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編輯室整理

 

 


7/17 觀音法會燈師父開示:

觀世音菩薩法門的約法四章

  疫情將近三年了,病毒一直變種,彷彿看不到盡頭。大家要調整好心態,依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指示,做好個人防護及打疫苗,不要緊張,繼續防疫生活。
  我們要學習觀世音菩薩;菩薩的另一稱號是「觀自在菩薩」,學習觀察這世間,無論是面對疫情,或是人與人之間,平常心以對,即能夠自在;否則,處於疫情時代,連外出都害怕,擔憂得食不下飯,不能正常生活。若能以平常心看待,即使此生因緣業報.面臨生死攸關,也能坦然面對與接受。
  其實,我們今生所作所為,會影響來生。換句話說,要為自己一切言行負責。佛陀告訴我們:「如是因如是果」,你造什麼樣的因,就會得到什麼的果。因此,我們要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去實踐,多行善不要作惡,使心清淨。如果你發願要當菩薩,就要行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如果想要開悟證果,就要修持戒、定、慧;如果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就要精進念佛、修福;《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除了念佛、發願以外,還要進一步行善修福。只要資糧具足,人人都是平等的,皆能往生淨土。
  我們作為佛教徒最起碼的條件,是一定要守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們能出生為人,就是過去生修持五戒;因為沒有持五戒是不能生而為人的。所以,我們要慶幸今世能夠生而為人,千萬不要今生又開始造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含麻醉毒品),否則,來生沒有機會為人,因為這所造的因果是與成為人的因果相違背的。這一點不能不知。
  有人說:我又沒有受五戒,就不用持五戒。不是受戒、不受戒的問題;重點是我們如果不持五戒,來生不一定有機會為人,所以連當人都不成,你想還有機會學佛、聽經聞法、修行、了生死嗎?你看過動物能夠修行、聽經、了解經典,能夠行菩薩道嗎?墮入畜生道,連最基本條件都不夠,沒有智慧、也沒有聞法的福報。所以,我們要很慶幸生而為人,而且能有機會接近三寶、熏習佛法、親近善知識,還可以修持佛法;所以,經典說:佛法難聞。
  今天是觀音法會,我們和各位大德作四個約定:

第一約定,熟讀觀世音菩薩相關經典
  生而為人已屬不易,還能聽聞佛法更為殊勝難得,有機會聽到經典、修學佛法,斷惡行善。我們因過去生積累的善根,所以,要對自己更有信心。雖然其他人過去生因守五戒,今生為人;但,他們沒有機會聽聞佛法,你看世界人口這麼多,能聽經聞修持佛法,相較之下,為數實在不多,且又能知道觀世音菩薩的教法,就更少了。其相關的經典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悲咒》、《心經》、《楞嚴經》〈觀音菩薩觀耳門圓通章〉等。我們要熟讀這些經典,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度眾精神,與菩薩愈來愈接近。

第二約定,背誦觀世音菩薩相關經典
  第二個約定,除了熟讀,還要更進一步擇選背誦觀世音菩薩相關的經典,就更好。有人說我沒辦法背誦,那就多讀誦也可以;當然若能背誦的話更好,出門不必帶經典,如在車上也可以背其內容,隨時如理思惟《普門品》的要義,時時都能奉行。
  此外,普徧佛教徒都會背誦《心經》,可以針對經文深思。《心經》所說的道理很好,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般若」就是智慧,「波羅蜜」就是到彼岸;菩薩就是有智慧,才能從生死此岸到涅槃的彼岸。「照見五蘊皆空」,「我」是五蘊和合,但眾生執著我、我所:貪著這個身體是我的,衣服是我的,房屋是我的,床是我的,這樣就不得自在。常出現的情形就是外出過夜睡不著,為什麼睡不著?因為這不是「我的床」所以睡不著,需多住幾天才能適應,這就是執著。對自我的執著越深,就越不能自在。
  在衣方面,有的人就指定要穿名牌衣服,非名牌衣不穿。「衣服」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保護軀體,後來發展成多樣化。其實,平常穿衣得體即可,然而演變成很多人都「被衣服穿」了,花很多時間在購買衣服,而且常常買;但出門時卻挑很久,還找不到想穿的衣服。如果只有一、二件衣服,隨手拿來就能穿,不必浪費時間。還有些人趕流行,買不完的衣服,滿滿的衣櫃永遠缺一件,這就是「被衣服穿」的苦惱,不得自在。
  食方面,有人特別挑食,看到某種菜就不吃;別人很誠意煮了一桌料理請你,但是因為挑食,一邊吃一邊苦惱,甚至懷疑他人故意煮一些自己不喜歡的菜,誰會知道你要吃什麼菜?其實,如果不執著挑食,人家煮什麼菜,我們都歡喜納受。生活中要自在,就要破我執、我所執,這樣,到哪裡都能安然自在。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質與空是無差別的,物質就是空,空就是物質。如這本課誦本,它不是永遠不變的存在,歷經一段時間就會破損敗壞,甚至用火點燃就會燒成灰;所以用「空」來破執著是最好的。不論是東西,還是名譽、地位、金錢等,那是暫時擁有而已。甚至我們的生命也如此,不是永遠不變的存在,有生必定會死,包括:天人、道家修道成仙的仙人,一樣生死輪迴,不出三界。那要如何才可以無生,不再輪迴受報?就是要斷煩惱,才能了生死;沒有煩惱,就不會去造業,沒有造業就不會受報,這是定律,大家都一樣。你如果去造業絕對會受報;造善業得善報,造惡業得惡報,沒有例外,大家都是平等的。修道是生生世世的累積,造什麼業得什麼報。
  所以若要有福報,要去造福,行佈施。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你如多佈施就有福報、結善緣。譬如:自己有一籃橘子,將橘子分成數份與他人分享,就與這些人結善緣。若能保有樂於與他人分享之心,結的善緣會更寬廣,也會有福報。時常行善,就沒有結惡緣的機會。相反的,若是慣於與人結惡緣,會讓自己無路可走,走不出去,因為處處都是寃家仇人。而廣結善緣者卻到處受人歡迎、讚歎,讓人見了心生歡喜,樂於與之親近。
  平時多讀誦《心經》,如理思惟,就能開智慧,遠離顛倒、妄想,得涅槃。它是六百卷的《般若經》濃縮成260字精華,容易背誦,道理深且廣,一生受用無盡。

