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寺慈恩護法會會訊

 

林南雄整理


  這一次的聯誼會係歷次護法會聯誼較為特殊的一次,因為有朋自遠方來,本會的兄弟姊妹會──彰化縣佛教居士會的黃政明居士率同前、現任會長等四位居士蒞寺拜見道師父,並參與本會的聯誼活動。為示歡迎,香積組的菩薩們大展身手 ,饗會眾以佳餚,可謂賓主盡歡。

三月份聯誼會導師開示

  地名是歷史的活化石,是鄉土故事的泉源。每個故事都是地方的「根」,唯有從「根」的認識,才會產生出自內心的「愛」。當你不了解或忘記了故鄉地名的演變或意義時,你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心靈上你就是「無處為家處處家」的流浪漢。所以對臺灣地名的探本溯源,正是了解臺灣,認識臺灣必要的功課,也是鄉土之情的根源。

  臺灣地名的來源有四:西洋人、漢人、日本人、KMT中國人。首先說西洋人命名者有三:(一)福爾摩沙(Formosa)是1590年葡萄牙人所發現的「美麗島」,經過1978年高雄「美麗島事件」,一直到現在依然是「美麗島」; (二)安平古堡(熱蘭遮城 Zeelandia )是1630年荷蘭人所建,漢人稱為「紅毛城」。明鄭攻臺後置「安平鎮」,所以改名為「安平城」; (三)三貂角(San Diego)是1626年西班牙人登陸臺北貢寮所命名「聖地牙哥」的諧音。

  其次明鄭時期(1662-1683)所命名的地名都與軍隊屯兵有關。(一)臺南以北的屯營地有:新營、大營(在新市)、下營(鄉)、後營(在西港)、將軍營 、林鳳營(在六甲)、查畝營(柳營)、左鎮; (二)臺南以南的有:前鎮、草衙、前鋒、右沖(右昌)、左營、後勁、仁武等; (三)臺員、臺窩灣(Taiowan) 是指臺南安平附近之平埔族。該族與該地都稱為「臺員」,但鄭成功趕走荷蘭人 ,把「邰乎完」、「埋冤」改名「東都」(意指臺灣為明代的「東京」),首府「承天府」在臺南,所以臺南至今猶稱為「府城」。鄭經再改為「東寧」,只求偏安。1683年(康熙22年)施琅攻臺,鄭克塽降清,翌年設一府三縣(臺灣府、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隸屬福建,至此「臺灣」正名。但這也就是臺灣由明代轉為清代的歷程,耆老們暗諷為「沈東京,浮福建」俗諺的由來。

  至於漢人所命名的皆與平埔族或開墾有關,地名大多為漢字平埔族譯音:

  (一)「打狗」。西拉雅族打狗社在部落四周種植刺竹,以圍籬防禦敵人,稱為Tankoya或Takou,是「刺竹圍」的意思,漢人依其音直譯為「打狗」。另外嘉義民雄古名「打貓街」,原是平埔族Taniao社的地方,後來日本人改名為「民雄」(Tamioタミオ)。

  (二)其他依平埔族或其他族群居住之地而命名者有:卡伐蘭(宜蘭)、貓里(苗栗)、竹塹(新竹)、大甲(臺中道卡斯族所在地)、半線(彰化)、諸羅山(嘉義)、大目降(新化)、噍吧哖(玉井)、阿猴(屏東)。

  (三)開墾戶用甲、偉、股、份、結、鬮、茨、寮命名之地名:一甲、五甲(鳳山)、六張偉、五股(臺北)、七股(臺南)、頭份(苗栗)、九份仔(基隆)、一結、五結(宜蘭)、三鬮、四鬮(宜蘭)、九鬮、三塊茨、五塊茨(高雄)、三姓寮(嘉義六腳),至於木柵、土城、柴車(屏東車城)等皆是依防蕃的建築而命名的。

  日本人所命名者:1920年(大正9年)臺灣首任文人總督田健治郎大規模更改臺灣地名,把三個字的雅化簡化為二個字。水返腳(汐止)、錫口街(松山)、三角湧(三峽)、三間店(竹南)、大墩(臺中)、阿罩霧(霧峰)、草鞋墩(草屯)、葫蘆墩(豐原)、林 埔(竹山)、樸仔腳(朴子)、噍吧哖(玉井)、店仔口(白河)、阿公店(岡山)、蕃薯寮(旗山)、阿猴(屏東)。

  1945年KMT執政後把一些地名改得很離譜,例如澎湖的「媽宮」(開臺媽祖宮的所在地)改名「馬公」,不知指的是那一隻馬的阿公?另外把高山地區命名為「三民鄉」、「仁愛鄉」、「信義鄉」、「和平鄉」,是否想教化原住民要信仰三民主義才會心地仁慈,愛好和平?至於各縣市鄉里的主要街道都改名為「中山路」、「中正路」,同時設「中山、中正」大學、中學、小學,到處樹立銅像 ,建立偶像崇拜,我們不知道人類歷史上有那一位統治者如此偉大?我們也擔心國共統一後,又要改名一次,到時候各地都可看見「毛澤東大道」、「鄧小平廣場」、「胡錦濤國小」,我們就不知道「故鄉」在那裡?也不知道要情歸何處了 ?
  
