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鄭美花整理

 

  

 


第16屆會長交接典禮暨聯誼會紀要
  慈恩護法會新舊會長交接於1月17日舉行,雖然天氣寒冷、武漢肺炎疫情仍不樂觀,但師兄姐們仍做好防疫,踴躍參與盛會。
  在燈師父監交暨眾師兄姐的見證下,新舊會長完成印信交接;已成形的新團隊接棒,承擔會務的推展。
  卸任會長惠寬師姐由衷感恩大家在她任期內鼎力協助會務及各項活動的進行。去年整年在嚴峻武漢肺炎的考驗中度過,由於大家的團結合作,嚴格執行防疫措施,大型活動:梁皇法會&地藏法會、藥師佛聖誕法會、道師父圓寂六周年紀念活動等,都能如期舉行且臻圓滿,向大家致上最高的敬意及謝意;並請大家以此熱忱持續護持新團隊。
  淑蘭會長自覺未接會長一職時,每次回寺裡參與活動皆來去匆匆,好似個局外人;今承蒙厚愛承擔會長,雖有些惶恐但想到道師父生前的諄諄教導:「凡事都有第一次、興趣是培養的、經驗是累積的、和自己比不要和別人比、每個人的特色不同、蟲蟲故事的啟示、做善事要量力而為,隨份隨力,不要有負擔……」;更謹記道師父的告誡:「因緣到了就承擔,盡心力隨因緣。」以此期許自己:認真做就對了,做的過程中也是一種成長。
淑蘭會長說:自己能力有限,沒有幹部的協助、全體會員的參與,是沒有辦法成就任何事情的,懇請大家一如往昔繼續護持且不吝指教,令護法會更具活力。
  燈師父感謝卸任會長盡心盡力的付出,勉勵新會長承先啟後帶領護法會,有願就有力,做中學,很快能進入佳境。
  師父祝福大家有緣進入佛門,信仰三寶,皈依三寶,親近道場,親近法師。道場是廣結善緣、藉事練心的好場所;法師是大家學法的善知識,更是指引大家邁向成佛的引航者。依照師父的教導,勇猛精進,戒定慧三無漏學增上,斷煩惱、除疑惑、了脫生死,發菩提願,行菩薩行,累積福德資糧,成佛之道就愈來愈近了。佛云:眾生皆有佛性,皆堪成佛。不要小看自己,用心精進就能到達彼岸。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除非是證悟的覺者;在團體中,應看別人的長處並學習,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遠離是非,同時把握住每一個為人服務的機會,自能享有幸福自在解脫圓滿的人生。
  氣候變遷,今年入冬多次低溫來襲,早晚溫差大,加上全球武漢肺炎疫情嚴峻,大家多保重,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為眾生服務。
  此次護法會聯誼,在慶生會幸福溫馨的氛圍中結束,感恩大家的參與。

千佛法會紀要
  由於武漢肺炎的不確定性,國內許多大型活動或取消或延期,本寺信眾也關心新春千佛法會是否能如期舉行?殷殷期盼在歡樂的春節,能沐浴在佛菩薩的佛光普照中。
  常住師父幾經思索、溝通,確認各環節的防疫措施,決定三天的法會照常舉行。感恩信眾協助,會前的準備戒慎恐懼、盡心盡力,唯恐遺漏疏忽;會後的收拾、整理,萬眾一心,迅速回復。感恩眾緣和合之下,大眾歡歡喜喜來拜佛、禮佛,法喜滿滿的賦歸。
傳燈師父開示:
  各位菩薩,今天是農曆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希望大家將過去一年無論是做善、做惡都把它放下,不要罣礙,不必留連;佛陀告訴我們,要有無所得、無執著的智慧。
  普賢菩薩十大願的第四願──懺悔業障。我們過去所造的惡業,必須虔誠懺悔,懺悔後才能再向前行。怎麼樣才能再前行呢?要實踐「四正勤」: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得生,已生善令增長。過去造的惡今後不要再犯,並且要對於過去造的惡,藉由來寺參加誦經、禮懺共修,或在家課誦,虔誠發露懺悔,並警惕自己不要再造惡。時刻內觀自省,我們的心此刻是起什麼樣的心?慈悲心、貪心、瞋心,或是愚痴心、驕慢心、忌妒心?
