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鄭美花、蔡明遠紀錄

 

  

 

七月份聯誼會善師父開示
「布施第一」男施主:給孤獨的故事
  諸位菩薩:平安吉祥。
  記得去年與大家分享,在佛陀時代「布施第一」的女施主:毘舍佉。今天要介紹的是「布施第一」的男施主:給孤獨。「給孤獨」的意思是「施給孤獨無助者」,因為他經常會佈施給那些孤苦無助的人,所以大家尊稱他「給孤獨」。其實他的本名是須達多,但人們早已忘了,而慣以給孤獨來稱呼他。
  他是什麼樣的因緣與佛陀認識而成為佛弟子?為何他是「布施第一」?另外,還要介紹他的事行及其相關的故事。
初遇佛陀
  佛陀早期弘法期間,比丘們各自住在林中、岩石下、墓地或空曠處。
  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有一位富商,他是佛陀忠實的在家弟子。他見到比丘們居無定所,建議比丘們去請問佛陀,是否允許比丘們接受一個永久住處。當佛陀許可時,富商立即為比丘們蓋了六十多間房舍。這富商有位內兄(妻子的哥哥),即是「給孤獨」,他是舍衛國最富有的商人。
  有一次,給孤獨到摩揭陀國商旅,來到王舍城富商家。只見大家忙進忙出,他問那專注的富商:「是祭祀?或有國王要來訪?」富商:「我邀請佛陀與僧眾明天要來此用餐。」
  給孤獨很感興趣:「你是說『佛陀』?」富商:「沒錯,明天佛陀要來。」給孤獨幾乎不敢相信,接連又問了二次,然後他長吁一口氣,說:「『佛陀』在世間確實難聽到;真的能看見他嗎?」富商:「你若迫不及待要見佛,今天並不適合,但你可以明天一早去精舍。」
  那晚,給孤獨由於渴望又興奮明天的會面,因此半夜醒來二次,後來,他等不及天亮,便起身出城朝精舍走去。在黑暗中,恐懼襲來,疑惑與不安擾亂他的心,他直覺地想回頭。但有一夜叉(半人半神的鬼類)勸他繼續往前:「前進,長者!前進對你較好,莫再回頭。」
  因此給孤獨便堅定地向前走。不久,他看見霧中一個人安靜來回行走。給孤獨停下腳步。這個人叫他:「來,須達多!」
  給孤獨驚訝對方竟能直呼他的名字,一般人都只知他叫給孤獨,而且,佛陀並不認識他,而他又是無預期地來訪。因此他很確定,面前的人就是佛陀。被這樣奇特的相遇所感動,他拜倒在世尊腳下,以結巴的語調問佛陀:「世尊睡得好嗎?」佛陀以偈誦回答:「斷除諸執著,心中無恚礙,佛陀實安眠,已達心安穩。」
開啟法眼
  佛陀接著開示佈施、持戒與升天;及欲樂的危險、虛幻與敗壞的本質;又解說出離的利益。當他看出給孤獨的心意――達到柔軟與平靜時,進一步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給孤獨因此開啟法眼:「凡有生,必有滅。」他已瞭解「法」的實相,斷除疑惑而得不壞淨信,能充分理解四諦,而證悟得初果(入流果)。
  當天,世尊受邀至富商家用餐。餐後,給孤獨問佛陀,我是否可以在家鄉舍衛國為僧團建造一所寺院。佛陀答應了,給孤獨因為他的提議被接受而欣喜。
祇樹給孤獨園建造因緣的殊勝
  給孤獨返回舍衛國時,立即尋找適合的位址。他考慮這地方既不能離市區太近,也不能太遠;白天不能受到人們干擾,夜晚也不能喧嘩:它應該讓訪客容易到達。最後,在城市的環山帶,發現一處非常理想的美麗林地「祇園」,它是屬於波斯匿王的兒子祇陀王子所有。給孤獨去宮中拜訪祇陀王子,問他是否願意出售林地?王子回答:「它價值一千八百萬金幣,但即使有人出此價錢也不賣。」給孤獨回答:「我現在就給你這些錢」。王子為讓給孤獨知難而退,於是再提出了除此價錢外,還要能鋪滿這片土地的金幣的數額。王子沒有想到給孤獨竟然答應了!
