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林南雄、龔貞妃


六月份聯誼會導師開示

  歡迎美霞偕從美國歸鄉的親朋好友來參加慈恩護法會聯誼。

  妙心寺在二十幾年前成立「慈恩婦女會」,會員全是女性;後來有男眾想參加這有意義的活動。我認為世界上有很多東西的質與量不能兼顧,有時量變質就變,我們重質不重量,所以不必再成立一個新的護法會,直接把它更名為「慈恩護法會
」,並且歡迎男眾參與。

  上個月邱敏捷教授和他們的系主任邀請我去臺南大學開通識課程,演講「生命教育」。現在年歲已高,體力有限,所以我只去講二堂課,題目是:「從認識自我到超越自我」,副題是:「以禪詩的生命境界為例」,從禪師開悟後表達出的悟境談起。

  話說我們為了謀生,從小就努力學習各種技能和學問。在幼稚園之前,天真無邪,眼神清澈,之後經歷小學到大學、研究所之求學過程,到畢業後在社會上奔波歷練,求名求利,年雖未過四十但心已老,這時眼神已混濁,不復童稚時之天真純潔矣。有句臺灣諺語「目珠霧霧,看人普普(phu phu2)」,最適合形容此時情境。這意味著此時眼中只見金錢、權勢,其他都看不清了。一生奮鬥,為了理想,為了目標,奮不顧身,爭得頭破血流。可是只要過了中年,身體就開始走下坡,有人說:四十歲前糟踏身體,四十歲以後身體就糟踏你。所以下半生都在修補健康,也在修補人際關係。

  有一則警世語,說明人生成功的定義:

  (1)1-4歲不再尿濕褲子;(2) 4-18歲擁有駕照;(3) 18-25歲擁有一班級的朋友;(4) 25-35歲擁有愛情、金錢和地位;(5) 35-55歲繼續擁有愛情、金錢和地位;(6) 60歲猶擁有一班級的朋友;(7)70歲仍然擁有駕照;(8)80歲時還可以不尿濕褲子。

  這樣看來,人生最後仍然回到原點,希望保存過去所擁有的所謂「人老心不老 」。所以老的定義不在年齡,而在身心的狀況,下列四句臺灣俚語可以說明年紀老邁的情形:

  (1)噓氣(呵息ha hi3)流目水(sai2);(1)放屁兼滲(siam3)屎;(1)見講講過去;(1)講了隨怽
(忘be7)記。前兩句是說明身體狀況不佳,正如一部汽車用了二、三十年,難免零件、引擎都出問題了。後兩句是指心智狀況常常會提起以往得意之事,而記性衰退,往事一提再提,旁人就受不了。所以認識自己的老邁很重要,否則無法超越。

  有人常唉聲嘆氣說他自己病情有多嚴重,但當別人要介紹良醫良藥給他時,他卻說:「那對別人有效,對我這重病患者無效啦!」其實他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要引起別人的關心。所以我常說如果自己有缺點不改,而要求別人關心,那麼他認識越多人,他的缺點就傳播得越廣。解決之道在於了解自我的缺點,將壞的觀念、習慣、行為都改掉,而達到零缺點。那麼當你認識一個人,那個人就傳播你的優點
;認識一千個人,就有如數的優點傳播者。