  常常觀照,當惡念生起時,即能覺察令它止息,不致於任其發展付諸不善的言行。若是觀察內心覺察不到時,可以藉由外境,觀察他人因貪心、瞋心而相互爭鬥辱罵;或者是愚痴心,不清楚因果善業,把惡的當作善、善的當作惡,不正知見,反省自己是否同他們一樣,因無明煩惱而造種種惡業。
  有人問我什麼是貪?為了讓生活更美好,想多賺一些錢,是不是貪呢?所謂「貪」是指不應該得而得。如:商人做生意,商品明明是臺灣製,為了可以賣更好的價錢,卻謊稱是日本製或美國製,用欺騙的方式賺錢。但被發現時,會失去其信用,得不償失。或是上班時沒有認真做事,找理由推諉工作,上班摸魚做私事,這也是貪。養成推諉不負責的工作態度,不僅不被重用,甚而可能被解雇或裁員。還有,如賺1000元,為貪圖享樂卻花2000元,因為貪而導致入不敷出,積欠債務。這些都是因貪心而衍生出的不善果報。
  此外,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前途,不擇手段,講違背良心的話,甚至非法取得錢財,這些都是惡的。
  另外,驕慢心會障礙我們成長。慢心一起,認為自己最優秀、每樣都懂;如盛滿水的盆子,沒辦法再加水了,自滿以後就無法再學習了。驕者必敗,謙虛的人才能學到更多;別人見其謙虛又誠懇的態度,會樂意的傳授他所學。
  因此,覺察起心動念是非常重要的,這能讓惡念生起時令斷,而不致衍生出惡行。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不只要止惡,還要讓善根增長。也就是「未生善令得生,已生善令增長」。
  以經濟方面來說,佛陀也告訴我們,採四分法。一分生活開銷,一分儲蓄,一分經營,一分佈施,幫助他人,利益眾生,能增長自己的善根及累積福德資糧。
  說到佈施,我出家將近60年,在教團中看到佈施者幾乎都不是很有錢的人,而是一般的家庭。佈施是行善的具體表現,能廣結善緣,我們量力的隨喜佈施,不要想等到有錢再來佈施,因為那一天不一定能等到!為什麼?第一,世間無常;第二,人性貪得無饜:有100萬,想變200萬;有200萬,想要500萬;有500萬,會想要1000萬甚至更多,永遠追不到。這樣的貪心永遠沒辦法停止,除非你能知足。
  我有100萬,我作100萬生活的規畫、慈善的規畫、利益眾生的規畫;我有200萬,就作200萬的規畫。能知足,量力而為。不要與人比,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無論金錢也好,無論能力、學問也好,要和自己比。昨天與今天的自己比,去年和今年比,是善的比較多,還是惡的比較多?是快樂多還是痛苦多?和自己比,反躬自省。
  如果說痛苦的較多、惡的較多。要把握當下,精勤修學止惡行善,修一天算一天,不要以年老了,沒辦法修學為藉口,而是要抱著直到生命的終了,這一生的學習才告一段落。止惡、行善,以及利濟眾生的事業,是生生不息;來世再繼續修持,增長福德善根,以成佛為目標——斷煩惱、行菩薩道度眾生。這樣就不會煩惱我老了,我沒辦法了,我生病了,我不能做了。我們要有精進的心,肯定自己。老人有老人能做的事,沒有錢有沒有錢的工作,身體生病也有生病可以做的事情,所以不要否定自己。要學習肯定自己,我可以成佛,將來有一天我會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和阿彌陀佛一樣,和藥師佛一樣,和彌勒佛一樣,終成佛道;這樣,我們就不會虛度人生。
  今天是新年,給大家祝福!照顧自己的身體,愛惜自己的身體,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做一切事情。祝大家新年快樂,吉祥如意!