  給孤獨帶來許多裝滿金幣的車輛,並將金幣鋪在祇園地上;只有入口一小塊地是空的,他便命人再取來金幣將其鋪滿。祇陀王子見狀,即宣佈他發心要在園區蓋一個宏偉的堡壘與大門,讓寺院免於受外界干擾,隔離噪音。給孤獨則花了一千八百萬金幣建設與裝潢:他蓋寮房、會議室、餐廳、庫房、走道、公廁、洗浴用的蓮花池,以及大圍牆。就這樣,這片林地被轉化成宗教聖地。為了紀念這兩位捐贈者,稱此處為「祇樹給孤獨園」(祇樹,即指祇陀王子的樹林)。
「第一施主」給孤獨
  一切工程都完成後,佛陀與僧眾便前來舍衛國。給孤獨就邀請他們用餐,餐後他問佛陀:「我應該如何奉獻這座園區呢?」佛陀:「你可以將它獻給現在與未來的四方僧團。」給孤獨於是遵照並做了宣示。佛陀稱讚他的興建,讓僧眾免受寒暑蛇蟲侵害;遮雨與避開可怕的熱風,使禪觀修習更有助益。他又佈施僧團食、水、衣。對於僧團他是第一施主!
夜叉阻撓佈施
  給孤獨不只是舍衛國中的「第一施主」,他也受佛陀請托,幫助處理和有關的事務。然而,給孤獨的財富並非取用不盡的。有一天,價值一千八百萬金幣的寶藏,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走,流入大海中。此外,同樣數額的錢他借給做生意的朋友們,但他們都未還錢,而他也不願催討。在此狀況下,他的財富幾乎用盡!然而即使經濟困窘,他仍繼續提供食物給僧團,雖然它只是稀薄的米粥而已。
  那時,夜叉住在給孤獨七層華廈的大門上。每次佛陀或聖弟子進入房子,這個夜叉都得依循他族類的律法,從所住的地方下來禮敬他們。此事對他來說很不方便,因此他試圖阻止僧團靠近,卻沒有達成。他也試著讓這家小主人抵制僧團,但也失敗。最後,夜叉以神通力出現在給孤獨面前,慫恿他以目前家境拮据為由,勸他精打細算,停止佈施。給孤獨的回應是:請夜叉離開這裡,因為這個家不歡迎不禮敬三寶者!
  因此,夜叉再次依循他族類的律法,必須離開。他去找舍衛城的守護神,請他安排一個新住處。這天神將他轉交給更高的四大天王,他們是負責統理最低層的天界。但四大天王也覺得無權決定,因此又將夜叉轉交給帝釋天。
  此時,夜叉已知自己所犯的錯誤,並請求帝釋天原諒他。帝釋天罰他幫助給孤獨恢復財富。首先,夜叉必須取回沉入水中的寶藏;然後取得無主的掩埋寶藏,最後必須勸給孤獨的債務人還錢。夜叉總算不辱使命。他對於第三項的做法是,出現在債務人的夢中,要求他們還債。不久之後,給孤獨再度擁有五千四百萬金幣,並能像以前一樣慷慨佈施。
  夜叉出現在佛陀面前,請求原諒他惡意的行為。他獲得原諒,並在佛陀向他解釋法義後,成為佛弟子。佛陀進一步教導他,世上沒有任何事能阻止一個努力圓滿佈施的人,包括夜叉、天神、魔羅,甚至死亡的威脅。
給孤獨的家庭
 ――1、慈善的妻子與證悟的女兒
  給孤獨的婚姻很幸福。他的妻子富那羅伽那,人如其名:「福相」,她是家中慈善的精神象徵,她照顧僕人與日中前來的僧團。在給孤獨恢復所有的財富後,有個婆羅門嫉妒他的好運,它認為前世善業的果報,是由住在受惠者家中的天神所支配,是天神將福氣帶給他們的主人。婆羅門具有天眼,因此到給孤獨家四處尋找幸運之神。他看見了他以為的幸運之神,就住在一隻被關在籠子裡的白雞身上。他請求給孤獨將雞送給他,慷慨的給孤獨毫不猶豫便答應了;然而,就在那一刻,幸運之神轉進一粒寶石中。婆羅門又要求此物作為禮物,也獲得了它。但之後她又躲入一根棍棒中,在婆羅門成功求得此物以後,幸運之神便棲身于給孤獨妻子富那羅伽那的頭上,她真的是這家福善的精神象徵,因而得到諸神的保護。