臺灣諺語講解

  本聯誼會中,文藝組長林南雄老師講解三句俗諺:

  這三句諺語都發生在日治時代。話說甲午戰敗,中國割讓臺灣,在日軍來臨之際,有人反抗,有人臨陣脫逃,有人迎接,忠奸立判。

一、舊年五月十三迓城隍,今年五月十三穿軍裝,可惡臺灣撫台走去死,害阮百姓反抗舉白旗。

  甲午戰爭中國慘敗,割讓臺灣給日本。當時臺灣民眾心裡恐慌,不知何去何從?5月25日臺灣巡撫唐景崧自封為「臺灣民主國」總統,可是1895年5月29日日軍近衛師團登陸基隆,唐景崧驚嚇破膽,連夜逃回中國,結束短命的幾十天政權 。在臺南的黑旗軍劉永福嘴巴說要保衛臺灣,府城民眾捐錢獻糧,然而當日軍逼近時,卻嚇得屁滾尿流,率領旗下的官兵趁半夜落跑,「英勇的」逃回祖國。

  回顧當時清朝宰相李鴻章在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時,光緒皇帝心中不捨,李鴻章上書奏曰:「臺灣花不香,鳥不語,男無情,女無義,割讓不可惜 。」用這些話來污辱臺灣人民,踐踏臺灣這塊土地。為什麼這些大官將領對待臺灣如此無情無義?因為臺灣不是他們的故鄉,只是他們當官發財之地,割讓當然不可惜。幾十年前的獨裁當政者要全民「消滅共匪」,現在卻是「國共一家親」 。不久前「國、共」的退伍將領在中國把酒言歡,還對外宣稱「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看樣子不管「統一中國」或「被中國統一」,「消滅共匪」或「被共匪消滅」,到時候「臺巴子」又是被出賣的「賤民」。

二、余清風害死王爺公;王爺公無保庇,害死蘇阿志;蘇阿志無仁義,害死鄭阿利。

  1915年臺南噍吧哖(玉井)事件的主角是余清風,配角是蘇有志和鄭阿利。余清風多才多藝,是前清秀才,日本小學教員,密謀反日。蘇有志是新化富商,被日本歹徒騙去投資股票,資產大虧,因此懷恨日人。兩人志同道合,說服當時西來庵董事鄭阿利,共謀反日,同志名冊就藏在噍吧哖王爺廟的神像座下。後來東窗事發,西來庵被拆除,王爺被掃地出門,同謀一千餘人皆判死刑。但當時日本輿論反彈,最後臺灣總督府特赦,除首謀者九十餘人外,其餘一千餘人皆釋放 。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西來庵,並在虎頭埤立蘇有志銅像。本句諺語是說明1915年噍吧哖事件的經過,和首謀三人的悲慘下場。

三、辜顯榮比顏智,蕃薯簽比魚翅;挖鼻屎比補丸,破尿壺比玉器。

  日本佔領臺灣,臺籍人士中居首功的是鹿港辜顯榮。其功有三:

  (一)引日軍進入臺北城。日軍逼近臺北時,巡撫唐景崧棄職潛逃回中國,臺北陷入無政府狀態,散兵游勇到處打劫,巨商富戶不堪其擾,只好拜託辜顯榮去引領日軍入城來維持秩序。辜曾多次隨商船赴日,精通日語,果然日軍不費一槍一彈進入臺北城,這是辜顯榮的首功。

  (二)各地招降:從南到北,各地皆有民眾反抗日軍,辜顯榮幫忙招降各地反抗軍,這是第二件大功。

  (三)蒐集情報:1905年日俄戰爭,當俄羅斯艦隊通過臺灣海峽時,辜搭漁船刺探俄軍動態,讓日本海軍在對馬海峽擊潰蘇俄艦隊,這是另一件大功。

  所以日本政府賞賜辜顯榮在臺灣專賣鴉片和食鹽,辜又幫助日本政府在全臺丈量土地時,遇有無名土地則充「私」,因此辜成為全臺首富。1934年被封為日本貴族院議員,日本友人稱讚他是臺灣的「顏智」(「甘地」的諧音),比美印度聖雄甘地(Gandhi,1869-1948)。但富貴並不等於偉大或人間的聖賢,所以臺南詩人謝星樓才寫此詩來諷刺。由此看來,當今的權貴或富豪也別太自豪自傲,因為人生如夢,一旦夢醒時,將來歷史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