圓福師父開示:
  很高興大家能來參加禮拜三千佛法會,在全球疫情還未平息的時刻,我們還能聚會禮佛念佛,真的要非常珍惜及懷著感恩的心。
知恩報恩
  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人心也起了變化,道德觀念退步,尤其是孝道;孝順父母的觀念,越來越淡薄,缺乏感恩的心。當我們得到父母、朋友、師長等的幫助,不要視為理所當然,要隨時抱著感恩的心。一個人的品德與價值,最重要的要有道德觀念,有道德觀念的人,一定知道感恩、報恩及回饋這個社會。
  佛典故事裡提到:
  有一回,佛陀帶著弟子去托缽時,得知一位久病的老比丘,病得嚴重,很久沒有沐浴了。佛陀帶著弟子去探望這位老比丘,趕緊叫弟子煮粥,並準備幫老比丘沐浴。因為老比丘太久沒有沐浴又髒又臭,佛陀的弟子沒有人敢靠近,只有佛陀靠近並親自為生病的老比丘淨身。
  佛陀這樣的舉動傳到國王那裡,國王很感動,問佛陀:「佛陀!你身為人天的導師,是世間最尊貴的聖人,為何幫這個老比丘洗澡?」
  佛陀回答國王:「過去無量劫,有一位惡毒殘忍的國王,這國王喜歡聽被刑罰者哀慘的叫聲,為滿足他的所好;因此對於犯小錯者也給予重罰。這國王選了一個暴虐的人來執行刑罰。
  有一天,一位修行者被誣賴送到刑房,執行刑罰者問修行人為何被送來這裡?修行者回答:『我是一個持戒的修行人,但是被人誣告才被送到這裡,我也很無奈。』
  這位執行者見到修行者非常莊嚴安詳,頓生憐憫之心,因此執行時,將鞭子高高的舉起,但輕輕的放下,因為這樣修行者身上都沒有傷痕。」
  佛陀說:「我就是那位修行者,老比丘就是那位刑場的執法者;之前,他因為心腸惡毒,生生世世在人世間輪迴投胎生病,受很多苦難。但他因起了憐憫心和我結了善緣,我今幫他沐浴。」
  佛陀又說:「知恩報恩的人,即使還沒有解脫,只要有感恩的善根,不會墮落惡道;因為有感恩的心,連帶也會有慚愧心,常反省自己,知道報答別人。這樣的福德、善緣是不失的,也不會去做壞事。」佛陀還說:「知道感恩報恩的人,值得我們尊敬。」小的恩情,會放在心裡,更何況至大恩情?佛陀生生世世在行菩薩道時,只要眾生對祂有恩情,祂一定不會忘記。我們要學習佛陀知恩報恩的精神。
  有關報恩,佛典提到四重恩:
  第一是報三寶恩:佛陀發大心行菩薩道,生生世世度眾生,用佛法引導眾生從生死此岸到解脫的彼岸。佛陀涅槃後,佛法的流傳靠僧眾講經弘法得以傳播,並為眾生皈依授五戒等。因此,要時時刻刻憶念佛、法、僧的恩情。如何憶念三寶的恩情?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依教奉行,學習慈悲與智慧。
  第二是父母恩:父母自我們出生,養育熬熬待哺的我們,有句話說:「父母是家中的活菩薩。」孝順父母也就是恭敬佛菩薩。我們奉養父母,是最基本的盡孝而已,其實最大的報恩,是要學習地藏菩薩為父母說法,讓父母能皈依三寶,聽聞正法,使他們能解脫煩惱,脫離輪迴之苦。
  第三是國家恩:國家安定,生命財產才能得以保障,人民才能安居樂業,我們要感恩國家的庇護,因此要回饋社會,引領人們向善,讓國家社會能更祥和。
  第四是眾生恩:我們的生活食、衣、住、行無不是依靠他人而來,沒有各行各業的人,我們連生存都有問題。我們要懷著感恩的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其實,最大的報恩是引領人們修學佛法,止惡行善,學習慈悲、智慧,福慧雙修趣向佛道。
佈施法門
  大家這三天能回寺禮拜三千佛,其實也是一種佈施,把自己奉獻給道場,莊嚴道場。