  當婆羅門看見這情景時,不禁為之卻步:「我總不能向他要求他的妻子!」於是他懺悔自己的惡念,退回禮物,非常羞愧地離開。其實,福報是靠自己累世行佈施而來的,並非由誰來賜福而得的。
  給孤獨有四個小孩,包括三個女兒與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大蘇跋達與小蘇跋達,和父親一樣達到入流果。而最小的女兒蘇瑪那,是家中最有智慧的一個。她聆聽佛陀開示,很快地就證得第二聖果,成為一來者(還要一次來人間或天上修道)。
 ――2、全心投入於生意的獨子
  給孤獨的獨子迦羅,他絲毫不想學習佛法,而完全投入生意事業。有一天,父親勸他持齋戒一日,若能遵守布薩,就給他一千個金幣。迦羅答應了,他很快地就發現一天不做生意,去享受和家人相聚的時光很輕鬆,對他來說,布薩的齋戒規定就不再那麼沉重了。
  之後,父親再度要求他去寺院,向佛陀學習一首法偈,就再給他一千個金幣。迦羅高興地答應,這成了他這一生的轉捩點。每次迦羅學習一首偈時,佛陀都會故意令他誤解,如此一來他就得聚精會神地重複聆聽。一旦通達義理時,他當下立即見道,達到入流果。因此他一如父親,生活愈來愈清淨,也成為僧團的重要護持者,被稱為「小給孤獨」。
 ――3、驕傲無禮的媳婦
  迦羅娶玉耶為妻。玉耶因為自己的家世與夫家相當,顯露出非常驕傲。她只專注在生活瑣事上,因此易為小事不滿與乖張,於是將苦悶發洩在別人身上。她對待他人都很嚴厲,不只會打僕人,甚至不遵守對待公婆與丈夫應有的禮節。
  有一天,佛陀在給孤獨家應供後正在開示,從另一個房間傳來喧嘩聲。佛陀暫停談話,問給孤獨騷動的原因。他回答那是媳婦在責罵僕人,他說她是個潑婦,既不尊敬丈夫與公婆,也不佈施,沒有信仰與信心,一直在製造事端。
  佛陀要求將她召來。當她出現時,佛陀問她想要成為七種妻子中的哪一種?她回答不知這是什麼意思,請佛陀說明;因此,佛陀以偈語描述這七種妻子:
  1.心腸冷酷懷瞋恨,私通外人鄙己夫;尋求謀害娶她者,此妻是名「奪命婦」。
  2.當丈夫獲得財富,由手藝、貿易、農務,她試圖為己揩油,如此妻子名「賊婦」。
  3.好吃懶做混日子,言語不遜且粗魯,女人欺侮己丈夫,此妻是名「暴君婦」。
  4.若常助人且仁慈,如母對子護己夫,審慎守衛夫財產,如此妻子名「母婦」。
  5.如妹對待己兄長,恭敬侍奉其丈夫,謙虛順從夫意願,如此妻子名「妹婦」。
  6.愉悅見彼丈夫面,如朋友間喜相逢,高雅、正直與虔誠,如此妻子名「友婦」。
  7.無瞋且怕受責罰,對己丈夫全無怨,謙虛順從夫意願,如此妻子名「婢婦」。