  在臺南大學演講時,我舉一個我所接的個案為例,來說明那個主題的重要性─ ─認識自我超越自我。

  有一個27歲的女子,才貌雙全但情關難過,經人介紹來見我。我說師父是出家人沒談情經驗,不知能給什麼幫助?她一聽就痛哭流涕,稍後問她:「男友結婚,新娘不是妳?」答:「沒那麼嚴重,只因吵架而分手。」原來這位才女與其男朋友
,從小學到研究所都是同學,畢業後教書又是同事。有一次同乘一輛機車出遊,途中發生小車禍,女生的腳跟受傷住院,這位男同事每晚都來照顧她,因而相愛至論及婚嫁,可是出院後不久就因細故而常吵架,最後男友罵她:「妳美麗、能幹,可是固執、跋扈,剛愎自用!」我問她:「男朋友說的是否事實?」答:「完全是事實。」問:「Why?」答:「我是家中唯一女生,可愛又聰明,所以自小就集三千 寵愛於一身,家中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哥哥,那個不疼我?學校同學、老師那個不順我的?從小到大就只有男朋友不順我的話。」問:「如果妳是男生,願意取一個才貌雙全,剛愎自用,固執跋扈的妻子嗎?」答:「才不呢!」問:「妳自己不要,可是妳卻要人家娶妳。」答:「如果他愛我,就要好壞全部接受。」聽了這話,我明白了問題之所在。我說:「包容別人的缺點是美德,強迫別人包容自己的缺點是缺德。妳的男友是真正愛妳。」她聽了目瞪口呆,滿臉訝異。我說:「妳是女孩子,不知男生的想法。他不願騙妳,不然現在跟妳結婚,忍受妳的一切,終有一天忍無可忍,到了臨界點爆炸開來,那就離婚了。那時妳可能會埋怨說,我生了孩子,當了媽媽,變成黃臉婆,比不上別的嬌娃了。其實原因不在此,妳的男友是真的愛妳,給妳改過自新的機會,這叫做留校察看。妳自己也知道這些壞習慣,只是別人都包容罷了,所以一直縱容妳到今天。妳把這些缺點都改掉,如果他還沒結婚,妳去跟他道歉說謝謝,他一定會回到妳身邊和妳結婚。萬一妳已改變到零缺點,但他已經結婚了,妳還是去向他說謝謝,因為妳已經超越自我,更上層樓了,妳一定有機會找到更理想的對象。」這位才女聰明絕頂,輕輕點撥,回去以後真的下定決心改掉缺點,不久之後,這對男女就結婚了。

  其次,我要舉唐•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來說明獨處反省可認識自己。

  『假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首二句,是前後倒裝句法。望月的地點明指是在山上獨處。
(有些版本作「明月」,明月處處有,見了不一定會反省、想家,尤其在酒家。)他一人在山上屋舍眺望山中明月,孤寂獨處,想念家人、故鄉,內心獨自反省,這時候正是認識自己最佳的時刻。(原詩參見明倫出版社,民國60年5月初版的《全唐詩犴》卷165,頁1709。)

  以下是南宋詩人蔣捷有名的一首詞「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首詞的涵義是:

(1)少年剛出道,貪玩輕狂,流連酒家 歌樓,夜晚紅燭羅帳中,窗外雨滴 猶如嬌
媚聲,樂 在其中。

(2)中年家庭重擔壓肩頭,為名為利南北奔波。這時聽雨猶如在客舟中,江面寬闊茫
茫無際, 而烏雲籠罩四方,好像離群孤雁啼叫秋風中,令人心酸。

(3)而今雙鬢斑白,各種悲歡離合,人情世故酸甜苦辣,皆已飽嚐。人生此時猶如在寺廟中聽 雨,看透了人生,是無奈。也了解自我,是解脫。

  另外,唐•無名比丘尼的悟道詩:『鎮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雲;歸來偶過梅樹(一作「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是隱喻經歷各種風霜,體驗生離死別,要找尋人生的真諦,終於在自己心中領悟到無常,由無常悟無生。人生無常,但不經歷人生的酸甜苦辣,因緣成熟時,無法嚐到超越自我的況味和悟出無生的意趣。所謂:「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假設你遭遇到大災難如 921 大地震,一瞬間山崩地裂,自己的親人埋在斷垣殘壁中,有人斷手斷腳,頭顱不見,屋舍支離破碎,看到這種情形,有慧根的在當下就可能悟到「生離死別」、「成住壞空」的無常,進而體悟無生。平常只能在電影中看到的景象,現在天災地變,讓你活生生體驗生死一瞬間,讓你看到山河變色一剎那!可是如果無法體悟與超越的話,那亡者就比較直截了斷,而生者則備受煎熬折磨!他(她)們心中有一連串的疑問:「為什麼是我的親人?為什麼是我的親人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

  根據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經驗,那些倖存者在三年內如果沒有接受心理輔導,他們會發瘋或集體自殺,因為親眼看見天崩地裂,親人慘死,這些血淋淋的影像,眼開眼闔,日夜都在折磨他們,如果沒有專家的幫助,要他們如何能夠活下去?

