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鄭美花整理

 

 



觀音法會紀要
  在COVID-19未平息之際,感恩常住師父慈悲,觀音法會如期進行;感恩大眾配合防疫;感恩香積組用心準備色香味俱全的餐點;感恩大眾的協力互助,令法會畫下圓滿的句點,無盡的感恩。

傳燈師父開示《心經》法義
  師父帶領大眾稱誦諸佛名號再持誦《心經》,接著為大家解說《心經》法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短短268個字,是《大般若經》的精髓;若能通徹《心經》內涵也就能了解《大般若經》的法義。若能持之以恆地念誦,並依教修持,能得大自在,即能: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般若」,是通達真理的最高智慧,不同於世智辯聰的知識,是將佛陀證悟的真理,內化觀照體悟,進而熄滅貪瞋癡三毒,修戒定慧三學增上,與佛法相應,即能了生脫死,不再流轉。「波羅蜜多」是到彼岸。般若如船,能將眾生從生死此岸,渡到不生不滅之彼岸。
  「觀自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別名。觀音菩薩因般若慧具足,無論是自利或利他都能無罣礙解脫自在,而眾生有太多的執著罣礙,瞻前顧後,無法自在。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於法界眾生,聞聲救苦、拔苦與樂。這個「大」,有無分別的意思,多數人的慈悲心較為狹隘,只關心自家親人或較親近的朋友,對於這以外的人或敵人,甚難伸出援手;然菩薩則是平等心的救度一切眾生。
  菩薩是行六度萬行作利他的聖者;祂是如何行持甚深般若智慧呢?是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指地、水、火、風。我們的色身即是四大所造。受,是領納,即領略境界而受納於心的,包括:苦、樂、捨三受。想,是取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做種種想。行,是造作,經過思考後造作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前一種是物質的,後四種是精神層次的。「我」即是五蘊和合。
  佛說: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無自性的。但眾生却執為五蘊都是實實在在的;佛陀一再告訴我們五蘊是苦的、不實在的、假有的;眾生卻執為是實在、不變、實有、獨存的,由此可見聖者與眾生的分別。若依眾生所想的,我們的身體從出生到老,應該都不會改變,我們的想法、觀念、行為也都不會改變;但,事實不然,我們時時都在變化中,色身隨著年歲的增長而衰老,而意念,起善念,滿心歡喜;起惡念壞事做盡;生起助人之心,做完又後悔,覺得我吃虧、犧牲太大了。從生理到心理無不在變化中。和合的相是有,但沒有一個不變的自性,佛教說緣起法,我們是因緣和合所成,所以說五蘊和合的我是空。
  今生我們能做人,乃過去生種下來生做人的因,同時又有父母緣,因緣合成才能生為人。生為人之後,也是時時在改變,此生若無繼續讓善根相續,下輩子也不見得能生在人道;是隨其業緣而定,所以佛陀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訴我們五蘊無我,五蘊皆空。能體悟五蘊是空、是假名有的,就不被外境所轉而痛苦憂惱。
  又譬如:因有事罣礙睡不好,這是憂惱的念頭所致。其實這妄念不是真實不變的,此時只要轉念,或找替代的方法,如:靜坐、持咒、念佛來轉移,把情緒冷靜下來,把罣礙的事放下,不再胡思亂想,就能好好安眠。若不試著調整改變,罣礙的事會揮之不去,睡眠品質當然不佳。由上所舉例子,我們若能從色受想行識五蘊中體悟五蘊是空性的,是不實在的,也不是不變的;遇事時能時時轉念,真正了悟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
  一切苦難都是我們自己造作而來的。譬如:錢財的利用,用對地方才是正道;若用錯地方可能鑄下大錯造無量罪。名利、地位、知識也一樣。如:傳達善的知識與人,讓人增長善根;反之,傳達似是而非的知識,令人產生邪見不自知而犯錯,不可不慎。俗話說:賊仔狀元才。他們有好多超乎我們想像的壞點子,將聰明用在錯的地方,所造作的行為損人亦不利己。我們應常善思一切苦難都是自找的;了悟這個道理,就能遠離一切苦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時我們會執著所看見的、所擁有的都是實在的,把這些色(物質)認為是實在的;但經文告訴我們色和空是無差別的,空色是一樣的。印順導師的《般若經講記》提到:「凡是依於因緣條件而有的,就必歸於空。……從因緣條件有,雖有而非實有,故佛說一切法緣起有。可知色與空,是一事的不同說明。」
  就如這張桌子,是因緣和合的存在,是空無自性,才會起變化。新桌子使用一段時間,就會變舊,如不是空性的話,這張桌子永遠不會壞,永遠如新。而事實物質具有成住壞空的特性;這張桌子剛做好之後即開始日日減少使用的壽命。而人也一樣:從出生歷經幼年、少年、青壯年、老年乃至病苦,最後死亡。