  佛陀接著闡述說:名為奪命與賊婦,以及如暴君之妻,此等妻子命終後,將會墮入深地獄。名為母、妹與友婦,以及如婢女之妻,穩定持戒常自律,命終則會升天界。然後世尊語重心長地問她:「玉耶,這七種妻子,妳是其中哪一種呢?」玉耶深受感動,她回答從今以後會努力作丈夫的侍女。之後,她成為佛陀的忠實弟子,非常感謝佛陀救她出離苦海。玉耶轉變的消息很快地就留傳開來。有一天,當佛陀進入講堂時,他問僧眾在討論什麼事,他們回答正在說關於「法的奇跡」,佛陀善巧開示,讓玉耶轉變為善解人意的妻子。
  在印度是一個男尊女卑,且非常歧視女性的社會,因此,依其社會的背景,七種妻子中,「婢婦」才是為人妻最佳的典範。其實,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即開示眾生皆平等,男女皆能成佛。而近代人們也漸進的重視人人平等的觀念,所以,不管從佛法的教義或是現今時代來說,「友婦」是更契合平等的真義。
持守不飲酒戒,避免遭搶
  有一次,一群舍衛城的酒鬼們花光了錢,討論如何才能喝到更多美酒。其中一人想到迷昏富有的給孤獨,然後趁他不省人事時搶劫他。
  他們知道他總是走一條固定的路線去找國王,因此在途中設置了一個酒鋪。當給孤獨前來時,便邀請他一起喝酒。但他自忖:「佛陀的虔誠信徒怎麼能喝酒呢?」因此拒絕邀請,繼續前往王宮。
  然而,這群酒鬼們不死心,試圖在回程時再次誘惑他。給孤獨發現那杯酒還是和剛才一樣原封不動,見到他們充滿算計的眼神,他當面戳破,指出他們是否計畫迷昏再搶劫呢?眼見詭計被揭穿,這群人落荒而逃。這是給孤獨嚴以律己持守戒律,避免災難的事例。
給孤獨與「不幸鳥」的友誼
  給孤獨有個朋友的名字有點晦氣,名為迦羅伽尼,意思是「不幸鳥」;但他們從小就是朋友。當這朋友需要錢時,給孤獨大方地幫助他,並安排他到自己家中工作。他的其他朋友們為此批評他──這傢伙有個不吉利的名字,且又來自較低的階級。但給孤獨不以為然:「名字算什麼?智者不在意迷信之事。」
  當給孤獨出外經商旅行時,便委託這朋友代理家務。有些盜賊聽說他不在,計畫闖空門。當他們包圍房子時,機警的「不幸鳥」敲鑼打鼓製造噪音,聽起來就如正在進行慶典一般。這使得盜賊誤以為屋主並未離開,因而拋下手上的器械匆匆離開。當給孤獨聽聞此事時,他對朋友們說:「瞧!那個『不幸鳥』幫了我一個大忙;如果我聽你們的話,我現在已經被搶了。」
  在印度的階級壁壘分明,分了四種: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旃荼羅」,也就是俗稱的「賤民」,不被視為是人。因此低階層者是無法與上階層者交往。所以,從這樣的社會環境背景來看,給孤獨沒有階級意識型態,又能寬厚的待人,是非常難得的。他高尚的品格是符合佛陀的教法:平等視眾生。佛陀當時率先度「賤民」尼提出家,這樣的舉動還令當時的人驚詫不已!
結語
  綜上所述,給孤獨是護持僧團佈施第一人,已達到入流果,他堅定地持戒與淨心,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並致力於提升他周遭的人。不只最親近的家人,經典還記載連雇員與僕人們也都努力行佈施、持五戒,以及遵守布薩日的規定;他家因而成為仁慈與善念的中心。他的淨行,確實是足以成為在家居士的楷模!