  在臺灣十幾年前發生的豬隻口蹄疫,一般民眾是無法處理這成千上萬的豬隻,所以只好請義務役的阿兵哥幫忙。他們把病豬載到掩埋場,活生生的處理掉,可是親眼目睹豬隻哀嚎慘叫,生命集體被殘殺,這種情景就像電影中德國納粹在集體殺害猶太人。現在這種殘忍的事情讓他們親自動手,親身體驗,就像親自下十八層地獄,事後要他們如何能安心?所以只好集體心理輔導。

  由以上的例子可知心能支配身體,從內心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和身份,將不好的想法、習慣和缺點改掉,而不以自我為中心來要求對方,這樣心中的重擔就放下了 ,那就是百花齊放的春天。

  宋•無門慧開禪師詩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把心中設定的「我以為……我覺得……我認為……」,這些「我……我……我」都拿掉,那就海闊天空,東西南北都無牽掛了。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事事是好事,何等自在!但只超越自我仍未完美,應該更進一步嚴淨國土,普濟眾生 ,方臻圓滿。所以最後引宋•瞎堂慧遠與景岑招賢兩位禪師,超越自我而悲濟群生的二首詩,來做結束:

  『來往煙波,十年自號西湖長;秋風五雨吹出蘆花港。得意高歌,夜靜聲初朗 ,無人賞,自家拍掌,唱澈千山響!』

  『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更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表面上的猛浪拍岸,其實是指內心的起伏,夜靜時內心的生滅境界就一一浮現 ,進而悟證無生。「蘆花港」、「十方世界」等均象徵塵世芸芸眾生,既已從認識自我到超越自我時,更能從智興悲,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廣度眾生而卷舒自如 。

  如何能更進步?那就要放開所學的框架暨有所得心。小說中武當派創始祖師張三豐,在最後傳承給張無忌時,一共演了三次的武當太極拳。演第一次時,張無忌說:「了解九成。」演第二次時說:「懂了五成。」演完第三次時,張無忌說:「 全忘了。」這時在場的武當門人個個著急擔心,但是祖師卻十分欣慰,點頭含笑,因為張無忌得到了武當的真傳──無招式才是最高境界。

  一個人如果常自誇他的成就,那表示成就很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就,不必自誇,也不必自卑,因為百尺竿頭更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做領導的就是領導的典範,為父母的就是父母的典範,為師為徒的,都有他們的典範。所以任何地方皆可去,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只要這件事對人、對事、對環境有益,何時何處都可做。

  有人常問:「安神位是否要選個吉日吉時?」我回答說:「要。」問:「何日何時?」答:「你及親友都有空時。」譬如新屋入茨時要告知親朋好友,順道或專程來聊天或喝茶,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訴他們新屋的地址。所以不必再請別人擇日看時,因為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只要假日就好。所以學佛的人不必算命,也不必改名改運,如果一定要做,不如去改掉不好的觀念、行為、方法,這就是活在當下。

  另外一個必須改掉的觀念就是「重男輕女」。四大文明古國都如此,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要處處依附男人,只是比動物高級一點的動物而已。在中華文化中,介紹自己的妻子往往稱為「賤內、拙荊、柴耙、煮飯的」。母親生男嬰就是「弄璋 」,生女嬰就是「弄瓦」。瓦片當然不值錢,所以女生常命名為「罔育、罔市、不纏(m7tin5)」。不過時代已不同,現在法律上女男平等,而且女生莊敬自強,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力爭上游已經為數眾多,不但內外兼顧,而且有能力可以供養娘家父母。

  在此舉一個幽默笑談來結束這個話題。從前有一個私塾先生教一班學生,其中一個學生的母親生了一個女兒,老師得知後就順口說:「也好!」另一個學生的母親生個男孩,老師就說:「恭喜!」有一天,課堂外面街道上熱鬧滾滾,有轎子經過,這時老師問:「是啥事?」學生就回答說:「娶新娘在坐轎,『恭喜!』抬轎夫在扛轎,『也好!』」因為轎夫是男生,新娘是女生。老師也為之莞爾。