  由上得知,所有東西皆不是實有的,但眾生常常因東西壞掉或丟了,就煩惱萬千,任你有再大的本事,它就是不會再回來了;因那本就不是你的,是暫時讓你擁有使用而已。又如:孩子也不屬於我們自己的,我們的身體也不屬於我們的,終有一天會生病,會不堪使用終至死亡。這些觀念,我們平時就得有所認知、學習;當這些不順遂來臨時,才不至於心有不甘,疑東疑西,陷入人際關係的泥淖中。聽到一些不經證實的話,即繪聲繪影的猜疑甚至詰問別人,不要執意是否在說你或做無謂的猜疑,煩惱罣礙纏身,何苦來哉!故空與色,物質與空性是無差別的。
  我們對物質不要貪戀,不要有錯誤的見解,不管世間如何演變,我們的智慧具足,遇到任何事情就能自在。以穿衣來說,假如我們的內心執著,就會起比較的心,見人家名牌滿身而自慚形穢,因比較心而罣礙,產生錯誤見解;追求物質上的滿足,求不得又引起苦惱,就是求到了也不滿足。各方面的比較一個接著一個而來,永遠比較不完,慾望就如萬底深淵無法滿足。佛說:我們的慾望、貪心如蛇吞象;要遏止這個慾望及貪心就要能知足,珍惜當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自能快樂自在無憂:粗茶淡飯怡然自得,房子雖小不輸豪宅大廈溫暖,粗衣不輸名牌莊嚴。默默行善快樂自在,何苦與他人攀比,比較是痛苦的來源,謹記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質是空,空是物質;色是緣起有的相,本性是空性,我們能了知這個道理,遇到任何事情皆能自在。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單單色如此,我們的感受、想法、行為造作。了別的心識,也都是如此。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凡夫常有喜迎新生命,畏懼死亡的念頭,這即是有生有滅的想法。但,佛法揭示這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中道思想。人若有生滅的念頭就會有歡喜、痛苦:家中添個小娃兒,皆大歡喜;有人往生卻痛苦無比。其實生與死是同一件事,生是過去的死,死是未來的生。在未解脫時,是無間斷接續的生命流轉,在這正常的運轉中;眾生偏偏生起歡喜痛苦的念頭,這是多餘的。舉個例來說,有人說死掉好可憐喔,死不一定可憐;病才是苦,尤其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那真是人間煉獄,病到自己無法自理,自己痛苦還拖累家人,生不如死才真正可憐。有人說要長壽,長壽如果不健康那是一種折磨啊!若真要求長壽,定要求健康壽,有健康的壽命才是幸福的。如果沒有健康的壽命,就趕緊放下捨報換個新生命。我們深信生滅的道理是正常的,因緣聚合則生,因緣離散就滅。
  佛陀在世時,有一長者很認真修行,修持很好又勤佈施,供養三寶與人廣結善緣;但,令他難過的是孩子早逝,他痛不欲生,就去請教佛陀,佛請他去問問看有那戶人家,家裡未曾死過人。這位長者找了好久好久,問徧了鄰里,每家都曾死過人。佛陀告訴他:既然每家皆有人死,你兒子的死也是正常的,因為每個人都會離開人間,只是早晚而已。
  換個角度來看,欠你的債已還清,要討得債也討完了,因緣已散,留也留不住了。人會在一起就是有相互欠債的因緣,既然債務已還清,責任也了了,債也討完了,互不相欠了,該是說再見換另一個生命的時候了。我們要正向的面對這樣的因緣。如遇到不孝子是來討債要歡喜,他是來討債的趕緊還清免得牽扯不清。遇到孝子也不用特別感到歡喜,他是來報恩還債的。無論遇到孝子或不孝子都要無罣礙,要清清楚楚,放下即解脫;否則,就會苦上加苦,接著懷恨、不甘願等,負面的情緒一一而來;更有甚者,埋怨佛菩薩沒有慈悲、感應,真是顛倒。你的信仰,你的善行是你自己在造福,與佛菩薩無關。
  佛菩薩開示佛法,教我們修持的方法,行與不行決定在自己。當然自己的業報還是要自己了;我們造三惡業應墮地獄,佛菩薩亦無法隻手把你拉回呀!佛說的道理都符合因果,祂本身亦不能違背因果;自己的業報要自己承受。佛陀弟子神通第一的目蓮尊者已解脫了,他了悟業報相循的因果:他知道討債的人來了,接受被殺的命運,不覺痛苦。但凡夫眾生為何會有不甘心,會有痛苦?舉個例子來說,欠錢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但當對方要求償還時,你卻心有不甘百般刁難。當知借錢本就該還錢,這是理所當然不容懷疑的道理,心有怨憎,只是徒增自己的痛苦。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性空當中沒有色
(物質)。有這個物質,是暫時的存在。受想行識亦是由我們的意識而演變出來的,譬如:人的感受也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有人喜歡聽音樂,當音樂響起時手舞足蹈,無比歡悅;但不喜歡者就嫌吵。又有人歡喜誦經,法喜充滿,可是不喜歡者就嫌惡。所有事物的本性都無有好壞,均是由個人對事物的感受不同而產生各種情緒作用。了解這個道理且融會貫通,就能斷煩惱得自在,不被境界所轉。
  各種事物都是暫時的,當境界來臨時不要心隨境轉;如如不動,自能通過各種考驗。凡夫看到喜歡的起貪心,看到不喜歡的起瞋心,處順境就起驕慢心,這都是我們暫時所起的分別心;如果我們具足般若智慧,時時用智慧聽聞感受周遭的一切,不起好惡、苦樂之心;但不是沒有感覺,沒有分別,是清清楚楚不受染著,不因執著而造罪。善用錢財不被金錢所迷惑,善用健康的身體與錢財利益群生。
  祝福大家吉祥如意,福慧增長。