觀音法會紀要
  7月21日(農曆6月19日)是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本寺循往例舉行法會紀念。法會前準備工作──環境整理、會場佈置、佳餚準備等等皆在前一天師兄師姐的共同承擔下順利完成。前置作業用心,21日的法會在活潑不失莊嚴的氛圍中圓滿落幕。
圓善師父開示
○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由來
  觀音菩薩在華人世界中是很重要的信仰,所謂「家家觀音,戶戶彌陀」,可見祂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有人問:觀音菩薩何處人,他的道場究在何處?其實觀音菩薩是「無剎不現身」,因此,不可說他有固定道場。但在這娑婆世界,南印度海邊的普陀落伽山,是觀音菩薩的古道場,這如《華嚴經》等都如此說。然在中國有一島上也被稱為普陀山,是什麼緣由呢?
  相傳,西元858年,唐朝宣宗大中十二年,日僧慧鍔法師參訪五台山,並請得一尊觀音菩薩像準備回國。他搭船行經浙江的舟山群島,突然海上狂風起,巨浪沖天,慧鍔法師只好作罷,待風平浪靜時再出發。翌日,他準備再度啟程,海上忽然又升起白霧,擋住前行視線,雖左右繞道避開霧氣,卻又繞回了島上。第三日,終於天晴浪靜,再度出發,可是忽然間烏雲蔽日,眼看又要風浪大作,法師心想不宜久留,強行出海;可是越往前風浪越大,驀然海上升起諸多鐵蓮花圍住行船,法師大驚,祈禱著說:「如果將菩薩聖像請回日本供奉的機緣尚未成熟,當從所向,弟子即於該處建寺供奉」。此時,海中鑽出一頭鐵牛,吞掉鐵蓮花,一條海路出現眼前,慧鍔法師的船一路跟隨,駛進了小島——梅岑山。此時,漁翁對慧鍔法師說:「師父!你既然日本回不得,那麼你就留在島上建寺供奉菩薩吧!」慧鍔法師感嘆「觀音菩薩不肯離去此地」,便在此地建了「不肯去觀音院」。日子久了,朝拜敬仰觀音聖像的人多起來,此島就成為觀音菩薩的道場,也就改名為「普陀山」。
○佛頂山沙彌祖師堅苦卓絕闢叢林
  據說普陀山之佛頂山的開山祖師,是一個小沙彌,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傳奇故事。小沙彌是普陀後山四大房頭之一悅嶺庵的子孫。
  有一天,悅嶺庵的小沙彌,無事想上山頂一探究竟,那時佛頂山還是一片荊棘蔓草,無人問津的一座荒山。這個小沙彌發揮探險家的精神,不畏艱難、恐懼,手攀葛藤,腳踏亂石,就是要到最高山頂上去看看。有志竟成,不多時他就登上山頂,赫見有一平地及古石碑,碑上刻有「慧濟禪林」四個大字。他既興奮又感動,他想這山上定曾經有過寺院,不然哪有平整一地和這塊石碑呢?前人既能在此建寺,我也一定設法在此地建叢林(道場),以供來山修行的僧伽,可以靜心用功辦道,繼而可以了生脫死。他許了願就滿心歡喜的下山了。
  小沙彌興沖沖的向師父提及要在荒山頂上開闢叢林之事,師父見他如此稚氣,說話也不自量力,因此就回答他說:「你說可以興建叢林,你自己去建築好了,這麼高的山,你簡直異想天開,痴人說夢話!」
  小沙彌見師父看不起他,就更堅定地說:「師父!我一定設法在山頂上興建叢林,方滿我的誓願。」
  他的師父見他大言不慚,生氣的對他說:「你如果能夠在山頂上建起叢林,為師替你燒三年大火,煮飯供養你們三年。」
  小沙彌見師父如此瞧不起他,料定他一定沒辦法興建叢林,因而更激發他非要完成志願不可的決心――不達目的誓不回山!