  好在佛法楬櫫道器平等,只要有願力承擔,具足悲智,自利利他,精勤不懈,則不分男女,人人都可成佛。這是佛教迥異於其他宗教的特勝!殷盼大家發心學佛 ,淨化自他與社會為使命。

臺灣諺語講解

  2011年十一月份聯誼會,導師與文藝組長林南雄老師講解俗諺:

前言

  由臺灣俚謠、諺語中看前人的生活,俚謠、俗諺係前代古訓所流傳,民族智慧之遺產,似歌似詩,駢語多押韻或對偶。其特質是文辭簡短而具體,且譬喻淺近,寄託深遠。臺灣諺語不但是短詩,也是社會史檔案,前人之善言。

一、氣象

  先民雖無現代科學知識與設備,但憑著敏銳的觀察與經驗的累積,所謂觀星望斗,終能洞悉天象和氣候,來適應季節變化與農業生活。

1.透早看山頭,下晡看海口。
  註:大安溪以南,清晨若烏雲密佈在東邊山頂,則是水氣重,預知會下雨。下午如果西邊海上起雲,天氣可能不穩定。

2.濛霧若無開,出門就穿棕蓑;濛霧 若有開,胡螓(蠅)蠓仔死歸堆。
  註:夏季雲氣上升,遇冷則凝結為雨。如果雲氣被風吹散,天氣必定放晴,且溫度上升、悶熱。

  類似諺語有:烏雲飛上山,棕蓑提來幔;烏雲飛落海,棕蓑曝狗屎。

3.銀河若對額,芋仔蕃薯就好食。
  註:銀河移至頭頂時,約農曆七、八月,芋頭和甘薯之收成季。

  農作物收成時間表,民間有一順口溜:

  正月蔥、二月掬、三月莧、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

  不過學校已不教農民曆,傳統文化遺產,恐怕無法傳承下去。

4.烏豬飛入銀河內,不出三日雨就來。
  註:烏豬即烏雲,夏天烏豬飛入銀河內直行,即天空水氣重,大雨即將來臨。

5.早日不成天。
  註:連續下雨數天,突然清晨出太陽,並不預告即將晴天,可能中午又將下雨


6.日圍箍,曝草埔;月圍箍,無焦土。
  註:太陽周圍朦朧之光暈,完整無缺則晴;月圓時外面箍上一圈光環,箍有破隙則雨。

7.正月寒死豬,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夫,四月寒死逆膦龜。
  註:天候不佳,寒流來襲,連耐寒體形龐大的動物也會凍死。逆膦龜即愛唱反調的人。語云: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8.西北雨,落無過車路。
  註:夏天西北雨,來時迅速去時快,有時隔一條大馬路,一邊下大雨,一邊晴朗,謂為奇觀。

9.四月芒種雨,五月無焦土,六月火燒埔,七月水流芋。
  註:農曆四、五月是梅雨季,有時下一整個月。農曆六月時,暑假來臨,天氣大熱。農曆七月即陽曆八月,有時颱風來臨,下雨成災。如2009年八八水災。

10.春寒,雨若濺;冬寒,做大旱。
  註:大安溪以南,春天南風水氣重,如突然遇北風,雲氣冷卻,必有雨水。冬天寒流來襲,愈不下雨。

二、開拓史

  福建山多田少,生活艱苦,先民只好遠離家鄉,強渡黑水溝(臺灣海峽),到臺灣開墾謀生。本來以為臺灣錢淹骹目(腳踝,腳的上部兩旁凸出的骨頭),不料遭遇原住民出草獵人頭,又要忍受紅毛番及滿清壓迫,而求救無門。從下面的俚語 ,我們可以瞭解先民開拓史的血淚辛酸。