3月聯誼紀要
  3/13是護法會春節後第一次聯誼;師兄、姐齊聚一堂,誦經、聽師父開示,佛法的滋潤令人欣喜無比。
  師父祝福3、4月壽星及與會大眾平安吉祥,事事圓滿。

圓福師父開示「結善緣,種(得)福田」
師父今天和大眾分享的是「結善緣,種(得)福田」。師父和大家分享了幾個故事:

一、有德行喜愛佈施的長者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信徒很有德行又心地善良,厲行佈施波羅蜜:給人生活用品、藥物、食物,更虔誠供養三寶。他家中人丁旺盛,這些後輩們從小耳濡目染,亦如他一樣喜愛佈施與人結善緣。
  隨著時光的流逝,歲月推移,長者日漸色衰力竭。無常來臨時,由於平時的樂善好施,比丘團來到床邊為他誦經,期藉著佛法的加持,助他往生極樂世界。就在此時,他看見一輛莊嚴的馬車從天而降來迎接他,他對天人說:再等一下,才不會打擾比丘眾誦經。這時比丘眾們聽到長者說話,以為長者要停止誦經就離開了。
  臨命終時,把所有子孫叫到床邊交代他們:一定得時時發心,長期護持供養三寶勤行佈施,對於有困難或貧苦無依者給予幫助,這些能得很大的福報。我此生因緣已盡,現在天界有莊嚴的馬車要來接我,我充滿信心即將隨著天人往生天界。
  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必能生生世世得到快樂的果報,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我們恭敬護持三寶,時時歡喜無所求的去助人,與人結善緣。善的種子已播下,總有開花結果。

