣,讓人容易動怒,熟食則易增長慾念。我們學佛就要學得正確,而非不知其所以然的戒禁。此外,語言沒有好壞之分,除了自己熟悉的語言以外,不要排斥學習其他的語言。多懂幾種語言有助於了解別人的思想、感情,同時更能貼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讓我們與他人更能溝通。

  最後感恩三天來千佛法會上主持的法師,執事的菩薩與參與的大眾,祝福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