  在經典上提到「佈施是最基礎的法門」。在六度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佈施排在第一個。
  有的學佛者,訂定目標要解脫、成佛,但卻忽略佈施、持戒等的基礎功夫,即使很會讀經或誦經、打坐,其修行難有進展。以前我曾聽過一位師父說:「如果福報不夠,進入禪堂禪修會有障礙。」這位法師進入禪堂的第三、四天,因他的媽媽身體出狀況,必須出禪堂,無法繼續禪修。所以,如果我們的世俗善緣或福報不夠,有時候學佛會有障礙。所以要福慧雙修,修智慧也要有福報,才沒有障礙;但也不能只修福而不修慧,這樣僅是人天果報。世尊另一稱號「兩足尊」,兩足尊即是指福德、智慧圓滿。因此學佛要有福德(佈施、持戒等)的基礎,不能想跳過這一階段,妄想能開悟、成聖,修學是有次第的。
  菩薩道的修學有五十二階位,從凡夫開始發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進一步到達等覺、妙覺;需這樣漸次的修學;所以《阿彌陀經》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管是修人間菩薩道或是往生淨土,福德都是要具足的。
  福德最易入門的是佈施法門。佛告誡我們,看別人佈施就阻礙別人、毀謗別人,阻礙別人行善或供養三寶,這樣的人會越來越窮困,甚至墮落惡道。
  《大智度論》提到「檀,為涅槃之初緣」,可見要解脫涅槃,佈施是基礎門。常常佈施,貪念會越來越少,最初先從自己多餘物資捨出,進一步將自己喜愛物能施捨,再進一步連自己非常喜愛又重要之物也能捨出。由此漸進修持,能不貪一切的歡喜佈施,達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的佈施,即能功德圓滿證涅槃。
  另外,經典有記載:佛能有三十二相,是從佈施、忍辱來。因此,希望來生能相好莊嚴又有好人緣,要修持佈施、忍辱。你看同一家庭的孩子,相貌都不同,這是別業,與個人造的業有關,因此相貌福報不同。所以不用抱怨,今生不莊嚴,其實可從心改變,面相也會改變。記得還在佛學院就學,我要去受比丘戒前半年,怕受戒有障礙,發願拜萬佛,忙碌的學院生活,我把握課餘、出坡以外的時間,精勤的禮佛,直到要受戒的前兩天才將萬佛拜完,學院的學弟告訴我:「學長!您的面相有改變哦!」其實,修行是點點滴滴的累積。
  除了禮佛、修學法義外,我也將佈施作為我的行持法門。
  佈施法門有三種人:
  第一、求人天道,人天道就是為了來世有福報或是升天道。
  第二、解脫法門,為了要捨去貪念,求證得阿羅漢。
  第三、最有智慧大根器,經典上說的智中智叫做菩薩根器,發不忍眾生受苦的大悲心,加上智慧來利濟眾生,發願世世常行菩薩道。
  在經典上有一則故事,有一位畫家叫做千那,他到國外賣畫十二年賺得30兩金子後,回到國內聽到寺院平和鐘聲,而進入寺院,又見到莊嚴的出家眾,生起清淨心,就問師父:「道場所有僧眾一天的飲食支出需要多少錢?」師父說:「一天要30兩金子。」畫家決定將十二年來賺的30兩金子全部捐出來,要供佛齋僧,於是他隔日參加齋僧大會。
  供僧後就回到家,他的太太問:「你十二年所賺的錢呢?」畫家回答:「已將賺得的30兩金子去種福田了。」太太問:「什麼福田?」他說:「供養僧眾。」他的太太非常生氣用繩子把千那綁起來送到官府。
  法官問:「為什麼來到這裡?」他的太太說:「我先生發瘋了,把十二年在國外賺的30兩金子送給別人,沒有照顧家庭。」
  法官問千那:「為何將賺的錢送給別人?」