  小沙彌向他的師父與師兄們告假,虔誠的跪在觀音聖像前默禱著:「菩薩!弟子此次下山化緣,為了要興建叢林,供養十方僧寶,用功辦道,惟願菩薩大慈大悲加被,隨願所成。」禮佛三拜,就下山去了。
  小沙彌投入茫茫的人海中,過著那櫛風沐雨,餐風宿露的艱苦生活。早晨往街道鬧市上磕頭募化,晚上到山野古廟裡棲身為了要實現他的願望,即使受盡了人們的冷眼、奚落和譏笑,也不出一聲怨言。小沙彌赤足露頂的如此跪拜了三年,在這三年之中,不知到過多少城市,走過多少高低不平的山路,歷經千山萬水,萬水千山,過著人生最艱苦的日子,挨過了三年漫長的歲月,嚐盡了人世的辛酸;然而,或許人們認為他太年輕了,三年之中募不到一毛錢,小沙彌等同做了三年叫化子,討了三年飯一樣。三年的光陰是過去了,回想在山上信心滿滿告別師父下山化緣,但三年來一無所有,不幸被師父一言料中,還有什麼顏面回山上去呢?不覺悲由心生仰天號哭起來!
  小沙彌哭過之後整理好情緒,走到小河旁邊,望著河中的流水,自言自語的默禱著說:「菩薩!弟子慚愧自己業障深厚,福薄德淺,苦化了三年,仍然未見有信士檀越捐款,弟子也不知什麼地方有善信護法樂助,唯有仰仗菩薩加被。我今將手中木魚,放於水中,隨著木魚流奔的方向走去,如果菩薩有靈,木魚停在哪個地方,弟子就在那個地方住下化緣。」說罷,就把木魚放進水中,隨著水勢流去,木魚流到哪裡,他就跟著跑到那裡。流了幾天,到了一個地方,奇怪得很,忽然這個木魚不隨著水流了,停止在水中不動小沙彌見狀,想必這附近定有什麼大護法,因此他就把木魚撈出,當下發誓:「如果在此再不能感應大心居士前來護持,我也從此不吃飯,餓死河邊,了此業報身。」主意打定了以後,他就專心一意的坐下敲木魚稱念菩薩的聖號。
  小沙彌如此一連三天,粒米未食,還是無人前來問津,小沙彌此時萬念俱灰。就在此時!有一富家老夫人差來僕人請他去治病,這位老夫人生病數年,臥床不起,醫藥罔效,無法治療;她因此度日如年,總希望有人把她的病治癒,無論花多少錢她都願意。這天她在床上遠處聽到有人敲木魚的聲音,這個聲音,帶給她從未有過的的安慰和愉快,好像忘記她的病苦一樣,因此她特別的認定,這個敲木魚的人,定是無上醫王。因此叫了兩個僕人,去尋找這位敲木魚的人,並囑咐:「一定要把他請來為我醫病,我的病這個人一定會醫好的。」
  兩個僕人尋著木魚聲來到水邊,看見了小沙彌坐在樹下,面朝著流水,手中敲著木魚,閉目念佛。兩個僕人向前說明老夫人的心意,小沙彌說:「我是出家人,不是醫師,從來沒有學過醫術,我那裡會看病呢?你家老夫人有病,應該去請醫師呀!」僕人問道:「小師父為什麼坐在水邊,敲木魚呢?」小沙彌:「我在這裡化緣為籌建叢林!」小沙彌想建叢林的心願,堅定如石,逢人便如此說。僕人:「這裡又沒有人,你向什麼人化緣呢?小師父:我家老夫人聽到你敲木魚的聲音,她心中非常愉悅,一定要請你到我們府裡,如果你能把我家老夫人的病醫好了,那你要化緣多少就有多少?」