第三約定,稱念觀世音菩薩
  第三個約定,要稱念觀世音菩薩。「念」有口念、心念。口念比較簡單,稱其名號。心念就比較不簡單,就是要時時憶念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效仿其大慈大悲的精神,並付諸行動地去利益眾生;能這樣做,我們就是觀世音菩薩。所以我們都具足菩薩種性,也具足佛性。佛陀成道時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該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有如來智慧德相的種子,只要照佛陀所教的道理去做,即能止惡、行善、淨心,行六度、四攝: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廣度眾生,終成佛道。
  我們幫助他人,不要為了希望對方回報才幫忙。有人竟然心存以後我窮困時,對方也會幫助我而行佈施;這是很不好的想法。能佈施是有福報者,為什麼預想自己將來會窮呢?所以我常常告訴信眾,你有佈施與否,若現階段條件不允許,沒有關係,但要記住心念正向,不要常常說我很窮,我沒錢佈施,我沒能力服務大眾,避免常持負面自我否定的念頭,而是要時時告訴自己,一定會如你所想。如果先把自己定位我將來會很富足,也能行佈施,行有餘力願意服務大眾;常常這樣想,就等同發願一樣,會自然地朝此方向邁進,肯定自己有能力做到,就會把握機會改善。
  在《勸發菩提心文》中提到的意思是:不可以否定自己有佛性能成佛。常自我否定後會變得更自卑,自認為無法跟他人比;想著:我沒有讀什麼書,我沒有辦法修行,我的慈悲心不夠。這樣的自我否定一切,怎能成就呢?另一種是驕傲心,驕傲就不會進步。比自己差一點的就嫌人家笨,輕視別人比我沒有福報,自視認為老師跟我也差不多;這樣的心態就不可能再進步,驕者必敗。
  有的人逞口舌之快,好與他人鬥嘴或罵三字經,成為慣性,這是很不好的習氣。如果有心改變,常常反省,一次一次的修正,培養善的種子、善的習氣,成為好的習性,自然而然講出令人歡喜的言語,也能廣結善緣。我們時時都要反省自己,是否起好心、講好話、做好事。常常作這樣的自我觀照。若見到有人互相鬥嘴時,反觀自己是否與他們一樣好鬥嘴。看到有人很慈悲用善語鼓勵他人,反省我們是否有常常講好話鼓勵他人。這樣反躬自省,修正自己向上、向善提升。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念觀音」就是憶念觀世音菩薩,思惟我們是否具足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時時反省提醒自己不忘失。

第四約定,要做觀世音菩薩
  第四約定,要做觀音。前面提到要憶念觀世音菩薩並與祂的慈悲心相應,接續要進一步的付諸行動,要做觀世音菩薩,就要用身、語表現善行。檢視我們做的事情是否利益眾生,我們講的話是否愛語,有人生病我們是否去關懷、安慰、照顧,是否常行佈施:體力的佈施、金錢的佈施、物質的佈施,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我們若發願要當菩薩,就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從《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經文得知,祂的大慈悲,應眾生的需要去實現、去度化、去關心、去照顧他。如果我們能這樣做,我們現生.就是對方的觀世音菩薩。我們常常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就能圓滿菩薩果德。
  有人說:觀世音菩薩是很偉大的,能應眾生需要,就現什麼身去度化,我們怎麼可能像祂呢?事實上,我們也能如觀世音菩薩一樣。我們何嘗不也現很多身呢?有的人是媽媽的身分,也是他人的女兒、姊姊或妹妹,在職場是主管或下屬,或是他人的朋友等,我們都有不同的身份。無論處於任何角色,都能以慈悲的心、和善的行為,平等無分別的去幫助眾生;我們的身、口、意都能與菩薩的慈悲相應,又落實的利濟眾生、拔苦與樂,我們就是觀世音菩薩。

結語
  今天慶祝觀世音菩薩成道,不是來誦經就是慶祝,要記住上述四項約定,能認同並付諸實踐,世世常行菩薩道。觀世音菩薩是我們最好的榜樣,跟隨其腳步廣濟眾生,我們就是菩薩,我們就是未來佛。佛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還有毘盧遮那、盧舍那佛、迦葉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等無量的佛。當來下生彌勒佛,也是將來的佛。我們和佛都一樣是平等的,所以經典提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的心和佛、眾生沒有差別。我們都具有佛性,只要我們肯定自己依教奉行,發願世世常行菩薩道,功德圓滿時就能成佛。
祝福大家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福慧具足,廣度眾生,圓成佛道。