  畫家回答:「我這一世為什麼這麼窮苦,就是過去世沒有修福報,我在這一世有因緣遇到出家眾,可以種福田。如果這一世沒有佈施,我下一世也是窮困潦倒;所以我把握佈施的機會,希望未來可以出生在好人家。」
  法官是一位皈依三寶的佛教徒,當他聽後很感動說:「千那你是有善根的人。」法官又說:「我把身上的珠寶金銀和車馬,以及土地施予你。」千那不僅沒有被關,反而收到法官送給的財產。法官又說:「你發起將所有的錢佈施供養僧眾的善念,這樣的福報在這一生就已改變你的人生。就像稻子的種子還沒播種,但是它的芽已經發出來了,你的大福報還在未來世,不僅如此而已。」
  經上說,把你身上最珍貴的供養三寶,這樣的福田非常大。
  有些人生活拮据,還勉強的拿來供養,這不恰當,還是要衡量家庭狀況,量力而為。佛陀告訴我們的理財觀,即是燈師父開示的四分法,這有智慧的方法,值得我們實行。
  上述的故事是求人天道的佈施。
  最可貴的是第三種菩薩道的佈施。菩薩道為什麼在經典中被讚歎最為殊勝,以及對於行菩薩道者讚揚他們很偉大;因為他不怕苦難,不畏生死輪迴,發大願、悲心殷切的救度眾生;佛陀就是這樣累生累世經歷磨難,不捨眾生,修智慧、大悲行,福慧圓滿成為佛陀。我們要效法佛陀發菩提心,世世常行菩薩道。
  接續要分享一則菩薩道的佈施:
  有一位名叫仙歎,雖出生於富貴家庭,但不貪戀物欲,卻喜歡佈施,視一切榮華富貴都是無常,包括自己的生命。他常念佛閱讀經典,並以佈施幫助眾生為他最大的志願。但因他所處的國家非常強大,人民生活富裕,沒有貧困之人;所以,後來他買很多好藥材,提供給別處生病的人,他的善行傳徧很多地方。後來,他所有的積蓄都花光,他為了能再幫助更多的人,決定出發開採珠寶,要搭船時見到船上很多貧病的人,他問這群人:「要到何處?」有人回答:「我們要去找一位名叫仙歎的人,希望他能救救我們。」仙歎聽後向國王商借500兩金子,購買好的藥材提供給他們,這些人也因為服用後而痊癒。
  之後,仙歎和一群商人再啟航出海尋找珍珠,斬獲豐碩,尋得很多珠寶,靠岸後,在回程的路上,大家都很口渴,仙歎發現了一口井水,他慈悲的讓其他商人先行喝水,他最後才喝。這時,一旁的商人起了歹念,因為仙歎採得珍珠非常美麗珍貴,於是將仙歎推落水井並搶走他的珠寶。由於仙歎非常慈悲又有德行,他掉落時,護法天神將他接住,毫髮無傷。
  這群商人回到國內,國王問商人:「怎麼沒看見仙歎?」商人騙說:「我們各走各的,沒有一起走。」國王說:「如果你們騙我,會判你們死罪。」後來,仙歎回來。國王問:「為何沒有採收到珠寶?」國王得知這些商人搶走珠寶,並將他們關進牢房。仙歎得知後趕緊向國王求請原諒這些商人。國王說:「他們犯罪本來就該受處罰。」仙歎回答國王:「無知的人,見解一定會有偏見和錯誤的觀念;所以是可以原諒,請國王不要治罪。」國王看到仙歎為商人極力的懇求,於是將商人釋放,命他們歸還其珠寶。
  這些商人非常感動,為什麼他們謀害仙歎,他卻沒有責怪他們,還向國王求情,賜他們無罪。商人們認為仙歎是一位仁慈的佛教徒,無私慈悲的幫助貧苦的人,令他們動容;於是商人將自己最好的珠寶贈予仙歎。仙歎原本不收,他們極力的跪求仙歎收下,並說:「我們的命是你救的,懇求你收下。」
  仙歎將取得的珠寶,還了向國王的借款,也用這些財寶繼續去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
  仙歎就是佛陀的過去生。故事啟發我們學習菩薩道,發願生生世世幫助眾生,讓他們離苦得樂。
  在這裡也祝福大家福慧雙修,越來越莊嚴,身體健康,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