1.若渡過黑水溝,就不敢越頭想咱兜(一作「都」,住家如住都)
  註:滿清治臺前期一百年,頒佈渡臺禁令,先民為謀生只好偷渡,雖然黑水溝危險如鬼門關,俗語說:六死、三留、一回頭。安全抵達臺灣的只有三成。此後能出人頭地,衣錦還鄉的,可說猶如鳳毛麟角,臺灣可以說是先民的新故鄉,長於斯 ,死於斯,葬於斯,永遠沒有機會再回唐山原鄉了。

2.有路、無茨。
  註:據官衙統計,清朝初期在1800年以前,來臺的先民攜家帶眷的只有二百分之一,可以說幾乎全部都是單身漢。所謂「羅漢下」,就是到處流浪謀生,而無家可歸,只能夜宿寺廟羅漢像底下;所以說「有路、無茨」。

3.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註:單身漢來臺要成家立業,只好與原住民成婚。因為平埔族是母性社會,財產全歸女人,所以入贅原住民可以傳宗接代,又有田園,可說是一舉兩得。馬偕醫院血液權威林瑪俐博士,曾做研究分析臺灣人的DNA,發現85%的臺灣人都有原住民或東南亞島嶼民族的血統。這就印證「有唐山公,無唐山媽」這句諺語的真實。有一四句連歌謠,說明男人入贅的悲哀:「番麥開花佇半腰,生著戇囝予(ho7)人招,招了一年抑半載,身苦病痛激出來。」

4.紅柿若上樹頭,羅漢下(指單身流浪 漢)目水(音「屎」sai2)流(即流眼
 淚)。  

  註:農曆九月即深秋,九降風揚起寒意,不久初冬即將來臨,這時紅柿開始收成。寒風陣陣,有路無茨的單身漢就挨餓受凍,所以一看到紅柿出頭,羅漢下就傷心流淚了。

5.食,毋驚頭(東)家無米;做,毋驚苦勞死。
  註:僕人或工人食量驚人,狼吞虎嚥好像要把東家吃光似的。相反的,工作時東家也不客氣,要求工人超時工作,即使過勞死也無所謂。這就是彼此立場不同,故有此諺。

6.清明毋轉去茨,無祖;過年毋轉去茨,無母(音「某」bo2)。
  註:清明掃墓是紀念祖先的重要祭典,竟然不回家,那表示這個人的祖墳不在臺灣,或是心目中沒有祖先。過年團圓,人人要回家與妻兒家人團聚,如果不回家 ,要嘛就是孤家寡人,或者與家人不合。

7.少年若無一擺戇,路邊就無有應公。
  註:「無母無猴,有路無茨;病無藥,死無草蓆」,這就是單身流浪漢最好的寫照。年輕爭強好鬥,在清朝時期的造反動亂,從朱一貴到林爽文,以及各地的械鬥,都有「好兄弟」的參與以致死於荒郊野外。善心人士,愍而收集其屍而建祠於路旁,供人憑弔之。所以全臺各地庄頭路邊都有無主的祠堂,如:萬善爺、大眾爺、百姓公、有應公、聖公媽等等。

8.驚跋落屎礐,不驚火燒茨。
  註:有路無茨,身上行頭只有一套,如果弄髒了就難看。至於房屋則是租的,發生火災燒光了,那也是房東的事,這正是單身漢的寫照。

9.三斤貓咬四斤老(音「鳥」)鼠。
  註:這是以往農村的景象:父母下田工作,兄姊要照顧幼小的弟妹,或揹或抱,都是大小孩照顧小小孩,兄姊幼小又營養不良,弟妹胖嘟嘟,真像三斤貓咬著四斤老鼠的無奈。

10.日頭赤焱焱,隨人顧性命。
  註:先民遠離故鄉來臺墾荒,舉目無親,艷陽高照,連喝一口水,都要自己動手。如果發生災難,飢荒或病痛,求救無門,只好自求多福,難免養成自私的心態 ,這正可看出臺灣民眾的軟弱,正是「日頭赤焱焱,隨人顧性命」。反觀鄰國南韓 ,為公義之事,數以百萬計的人民,就會群集首都示威抗議。有人懷疑:韓國能( 冷),為什麼臺灣不能(冷)?答案是:因為韓國在寒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