二、參訪老禪師
  有一位年輕的禪師去拜訪閉關的老禪師。出發前他記起這位老禪師很愛吃荔枝,就特地帶著家鄉的荔枝隨行。
  來到老禪師的房間,他對禪師很恭敬又很有禮貌的獻上禪師愛吃的荔枝,並說這是我家鄉的水果供養長者,請您品嚐。老禪師很感慨也很歡喜的說:自從我的師父往生後,已經很久沒有吃到這種水果了。
  年輕禪師問:長者在您師父身旁多久?『我在師父身旁有13年之久。』年輕禪師一聽13年了,一定悟道了,非常讚歎,把手中的荔枝全數供養。
  老禪師很歡喜很感恩的說:我沒有福報,我的師長不准我去傳禪說法,今天荔枝的因緣,你我算有緣。就對年輕的禪師說:你把禪修的體悟說給我聽聽看。老禪師聽完之後,稱讚他有悟道了;接著說:我們這個世界是佛與魔共存的,我們有佛陀的智慧也有凡夫的煩惱,是一體兩面的。要如何具有佛陀的智慧?當以戒定慧做基礎。煩惱是生滅無常的,要用心去觀照、發現,找回自己本來的清靜本性、自在的智慧。老禪師接著繼續說:我今天讓你得到大自在,更要點破你不可忘記原本師父的教誨恩情。
  年輕禪師因對老禪師的恭敬且歡喜心受教,讓自己原本悟道的功力更上一層。
  我們親近善知識一定要有恭敬心、歡喜心;把握機會去供養修行者,與他們結善緣,慢慢的進步;即使此生無法開悟,未來世亦能如年輕禪師一樣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得到開悟的福報,得大自在。

三、20年前善的循環
  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中,媽媽生病了沒錢就醫,孩子心疼生病的媽媽就到附近藥房趁老闆不注意時偷了感冒藥水,但仍被發現了,被痛罵一頓。鄰近麵攤老闆聞聲而至,幫忙解圍,並煮了麵送給他們家人果腹,又資助些許金錢。20年後擺麵攤的老闆不幸中風住院開刀,所費不貲,家人正為龐大醫藥費坐困愁城時,醫院送來了帳單,上面寫著:醫藥費20年前已付清。原來為他開刀治療的醫生,就是20年前他資助的那個小孩啊!所以,在任何時刻歡喜幫忙、關懷別人,就已結下善的因緣了。
  社會是群聚的團體,彼此共存,沒有人能離群索居的。大家互助互愛,則天下無災難,社會更祥和。人人若能時時具慈悲心、懷感恩心,善念念念相續,提升自己,願意付出,視人猶己。做自己生命中的貴人也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學佛行菩薩道,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慈悲善良的心。若能在社會上去幫助別人就是真真正正的菩薩行者,和眾生結善緣。俗話說得好:『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每尊佛能成佛,皆是歷經行菩薩道,幫助眾生與眾生結了好多善緣,最後福德、智慧圓滿才成佛的。佛與阿羅漢皆是證果的聖者,為何佛說法時眾生特別歡喜聽聞,因為佛行菩薩道時,廣結善緣法深入人心;而阿羅漢在修行上是自了漢,自難引起共鳴。與人慈悲、與人結善緣,是我們學佛最切身的功課。

四、雙雙錄取好青年
最  後,再以兩個年輕人的故事和大家一起感受:時時為他人著想,珍惜擁有,不忮不求,不貪不瞋不癡,終於得到大福報;也就是結善緣得福報的明證。
  有兩個年輕人從小一起長大,友誼甚篤。當學業有成學有專精之後,很巧的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歷經一段時間後,心想換個大規模的公司,誰知兩人不約而同的向同一家公司投履歷,又同時去面試。面試主管對他們說:你們兩個學、經歷都很優秀,也都是我們公司想要的人,可是名額只有一位,你們哪個願意退讓?難題來了,到底誰願意退出呢?兩個年輕人回到家後試問自己多次,最後都告訴自己:名利沒有比友情更珍貴。幾經思索之後,在半夜幾乎同時為對方寫推薦函推薦對方是公司合適的人選。公司再召回兩人面試,因兩人不為自身設想的因緣深受感動,深信這樣的人將來一定能為公司打拚、付出,於是破例兩人同時錄取。這兩個年輕人感動得說不出話來,這是多美好的結局!
  我們若能時時有為人著想,心存善念的雅量,好因緣不知不覺中就降臨,福報福德自然日日增長。
祝福大家吉祥如意,福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