  小沙彌聽到有人可能出錢,同時也因幾天沒有吃飯,雖然自己不會看病,心想:或許菩薩憐憫我,有了感應也說不定,因此就隨著兩個僕人來到府裡。說也奇怪,老夫人一看見他,病就減輕了不少,問:「小師父會不會看病?」小沙彌不出妄語,誠實告知不會看病。老夫人又問:「那你會念什麼經?」他說:「我出家沒有幾年,也不會念什麼經!」又問:「那麼你會什麼呢?」他說:「我會念大悲咒,其他都不太會。」老夫人說:「那就請你念大悲咒吧!」因此小沙彌就一字一木魚,專注虔誠的念了幾遍大悲咒。菩薩感應,老夫人身心舒暢,如同未生病一樣,因此,她認定這個小沙彌就是活菩薩,特地前來脫離她的病苦的。
  老夫人病癒之後,精神特別好,把小沙彌當作活菩薩看待供養,吃過飯後,老夫人就問道:「小師父!你是從什麼地方來此的?為什麼要在那小河邊敲木魚呢?」小沙彌把自己發願蓋叢林,及這些年所做所為及所有遭遇,一一詳實向老夫人報告,小沙彌說到這裡,一陣傷感,不覺掉下眼淚來!
  老夫人一聽他是來自南海普陀山,心想這是觀音菩薩指引他來的,小師父雖然年紀輕,但為了此事卻受盡千辛萬苦,我的病又是菩薩的指引,經由他而得以治癒,我應當知恩報德,盡我的力量,到普陀山建寺,以報佛恩。因此,對小沙彌說:「小師父!請你不要為此操心,現在我病已經好了,我會盡全力來幫助你完成心願,你也不要再向外化緣了,一切皆由我來負責,你回到山頂搭個茅蓬,在那裡每天念佛讀經即可,我會派人去勘察地形,處理興建事宜。」小沙彌聽到有人負責,替他建寺,真是驚喜萬分,無盡感恩,默念了兩聲「南無觀世音菩薩!」辭別了老夫人就回普陀山了。
  老夫人發願獨資建寺,即刻寫了一封信給他在朝為官的兒子,大意是:「為娘疾病轉重,朝不保夕,望兒見信速返,早來三日還相見,遲了不得見親娘。」兒子接家書火速趕回,得知母親病癒過程及發願建寺後,立即著手建寺事宜;但由於先天環境不佳,山高路遠又無水,興建不易,因此,雕刻的木料,以及應用的磚瓦、石頭等需預先處理,後用大船運至普陀後山,然後再到山上把地基打好,就可以上樑蓋瓦。但是光這些建材要搬至山頂,就一大挑戰,那天可說菩薩感應,因緣具足,適有福建的魚船幾百隻停在後山海邊,順便請了船上的漁民,一齊幫忙,用接力的方式將建材搬至山頂。因此直到現在,凡是福建的魚船到佛頂山吃飯不用錢,以此為酬。
  在眾人不畏山上無水、山路難行、搬運困難諸多障礙下,同心協力、眾志成城,小沙彌的叢林道場,終於雄偉矗立在佛頂山上,滿了老夫人的心願,更滿了小沙彌誓要興建叢林的大悲願!
○結語
  一般人向佛菩薩祈求加被,都是為了自己,但如鳳毛麟角的小沙彌卻能無私地為成就他人,發下弘願,祈求菩薩的加被護持。更為難得的是他小小年紀,歷盡艱辛,不畏困難,堅持到底。由於他的堅忍不放棄,才能遇到後續殊勝的因緣。一般眾生,發心容易恆持難,尤其當面對種種逆境時,經不起考驗,易失道心而退轉。
  小沙彌發願建叢林的志願,足以作為我們的表率,以此惕勵自己,修學佛法必須堅定信念,意無二致,勇猛精進,日日殷勤不懈,方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